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淮南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获取了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满意度评价情况,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总体满意度评价水平为一般等级,对创业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和创业教育保障等三个一级评价因素的满意度评价存在差异性,对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满意度更高。建议地方高校要提升创业教育的地位,从资金、政策、制度等方面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监督考评体系,着力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各类参与主体的激励水平,形成师生联动、院校推动、平台撬动的“三动”创新创业教育大格局。
关键词:创业教育;满意度测评;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19)06-0086-08
0 引言
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主要来源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约60年的实践积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而在我国,创业教育才刚刚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时间短,但也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格局。尤其是在2015年,国家发出双创的号召以来,创新创业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2017年,党的十九大又确立了五大发展战略之一的创新发展战略。可以看出,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的文化标签之一。对于被誉为教育“第三本护照”的创业教育而言,乘着创业大潮的东风,也被推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2002年教育部确立第一批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并启动了KAB创业教育项目,千余所高校的近万名教师参加了项目培训,众多学生受益。2012年,教育部又明确要求各本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截止当前,创业教育课程已基本普及。然而,有人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虽然普及率较高,但是创业教育的深度往往不够,而且有很多大学或企业家教育家对创新与创业的理解有偏差,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和保障性不足。
李敏[1]通过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梳理,总结我国现存的5类创业教育模式:中国人民大学的素质教育模式,侧重融合两个课堂,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为出发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商业教育模式,侧重培养学生在商业活动中提高创业能力;黑龙江大学的实践基地模式,侧重利用实践基地开展创新活动,提高实践基地的创业成果转化,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基地的创业活动中去感受创业氛围;还有宁波大学的第二课堂模式和清华大学的综合模式,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五闭环综合创新培养模式。在教育的宏观层面,以安徽省为例,《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显示:全省自主创业大学生占0.23%,其中本科高校为0.25%;在2018年未就业毕业生中,5.29%的毕业生准备创业,比真实创业的比例要高出不少;近20万名调查学生对母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各方面满意度都超过90%,其中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面最滿意,满意度为91.70%。
通过《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可以看出,自主创业已经成为主要就业形式之一,有效了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然而创业率不仅是政府部门用于衡量就业的主要指标之一,还在专业评估、专业认证等重要学科评估中用于衡量大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对《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和《2017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进行对比发现,2018年新增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评价。由此可见,教育主管部门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在提高,高效地迎合了当下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思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应得到地方本科高校的足够重视。
1 文献回顾
要想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2]。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学者们展开了积极的研究探索,逐步实现了从理论分析到实证分析的研究演进。
在理论探索阶段,国外学者最早提出了基于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结构模型,如Ajzen[3]的计划行为理论、Bird[4]的创业事件模型理论、Wilson等[5]的自我效能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模型为创业教育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以计划行为理论应用最为广泛。Fayolle等[6]深化了计划行为理论,提出了基于指向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归纳了创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如教育对象、教育类型、教育目标等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为了便于对国内创业教育进行评价,国内学者以这些理论分析模型为基础也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模型。如葛莉[7]在CIPP评价模型基础上构建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模型。高桂娟等[8]也在CIPP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创业教育过程和创业教育结果的二维实效性评价模型。此外,Target模式、“Respond模式”、QFD模式等等都在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9]。
在实证探索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已形成个体发展水平评价、创业率评价与综合评价等评价内容体系[2],也有基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评价[10]、基于创业课程的评价[11]等等。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形成了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和能力导向的三类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综合体系。
过程导向更多侧重对教学环节的各评价指标的监测,包括对课程数量,课程体系,师资投入等进行监测:如杨晓慧[12]构建了包括课程、学生、教师和环境等四个一级指标的创业课程评价影响因素。吕贵兴[13]从学生、创业与教学、课程、学校声誉、学校创业环境等五个方面构建了27个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刘海滨等[14]从课程、教师、学生和环境等四个方面构建了48个三级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
结果导向体现为侧重于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和影响力的评价:Block等[15]按照测量时段分类归纳了相应的评价指标,短期关注学生出勤率、学科成绩、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测量指标,长期侧重评价经济社会贡献、创业成功率、工作满意度等测量指标。国内学者梅伟惠[16]强调应把学生受益面、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可度、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满意度等因素纳入创业教育评价主要衡量指标。 能力导向侧重对创业教育的能力和准备度,在评价对象上偏重考量高校、政府等为学生提高创业能力提供的准备:如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价主要包括创业教学体系(提供课程、教育师资等)、创业实践平台(校友支持和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创业教育环境(教师的外延拓展活动和创新能力等)等三个方面[17]。葛莉[7]将创业教育评价分化为创业环境、创业资源、创业过程和创业绩效等四个方面的能力评价。
基于对现有的创业教育评价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创业教育评价过程中,研究者关注的视角偏向“供给”评价,而对创业教育对象大学生的“需求”评价研究甚少。研究以大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为检索词,利用CNKI进行文献检索发现,相关主题文献总共只有14篇,其中和评价相关度最高的文献仅有4篇。如孙燕玲等[18]运用IPA法对某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进行了评价分析;戎晓霞等[19]以双一流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面进行了创业教育满意度实证分析。此外,陈新秀等[20],李翔等[21]以某高校为例,进行了大学生对创业教育满意度调查。由此可见,从大学生的视角进行创业教育评价研究亟待进一步丰富。鉴于此,本研究将着力于从需求视角,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评价,通过构建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2 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
2.1 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对创业教育评价相关文献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具有较大借鉴价值的数篇文献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归纳,参见表1。
学生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6]学生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层面、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激励机制、反馈机制
通过文献梳理,并对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共性分析,找到共性较强的指标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参考指标,并结合调研高校的创业教育实施情况,构建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教学体系(包括了课程数量、课程类型、教师资源和教学方法),实践平台(包括了创业训练计划、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基金支持和创业比赛)和保障体系(包括了高校创业组织架构、创业交流平台、创业教育监督和创业相关政策)三个一级评价维度和12个二级评价维度。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2.2 研究方法
评价方法的选取对创业教育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主要评价的是在校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满意度,属于主观评价,比较适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进行评价。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27]。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要建立评价因素集合与评价等级集。对一级评价因素和二级评价因素分别构建指标评价因素集合,如一级评价因素集U={Ui},i=1,2,3…,二級评价因素集U={Uij},j=1,2,3…。我们选取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五个级评语,构成评价集合w={w1,w2,w3,w4,w5}。
第二步:为评价因素赋予权重。其过程如下:
首先,选取在创业教育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成立专家评价组。
其次,由专家对各评价因素进行比较评分并填表。专家评分采用5分制,通过分级对不同级内的评价因素进行重要性相互比较,按照非常重要、相比更重要、同样重要、相比不太重要、相比很不重要,进行5分制评分,最高5分,最低1分。然后进行统计计分,计算步骤如下:
2.3 实证分析
2.3.1 数据获得
由于本文的评价指标,对于调查对象来讲,短时间内不能清楚理解相关指标含义,大范围的流动调查并不合适。为了取得较为准确的结果,研究采用面谈访问的形式获取调查数据。在调查前期,筛选了10名同学进行调查方式的培训,然后在目标高校随机调查了120名学生,由培训的10名同学进行访谈,详细解释指标的含义,然后记录评分。
2.3.2 单因素综合评判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出单因素评判表如表3所示。
2.3.3 计算指标权重及模糊运算
研究邀请了10位长期从事创业教育的领导和老师作为专家进行打分,得出本研究的一级评价因素和二级评价因素的权重向量。
从最终的评定结果向量可以看出,第三个评价等级“一般”对应的归属概率最大,其归属概率值为0.5216,说明目标院校的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评价等级为一般。从单因子判定表可以看出,学生们对目标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保障体系满意度相对偏低,而对创业实践平台的认可度更高一些。说明地方高校正在着力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例如创建创业社团,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设立大学生创业项目立项等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实践平台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认可。
3 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存在问题
3.1 创业教育理念落后,认知存在偏差
全球创新创业领域专家,全校创业教育理念的先驱者,著名的卡尔·施拉姆教授在一次访谈中对不少学校将撰写商业计划书当做是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方法,只有商学院才能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进行批判,认为创业教育应该突破固有的成见,所有学科领域的人都可以开展创业教育以及创业教育研究,商业计划书在创业实战中也不是必须的。
李柏红[29]认为我国的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对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足,一方面,教师对创业教育内心不是十分接纳的,上课动力性也不强,找本教材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学生也是缺乏进取心,只关心考核能不能过,课上能不能学到知识无所谓,课堂互动积极性不强,甚至不少同学在创业基础课上做着其他课程的作业。在全校层面,各部门、跨学科之间都呈现封闭发展模式,片面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学校创业学院或者就业创业职能部门的事情,部门联动和专业融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念尚未形成。商学院的教师不讲授创业相关课程,非专任教师成为创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主力军,这种教育乱象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严重桎梏。 创业的本质在于开拓创新和求新立异。在对创业教育内涵的认知方面,“学生去开办公司”的片面认识严重限制了缺乏创业经历的教师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开创性思维,并且同样限制了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2 创业教育的效果在毕业生和在校生的感知差异显著
前面的《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报告》中显示,毕业生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满意度超过90%。而在校生的满意度调查中,对创业教育的满意度综合评价为一般。满意评价结果的差异,反映了学生在校和毕业后的两种心理诉求。
对在校生而言,希望能够得到更优质的教学服务,期望值更高。对毕业生而言,毕业后对母校的情感认同会更高,这种情感因素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自己心理评价门槛,满意度评价偏高。
当然,创业教育效果的体现往往具有滞后性,学生毕业后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会有不同的感受,相比在校生可能只是追求课堂的乐趣性,毕业生更在乎的是创业教育对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呼唤。
3.3 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
满意度评价中,在校生普遍认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对就业创业课程的老师访谈中了解到,高校对创业师资力量的培训和继续学习缺乏系统的规划。
根据某学者对某省60多所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调查显示,180多万的在校学生,对应匹配的创业课程教师仅有1 600多人,外聘创业导师2 400多人[30]。
据实地调查,不少地方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多由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兼任,或由辅导员、行政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担任,而大部分辅导员、行政人员缺乏商学知识背景,并未接受过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师资培训,偶尔的一两次培训也仅是一直形式的满足,并没有实际效果。并且辅导员工作繁琐,对待提高创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水平缺乏精力和动力,创业教育课程的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学生的满意度评价也就相对较低。
3.4 创新平台的联动性较差,创业成果转化率较低
当前,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在搭建创新平台方面,逐步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成果转化等综合创新体系。以安徽省为例,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都纳入到了质量工程项目中。创新人才培养成为质量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然而,大部分的质量工程项目并未孵化出大学生创业项目。质量工程项目仅仅是教师获得教研积分的重要途径,并未完全转化成创业教育成果。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也鲜见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创业实践学习,更多的是就业实习。
创新平台的创业成果孵化率不足,归根结底还是各创新平台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创业项目孵化归口管理的是创业学院、创业训练计划等质量工程项目归口管理的是教务部门,项目评审和实施考核各不相干,由此凸显地方本科高校缺乏創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思维,创业教育的宏观布局和体系化建设严重滞后。
4 对策建议
实证分析表明,大学生对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总体满意度评价为一般,在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以及创业保障体系三个层面的满意度也呈现差异性特征。为了更好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水平,增强学生满意度,提出下述策略:
4.1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推动创业教育和其他学科融合发展新模式
课程体系是推动创业教育的基本路径。课程体系建设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创业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一门创业基础课程就能够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而是要构建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综合课程体系。课程安排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情特点进行合理设置,比如面向大一阶段学生开设一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课程类型,大二阶段开展一些适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创业教育课程,大三阶段开展应用实践类创业实训课程,大四阶段开设一些面向具有真正创业意向同学的创业实战培训选修课程。当然也可以利用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如MOOC的精品课程资源等,鼓励更多的老师开设创业类选修课程,丰富和完善创业课程类别,实现线上线下相互补充。
在教学模式上,建议多运用智慧课堂、案例讨论、沙盘模拟和教练技术等较为先进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的满意度。
此外,创业教育要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发展,要在课程内容和师资力量中加入专业教育元素,或者说从专业教育中发掘创新创业思维,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要培养大学生积极将专业教育的知识收获转化为创业资源或者创意来源,真正实现“双创”目标,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2 提升师资质量,构建专业化的创业师资团队
创新创业教师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与责任。丰富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要将懂得商业知识的商科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知识的专业学科教师和具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培训师、企业家等统统纳入到创业教育师资体系中来,培养专兼结合,各有所长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对创业专职教师的培养,建议定期组织校内创业专职教师进行培训进修,提高专业水平;创造有利条件组织就业创业专职老师走向社会,到各地知名企业和各地的创业园区去参观学习,加强和企业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积累自身的创业实战经验;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互学、互进的集中备课和教学竞赛活动,激发大家的竞争意识和学习意识。
值得提醒的是,搭建专兼结合,各有所长的师资队伍,不是画饼充饥,而是要真正发挥其综合效应,因此务必要将师资队伍建设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4.3 充分利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地方本科高校应积极搭建形式多样的创新平台,形成了学生自主、教师参与、学院推动、学校保障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体系。从顶层设计层面谋划将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创业基金项目、科技创新发明、学科竞赛项目等创新平台进行部门联动,成果互动,不断提高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率和创业项目的孵化率。 要发挥学生社团在创业文化宣导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营造开放活泼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积极开展优秀创业校友的事迹宣传,定期举办跳蚤市场,举办或者引进大学生创业类节目,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经济和政策保障,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热情。
总而言之,高校创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意义深远。学校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真正重视创业教育,即便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做实做好创业教育。学校层面要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监督考评体系,着力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各类参与主体的激励水平,形成师生联动、院校推动、平台撬动的“三动”创新创业教育大格局。
参考文献:
[1] 李敏.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五閉环”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4):28-33.
[2] 王占仁,刘志,刘海滨,等.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2016(8):89-94,103.
[3] 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J].Theories of Cognitive Self-regulation.1991,50:176-211.
[4] Bird B.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The Case for Inten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3):442-453.
[5] Wilson F,Kickul J,Marlino D.Gender,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and Entrepreneurial Career Intentions:Implication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7,31(3):387-406.
[6] Fayolle A,Gailly B,Lassas-Clerc N.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mes:a New Methodology[J].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2006,30(9):701-720.
[7] 葛莉.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8] 高桂娟,李丽红.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2):22-29,112.
[9] 罗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10] 郭必裕.对构建大学生创业评价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135-137.
[11] 陈璐,赵頔.大学生创业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1所高校创业课程质量调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3):78-82.
[12] 杨晓慧.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418-419.
[13] 吕贵兴.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0,10(1):137-139.
[14] 刘海滨,杨颖秀,陈雷.基于AHP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27-232.
[15] Block Z,Stumpfs A.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earch:Experience and Challenge[C].Boston,Sexton D L,1992:17-45.
[16] 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类型与影响因素[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3):45-49.
[17] 杨汉洲.教师教育课程建构的原则与逻辑——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导向[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9(1):84-87,92.
[18] 孙艳玲,叶世隆.大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研究——基于IPA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5(10):149-150.
[19] 戎晓霞,万骁乐,孟庆春.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4):116-120.
[20] 陈新秀,何中洋.大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百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20-25.
[21] 李翔,黄建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调查——以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8(5):29-34.
[22] 宋之帅,徐美波,乔宁.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5):121-126.
[23] 李婧,杨昱.基于AHP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162-164.
[24] 周印东,李全生.高校创业教育综合评价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33-337.
[25] 陈致远,左军.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嘉兴学院学报,2017,29(3):129-134.
[26] 杨月涵.学生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9.
[27] 胡永宏,贺恩辉.综合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67-188.
[28] 李明芳,胡玲玲.供应链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J].价值工程,2008(1):64-67.
[29] 李柏红.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0):95-96.
[30] 陈春晓.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机制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70-173.
[责任编辑:许立群]
关键词:创业教育;满意度测评;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19)06-0086-08
0 引言
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主要来源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约60年的实践积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而在我国,创业教育才刚刚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时间短,但也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格局。尤其是在2015年,国家发出双创的号召以来,创新创业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2017年,党的十九大又确立了五大发展战略之一的创新发展战略。可以看出,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的文化标签之一。对于被誉为教育“第三本护照”的创业教育而言,乘着创业大潮的东风,也被推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2002年教育部确立第一批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并启动了KAB创业教育项目,千余所高校的近万名教师参加了项目培训,众多学生受益。2012年,教育部又明确要求各本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截止当前,创业教育课程已基本普及。然而,有人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虽然普及率较高,但是创业教育的深度往往不够,而且有很多大学或企业家教育家对创新与创业的理解有偏差,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和保障性不足。
李敏[1]通过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梳理,总结我国现存的5类创业教育模式:中国人民大学的素质教育模式,侧重融合两个课堂,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为出发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商业教育模式,侧重培养学生在商业活动中提高创业能力;黑龙江大学的实践基地模式,侧重利用实践基地开展创新活动,提高实践基地的创业成果转化,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基地的创业活动中去感受创业氛围;还有宁波大学的第二课堂模式和清华大学的综合模式,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五闭环综合创新培养模式。在教育的宏观层面,以安徽省为例,《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显示:全省自主创业大学生占0.23%,其中本科高校为0.25%;在2018年未就业毕业生中,5.29%的毕业生准备创业,比真实创业的比例要高出不少;近20万名调查学生对母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各方面满意度都超过90%,其中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面最滿意,满意度为91.70%。
通过《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可以看出,自主创业已经成为主要就业形式之一,有效了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然而创业率不仅是政府部门用于衡量就业的主要指标之一,还在专业评估、专业认证等重要学科评估中用于衡量大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对《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和《2017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进行对比发现,2018年新增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评价。由此可见,教育主管部门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在提高,高效地迎合了当下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思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应得到地方本科高校的足够重视。
1 文献回顾
要想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2]。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学者们展开了积极的研究探索,逐步实现了从理论分析到实证分析的研究演进。
在理论探索阶段,国外学者最早提出了基于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结构模型,如Ajzen[3]的计划行为理论、Bird[4]的创业事件模型理论、Wilson等[5]的自我效能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模型为创业教育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以计划行为理论应用最为广泛。Fayolle等[6]深化了计划行为理论,提出了基于指向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归纳了创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如教育对象、教育类型、教育目标等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为了便于对国内创业教育进行评价,国内学者以这些理论分析模型为基础也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模型。如葛莉[7]在CIPP评价模型基础上构建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模型。高桂娟等[8]也在CIPP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创业教育过程和创业教育结果的二维实效性评价模型。此外,Target模式、“Respond模式”、QFD模式等等都在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9]。
在实证探索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已形成个体发展水平评价、创业率评价与综合评价等评价内容体系[2],也有基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评价[10]、基于创业课程的评价[11]等等。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形成了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和能力导向的三类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综合体系。
过程导向更多侧重对教学环节的各评价指标的监测,包括对课程数量,课程体系,师资投入等进行监测:如杨晓慧[12]构建了包括课程、学生、教师和环境等四个一级指标的创业课程评价影响因素。吕贵兴[13]从学生、创业与教学、课程、学校声誉、学校创业环境等五个方面构建了27个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刘海滨等[14]从课程、教师、学生和环境等四个方面构建了48个三级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
结果导向体现为侧重于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和影响力的评价:Block等[15]按照测量时段分类归纳了相应的评价指标,短期关注学生出勤率、学科成绩、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测量指标,长期侧重评价经济社会贡献、创业成功率、工作满意度等测量指标。国内学者梅伟惠[16]强调应把学生受益面、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可度、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满意度等因素纳入创业教育评价主要衡量指标。 能力导向侧重对创业教育的能力和准备度,在评价对象上偏重考量高校、政府等为学生提高创业能力提供的准备:如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价主要包括创业教学体系(提供课程、教育师资等)、创业实践平台(校友支持和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创业教育环境(教师的外延拓展活动和创新能力等)等三个方面[17]。葛莉[7]将创业教育评价分化为创业环境、创业资源、创业过程和创业绩效等四个方面的能力评价。
基于对现有的创业教育评价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创业教育评价过程中,研究者关注的视角偏向“供给”评价,而对创业教育对象大学生的“需求”评价研究甚少。研究以大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为检索词,利用CNKI进行文献检索发现,相关主题文献总共只有14篇,其中和评价相关度最高的文献仅有4篇。如孙燕玲等[18]运用IPA法对某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进行了评价分析;戎晓霞等[19]以双一流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面进行了创业教育满意度实证分析。此外,陈新秀等[20],李翔等[21]以某高校为例,进行了大学生对创业教育满意度调查。由此可见,从大学生的视角进行创业教育评价研究亟待进一步丰富。鉴于此,本研究将着力于从需求视角,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评价,通过构建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2 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
2.1 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对创业教育评价相关文献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具有较大借鉴价值的数篇文献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归纳,参见表1。
学生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6]学生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层面、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激励机制、反馈机制
通过文献梳理,并对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共性分析,找到共性较强的指标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参考指标,并结合调研高校的创业教育实施情况,构建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教学体系(包括了课程数量、课程类型、教师资源和教学方法),实践平台(包括了创业训练计划、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基金支持和创业比赛)和保障体系(包括了高校创业组织架构、创业交流平台、创业教育监督和创业相关政策)三个一级评价维度和12个二级评价维度。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2.2 研究方法
评价方法的选取对创业教育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主要评价的是在校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满意度,属于主观评价,比较适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进行评价。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27]。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要建立评价因素集合与评价等级集。对一级评价因素和二级评价因素分别构建指标评价因素集合,如一级评价因素集U={Ui},i=1,2,3…,二級评价因素集U={Uij},j=1,2,3…。我们选取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五个级评语,构成评价集合w={w1,w2,w3,w4,w5}。
第二步:为评价因素赋予权重。其过程如下:
首先,选取在创业教育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成立专家评价组。
其次,由专家对各评价因素进行比较评分并填表。专家评分采用5分制,通过分级对不同级内的评价因素进行重要性相互比较,按照非常重要、相比更重要、同样重要、相比不太重要、相比很不重要,进行5分制评分,最高5分,最低1分。然后进行统计计分,计算步骤如下:
2.3 实证分析
2.3.1 数据获得
由于本文的评价指标,对于调查对象来讲,短时间内不能清楚理解相关指标含义,大范围的流动调查并不合适。为了取得较为准确的结果,研究采用面谈访问的形式获取调查数据。在调查前期,筛选了10名同学进行调查方式的培训,然后在目标高校随机调查了120名学生,由培训的10名同学进行访谈,详细解释指标的含义,然后记录评分。
2.3.2 单因素综合评判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出单因素评判表如表3所示。
2.3.3 计算指标权重及模糊运算
研究邀请了10位长期从事创业教育的领导和老师作为专家进行打分,得出本研究的一级评价因素和二级评价因素的权重向量。
从最终的评定结果向量可以看出,第三个评价等级“一般”对应的归属概率最大,其归属概率值为0.5216,说明目标院校的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评价等级为一般。从单因子判定表可以看出,学生们对目标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保障体系满意度相对偏低,而对创业实践平台的认可度更高一些。说明地方高校正在着力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例如创建创业社团,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设立大学生创业项目立项等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实践平台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认可。
3 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存在问题
3.1 创业教育理念落后,认知存在偏差
全球创新创业领域专家,全校创业教育理念的先驱者,著名的卡尔·施拉姆教授在一次访谈中对不少学校将撰写商业计划书当做是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方法,只有商学院才能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进行批判,认为创业教育应该突破固有的成见,所有学科领域的人都可以开展创业教育以及创业教育研究,商业计划书在创业实战中也不是必须的。
李柏红[29]认为我国的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对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足,一方面,教师对创业教育内心不是十分接纳的,上课动力性也不强,找本教材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学生也是缺乏进取心,只关心考核能不能过,课上能不能学到知识无所谓,课堂互动积极性不强,甚至不少同学在创业基础课上做着其他课程的作业。在全校层面,各部门、跨学科之间都呈现封闭发展模式,片面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学校创业学院或者就业创业职能部门的事情,部门联动和专业融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念尚未形成。商学院的教师不讲授创业相关课程,非专任教师成为创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主力军,这种教育乱象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严重桎梏。 创业的本质在于开拓创新和求新立异。在对创业教育内涵的认知方面,“学生去开办公司”的片面认识严重限制了缺乏创业经历的教师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开创性思维,并且同样限制了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2 创业教育的效果在毕业生和在校生的感知差异显著
前面的《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报告》中显示,毕业生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满意度超过90%。而在校生的满意度调查中,对创业教育的满意度综合评价为一般。满意评价结果的差异,反映了学生在校和毕业后的两种心理诉求。
对在校生而言,希望能够得到更优质的教学服务,期望值更高。对毕业生而言,毕业后对母校的情感认同会更高,这种情感因素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自己心理评价门槛,满意度评价偏高。
当然,创业教育效果的体现往往具有滞后性,学生毕业后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会有不同的感受,相比在校生可能只是追求课堂的乐趣性,毕业生更在乎的是创业教育对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呼唤。
3.3 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
满意度评价中,在校生普遍认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对就业创业课程的老师访谈中了解到,高校对创业师资力量的培训和继续学习缺乏系统的规划。
根据某学者对某省60多所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调查显示,180多万的在校学生,对应匹配的创业课程教师仅有1 600多人,外聘创业导师2 400多人[30]。
据实地调查,不少地方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多由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兼任,或由辅导员、行政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担任,而大部分辅导员、行政人员缺乏商学知识背景,并未接受过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师资培训,偶尔的一两次培训也仅是一直形式的满足,并没有实际效果。并且辅导员工作繁琐,对待提高创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水平缺乏精力和动力,创业教育课程的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学生的满意度评价也就相对较低。
3.4 创新平台的联动性较差,创业成果转化率较低
当前,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在搭建创新平台方面,逐步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成果转化等综合创新体系。以安徽省为例,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都纳入到了质量工程项目中。创新人才培养成为质量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然而,大部分的质量工程项目并未孵化出大学生创业项目。质量工程项目仅仅是教师获得教研积分的重要途径,并未完全转化成创业教育成果。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也鲜见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创业实践学习,更多的是就业实习。
创新平台的创业成果孵化率不足,归根结底还是各创新平台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创业项目孵化归口管理的是创业学院、创业训练计划等质量工程项目归口管理的是教务部门,项目评审和实施考核各不相干,由此凸显地方本科高校缺乏創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思维,创业教育的宏观布局和体系化建设严重滞后。
4 对策建议
实证分析表明,大学生对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总体满意度评价为一般,在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以及创业保障体系三个层面的满意度也呈现差异性特征。为了更好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水平,增强学生满意度,提出下述策略:
4.1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推动创业教育和其他学科融合发展新模式
课程体系是推动创业教育的基本路径。课程体系建设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创业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一门创业基础课程就能够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而是要构建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综合课程体系。课程安排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情特点进行合理设置,比如面向大一阶段学生开设一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课程类型,大二阶段开展一些适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创业教育课程,大三阶段开展应用实践类创业实训课程,大四阶段开设一些面向具有真正创业意向同学的创业实战培训选修课程。当然也可以利用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如MOOC的精品课程资源等,鼓励更多的老师开设创业类选修课程,丰富和完善创业课程类别,实现线上线下相互补充。
在教学模式上,建议多运用智慧课堂、案例讨论、沙盘模拟和教练技术等较为先进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的满意度。
此外,创业教育要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发展,要在课程内容和师资力量中加入专业教育元素,或者说从专业教育中发掘创新创业思维,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要培养大学生积极将专业教育的知识收获转化为创业资源或者创意来源,真正实现“双创”目标,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2 提升师资质量,构建专业化的创业师资团队
创新创业教师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与责任。丰富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要将懂得商业知识的商科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知识的专业学科教师和具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培训师、企业家等统统纳入到创业教育师资体系中来,培养专兼结合,各有所长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对创业专职教师的培养,建议定期组织校内创业专职教师进行培训进修,提高专业水平;创造有利条件组织就业创业专职老师走向社会,到各地知名企业和各地的创业园区去参观学习,加强和企业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积累自身的创业实战经验;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互学、互进的集中备课和教学竞赛活动,激发大家的竞争意识和学习意识。
值得提醒的是,搭建专兼结合,各有所长的师资队伍,不是画饼充饥,而是要真正发挥其综合效应,因此务必要将师资队伍建设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4.3 充分利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地方本科高校应积极搭建形式多样的创新平台,形成了学生自主、教师参与、学院推动、学校保障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体系。从顶层设计层面谋划将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创业基金项目、科技创新发明、学科竞赛项目等创新平台进行部门联动,成果互动,不断提高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率和创业项目的孵化率。 要发挥学生社团在创业文化宣导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营造开放活泼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积极开展优秀创业校友的事迹宣传,定期举办跳蚤市场,举办或者引进大学生创业类节目,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经济和政策保障,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热情。
总而言之,高校创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意义深远。学校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真正重视创业教育,即便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做实做好创业教育。学校层面要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监督考评体系,着力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各类参与主体的激励水平,形成师生联动、院校推动、平台撬动的“三动”创新创业教育大格局。
参考文献:
[1] 李敏.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五閉环”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4):28-33.
[2] 王占仁,刘志,刘海滨,等.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2016(8):89-94,103.
[3] 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J].Theories of Cognitive Self-regulation.1991,50:176-211.
[4] Bird B.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The Case for Inten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3):442-453.
[5] Wilson F,Kickul J,Marlino D.Gender,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and Entrepreneurial Career Intentions:Implication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7,31(3):387-406.
[6] Fayolle A,Gailly B,Lassas-Clerc N.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mes:a New Methodology[J].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2006,30(9):701-720.
[7] 葛莉.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8] 高桂娟,李丽红.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2):22-29,112.
[9] 罗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10] 郭必裕.对构建大学生创业评价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135-137.
[11] 陈璐,赵頔.大学生创业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1所高校创业课程质量调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3):78-82.
[12] 杨晓慧.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418-419.
[13] 吕贵兴.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0,10(1):137-139.
[14] 刘海滨,杨颖秀,陈雷.基于AHP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27-232.
[15] Block Z,Stumpfs A.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earch:Experience and Challenge[C].Boston,Sexton D L,1992:17-45.
[16] 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类型与影响因素[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3):45-49.
[17] 杨汉洲.教师教育课程建构的原则与逻辑——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导向[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9(1):84-87,92.
[18] 孙艳玲,叶世隆.大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研究——基于IPA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5(10):149-150.
[19] 戎晓霞,万骁乐,孟庆春.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4):116-120.
[20] 陈新秀,何中洋.大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百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20-25.
[21] 李翔,黄建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调查——以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8(5):29-34.
[22] 宋之帅,徐美波,乔宁.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5):121-126.
[23] 李婧,杨昱.基于AHP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162-164.
[24] 周印东,李全生.高校创业教育综合评价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33-337.
[25] 陈致远,左军.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嘉兴学院学报,2017,29(3):129-134.
[26] 杨月涵.学生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9.
[27] 胡永宏,贺恩辉.综合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67-188.
[28] 李明芳,胡玲玲.供应链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J].价值工程,2008(1):64-67.
[29] 李柏红.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0):95-96.
[30] 陈春晓.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机制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70-173.
[责任编辑:许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