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学案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航标。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导学案”在教学中的优势日益凸显。与传统的教案教学方式相比,它更具灵活性、实用性,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对初中物理导学案的设计及有效运用进行具体分析与阐述,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原则
教学的过程中,设计出高水平的导学案,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并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故怎样编写出适合学生使用的高效导学案,是我们面临的最基本问题。
一、主体性原则
学案与教案不同,是给学生使用的。设计导学案时,首先要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安排学案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留有足够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导学性原则
在实现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导学案的"导"学作用尤为重要。设计导学案时,无论是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还是课后复习都要环环相扣,起到既能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又能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作用。
三、计划性原则
导学案具有课时计划性質,设计导学案时要按课时设计学案,做到每节课一案,这样便于控制学案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较好地实现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学案计划要充分体现它的可执行性,落实学科、学期教学计划。比如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导学案可设计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为:(1)通过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2)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为:训练提高课:(1)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2)分析比较物体的浮力大小。
四、层次性原则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把学生看高了,学生"跳了又跳,还是摘不到果子",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根本用不着跳,便摘到了果子"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挑动学生学习的物理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五、方法性原则
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启迪聪明才智,发挥创造力,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设计导学案时要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初中物理学习中经常使用的学习方法有:
1.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的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应用很广,如: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影响电热功率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等等实验都要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导学案设计举例: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科学推理法。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的方法。
如:学习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时,导学案设计如下:
(1)想一想: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2)演示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①毛巾表面②棉布表面③木板表面
(3)实验现象记录:
①小车受到阻力,运动时间,路程;
②小车受到阻力,运动时间,路程;
③小车受到阻力,运动时间,路程。
3.放大法。在进行物理学研究时,一些现象感观不易直接观察,我们可以采取把实验现象放大的方法以利于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例如:
(1)测钢丝的直径时,构思将细钢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用测线圈总长度的办法算出细钢丝的直径。
(2)敲响音叉,用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叉股,泡沫塑料球被叉股弹开,说明发声的叉股在振动。
(3)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之一,使物体发生形变,为了观察到物体受力作用后所发生的微小形变,可以采用这样放大实验办法:用一带细玻璃管的软塞塞紧较大的装满水的扁玻璃瓶(为了方便观察可在水中加入红墨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挤压玻璃瓶,会发现细玻璃管内水柱上升或下降。说明挤压玻璃瓶时玻璃瓶发生了形变,引起其容积变化,细玻璃管中水柱出现升降现象。运用放大法实验时,应注意不能"失真",不能改变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原来性质。
4.类比法。类比法也是物理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论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在应用类比方法中,根据研究对象,恰当选择类比对象是关键。
例如:(1)在阐述发声体向外传播声波时,将声波类比于水波;
(2)在说明电流的概念时,采用水流相类比。声波、电流等都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研究它们的时候,应用类比法,使问题显得直观、具体。 5.理想化模型法。理想化模型法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去再现原形的本质的东西,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例如: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光线;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
6.数学法。所谓数学法就是用数学作为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该法初中物理中有着最为广泛的应用,如各种物理问题中的数学表达式和图形或图象。
六、合作性原则
1.学生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生生互动学习活动。合作学习作为新的教学理念,在近些年的实践中其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它一改传统的单调教学方式,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合作意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小组合作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2)科学组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组建对于小组合作的合作至关重要。组建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个体的性别、兴趣爱好、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状况,按"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通常每小组4-5人,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内设组长、记录员等。总之要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白自己承担的角色,并定期将组内人员的角色轮换,而组员不必频繁调整,一般一学期调整一次到两次即可。
(3)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能力的储备,确保合作学习的内容在小组内部多数成员甚至是所有成员不能独立完成,而通过小组成员的集体合作能攻克的内容。
例如: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想一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进行猜想,并说出各自猜想的理由。)
答案有:①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③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猜想,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验记一个猜想,自己选择器材并设计好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则从旁巡视、指导。
2.教师合作设计。好的导学案应该是学科教师共同劳动的結晶。我们提倡学生合作学习,也要提倡教师合作教学。这样有利于集思广益,拓宽思路。共同设计导学案时,可以分备课组进行,年级备课组长在开学初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将设计导学案的任务分配给备课组的每一位老师,要求按时认真设计出导学案的初稿,然后由备课组集体讨论,最后再由负责设计的老师结合同备课组教师的意见与教学经验进行修改。一个导学案形成后,同学科教师应该在教学实际中去检验它、丰富它、补充它、修改它,使导学案日臻完善。
结束语:
真理来源于实践,自己设想的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学生不一定能达到你的预期效果。甚至还会有很大的反差,这时。教师就要根据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而在反思过程中既要反思知识建构上、自身教学行为上的不足。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或错误,尤其是不能忽视学生的错误。要知道没有学生的错误,也就没有教师存在的必要,学生的错误,也许就是你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大好机会。因此可以说,在新授课学案设计上,如果没有反思,这份学案设计就是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才能使你的学案设计越来越完善。才能使你的课堂教学越来越高效。
参考文献:
[1]候艳红.物理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山东教育》,2011年第Z2期
[2]刘刚.例谈初中物理研究方法的五种类型.《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0年第11期
[3]赵可义.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探讨.《考试周刊》,2012年第84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原则
教学的过程中,设计出高水平的导学案,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并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故怎样编写出适合学生使用的高效导学案,是我们面临的最基本问题。
一、主体性原则
学案与教案不同,是给学生使用的。设计导学案时,首先要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安排学案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留有足够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导学性原则
在实现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导学案的"导"学作用尤为重要。设计导学案时,无论是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还是课后复习都要环环相扣,起到既能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又能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作用。
三、计划性原则
导学案具有课时计划性質,设计导学案时要按课时设计学案,做到每节课一案,这样便于控制学案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较好地实现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学案计划要充分体现它的可执行性,落实学科、学期教学计划。比如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导学案可设计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为:(1)通过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2)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为:训练提高课:(1)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2)分析比较物体的浮力大小。
四、层次性原则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把学生看高了,学生"跳了又跳,还是摘不到果子",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根本用不着跳,便摘到了果子"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挑动学生学习的物理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五、方法性原则
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启迪聪明才智,发挥创造力,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设计导学案时要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初中物理学习中经常使用的学习方法有:
1.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的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应用很广,如: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影响电热功率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等等实验都要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导学案设计举例: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科学推理法。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的方法。
如:学习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时,导学案设计如下:
(1)想一想: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2)演示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①毛巾表面②棉布表面③木板表面
(3)实验现象记录:
①小车受到阻力,运动时间,路程;
②小车受到阻力,运动时间,路程;
③小车受到阻力,运动时间,路程。
3.放大法。在进行物理学研究时,一些现象感观不易直接观察,我们可以采取把实验现象放大的方法以利于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例如:
(1)测钢丝的直径时,构思将细钢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用测线圈总长度的办法算出细钢丝的直径。
(2)敲响音叉,用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叉股,泡沫塑料球被叉股弹开,说明发声的叉股在振动。
(3)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之一,使物体发生形变,为了观察到物体受力作用后所发生的微小形变,可以采用这样放大实验办法:用一带细玻璃管的软塞塞紧较大的装满水的扁玻璃瓶(为了方便观察可在水中加入红墨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挤压玻璃瓶,会发现细玻璃管内水柱上升或下降。说明挤压玻璃瓶时玻璃瓶发生了形变,引起其容积变化,细玻璃管中水柱出现升降现象。运用放大法实验时,应注意不能"失真",不能改变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原来性质。
4.类比法。类比法也是物理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论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在应用类比方法中,根据研究对象,恰当选择类比对象是关键。
例如:(1)在阐述发声体向外传播声波时,将声波类比于水波;
(2)在说明电流的概念时,采用水流相类比。声波、电流等都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研究它们的时候,应用类比法,使问题显得直观、具体。 5.理想化模型法。理想化模型法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去再现原形的本质的东西,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例如: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光线;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
6.数学法。所谓数学法就是用数学作为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该法初中物理中有着最为广泛的应用,如各种物理问题中的数学表达式和图形或图象。
六、合作性原则
1.学生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生生互动学习活动。合作学习作为新的教学理念,在近些年的实践中其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它一改传统的单调教学方式,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合作意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小组合作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2)科学组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组建对于小组合作的合作至关重要。组建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个体的性别、兴趣爱好、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状况,按"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通常每小组4-5人,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内设组长、记录员等。总之要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白自己承担的角色,并定期将组内人员的角色轮换,而组员不必频繁调整,一般一学期调整一次到两次即可。
(3)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能力的储备,确保合作学习的内容在小组内部多数成员甚至是所有成员不能独立完成,而通过小组成员的集体合作能攻克的内容。
例如: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想一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进行猜想,并说出各自猜想的理由。)
答案有:①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③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猜想,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验记一个猜想,自己选择器材并设计好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则从旁巡视、指导。
2.教师合作设计。好的导学案应该是学科教师共同劳动的結晶。我们提倡学生合作学习,也要提倡教师合作教学。这样有利于集思广益,拓宽思路。共同设计导学案时,可以分备课组进行,年级备课组长在开学初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将设计导学案的任务分配给备课组的每一位老师,要求按时认真设计出导学案的初稿,然后由备课组集体讨论,最后再由负责设计的老师结合同备课组教师的意见与教学经验进行修改。一个导学案形成后,同学科教师应该在教学实际中去检验它、丰富它、补充它、修改它,使导学案日臻完善。
结束语:
真理来源于实践,自己设想的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学生不一定能达到你的预期效果。甚至还会有很大的反差,这时。教师就要根据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而在反思过程中既要反思知识建构上、自身教学行为上的不足。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或错误,尤其是不能忽视学生的错误。要知道没有学生的错误,也就没有教师存在的必要,学生的错误,也许就是你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大好机会。因此可以说,在新授课学案设计上,如果没有反思,这份学案设计就是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才能使你的学案设计越来越完善。才能使你的课堂教学越来越高效。
参考文献:
[1]候艳红.物理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山东教育》,2011年第Z2期
[2]刘刚.例谈初中物理研究方法的五种类型.《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0年第11期
[3]赵可义.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探讨.《考试周刊》,2012年第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