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文本、落实字词与整体感知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阅读与学习非特为中学语文教学之重点,更为难点。课堂教学中,很容易陷入互动不足,气氛低落的局面。要想走出这种困境,指导教师有必要回溯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入门阶段,思考在这一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做。笔者在此仅以初中语文课文《狼》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面对这种相对较为浅显的文言文篇章,我们的教学理念和具体做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注重重点、难点的讲解
  教师首先应该于课前明确教学目标。稳抓教学目标,力求从多角度围绕文中重、难点进行课堂设计,使之鲜活生动。既生发学生学习之兴趣,又完成教学之任务。作为一篇入选初中语文的教材,蒲松龄的《狼》具有情节跌宕明快,语言浅显易懂、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典型等特点。那么,本篇课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可作如下考虑。
  教学目标
  1.依托跌宕起伏之情节,明确解读文意,诵读课文。
  2.积累、学习文言词汇。涉猎文中一词多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知识。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
  4.拓展、累积成语。
  教学重点
  因文篇幅短小,层次鲜明,注解详细,学生亦有一定基础,教学重点即在积累词汇、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上面。
  教学难点
  以狼喻人,以狼讽今。然于甫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寓意晦涩。教学难点当为理解文意、掌握主旨。
  二、导语设计
  若力求使课程形象、生动,精彩开篇导说不可或缺。如导语设计流光溢彩,学生则始终激情澎湃,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沛然。设计可投其所好。动画片深受学生喜爱,姑借孩子所爱动画设计本课的导语。
  师:“大家都看过‘喜洋洋与灰太狼’吗?”
  生:“看过”。
  师:“那么动画片中的灰太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或言其可爱善良;或言其忠贞于爱;或言其笨傻可爱……
  教师可轻转话锋提问:那么现实生活中的狼,是什么样子的啊?教师亦可临时提问,考查学生成语积累程度。如让学生说一些带狼字的成语。狼子野心、狼心狗肺、如狼似虎……此时教师陈词总结:“大家可以发现它们大多是贬义词,下面我们来看看真实的狼是什么样子。”
  三、整体感知、掌握文章大意
  1.作家作品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人,著名文学家。幼聪慧好学,然未及第。设馆乡梓,多做鬼狐之谈,编纂成书,即《聊斋志异》属短篇小说集。“聊斋”乃书房名,“志异”为记载奇人异事。作者谈狐说鬼以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以及旧时科举制度落后腐朽。情节曲折离奇,人物生动鲜明,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颇高。很多经典篇目已被改为电影电视剧,为众所悉。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预习新课乃学生课前必备。教师可适当抽查朗读,后作示范朗读,以校字音。翻译必不可少之环节。同学虽已明大意,然教师仍应加以指点,重点讲解古汉语现象。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止”多义,此通“只”。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以”为介词。“止”为停止。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为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本句中有三个“其”字。“受其敌”的“其”指:狼。“积薪其中”的“其”指:打麦场。“屠乃奔倚其下”的“其”指:柴草堆。这里的实词“敌”译为攻击。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犬”名词做状语;久“之”,助词不译;“意”,神情。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这里的“以”译为“用”。“之”指代狼。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其中”,“其”指柴草堆。“意”:想要。“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其”后也:指屠夫。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之”,助词,的。
  3.强调重点字词,板书归类,总结文章
  一词多义:“止”“意”“敌”“前”。
  词性活用:“洞”“隧”“犬”。
  虚词用法:“之”“以”“其”。
  四、深入分析、拓展延伸
  1.本课分为四段三个部分
  一段写屠夫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双方,为文之始。二、三段写惧狼、御狼,描述了屠户从退让迁就到果断抉择,狼的贪婪凶狠、不肯罢休,为文章发展阶段。四段杀狼,表现屠户的警觉、勇敢果断和狼的阴险狡诈,为文高潮结尾。
  2.独立思考
  分析文中矛盾双方的性格特点,以原文来回答狼的本性。
  狼的形象归纳:“前狼止而后狼又至”写其贪婪、凶狠。“缀行甚远”“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写其阴险狡诈。
  屠户的形象归纳:开始,“屠惧,投以骨”是妥协、退让。“大窘”,写其害怕。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准备反击。狼假寐之时“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立杀两狼,写其警觉果敢、勇敢机智。
  末尾议论为作者按语,讽刺狼下场之惨,赞扬屠夫的勇敢机智与斗争精神。狼虽凶狠残暴,贪婪阴险,却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人面前,终难逃灭亡。此处画龙点睛,揭示主题。
  五、总结全文
  现实生活中,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存在幻想,退让妥协,应迎难而上,以智相斗。
  初一学生初学文言文,兴趣为首要培养目标。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导入形式,令其诵读为帮助理解、积累知识的主要方法之一。指导学生诵文校音,应为本课的重要环节。最后可让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拓展延伸。如此不但可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更可发挥学生思维,拓展思路,全面提升其文言文学习水平。
其他文献
《求乞者》《影的告别》都写于1924年9月24日,又一同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上,说二者是姊妹篇,并不为过,两首散文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惊人地相似。  一  可以肯定地说,这首诗创作的最根本的动因,是“兄弟失和”。但鲁迅绝没有将诗的全部内涵停留在家庭背景的层面,而是借此深入地思索并探讨了更为深刻严峻的社会问题,揭示了造成鲁迅思想苦闷彷徨的原因。  作为周家的长子,鲁迅倾尽心力维护家
传统文化,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  传统文化有着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依附载体:名山大川、寺庙建筑、工艺美术、文化典籍……它们在其各自生发的当时,本系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
日前,笔者参加某市名师赛课观摩活动,参赛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在底层”这一专题中的《汪大娘》。几位参赛者在授课时,均将文本的解读止步于借助汪大娘“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形象”,讴歌了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百姓身上的可贵品质。的确,这一解读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以为,这仅仅是浅层的解读,远没有触及文本的本质,名师们还应该向文本及作者心灵更深处漫溯。  我们知道,《汪大娘》被称为
一、直面现状:集体之失语  幽默”(humour)一词自从被引入汉语词汇以来,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从坊间普通的玩笑话,到文人笔下的幽默小说,无不表达着人们对幽默的喜爱与钟情。在国内,幽默文风早已成为部分作家的自觉努力和不懈追求:林语堂、钱钟书、梁实秋、王蒙、孙绍振……尽管这些幽默作家们的风格不尽相同,但他们的睿语机智却给我们带来美的愉悦与享受。不幸的是,以幽默风格见长的选文却在母语教科书中出现较
《师说》“其可怪也欤”句的译文可谓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常见的就有以下五种:①这真值得奇怪啊!②真可(或“值得”)奇怪啊!③这不是很奇怪吗?④难道不值得奇怪吗?⑤“哪里值得奇怪啊?”或“难道值得奇怪吗?”前四种意思基本相同,可统称为“奇怪说”,第五种意思与之截然相反,可称之为“不怪说”。笔者认为,“不怪说”比“奇怪说”更科学,更正确。  首先,从字词落实来看  “奇怪说”几种译法或多或少都存在
《陌上桑》是汉乐府名篇,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将该诗收入《相和歌辞》。它是中国民歌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一曲美的赞歌。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写罗敷采桑,主要表现罗敷惊人的美貌;第二解写太守邀乘,叙述太守觊觎罗敷美貌,要跟她“共载”而归;第三解写罗敷夸夫,以打消太守的邪念。 民歌以
每次执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总有一个困惑围绕心头,陶渊明到底是喜爱山水呢还是喜爱田园?乍看都一样,可是当你静下心来咂摸的时候,便会发现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爱田园者与爱山水者都热爱自然,但前者显然更像个农夫喜欢于自然中农耕劳作,而后者更像个旅行家喜欢在自然中游山玩水;且这种不同还必然导致他们笔下所抒发流泻的情感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在讴歌大自然时,也讴歌简朴的乡居生活,甚至还讴歌能供给他们衣食
进入中年级,语文学习对语言单位的感知已经逐步从第一学段的字词转向了句段,甚至一些典型的文本,也需要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关注总分总结构。统编版三上第六单元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组课文,都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文本。但纵观常态化的教学,教师对总分总结构的认知,总是习惯性地停留在外在的显性层面上,学生也就容易形成一种错觉:开头与结尾即分别为总起与总结,中间部分即为分写。看似依照这样的方法也
教学传统篇目《烛之武退秦师》时,除了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的结构布局、表达方式、艺术剪裁、人物形象与思想价值之外,狠抓语言的品味与咀嚼,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揣摩语言,让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就是学文学言,就是文言并重,言以载文,文以言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之无言,一切皆空。  一、品实词,知言会意,把握纲目  题解《烛之武退秦师》,笔者抓住三个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个是“退”字,该字有何意
文学接受理论认为,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接受是发生在不同时空中的,这种时空造成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时代、社会、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甚至个性特点等方面,这种种错位造成了读者感受与文本“真意”的隔阂。因文言文成文时间距离当下久远,文言表达习惯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巨大等因素,学生们学习时普遍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将之视为教材“三难”之一。但是,任何文本的感知都要遵循走近——走进——走出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涵泳——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