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改变命运
——鹅绒藤的故事
1993年2月底刚开学不久,药93届毕业生进教学点做毕业论文,给我分来了一个小伙子,名叫苟占平。他很精神,也很坦率,他说喜欢化学,但对中药什么都不懂,不知能不能做好(药学的学生一般都喜欢搞西药,对中药不太感兴趣,我自己开始也是这样)。我说没关系,只要肯学就行。
我给他安排了药圃植物资源的课题。他不仅将药圃的中药认了个遍,还把校园里的植物采来辨认,甚至到兰州周围的山上采集标本,还查资料、看用途。他对我说:“杨老师,我现在很有成就感。”我问:“怎么个成就感?”他很自豪地说:“现在同学有不认识的植物都拿来问我,我都能叫上名字,还知道药用。”
小苟毕业后被分到某医药公司药品仓库工作。仓库工作主要是每天上午进药发药,下午一般就没事了,他感觉很无聊。我对他说:“这是好事啊,你有那么多的空闲时间,可以复习考研啊!”小苟经过努力,考取了兰大药学院生药学研究生,师从赵汝能教授和我,研究鹅绒藤属药用植物。鹅绒藤是多年生缠绕草本,含乳汁(白浆),有清热解毒、消积健脾、利水消肿之功效。
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小苟到甘肃各地采集植物标本,并到西北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沙漠研究所等观摩植物标本和查阅文献资料。经过一年多的辛苦努力,他初步整理出甘肃鹅绒藤属植物共15种和1个亚种,其中2个为甘肃省分布新纪录。
小苟在做好本专业课题后,还想做一些化学实验,我对此很支持。我也是受我的师兄云南中医学院罗天诰教授的影响,他培养研究生可说是全方位的,从本草考证、资源调查、植物分类,到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药理毒理作用,以及质量控制与检测等都让学生学习。他培养的一名研究生的课题竟是某动物药的开发利用,我问老罗:“咱们搞植物的,动物又不懂,你怎么指导啊?”他说:“没关系,我可以请搞动物的专家合带。培养研究生不能只限于导师自己懂的专业,不懂的就不让学。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多面手,如果只搞植物分类,面就很窄。我的研究生论文答辩时,常常有相关单位来旁听,一答辩完就抢着签约。这样的研究生一个顶俩顶仨,谁不抢着要?”
我安排小苟在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张承忠、李冲两教授指导下完成相关化学的研究工作,并支持和鼓励他在兰大旁听波谱分析等课程。小苟也很争气,首次从鹅绒藤中提取分离鉴定出3种黄酮苷。他的课题最后获得了省级奖励。
小苟硕士毕业后到广东医科大学广东省天然药物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工作,参与了草药半边旗的研究工作。半边旗是蕨类植物,药用全草,需从外省购入。他开展了广东省半边旗属植物资源的调查工作,解决了原料问题,又根据其所学的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知识,做了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他发现最佳采集时间是8-11月份,最佳采集部位是其地上部分,这部分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而传统采集部位——根茎的含量其实最低。这样采集还保护了植物资源。多学科培养见成效,该校领导和专家赞不绝口。
小苟参与的“粤产草药半边旗抗癌作用的系统研究”获201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三等奖;其主持的“半边旗质量标准研究”已被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收载为广东省地方袭用药材标准。昔日我的研究生现已成为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生药学教研室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道地药材多维评价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等。小苟每每回家探亲路过兰州,都要来看我,说起他是家乡唯一的博士(后来读的博士)和教授时,总是感恩地说:“要没有杨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说:“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知识改变命运,更确切地说是植物改变了命运。”我为他感到自豪和骄傲的同时,也想到自己何尝不是这样。
传承与突破
——甘西鼠尾草的故事
甘西鼠尾草是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又名甘肃丹参。因其与中药丹参的化学成分类同,可作为丹参的代用品。甘西鼠尾草在甘肃分布广泛,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也有分布,蕴藏量十分丰富。
我的研究生史彦斌选择了以甘西鼠尾草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作为中药丹参替代品的科学依据,并探索甘西鼠尾草除活血化瘀功效之外的其他生物活性,取得了突破。
課题组从其根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大部分为丹参二萜醌类,其中丹参醛系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这些化合物与中药丹参的成分极为相似,这就从物质基础层面说明甘西鼠尾草可以替代丹参,作为活血化瘀类中药入药。民间也用甘西鼠尾草根水煎液治疗痢疾腹泻等症,课题组对其含有的一种二萜醌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证实其确有良好的抗菌抗炎作用。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行了从人药研究向兽药研发的跨界延伸。奶牛乳房炎是阻碍畜牧业和乳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中医理论认为乳房炎是血瘀不畅、运行受阻,淤积于乳房所致;西医认为乳房炎是乳腺导管内的脂样物质排泄受阻,导致乳管扩张破裂,脂性物质外溢,引起炎症反应或诱发细菌感染。结合甘西鼠尾草的活血化瘀与抗菌抗炎作用,课题组将丹参二萜醌制备成混悬液(消炎醌),进行奶牛乳房炎的防治试验,证实消炎醌能较好地改善奶牛乳房炎症状。 如果说甘西鼠尾草用作活血化瘀药是一种传承,那么发挥其抗菌抗炎活性作用,并用作兽药治疗奶牛乳房炎则是一种突破,为传承创新、振兴陇药提供了新途径。史彦斌同学现在已是兰大药学院一名成果显著的教授了。
民族药初探
——九头草的故事
这些年,民族药研究方兴未艾,但主要集中在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瑶族等几个少数民族,其他少数民族药物的研究,尤其是一些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药物研究,尚待起步。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3个全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东乡族、保安族和裕固族。尽快调查甘肃省内少数民族用药历史、特色药物,挖掘其独特的历史医药文化,进而做好传承和发展,这也是一个药用植物学者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所在。
时值21世纪初,我曾经的专题生(即做本科毕业论文的学生),已是张掖市某医院药剂科负责人的祁银德又考取了我的研究生。我本打算给他安排铁筷子抗肿瘤方面的课题,可小祁有自己的想法,他说他工作所在地离肃南县不远,听说裕固族有一些独特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他想研究一下民族药。我欣然同意。
2000年国庆期间,小祁前往位于祁连山深处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走村串户调查当地植物药资源和使用情况。他了解到当地有一种叫“九头草”的神奇植物,可内服和外用治病,还因其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因此常被作为珍贵的礼物馈赠亲友。他像发现了“寻宝”的线索,顾不得疲倦,又向大山更深处挺进。
当年的肃南交通很不方便,有些地方两天甚至一星期才有一班公交车经过。路上很少能搭乘到车辆——哪怕是牧民们的马车。大多数的山路小祁都只能靠双脚行走。秋天的祁连山早晚温差很大,清晨和夜晚冻得人瑟瑟发抖。一天夜晚,他一个人走了很久也看不到一点灯火,眼前只有黑黢黢的山峦,耳畔传来一阵阵野兽的叫声,孤独和恐惧感顿时铺天盖地袭来……直到半夜,好不容易找到一處牧羊人的泥巴屋子,顾不得条件简陋,疲倦不堪的他躺倒就睡着了。
他终于在一片叫天干河滩的地方发现了“九头草”原植物,手捧枝叶,闻着它特有的芳香,他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回到兰州后,我们对这次调查进行了整理、鉴定,“九头草”为豆科植物镰荚棘豆,又名镰形棘豆、莪大夏等,性味苦、寒、有毒,功效为清热解毒、生肌止痛。我们又对包括“九头草”在内的10种民族特色药用植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小祁以此为基础完成了他的研究生课题。
因为我们初步的工作,这些裕固族特色药物及其使用经验,没有被历史湮没,并且为后来者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打下了基础。原兰州军区总医院的专家对九头草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出了战伤救治药等。
20年倏忽之间就过去了,当年只身一人“探访”九头草的研究生小祁,现在也已成为广东一所高职院校教授,目前在岭南民间药物研究方面也小有成就。
责任编辑: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