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技的高速发展使资源信息的共享成为时代的主题,实践证明,实现师生对文本共性和个性信息资源的交叉共享,实现生生个性资源信息的互动共享,让语文教学在“对话”中生成。
[关键词]对话 共享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 信息化的最大效益来自信息的最广泛共享,最快速流动和深层次的挖掘。语文课堂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如何实现这三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构信息共享的语文课堂是关键所在。
实现师生资源信息的交叉共享
教学情境是一种社会互动的情境,师生互动,资源共享的教学形式又为他们挑战自我、勇于探索、发现真理打开了寻求知识的大门。
1、 实现师生对文本共性信息资源的共享
文本是作者主体对社会生活客体独特的体验与感受,阅读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是作者的个体信息,是文本的共性资源。对这些信息的解读,是师生资源信息共享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主导者,是一个重要信息源,直接向学生发送信息,又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者,接受来自作者(文本)与学生的信息。学生是阅读主体,既接受教师和作者(文本)发来的信息,又是信息的输出者,向教师输出信息。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彼此交换知识和各种信息,心灵沟通,精神交融。
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月亮姐姐的新伙伴》第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我是一颗人造卫星,人们把我送上天。我会转播电视新闻,我会侦察飞机、军舰,我会报告天气变化,我会寻找地下的石油、煤炭。”我鼓励学生围绕信息源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位男生指出:“文中写的分别是电视、侦察、气象、探测四颗卫星,却说‘我是一颗人造卫星’。”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提议课后大家一起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几天后,我组织学生交流,最终确定这是四种不同的卫星,便有了新的文本:“我们是人造卫星。人们把我们送上天,我们有的会转播电视新闻,有的会侦察飞机、军舰,有的会报告天气变化,有的会寻找地下的石油、煤炭。”这都是文本这一共性信息源所产生的阅读效果。
2、实现师生对文本个性资源信息的交叉共享
作者根据社会生活创造出作品,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应该明确两个解读过程的不同,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艺术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从而实现师生对文本个性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教学《月亮姐姐的新伙伴》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出示一颗探测卫星,配以自述录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趁机提出让学生给自己喜欢的卫星取名,并介绍它的本领。学生甲说:“我是电视卫星,我的本领可大啦,有了我,小朋友们就可以在家里看中央台少儿节目《大风车》。”学生乙马上抢着说:“是啊,有了电视卫星,爸爸能看到足球赛直播。”学生丙说:“我叫通信卫星,我可以给美国的舅舅打电话,还可以交外国朋友。”学生丁接着说:“我叫通迅卫星,我可以在太空发电报,给外星人送信。”面对学生独具个性的阅读信息,我有些吃惊,通过教参的提示和阅读理解,在头脑中留下的只是转播电视的画面,随着学生深入地探究,还会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发现。
实现师生个性资源信息的互动共享
师生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心理学家约翰逊(W.Johnson)认为:“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师生互动中资源信息的共享,传递信息更为快捷自如,更便于直接地从同伴那里获得行为的方式和思想上的交流,从而慢慢培养起沟通、合作的技巧,达到资源的真正共享。
在学完《月亮姐姐的新伙伴》后,学生对人造卫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人造卫星能用多少年?”等问题,课后让学生运用“百度”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或查阅书籍、报刊,同时把部分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好,供学生浏览阅读。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按学习小组编辑手抄报,对报纸命名,如“太空旅行团”等。最终围绕问题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文字资料重新组织,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通过自由浏览、交流介绍、评选最佳手抄报的环节,进行交流,集思广益。学生完成研究报告后,在手抄报留言板中写下自己感受最深的话进行小结。为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最后让他们看看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疑问。我设计上述活动课,促进课后延伸,激发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引导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扩大视野。
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伴随着各种信息资源的形成,是围绕文本而形成的信息场,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积极实践,建设自主探究的课堂,实现语文教学在“对话”中“共享”,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瓯北四小
[关键词]对话 共享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 信息化的最大效益来自信息的最广泛共享,最快速流动和深层次的挖掘。语文课堂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如何实现这三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构信息共享的语文课堂是关键所在。
实现师生资源信息的交叉共享
教学情境是一种社会互动的情境,师生互动,资源共享的教学形式又为他们挑战自我、勇于探索、发现真理打开了寻求知识的大门。
1、 实现师生对文本共性信息资源的共享
文本是作者主体对社会生活客体独特的体验与感受,阅读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是作者的个体信息,是文本的共性资源。对这些信息的解读,是师生资源信息共享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主导者,是一个重要信息源,直接向学生发送信息,又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者,接受来自作者(文本)与学生的信息。学生是阅读主体,既接受教师和作者(文本)发来的信息,又是信息的输出者,向教师输出信息。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彼此交换知识和各种信息,心灵沟通,精神交融。
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月亮姐姐的新伙伴》第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我是一颗人造卫星,人们把我送上天。我会转播电视新闻,我会侦察飞机、军舰,我会报告天气变化,我会寻找地下的石油、煤炭。”我鼓励学生围绕信息源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位男生指出:“文中写的分别是电视、侦察、气象、探测四颗卫星,却说‘我是一颗人造卫星’。”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提议课后大家一起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几天后,我组织学生交流,最终确定这是四种不同的卫星,便有了新的文本:“我们是人造卫星。人们把我们送上天,我们有的会转播电视新闻,有的会侦察飞机、军舰,有的会报告天气变化,有的会寻找地下的石油、煤炭。”这都是文本这一共性信息源所产生的阅读效果。
2、实现师生对文本个性资源信息的交叉共享
作者根据社会生活创造出作品,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应该明确两个解读过程的不同,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艺术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从而实现师生对文本个性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教学《月亮姐姐的新伙伴》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出示一颗探测卫星,配以自述录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趁机提出让学生给自己喜欢的卫星取名,并介绍它的本领。学生甲说:“我是电视卫星,我的本领可大啦,有了我,小朋友们就可以在家里看中央台少儿节目《大风车》。”学生乙马上抢着说:“是啊,有了电视卫星,爸爸能看到足球赛直播。”学生丙说:“我叫通信卫星,我可以给美国的舅舅打电话,还可以交外国朋友。”学生丁接着说:“我叫通迅卫星,我可以在太空发电报,给外星人送信。”面对学生独具个性的阅读信息,我有些吃惊,通过教参的提示和阅读理解,在头脑中留下的只是转播电视的画面,随着学生深入地探究,还会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发现。
实现师生个性资源信息的互动共享
师生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心理学家约翰逊(W.Johnson)认为:“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师生互动中资源信息的共享,传递信息更为快捷自如,更便于直接地从同伴那里获得行为的方式和思想上的交流,从而慢慢培养起沟通、合作的技巧,达到资源的真正共享。
在学完《月亮姐姐的新伙伴》后,学生对人造卫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人造卫星能用多少年?”等问题,课后让学生运用“百度”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或查阅书籍、报刊,同时把部分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好,供学生浏览阅读。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按学习小组编辑手抄报,对报纸命名,如“太空旅行团”等。最终围绕问题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文字资料重新组织,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通过自由浏览、交流介绍、评选最佳手抄报的环节,进行交流,集思广益。学生完成研究报告后,在手抄报留言板中写下自己感受最深的话进行小结。为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最后让他们看看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疑问。我设计上述活动课,促进课后延伸,激发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引导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扩大视野。
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伴随着各种信息资源的形成,是围绕文本而形成的信息场,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积极实践,建设自主探究的课堂,实现语文教学在“对话”中“共享”,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瓯北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