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讯 2016年9月26日,由苏州市文联,苏州市书协联合主办的“三元雅集——2016苏州市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在苏州三元美术馆展出,是王国安、王金春、张少怡、刘山林、钱玉清、徐世平、林再成、邢宗仁、顾工、王洁、寇忠理、周易、顾宇驰13位作者的52件作品。华人德、王伟林、潘振元、葛鸿桢、王歌之等书家和作者参观了展览,并参加了创作研讨会。座谈会的主题是当代苏州中青年书家的审美走向及思考。
王国安(苏州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40年来我的学书理念始终以碑帖兼融,以碑写帖为主(以碑的朴茂、线条,写出帖的韵致),广采博取。我至今的审美还是甜中意,咸喜欢。苏州书法历来多以精致、韵味为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祝嘉、沙曼翁、宋季丁等一批老先生写碑,开出了新的气象,影响了苏州一大批书家。沙老以秦汉篆隶积累了深厚的功力,下探唐宋,反哺篆隶,全无篆隶的霸气,增加唐褚遂良举重若轻及文人的气息,极具书写性。其中华人德、陆家衡、王歌之、潘振元等现在70多岁的一批书家延续碑学,碑帖结合下了50余年的功夫,虽然成就不一,影响各异,但将是苏州书法史的一个亮点。
钦瑞兴(苏州市书协常务理事):雅集书法虽然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书法风格也不同,但都能从其书法的字里行间看出古典传统书法的气息,这说明我们苏州中青年书法整体的书法审美追求趋向是一致的,就是在回归传统的基础上讲究精致典雅的表现形式。
费之雄(苏州市书协顾问):书法作品包含四项元素:书写内容一追求文学之意境美。自撰诗文体现书家学养。点划用笔——追求绘画之笔致美。点划法度承旧,用笔意象求新。结构造型—一宦求建筑之构造美。点划搭配,部首组合,间架结构,千姿百态。个性流露,自显书法语言;随心所欲,久则书如其人。章法气势——追求音乐之韵律美。篆隶正魏,整齐美如军队列阵;行大狂草,参差美如舞池溜冰。乐音高低强弱,时间构成乐旬乐段,汉字大小正斜,平面空间体现其节奏韵律。书品展示,远观引眼球者,首在“气韵生动”,然后品赏造型,玩赏笔致,融会诗意,回味无穷也!
董水荣(吴江书画院院长):我们可以自问,当苏州书法界的元老一一离开了我们,苏州青年一代的书法家,还有多少可以和全国优秀的青年书家抗衡。如果我们早一点感受到这种危机对苏州书法的冲击,这可能会给苏州书法的发展带来良机。苏州书法资源的输出,更多的是传统资源的影响。相比之下,苏州书法作者个体或集体能自觉关注全国的书法观念,理解书法的视角多样化、开放化、深度化,做得比较少。有活动、有平台却缺少对书法深度的思考。自足的心态,失去了沉潜弘毅的抱负,失去了以往谦逊的姿态。自足不会让我们对别人的更为深入的传统体悟做出惊叹,也看不到别人更为敏感地表达对书法的理解。
我觉得苏州书法应该进入一个反思阶段,或者需要反思的精神。一谈到书法繁荣不要只想到书法的“圈人运动”,发展更多的书法爱好者,举办更多的书法活动,营造一派热闹的书法场面。繁榮背后更需要的可能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任何一种先锋的力量,都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对原有状态的不满,做出理想改革。
庆旭(苏州市书协副秘书长):通观本次雅集,一是共鸣,一是共勉。本次参展的13位作者的书写水准基本折射出我市中青年书法家目前的创作实力。就创作手段与形式而言,基本上为自然书写,没有过度的拼贴、做旧等外在装饰部分。即便有极少部分的块面拼接也较符合自然的本色,没有喧宾夺主。实际创作中,自然书写仅就技巧的难度、连贯性和心理节奏的自在、自然调控等方面与具有间断特质、可以反复修改的拼贴制作相比,二者的创作实况业内同道心知肚明。本次雅集,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挤在行草一体,正体极少,篆书几乎绝迹,就是有,还是以作品题签形式出现。是不是每位作者都具备把行草的本性恰如其分地、自然流畅地、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表现出来呢?显然不是!如果一幅较少字数的对联中还有字法上的纠结的话颇不符合极为讲究的、极为细腻的姑苏文化。所有这些应当是我与大家共勉之处。
王渊清(苏州市书协理事):与苏州往年一些中青年书法联展相比,这次展览其总体水准有了较大提高。刚刚华人德老师也谈到风格,他认为风格的最高境界就是水到渠成。我也这样认为,但一个时代又有几人能做到水到渠成地创立自己的风格。大多是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风格,再一步一步地去逼近它。而现在很多中青年书家更多的是模仿获奖书家的风格,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方法,往往很快得到“回报”:入展并获奖。然而这种“个人风格”“艺术成就”注定是短命的。而本次联展的书家都是近年来获奖者,很明显其中不乏模仿当今获奖书家风格的,这也正是他们能获奖的原因。但关键是他们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值得深思!
邢宗仁(苏州市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就我自己,喜欢柔韧中的雄强美,因此把力量感放在首位,也尽可能地根据自己对书写内容的不同理解或者纸面表达时的内心情绪变化,通过笔墨呈现文字载体和心境的画面感。所在,在单字大小足以驾驭的前提下,我偏好白色生宣和长锋羊毫,在不听使唤的“痛苦”中感受摇曳多变的自然生发出来的线条美。我觉得风格对学书之人书写的始终并没有既定的模式,就如审美一样,根据书家个人的理解而不同,或者随不同的书写阶段而调整。风格也不能让书家本人屈就,应该服从于自己的书写语言的表达而不是让自己的书写符号化。风格的成熟或者被大面积认可应该是个很漫长的过程。无论审美或者风格,我认为,它们都是建立在相当精良的笔墨功夫之上,因此,没有讨巧与捷径。
俞建良(苏州市书协常务理事):刚才,华老师就“当代苏州中青年书家的审美走向及思考”作了简要的阐述,对顾工提出的书法创作要有个人风格的设定,以及王金春主张书法个性创作“水到渠成”的原则,谈了自己的见解,还列举了晚清朝廷身居高位的吴大潋、曾国藩、翁同稣三大书家,还提到了何绍基的书风,这已经间接地回答了当代苏州中青年书家的审美走向。我认为顾工的想法是一种假设,设定一个方向,有可取之处。而王金春的“水到渠成”是完美主义,凡搞书法的都有这个想法。 我谈两点体会:一是书法学习要全方位,二是书法创作应有目标。学习书法期间,我崇拜个性强烈的书法家,曾先后拜访了苏州的祝嘉、黄异庵、费新我、卫东晨、吴进贤、沙曼翁,上海的王蘧常、翁阉运、郑逸梅,南京的林散之、萧娴、陈大羽,北京的黄苗子,西安的卫俊秀等。但每每打开他们给我的作品,强烈的书风扑面而来,沉浸在相见时的兴奋之中。这就是我多年来追求的目标,就是求有强烈个性的书法作品。所以我想,再过50年、100年,今天的13位苏州市中青年书法家中,有读者吗?应该有!本人除书法外,还搞收藏。收藏有个特征,越是有个性的书家,按照平方尺计算润格越是高,且其门人的作品也越多。反之,即使收到了明代人的作品,“二王”一路也写得很到位,有的写得很精致,但价格不高,甚至无人问津。“恨古人不见今人”,时代书风要关注,但个人风格追求当设定。所谓的审美,不仅要符合大众,更是让小众得到认可。这才是当代苏州中青年书家要面对的创作问题,值得思考,这也是立足苏州书坛的走向。
王伟林(中国书协理事兼学术委员、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苏州市书协主席):策划这次展览,意在解剖麻雀,引发思考。谈苏帅I中青年书家的審美追求,必然要谈到吴门书法的积淀、优势和不足,必然要谈及全国书法创作的现状以及展厅文化。将吴门书法置于全国书法发展的格局来探讨,就能更加精准地看清我们自身的优长和局限,从而也就能更加深入地把握住吴门书家成长的轨迹。当代书法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多元、多样是其发展的态势,所以我们的思考和探讨也要有开放的视野。从这次展览的13位作者来看,座谈会上有几位嘉宾都谈到他们在书体和书风上略显单调和相近,这确是事实。总体而言,吴门书家偏好蕴藉、含蓄、典雅的书风,写行草书者居多,而对质朴雄强的汉魏碑版书法以及更早的简牍书法等涉猎较少,尤其是对新出土的书法资料关注不够。而与这次展览时隔不到一周就开幕的《王歌之、王大夷书法联展》恰好是一个对照,苏州老一代书家如王歌之等对书法认识的深刻、冷静和执着足以给年轻一辈提供宝贵的借鉴。作为组织者,透过这个展览,我想的更多的是青年书法人才的成长和培养问题。书法学习和书家成长有其规律可寻,除自身努力外,离不开师承、学养、眼界和胸襟等。为了促进有潜力的年轻作者更好地成长,协会今后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发挥艺指委中老一辈书家的传帮带作用,通过收徒结对子等方式,多为吴门书法储备人才。
王国安(苏州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40年来我的学书理念始终以碑帖兼融,以碑写帖为主(以碑的朴茂、线条,写出帖的韵致),广采博取。我至今的审美还是甜中意,咸喜欢。苏州书法历来多以精致、韵味为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祝嘉、沙曼翁、宋季丁等一批老先生写碑,开出了新的气象,影响了苏州一大批书家。沙老以秦汉篆隶积累了深厚的功力,下探唐宋,反哺篆隶,全无篆隶的霸气,增加唐褚遂良举重若轻及文人的气息,极具书写性。其中华人德、陆家衡、王歌之、潘振元等现在70多岁的一批书家延续碑学,碑帖结合下了50余年的功夫,虽然成就不一,影响各异,但将是苏州书法史的一个亮点。
钦瑞兴(苏州市书协常务理事):雅集书法虽然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书法风格也不同,但都能从其书法的字里行间看出古典传统书法的气息,这说明我们苏州中青年书法整体的书法审美追求趋向是一致的,就是在回归传统的基础上讲究精致典雅的表现形式。
费之雄(苏州市书协顾问):书法作品包含四项元素:书写内容一追求文学之意境美。自撰诗文体现书家学养。点划用笔——追求绘画之笔致美。点划法度承旧,用笔意象求新。结构造型—一宦求建筑之构造美。点划搭配,部首组合,间架结构,千姿百态。个性流露,自显书法语言;随心所欲,久则书如其人。章法气势——追求音乐之韵律美。篆隶正魏,整齐美如军队列阵;行大狂草,参差美如舞池溜冰。乐音高低强弱,时间构成乐旬乐段,汉字大小正斜,平面空间体现其节奏韵律。书品展示,远观引眼球者,首在“气韵生动”,然后品赏造型,玩赏笔致,融会诗意,回味无穷也!
董水荣(吴江书画院院长):我们可以自问,当苏州书法界的元老一一离开了我们,苏州青年一代的书法家,还有多少可以和全国优秀的青年书家抗衡。如果我们早一点感受到这种危机对苏州书法的冲击,这可能会给苏州书法的发展带来良机。苏州书法资源的输出,更多的是传统资源的影响。相比之下,苏州书法作者个体或集体能自觉关注全国的书法观念,理解书法的视角多样化、开放化、深度化,做得比较少。有活动、有平台却缺少对书法深度的思考。自足的心态,失去了沉潜弘毅的抱负,失去了以往谦逊的姿态。自足不会让我们对别人的更为深入的传统体悟做出惊叹,也看不到别人更为敏感地表达对书法的理解。
我觉得苏州书法应该进入一个反思阶段,或者需要反思的精神。一谈到书法繁荣不要只想到书法的“圈人运动”,发展更多的书法爱好者,举办更多的书法活动,营造一派热闹的书法场面。繁榮背后更需要的可能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任何一种先锋的力量,都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对原有状态的不满,做出理想改革。
庆旭(苏州市书协副秘书长):通观本次雅集,一是共鸣,一是共勉。本次参展的13位作者的书写水准基本折射出我市中青年书法家目前的创作实力。就创作手段与形式而言,基本上为自然书写,没有过度的拼贴、做旧等外在装饰部分。即便有极少部分的块面拼接也较符合自然的本色,没有喧宾夺主。实际创作中,自然书写仅就技巧的难度、连贯性和心理节奏的自在、自然调控等方面与具有间断特质、可以反复修改的拼贴制作相比,二者的创作实况业内同道心知肚明。本次雅集,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挤在行草一体,正体极少,篆书几乎绝迹,就是有,还是以作品题签形式出现。是不是每位作者都具备把行草的本性恰如其分地、自然流畅地、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表现出来呢?显然不是!如果一幅较少字数的对联中还有字法上的纠结的话颇不符合极为讲究的、极为细腻的姑苏文化。所有这些应当是我与大家共勉之处。
王渊清(苏州市书协理事):与苏州往年一些中青年书法联展相比,这次展览其总体水准有了较大提高。刚刚华人德老师也谈到风格,他认为风格的最高境界就是水到渠成。我也这样认为,但一个时代又有几人能做到水到渠成地创立自己的风格。大多是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风格,再一步一步地去逼近它。而现在很多中青年书家更多的是模仿获奖书家的风格,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方法,往往很快得到“回报”:入展并获奖。然而这种“个人风格”“艺术成就”注定是短命的。而本次联展的书家都是近年来获奖者,很明显其中不乏模仿当今获奖书家风格的,这也正是他们能获奖的原因。但关键是他们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值得深思!
邢宗仁(苏州市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就我自己,喜欢柔韧中的雄强美,因此把力量感放在首位,也尽可能地根据自己对书写内容的不同理解或者纸面表达时的内心情绪变化,通过笔墨呈现文字载体和心境的画面感。所在,在单字大小足以驾驭的前提下,我偏好白色生宣和长锋羊毫,在不听使唤的“痛苦”中感受摇曳多变的自然生发出来的线条美。我觉得风格对学书之人书写的始终并没有既定的模式,就如审美一样,根据书家个人的理解而不同,或者随不同的书写阶段而调整。风格也不能让书家本人屈就,应该服从于自己的书写语言的表达而不是让自己的书写符号化。风格的成熟或者被大面积认可应该是个很漫长的过程。无论审美或者风格,我认为,它们都是建立在相当精良的笔墨功夫之上,因此,没有讨巧与捷径。
俞建良(苏州市书协常务理事):刚才,华老师就“当代苏州中青年书家的审美走向及思考”作了简要的阐述,对顾工提出的书法创作要有个人风格的设定,以及王金春主张书法个性创作“水到渠成”的原则,谈了自己的见解,还列举了晚清朝廷身居高位的吴大潋、曾国藩、翁同稣三大书家,还提到了何绍基的书风,这已经间接地回答了当代苏州中青年书家的审美走向。我认为顾工的想法是一种假设,设定一个方向,有可取之处。而王金春的“水到渠成”是完美主义,凡搞书法的都有这个想法。 我谈两点体会:一是书法学习要全方位,二是书法创作应有目标。学习书法期间,我崇拜个性强烈的书法家,曾先后拜访了苏州的祝嘉、黄异庵、费新我、卫东晨、吴进贤、沙曼翁,上海的王蘧常、翁阉运、郑逸梅,南京的林散之、萧娴、陈大羽,北京的黄苗子,西安的卫俊秀等。但每每打开他们给我的作品,强烈的书风扑面而来,沉浸在相见时的兴奋之中。这就是我多年来追求的目标,就是求有强烈个性的书法作品。所以我想,再过50年、100年,今天的13位苏州市中青年书法家中,有读者吗?应该有!本人除书法外,还搞收藏。收藏有个特征,越是有个性的书家,按照平方尺计算润格越是高,且其门人的作品也越多。反之,即使收到了明代人的作品,“二王”一路也写得很到位,有的写得很精致,但价格不高,甚至无人问津。“恨古人不见今人”,时代书风要关注,但个人风格追求当设定。所谓的审美,不仅要符合大众,更是让小众得到认可。这才是当代苏州中青年书家要面对的创作问题,值得思考,这也是立足苏州书坛的走向。
王伟林(中国书协理事兼学术委员、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苏州市书协主席):策划这次展览,意在解剖麻雀,引发思考。谈苏帅I中青年书家的審美追求,必然要谈到吴门书法的积淀、优势和不足,必然要谈及全国书法创作的现状以及展厅文化。将吴门书法置于全国书法发展的格局来探讨,就能更加精准地看清我们自身的优长和局限,从而也就能更加深入地把握住吴门书家成长的轨迹。当代书法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多元、多样是其发展的态势,所以我们的思考和探讨也要有开放的视野。从这次展览的13位作者来看,座谈会上有几位嘉宾都谈到他们在书体和书风上略显单调和相近,这确是事实。总体而言,吴门书家偏好蕴藉、含蓄、典雅的书风,写行草书者居多,而对质朴雄强的汉魏碑版书法以及更早的简牍书法等涉猎较少,尤其是对新出土的书法资料关注不够。而与这次展览时隔不到一周就开幕的《王歌之、王大夷书法联展》恰好是一个对照,苏州老一代书家如王歌之等对书法认识的深刻、冷静和执着足以给年轻一辈提供宝贵的借鉴。作为组织者,透过这个展览,我想的更多的是青年书法人才的成长和培养问题。书法学习和书家成长有其规律可寻,除自身努力外,离不开师承、学养、眼界和胸襟等。为了促进有潜力的年轻作者更好地成长,协会今后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发挥艺指委中老一辈书家的传帮带作用,通过收徒结对子等方式,多为吴门书法储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