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世界已进入21世纪,全球科技水平在不断进步,因此,科技水平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发展离不开创造,科技发展更需要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一个国家不可忽略的战略需要。其中,我们常提到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关键,其核心内容是要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我们都知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一旦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那么他对于数学就会敬而远之。所以,数学教学活动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又要重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去尝试解决问题,在创造中去构建新知,认识世界。为了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发明、创造的空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数学课的灵魂就是创新,而创新来源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创造性思维就是人们在活动中会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在头脑中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性思维一般具有新颖、独特的特征。
一、围绕思维,预先设想
创造性思维并不一定是为了创造发明。对于学生来说,能进行改造,有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就可以称得上创造。为此,教师应设计好可供学生观察、试验、猜想与找规律的练习,事先把核心问题从偶然现象中剥离出来。这样学生才能经历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模仿到创新的学习过程。比如对于“如何画一条直线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同的两半”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以下三步:
第一步,初步思考。大部分学生会想到“连接平行四边形对边的中点和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方法,得到四种答案。这一步主要是激发学生初步的发散性思维,学会在模仿中增加可行方案。
第二步,变化思考。改进解答方向,此时有学生可能会画出如图1所示的直线,于是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得到:还可以在纵向的那组对边上画直线,也可以将截取的长度改为其他相同的长度。
第三步,深入思考。这种直线会有多少条呢?能不能找到一种更科学的画线方法呢?有不少学生会意外发现到,刚才所画的直线全都经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由此猜想:只要经过对角线交点画直线,都能将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同的两半。然后通过画图、比较、计算与论证,最终认定猜想是正确的,得出了问题解决的本质性方案。
二、数形结合,善于构想
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中高年级逐步向逻辑思维为主转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直观教学,数形结合既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创新思维训练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比如比较5/6与7/8的大小,大多数学生会把它们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进行比较,也有学生尝试通过化为小数来比较,个别学生还会想到把这两个分数化为由1减去另一个分数的结果来进行比较,这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但学生这样去思考需要经历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与减法转换两种过程,思维跳跃比较大,许多学生难以接受,此时若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进行思考就易于理解了,实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创造性思维展现的过程更加完整,理解也会更到位。
三、一字开花,多方联想
发散性思维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发散性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从而呈现“一字开花”的美丽结局。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某建筑公司要修一条320米长的水渠,前3天修了120米,那么照这样的速度还需要幾天能修完这条水渠?学生可能只会列出如下的算式:(1)320÷(120÷3)-3;(2)(320-120)÷(120÷3)。此时教师不要过早做评价,可以进一步引导:除了从天数出发做减法、从剩下的工作量出发做除法外,我们还可以怎样计算余下的天数?围绕“前3天修了120米”,除了可以计算“每天修几米”外,还可以计算什么?剩下的天数与前边的3天大约是几倍关系?经过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就形成了相对应的思维导图,并得出创新的解答方法:(3)3÷120×(320-120);(4)3÷120×320-3;(5)3×(320÷120)-3;(6)3×[(320-120)÷120]。
四、正反结合,殊途同想
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指的是思考问题时把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向着特定的方向找到一个规律性的答案。聚合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有着相反的方向,但都可以使创造性思维更加完美。比如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把梯形面积分别转化成熟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进行思考,这属于发散性思维。得出梯形面积公式后,教师会强调这几种面积公式的区别,并再深入思考:梯形面积公式能否演变成后二者(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发现:当梯形的上下底长度变化到相等时,梯形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此时上下底之和的一半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两个面积公式就是一致的;当梯形的上底缩小到零时,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下底就是三角形的底,梯形的面积公式也就随之变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通过正反两个方向的结合研究,一方面由发散性思维使课堂充满灵气,结果具有多样性;另一方面又由聚合性思维使多种图形的面积相互关联起来,实现了“殊途同想”。这使课堂充盈着理性,结果具有通透性。
结语
诚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是关键,只有教师勇于成为创造的先行者,才会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罗尧.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天下,2020(9):1.
[2]李靖利.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