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南海的大漠工匠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z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2月29日,北京中南海第四会议室,全国高技能人才座谈会正在举行,参会的蒋庆群是来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技术人员。
  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国家级技术骨干,蒋庆群可谓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攻关之路。刚到电厂烧锅炉时,他以为就是拿铁锹铲铲煤的力气活儿。第一次进车间,他就傻眼了:爬到9层楼高的锅炉顶上,两腿吓得直打哆嗦;翻开《锅炉检修规程》,看到火力发电包含机、炉、电、化、热5大专业,涉及10多个学科、33个工种,特别是锅炉检修不仅包含材料学、流体力学等5门专业技术,而且还具有国家强制安全标准,差点都看哭了。
  然而,这并没有吓退勤奋好学的蒋庆群,他下定决心,就是掉几层皮,也要啃掉这个硬骨头!从此,他每天泡在锅炉车间,原理一个一个地钻,零件一个一个地过。人熬瘦了,大脑却充实了,“门外汉” 最后成了熟练工匠, 练成了“听看摸” 的设备诊治绝活。手持一根听音棒,放在设备外壳上,凭声音就能断定设备是不是异常,看看检测显示仪器,就知道设备运行参数对不对,摸一摸设备就知道机器振动正常不正常。
  蒋庆群负责的锅炉设备是专门保障发射试验的重点设备,有的已经超期服役多年,设备严重老化、性能严重下降。要是锅炉在重大任务关头趴了窝,后果不堪设想。维修几乎是家常便饭。特别是汽水系统经常泄漏,每次都要钻到炉膛里补焊漏点,等战士们收了工,除了牙齿是白的,其他地方全是黑的。蒋庆群决心一定要从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他仔细查阅技术资料,引进推广新工艺、新材料,一年内牵头完成了《循环流化床技术在链条锅炉改造中的应用》课题,一举解决了老旧锅炉效率低、可靠性差的问题,每年节约燃煤7200余吨。
  锅炉引风机叶轮粘灰是困扰发电生产的技术瓶颈问题,一旦粘灰严重就要停炉处理,耗时费力。有一次,他看到车间正利用压缩机实施静态空气吹灰作业,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能不能研究出一套利用蒸汽实施动态吹灰的装置?当蒋庆群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一些人认为是异想天开,觉得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个士兵有什么能耐解决?面对质疑,他不争辩也不回应,而是埋头钻研、反复试验。时间一天天过去,蒋庆群终于设计出一套蒸汽吹灰装置,实现了不停炉就能清扫叶轮表面积灰,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电是发射场重大试验和生活的重要保障。多年来,发电厂一直孤网运行,发电保障压力很大,蒋庆群已经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在重大任务保障面前排除故障。2013年,距神舟十号飞船发射不到12小时,6号锅炉炉排突然出现超电流、发热、卡死现象。当值的锅炉运行值班员立即把情况报告给蒋庆群。他扔下电话直奔车间,此时发电机组的负载数据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故障点找不到,就要切掉大部分负荷来保证任务。蒋庆群看了看锅炉监控仪表盘上的数据,“还好,数据变化幅度还没有到极限值,暂时不切除负荷,先找故障点。”他沉着冷静,带着几名抢修队员来到锅炉前,手握听音棒抵在每台辅助设备上仔細听声音,同时让抢修队员观测仪表数据情况、摸设备发热状况。
  “辅助电机设备,没有问题。”蒋庆群作出判断后,又来到带动炉排转动的变速箱前。变速箱发出沉闷的嗡嗡声,他的耳朵紧贴听音棒,发现变速箱有异常,便立刻让大家检查各级星轮。大伙儿仔细检查后发现,一级星轮端盖间隙有点小,轮子被卡住,炉排传动力不够。他指挥抢修队立刻调整星轮间隙、改变皮带轮扭矩,变速箱嗡嗡的声音慢慢减弱,监控数据也恢复了正常!
  2016年,天宫二号发射任务前,6号锅炉水冷壁突然泄漏,导致紧急停炉,必须马上抢修!尚未冷却的炉膛口滚滚热浪扑面而来,温度仪表盘依旧显示83摄氏度的高温。如果不及时抢修就会影响任务用电。
  蒋庆群披上一件用水湿透的棉大衣,第一个钻进火星四溅、炭温炙热的炉膛里,狭窄的炉膛只能猫着腰干活,每20多分钟就要出来透口气,重新把大衣打湿再进去。经过6小时10多次炉膛中往返战斗, 终于把缺陷处理完毕。
  精湛的技术加上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蒋庆群收获了不少荣誉。但在他看来,自己只是航天事业中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只有紧紧铆在岗位上,才能有所作为。他总是说:“航天发射不仅需要钱学森那样的大师,同样需要有工匠精神的士兵。作为一名锅炉兵,锅炉岗位就是我的战位,我就是要做军中工匠,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当兵28年,每一次发射任务,蒋庆群都是在锅炉车间厂房守着。
  他感慨地说:“看着熊熊燃烧的炉火,听着机器的运转声,心里感到特别踏实。想着自己发的电托举飞船遨游太空,我为自己是一名航天人感到骄傲。”
  背景:蒋庆群,河南驻马店人,1989年入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电厂锅炉高级检修技师。先后参加数十次重大航天发射供电保障任务,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2016年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
其他文献
父亲常年漂泊异乡,我与父亲相处的时间不多,父亲打我的时候却比较多。由于打得太多,要说具体挨打的次数也说不上来了,光记得那火火辣辣的滋味。  儿时家贫,起先我的父母都在一家铁合金厂工作,后来厂子突然倒闭了,又历经了一番波折,父亲只得戴上了电瓶头灯去煤矿厂打煤矿。那些年月,村里一般的人家但凡能吃上饭的哪儿会让男人去打煤矿?打煤矿是常常要死人的。  我记事以来挨的第一顿打就是带着煤渣子味儿的。过年的时候
期刊
1916年2月7日,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初五。深夜。  因为家里欠下巨额债务,生活难以为继,都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瞿秋白的母亲金璇身心俱苦,万念俱灰,早就有了死的打算。丈夫瞿世玮和孩子们睡下之后,夜已深沉,金璇先是在灯下写信,写不下去,几次起身走到几个孩子的床头察看,帮他们掖好被角。那一夜瞿秋白的大妹妹瞿轶群朦朦胧胧地没有睡踏实,她依稀感觉到了母亲的反常,母亲还走到她床前站了一会,俯首凝视她。年幼的她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的文学进入了持续发展的历史时段,出现了一批堪称经典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应运而生的“黄金一代”(论述仅限于小说家),这是百年中国新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壮观景象,在中外文学史上也是值得关注的重大现象……  改革开放时代造成的剧烈的社会变迁,给作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也时时激发着作家的创作灵感和冲动。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怀、史诗画卷与日常生活、大时代与小时代、主旋律与多样化,都得到
期刊
听着爷爷奶奶讲述着冀中平原血雨腥风,讲述着冀中群众在“大扫荡”中的林林总总,也只是粗略地知道那是个战争年代,是生灵涂炭的日子。尽管引起些许震撼,但这震撼在内心只是涟漪。事实上仅在1942年的五一大“扫荡”中冀中群众就被日寇杀害、掳走五万多人。《血地》真实再现了冀中前辈们是如何在敌人的刀尖、弹片中行走,是以怎样的精神力量在旷日持久的灾难中奋力挣扎繁衍生息。就是小说中写的:“宁当刀下鬼,不做亡国奴”的
期刊
发射,需要一个好天气。若是天公不作美,发射计划就会泡汤。而天气好不好,就得问气象人。所以,气象保障也成了发射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文昌发射场而言,比别的发射场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防台”。而台风又是文昌发射场的“常客”,这不仅给气象保障增加了难度,也给文昌航天人带去无尽的麻烦。  先介绍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  气象“神人”  郭学文大高个,面庞清瘦,加上那副近视眼镜,给人感觉更像玄学家。他喜爱
期刊
人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比如我,从来没想到,此生会与这个偏远的小城结缘。  西昌——一个以前我从未关注过的地方。  2014年7月初,我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谁都希望到大城市工作,我也不例外。因此当我得知要去西昌报到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失落。因为,那地方对我,太陌生了,陌生得仿佛它在另一个世界。  从成都飞往西昌,落地之后,第一个感受是这地方蛮凉爽的,别处都是盛夏,这儿却凉风习习,蓝天绿树,花团锦簇
期刊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  滹沱河,带着哗啦哗啦的流水声,日日夜夜在我心里流淌。乡愁,共和国老兵的乡愁,宛如家乡滹沱河里的浪花,翻腾着,跳跃着,甜甜的、润润的、柔柔地吻着我的灵魂。在月色撩人的静夜,我吹响玉笛,让笛声带着我的乡思,飞向冀中平原滹沱河畔那个古老的村庄。  母亲的嫁妆瓷花瓶  从儿时起,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的嫁妆。我,就像
期刊
作为一本记载中国载人航天历程的图书,《飞天梦》用独特的视角、生动细腻的笔触,再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从一个向往蓝天的孩子到一名飞行员,从一名飞行员到一名航天员,从首飞航天员到航天员管理者的成长历程。首次全面、集中地披露了中国航天员大队十多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讲述了中国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了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而默默奉献的航天大军的风采神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借鉴美
期刊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受权公告:我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海域进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这是一次跨越国土的综合性科学试验,其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技术之复杂,要求之严格,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  广大参试人员怀着“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强烈责任感,专心致志,昼夜奋战。在酒泉发射场区的导弹检查测试过程中,广大技术人员遵照周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
期刊
一个牧人的儿子,从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走来,走进绿色军营,走进音乐人生,走出一路艰辛、一路豪放、一路辉煌。他就是著名蒙古族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合唱指挥家阿日布杰。  走出瀚海  苍茫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生长坚韧的灌木丛和执着的骆驼,也生长具有天赋的歌手和艺术家。  1941年初夏,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萨尔台苏木(乡)一个贫穷牧民家里降生了一个男婴,父亲给他取名叫协日班迪(意为“黄毛小子”)。后来,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