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读者意识,即所写文章要考虑阅读对象——读者,写作者要千方百计让读者对自己的文章有兴趣,甚至产生共鸣。纵观中学生的作文,往往忽略了这点。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关键詞:读者意识 培养 激发 练习 修改 展示
一、培养读者意识的重要性
写作是一种应用技能,写作训练的目的也在于应用。应用从根本上说,就是应用于作者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应用于特定的读者对象。因此,不管写什么样的文章,作者在动笔之前都应当考虑到读者对象。也就是说你的作品是打算写给什么人看的,怎样才能使他们看懂,感到兴趣,得到益处。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必须为读者着想。否则即便作品内容再好,“艺术性”再高,读者看不懂还是不行的。
夏丏尊先生在他的有关著述中多次指出写作应考虑到读者。他说:“所谓的好文章,就是达意表情,使读者读了以后能明了作者的本意,感到作者心情的文章。”“所谓好的文字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当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以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快悦,不要使读者得到厌倦。”夏先生的很多名篇佳作也做到了这点。
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春》这两篇文章是具有读者意识的典范:《背影》里描写亲情,而“亲情”是最能打动我们广大读者的。尤其是中学生,看到这样的文章更显亲切,由此及彼,他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亲人,不少学生读到动情处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同样《春》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春天”对每一个人都是熟悉的,它是“希望”的象征。甚至老年人仍有众多人面对“春天”时津津有味地朗诵着“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迎合”了天下间所有的读者。每次在教读这两课时,我都会适时地让学生完成两篇习作:一篇关于亲情的,一篇关于季节的感受。每届学生面对这样的要求,都是欣然接受,并且佳作连连。我想,这归功于这两篇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的美文吧!
当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马烽先生在《致初学者》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位参加抗日战争的革命同志,曾经用抒情的笔调给他母亲写了封信,其中有这么几句:“我——你亲爱的儿子——要像暴风雨中的雄鹰一样,在那布满浓浓密雨的天空中展翅飞翔。任狂风猛烈地吹吧!任骤雨倾盆地下吧!我将要不顾一切地冲向前去,迎接那灿烂的阳光……”如果他的母亲是知识分子,当然会明白儿子的意思,可惜他母亲是位农村老太太,而且一字不识,接到儿子来信,忙去找村里一位识字的老先生给读。老先生看了半天,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好把上边那段原话念给她听。她听了非常伤心,说:“老天爷,这是出什么事了,为啥要变鹰?还偏偏要大风大雨里飞。唉!这孩子一点也不注意身体,就不怕着了凉?”写信人的本意,无非是要向母亲表示自己革命的决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可是他忘了他母亲是位农村妇女,忘了他们村中没有能看懂这封信的人,即没有考虑到读者对象,结果闹出了笑话,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不胜枚举。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朱自清先生指出,学生对写作训练缺乏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文训练背离了以一定读者为交流对象的一般写作规律,每次作文练习,往往都只有一个使他们感到惧怕的实际读者——教师,他们基本上是在没有什么写作冲动与发表欲望的情形下勉强应付的,也就谈不上形成较强的读者意识和文体感。因此,只有把作文练习置于正常的以传达为目的写作情境中,学生才能意识到写作果然是有所为的。朱自清强调学生写作练习要有假想的读者,便是基于这一认识之上的。他认为假想的读者除了父兄、教师、亲近的朋友或同学之外,还有全体同学、全体中学生、一般青年人、本地人士、各社团、政府、政府领导、一般社会等等。
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报纸。一般杂志里的文章是十分有益的,如《青年报》《读者文摘》《杂文选刑》等,这些文章一般要求不高,文体丰富,而且容易意识到各种文字的各种读者。以此作为写作学习的范文,大多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里面的要求。同时,教师还应有意安排一些学生易产生共鸣的习作,如《考试前后》《品味时尚》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读者意识。
2.练习书信体写作。这是朱自清先生一直推崇的。书信比其他文体有更确切的读者对象,有明确的传达目的,是有所为而作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一位平时写作水平低下的学生,却能为他所倾慕的一位女生写出一篇情真意切、文句优美的“情书”,令人刮目相看。我想,这是因为他真正有了读者意识吧。因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把写作对象确定为父母、亲戚、儿童或社会上的各类人。在这样的假定情境中,更具逼真性,更易诱使学生进入角色,即使学生具有读者意识。
3.在修改上培养读者意识。文章是写给人看的,不管贴在墙壁上或印在书刊上,都是写给人看的,这就有个读者对象问题。读者的文化水平不同,阅读兴趣就不同,审美观点也不同,各有所求。学生在下笔之前就应心中有数,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不能认为自己懂的东西,读者就会懂得;自己喜欢的东西,读者也会喜欢。文章的修改就是要解决读者和作者存在的矛盾,这样才能使文章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赏识。
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自改。因为学生自己本身也是一个读者。何远的《春渚纪闻》里记载:“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写完后,可“朗读修改”,即边“读”边“改”。其实,自改就是在“旧事重提”,在进行冷静的反思,读者意识自然会渗透其中。
其次,还要让他人修改。这就是直接面对、接受更多读者的审阅。俗话说“旁观者清”,自己文章的毛病别人往往更易察觉。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先看后评,再由小组汇总提出意见,最后作者在“广大读者”的建议下再次修改,力求“通达”。
这样做虽多花一点时间,但它能使学生从写作、修改实践中明白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展示成果、汇报成绩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学生认真写作,取得一些进步,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们把成果展现出来,供全班同学、其他班级学生,甚至其他年段的学生、老师来参观。这样会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从而对他们形成鞭策,让他们在更多的读者中体验到成功感。例如,高一,搞“手抄报”、书信体优秀习作展览;高二,优秀作文展览;高三,优秀时文展览。这项活动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读者意识的培养是我们广大热心于作文教改的教师们值得一试的工作。当然,我也会欣然地继续实践。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关于国文的学习》,《夏丏尊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
[2]何远,《春渚纪闻》,中华书局
关键詞:读者意识 培养 激发 练习 修改 展示
一、培养读者意识的重要性
写作是一种应用技能,写作训练的目的也在于应用。应用从根本上说,就是应用于作者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应用于特定的读者对象。因此,不管写什么样的文章,作者在动笔之前都应当考虑到读者对象。也就是说你的作品是打算写给什么人看的,怎样才能使他们看懂,感到兴趣,得到益处。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必须为读者着想。否则即便作品内容再好,“艺术性”再高,读者看不懂还是不行的。
夏丏尊先生在他的有关著述中多次指出写作应考虑到读者。他说:“所谓的好文章,就是达意表情,使读者读了以后能明了作者的本意,感到作者心情的文章。”“所谓好的文字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当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以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快悦,不要使读者得到厌倦。”夏先生的很多名篇佳作也做到了这点。
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春》这两篇文章是具有读者意识的典范:《背影》里描写亲情,而“亲情”是最能打动我们广大读者的。尤其是中学生,看到这样的文章更显亲切,由此及彼,他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亲人,不少学生读到动情处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同样《春》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春天”对每一个人都是熟悉的,它是“希望”的象征。甚至老年人仍有众多人面对“春天”时津津有味地朗诵着“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迎合”了天下间所有的读者。每次在教读这两课时,我都会适时地让学生完成两篇习作:一篇关于亲情的,一篇关于季节的感受。每届学生面对这样的要求,都是欣然接受,并且佳作连连。我想,这归功于这两篇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的美文吧!
当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马烽先生在《致初学者》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位参加抗日战争的革命同志,曾经用抒情的笔调给他母亲写了封信,其中有这么几句:“我——你亲爱的儿子——要像暴风雨中的雄鹰一样,在那布满浓浓密雨的天空中展翅飞翔。任狂风猛烈地吹吧!任骤雨倾盆地下吧!我将要不顾一切地冲向前去,迎接那灿烂的阳光……”如果他的母亲是知识分子,当然会明白儿子的意思,可惜他母亲是位农村老太太,而且一字不识,接到儿子来信,忙去找村里一位识字的老先生给读。老先生看了半天,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好把上边那段原话念给她听。她听了非常伤心,说:“老天爷,这是出什么事了,为啥要变鹰?还偏偏要大风大雨里飞。唉!这孩子一点也不注意身体,就不怕着了凉?”写信人的本意,无非是要向母亲表示自己革命的决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可是他忘了他母亲是位农村妇女,忘了他们村中没有能看懂这封信的人,即没有考虑到读者对象,结果闹出了笑话,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不胜枚举。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朱自清先生指出,学生对写作训练缺乏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文训练背离了以一定读者为交流对象的一般写作规律,每次作文练习,往往都只有一个使他们感到惧怕的实际读者——教师,他们基本上是在没有什么写作冲动与发表欲望的情形下勉强应付的,也就谈不上形成较强的读者意识和文体感。因此,只有把作文练习置于正常的以传达为目的写作情境中,学生才能意识到写作果然是有所为的。朱自清强调学生写作练习要有假想的读者,便是基于这一认识之上的。他认为假想的读者除了父兄、教师、亲近的朋友或同学之外,还有全体同学、全体中学生、一般青年人、本地人士、各社团、政府、政府领导、一般社会等等。
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报纸。一般杂志里的文章是十分有益的,如《青年报》《读者文摘》《杂文选刑》等,这些文章一般要求不高,文体丰富,而且容易意识到各种文字的各种读者。以此作为写作学习的范文,大多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里面的要求。同时,教师还应有意安排一些学生易产生共鸣的习作,如《考试前后》《品味时尚》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读者意识。
2.练习书信体写作。这是朱自清先生一直推崇的。书信比其他文体有更确切的读者对象,有明确的传达目的,是有所为而作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一位平时写作水平低下的学生,却能为他所倾慕的一位女生写出一篇情真意切、文句优美的“情书”,令人刮目相看。我想,这是因为他真正有了读者意识吧。因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把写作对象确定为父母、亲戚、儿童或社会上的各类人。在这样的假定情境中,更具逼真性,更易诱使学生进入角色,即使学生具有读者意识。
3.在修改上培养读者意识。文章是写给人看的,不管贴在墙壁上或印在书刊上,都是写给人看的,这就有个读者对象问题。读者的文化水平不同,阅读兴趣就不同,审美观点也不同,各有所求。学生在下笔之前就应心中有数,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不能认为自己懂的东西,读者就会懂得;自己喜欢的东西,读者也会喜欢。文章的修改就是要解决读者和作者存在的矛盾,这样才能使文章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赏识。
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自改。因为学生自己本身也是一个读者。何远的《春渚纪闻》里记载:“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写完后,可“朗读修改”,即边“读”边“改”。其实,自改就是在“旧事重提”,在进行冷静的反思,读者意识自然会渗透其中。
其次,还要让他人修改。这就是直接面对、接受更多读者的审阅。俗话说“旁观者清”,自己文章的毛病别人往往更易察觉。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先看后评,再由小组汇总提出意见,最后作者在“广大读者”的建议下再次修改,力求“通达”。
这样做虽多花一点时间,但它能使学生从写作、修改实践中明白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展示成果、汇报成绩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学生认真写作,取得一些进步,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们把成果展现出来,供全班同学、其他班级学生,甚至其他年段的学生、老师来参观。这样会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从而对他们形成鞭策,让他们在更多的读者中体验到成功感。例如,高一,搞“手抄报”、书信体优秀习作展览;高二,优秀作文展览;高三,优秀时文展览。这项活动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读者意识的培养是我们广大热心于作文教改的教师们值得一试的工作。当然,我也会欣然地继续实践。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关于国文的学习》,《夏丏尊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
[2]何远,《春渚纪闻》,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