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k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读者意识,即所写文章要考虑阅读对象——读者,写作者要千方百计让读者对自己的文章有兴趣,甚至产生共鸣。纵观中学生的作文,往往忽略了这点。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关键詞:读者意识 培养 激发 练习 修改 展示
  
  一、培养读者意识的重要性
  写作是一种应用技能,写作训练的目的也在于应用。应用从根本上说,就是应用于作者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应用于特定的读者对象。因此,不管写什么样的文章,作者在动笔之前都应当考虑到读者对象。也就是说你的作品是打算写给什么人看的,怎样才能使他们看懂,感到兴趣,得到益处。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必须为读者着想。否则即便作品内容再好,“艺术性”再高,读者看不懂还是不行的。
  夏丏尊先生在他的有关著述中多次指出写作应考虑到读者。他说:“所谓的好文章,就是达意表情,使读者读了以后能明了作者的本意,感到作者心情的文章。”“所谓好的文字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当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以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快悦,不要使读者得到厌倦。”夏先生的很多名篇佳作也做到了这点。
  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春》这两篇文章是具有读者意识的典范:《背影》里描写亲情,而“亲情”是最能打动我们广大读者的。尤其是中学生,看到这样的文章更显亲切,由此及彼,他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亲人,不少学生读到动情处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同样《春》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春天”对每一个人都是熟悉的,它是“希望”的象征。甚至老年人仍有众多人面对“春天”时津津有味地朗诵着“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迎合”了天下间所有的读者。每次在教读这两课时,我都会适时地让学生完成两篇习作:一篇关于亲情的,一篇关于季节的感受。每届学生面对这样的要求,都是欣然接受,并且佳作连连。我想,这归功于这两篇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的美文吧!
  当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马烽先生在《致初学者》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位参加抗日战争的革命同志,曾经用抒情的笔调给他母亲写了封信,其中有这么几句:“我——你亲爱的儿子——要像暴风雨中的雄鹰一样,在那布满浓浓密雨的天空中展翅飞翔。任狂风猛烈地吹吧!任骤雨倾盆地下吧!我将要不顾一切地冲向前去,迎接那灿烂的阳光……”如果他的母亲是知识分子,当然会明白儿子的意思,可惜他母亲是位农村老太太,而且一字不识,接到儿子来信,忙去找村里一位识字的老先生给读。老先生看了半天,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好把上边那段原话念给她听。她听了非常伤心,说:“老天爷,这是出什么事了,为啥要变鹰?还偏偏要大风大雨里飞。唉!这孩子一点也不注意身体,就不怕着了凉?”写信人的本意,无非是要向母亲表示自己革命的决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可是他忘了他母亲是位农村妇女,忘了他们村中没有能看懂这封信的人,即没有考虑到读者对象,结果闹出了笑话,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不胜枚举。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朱自清先生指出,学生对写作训练缺乏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文训练背离了以一定读者为交流对象的一般写作规律,每次作文练习,往往都只有一个使他们感到惧怕的实际读者——教师,他们基本上是在没有什么写作冲动与发表欲望的情形下勉强应付的,也就谈不上形成较强的读者意识和文体感。因此,只有把作文练习置于正常的以传达为目的写作情境中,学生才能意识到写作果然是有所为的。朱自清强调学生写作练习要有假想的读者,便是基于这一认识之上的。他认为假想的读者除了父兄、教师、亲近的朋友或同学之外,还有全体同学、全体中学生、一般青年人、本地人士、各社团、政府、政府领导、一般社会等等。
  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报纸。一般杂志里的文章是十分有益的,如《青年报》《读者文摘》《杂文选刑》等,这些文章一般要求不高,文体丰富,而且容易意识到各种文字的各种读者。以此作为写作学习的范文,大多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里面的要求。同时,教师还应有意安排一些学生易产生共鸣的习作,如《考试前后》《品味时尚》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读者意识。
  2.练习书信体写作。这是朱自清先生一直推崇的。书信比其他文体有更确切的读者对象,有明确的传达目的,是有所为而作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一位平时写作水平低下的学生,却能为他所倾慕的一位女生写出一篇情真意切、文句优美的“情书”,令人刮目相看。我想,这是因为他真正有了读者意识吧。因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把写作对象确定为父母、亲戚、儿童或社会上的各类人。在这样的假定情境中,更具逼真性,更易诱使学生进入角色,即使学生具有读者意识。
  3.在修改上培养读者意识。文章是写给人看的,不管贴在墙壁上或印在书刊上,都是写给人看的,这就有个读者对象问题。读者的文化水平不同,阅读兴趣就不同,审美观点也不同,各有所求。学生在下笔之前就应心中有数,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不能认为自己懂的东西,读者就会懂得;自己喜欢的东西,读者也会喜欢。文章的修改就是要解决读者和作者存在的矛盾,这样才能使文章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赏识。
  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自改。因为学生自己本身也是一个读者。何远的《春渚纪闻》里记载:“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写完后,可“朗读修改”,即边“读”边“改”。其实,自改就是在“旧事重提”,在进行冷静的反思,读者意识自然会渗透其中。
  其次,还要让他人修改。这就是直接面对、接受更多读者的审阅。俗话说“旁观者清”,自己文章的毛病别人往往更易察觉。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先看后评,再由小组汇总提出意见,最后作者在“广大读者”的建议下再次修改,力求“通达”。
  这样做虽多花一点时间,但它能使学生从写作、修改实践中明白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展示成果、汇报成绩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学生认真写作,取得一些进步,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们把成果展现出来,供全班同学、其他班级学生,甚至其他年段的学生、老师来参观。这样会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从而对他们形成鞭策,让他们在更多的读者中体验到成功感。例如,高一,搞“手抄报”、书信体优秀习作展览;高二,优秀作文展览;高三,优秀时文展览。这项活动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读者意识的培养是我们广大热心于作文教改的教师们值得一试的工作。当然,我也会欣然地继续实践。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关于国文的学习》,《夏丏尊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
  [2]何远,《春渚纪闻》,中华书局
其他文献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基本素养不仅仅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体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  人美版中学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中,水墨画的学习课题为《水墨语言新探索》,教材中没有罗列基本的用笔、用墨,而是以名画家的作品、学生的作业等面貌出现,不再片面追求示范、模仿,代替的是个性化、充满情感的抽象水墨画作品。为此,指导学生怎样进行抽象水墨画的
期刊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堂转型风中,各个学校多热衷于搬用转型成功学校的“框架”结构,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课堂转型模式,但实际上只是转变了形式,而与整个教学理念步调不一致,从而产生了很多问题,甚至违背了“以生为本”这一基本理念。因此,我们需谨慎对待转型,循序渐进,一切从学生出发。  关键词:形 质 以生为本  在一片纷乱繁忙的课堂转型景象中,一线教师被推着往前走。课堂转型会议一次次的召开,
期刊
摘要: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已经开展了很多年,要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些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课堂中教师怎样改变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这也是所有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笔者从本校的课堂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我校教师如何“教”及“学生”如何“学”,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课堂观察 小学数学 课程改革  2011年上学期我校进行了小学数
期刊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曾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这句话表明了音乐的德育功能。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一、歌曲中唱出大道理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不仅可以使学生收获快乐,而且还会使学生
期刊
摘要: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寻找写作教学点,并根据学生作文实情,引导学生于细微处探究为文之道,将阅读迁移到写作中,从而实现有效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教材 开发 微格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不少教师在四处寻求写作资源同时,却忘记了身边最重要的、可充分利用的好资源——课本。初中语文教材
期刊
生存还是灭亡,一直以来都是哲学领域中一个难以回答的命题。笔者在教学《雷雨》的过程中更是有了深刻的体会,几次讲读《雷雨》,侍萍与繁漪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她们的命运悲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一、沉默着,隐忍着  一个旧式女子,在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够面对命运的诸多不公!阅读《雷雨》,众人物唯独侍萍一人沉默着。她不是作家曹禺喜欢的人物,也是最不具备“雷雨”性格的人物,然而
期刊
摘要:纸币是“货币符号”还是“价值符号”呢?笔者认为,这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关键词:纸币 货币符号 价值符号  2010年7月,重庆、青海、贵州、四川和甘肃作为全国最后一批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市,由教育部组织,对五省市教师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远程教育国家培训。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8月2日“专家解疑”,就纸币是“货币符号”还是“价值符号”答疑,本人尚存疑惑,向专家提出了疑惑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和创造美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乃为人的本能之反映,但人们的审美观却各有不同,即以什么样的标准和观点对待美好事物,各人是有区别的,或是有本质区别的。审美观,不仅受到人们所处的时代、地域、阶级、文化、风俗所制约,而且也跟每个人的年龄需要、爱好、兴趣、知识等直接相关。因此,我们应针对中学生的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集中精力,根據一篇篇课文的不同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着手,设计不同的教法。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语文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由此可见,人文性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部分。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现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注重优化课堂环境,与时俱进,营造更好、更和谐、更有效率的课堂气氛。那么,要达到此目的,教师本身必须练就一身过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