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化杂谈:服石药与讲风度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ouxing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头可以做药,古已有之,这里谈的药物叫做“五石散”,是用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脂五味石药合成的中药散剂。
  传说神医张伸景发明了这个处方,是给伤寒病人吃的,因为服用了它,就得吃冷食来散热,可以治愈伤寒病。伤寒,其实指的是感冒伤风一类的病,也就是古人说的风邪入侵,而不是指现代的伤寒症。但谁也不会想到,这付小小的石药,在中国历史上却演绎出一连串离奇的戏文来。它先是专供病人服用,继而是文人墨客们争食,后来居然拔高到历代士大夫所极力追崇的魏晋风度!
  谈起魏晋风度,从一些古画古文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文人们宽袖长袍,闲散于山水之间,或竹林下抚须清谈,或石岩上饮酒大笑、或清风里抚琴和唱,全是放浪形骸、逍遥自在的模样。如著名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而所写文章大都揭露和讽刺朝廷的虚伪。这种洒脱的风度,凸现的是一种藐视权贵、超凡脱俗的气度,一种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因而这些风流名士们的行为,成了那个时代所追捧的文人风范。称奇的是,在这种风范炫耀的背后,却是需要时常喝烈性酒、服五石散!
  据旧书上介绍,当时的魏晋名流们纷纷服用五石散以示身份,出门行走后便呈现了以下状态:要么暴躁而口发狂言,要么桀骜无礼,要么赤膊跣奔等等。其原因是他们必须疾步行走到出一身汗方好。但有人对此曾经断言:
  “五石散是一付毒药”!(因五石散中含有少许的硫化物等毒性成分在内)。这就愈发令我们感到奇怪了,若要如此,为何这些名士们还敢大量地服用呢?是他们真的愚昧、无知么?其实,若用辩证法观点看,凡物有弊亦有利,原来这五石散,毕竟是一付中药散剂,它还有壮阳、强体力,治阳痿的功效,对湿疮、溃疡有少许治疗的功效,在服用后可以让人性情亢奋,浑身燥热,身体肌肤的触觉变得高度敏感,只不过需要用吃寒食、喝温酒、脱衣裸祖、运动出汗等方式才能够发散药力。另外,亢奋时能唤起创作的灵感,出汗后又获得身心放松,飘飘欲仙的感觉,若用量合理,说不定还会延年益寿呢!难怪士大夫们会对它趋之若鹜,推崇备至。再说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这些完全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因此我认为不管是什么名人,对五石散都不可能一棍子打死,不能攻其一点,否则,他就严重低估了魏晋文人的集体智商,亵渎了“真名士自风流”的高风亮节。所以我们在评价五石散时,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打压。如果换成今天的话来讲,五石散不过是一种兴奋剂而已,由此产生的一些怪异反应,有点像西方的行为艺术。这在多元化审美的当代,更是容易理解的。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如今已是和平年代,风闻有人议论:一些当今的文化名士,从来不缺什么兴奋剂,但骨子里天生就缺钙:其虽能够啸傲大江南北,且风度翩翩,也不乏高科技创意的风雅之举;但是在其争名逐利的喧闹中,哪里还找得出半点中国传统名士的潇洒来?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观念引导    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桂林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其特殊的“桂林工学院模式”,则在当今观赏矿物文化领域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这一切,首先得益于“与国际观赏石市场接轨”这一观念的指引。    观念的提出与最早的争论    “观赏石市场与国际接轨”这一倡导,首先由桂林工学院院长袁奎荣教授在1990年前后萌发思路,于1994年11月下旬在柳州“中国第二届赏石展”论坛上正式提出,并与
期刊
何为雅丹石(此役文字来自互联网)  雅丹石是近几年才流入奇石市场的新石种,因出产于戈壁大漠的雅丹风蚀地貌区域而得名。该石为砂岩结核石,通常形成于陡峭的土丘崖壁之上,外形奇特,千姿百态,常带有花生状的脉络纹理,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花生石”。其形成原理为土丘中的矿物团块,经过漫长的自然历程,逐渐渗透到砂石和粘土中,聚结成硬度大于围岩的结核石。其中一部分经自然风化剥离,散落于地表,也有一部分被掩藏于崖壁的
期刊
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北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杜绾出生于世家,祖父杜衍北宋庆历年间为相,封祁国公,父亲也为朝中重臣,姑父是著名文学家苏舜钦。由于家学渊源,杜绾自幼博览群书,游历山川,对奇石瑰宝尤为喜爱。  北宋文人寻奇石、集名砚成风气,徽宗于江南设“应奉局”,专事搜集天下奇石异珍。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杜绾也未尝置身其外。南宋绍兴三年(1133),孔传在《云林石谱·序》中说:“云林居士杜季阳,盖
期刊
此方葡萄玛瑙吸纳天地之精气,孕育出满枝的诱人佳果。深沉的紫红、暗红弥漫于石身,大小不一的珠子嵌满石上,粒粒珠玑彼此相携诉说成长、成熟,直至结为累累硕果的满腹心语。深沉的色泽隐透着成熟的韵味,不知不觉间已然将收获的喜悦尽情绽放,能收获成熟,又可在开花、结果的这一过程中品味喜悦,何乐而不为呢?
期刊
2010年8月初,福建漳州王友福先生的“弘一法师”(九龙璧)以40多万元成交。标准石以这个价格成交,在全国并不是特别的高价,但却是一直低迷的九龙璧市场的强心剂,增强了九龙璧玩家的信心。这仿佛是一个讯号,召示着九龙璧春天的到来。  记者从对漳州和福州的九龙璧藏家的采访中得知: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漳州市区经营九龙璧的店铺在每天下午,尤其是周末客流量明显增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拥向华安县,即使产地价格
期刊
去年伸秋的一天,上午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清新透彻。吃过午饭,我本想眯一会儿,观赏石协会副会长顾庆坤打来电话说:“我找到了一块好石头,已经开采了,一块看看去吧。”听说有好石头,立马就来了精神。坐上车和他一同进了山:  他们采的石头在五会村附近,五会村是个水库移民村,座落在山腰上,交通闭塞,看房子就知道还没有完全脱贫,为了那块石头他们临时修了一条三公里的盘山路。小车进不去,我们徒步翻越了几道山梁,看到采
期刊
近两年出现的石种西藏藏翠、外蒙碧玉、南非红碧玉、新疆泥石……,大都产地远、产量少,从入市之初就已“濒临灭绝”。虽然新石种无论在展会还是市场总是供不应求,供货商却并不急于将手上资源脱手,他们更愿意等待一个过程,吊足市场的胃口。于是,新石种的近期有了以下一些表现,让我们听听各地反馈:  内蒙孙建强:今年产地藏翠出来的好的并不多,价格的增长让人看不到甜头。左旗几个人年前去了产地,听说有广州的石商将藏翠成
期刊
前言:“年岁不饶人,力不从心”这是笔者最实际的写照。因学生时代经历了沿江寻踪历险而热爱和崇尚金沙江的自然魅力,便自封为“金沙江之子”。  半个多世纪,弹指一挥间,总有一个心愿:毕生梦想求解金沙江诸多的奥秘,虽然走遍了云南省内的金沙江多数河段,但学海无边,秘境重重。花甲之年已不能再徒步远征了;好在当今科技发达,还能借助“谷歌卫星资料”的学习与解读,自长江源区顺流而下,再陶醉于祖国第一大河——长江的上
期刊
                                   
期刊
2010年年底,缅甸彬马那翡翠毛料公盘上,2件只有6公斤重的春色毛料,被一位来自中国的买家竞买成功,竞投成交价折合人民币近两亿元。翡翠毛料每公斤竟高达3300多万元人民币,毛料公盘记录再次被中国人刷新。  这两件翡翠毛料,在强光电筒的照射下,艳丽亮润,冰种,春(紫罗兰)色,飘有绿花,缅甸人把此类春色叫“桃花春”,“桃花春”底净无绵无裂,美轮美奂。当初第一货主从莫西撒附近的新场口购得,折合人民币1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