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央地合作是东北振兴以来亟待破解的难题,是加快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一环。辽宁是传统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大省,但央企独大、产业本地配套能力弱的问题较为突出,应在政策、资本、市场、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大与央企对接合作力度,努力提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水平,推动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央企 轨道交通装备 产业链
轨道交通装备是《中国制造2025》10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也是《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15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辽宁是传统轨道交通装备大省,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大连机车、沈阳机车、大连电牵、沈阳铁道信号为龙头的生产基地,但近几年与吉林、河北、山东、江苏、湖南等省份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相比长春、唐山、青島、南京、株洲国内五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辽宁省尚未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以央地合作为突破口,着力补齐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辽宁制造强省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央企独大、本地配套能力弱是辽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018年,辽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30.2亿元,约占全国比重的3.4%,其中,大连机车、沈阳机车、大连电牵、沈阳铁道信号四家由央企主导的核心企业占比接近70%。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条复杂,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研发设计、基础施工等,中游主要由整车装配以及各主要装备零部件行业组成,下游主要为车辆设备检测、检修以及配套设备生产等,辽宁省产业链配套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是核心企业本地配套率低。据了解,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本地配套率仅有30%左右,企业主要产品核心部件供应商都集中在江苏、湖南、湖北等地,存在物流成本高、供应时间长、不确定性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本次疫情期间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部分配套企业业务呈“外强内弱”现象。一些中小企业获得外省供应商资格早于省内,订单数量也远远大于省内。沈阳蜂巢轨道交通配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四方和唐山机车的订单数量要远远大于大连机车,且供货资质都是A级,大连机车供货资质是B级。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来自行业内部,也有来自外部市场,既有来自央企自身,也有来自地方政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市场准入门槛高,中小企业参与难度大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直接关系国家和社会安全的重要行业,无论是重大技术装备还是相关零配件,都需要获得行业资质认证方可准入。铁路方面,根据《铁路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认证目录以外铁路车辆零部件装车前技术审查管理办法》,不同类别的配套产品需通过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CRCC)认证后方可批量应用,认证过程需经过严格测试,例如对于整车车体而言,需进行不少于10万公里试验,这就需要较大的前期研发投入资金,对于普通中小企业而言困难重重。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计量所的下属全资子公司,全国仅此一家。城市轨道方面,根据国家认监委《关于明确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认证机构资质条件及认证实施规则的公告》(国家认监委公告〔2019〕11号),凡是进入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应用的系列产品需通过CURC认证,认证条件与认证过程与CRCC相似,具备认证资质的企业除了中铁认证中心外,还包括北京鉴衡、中船级社等少数企业,普通中小企业获得行业准入难度较大。
(二)本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对央企依附性强
业内专家反映,辽宁轨道交通装备的基础零配件、基础制造工艺、基础材料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配套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与先进地区差距明显,基础工业体系对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支撑不足,产业基础配套能力有待提升。与大连机车和沈阳机车配套的本地中小企业多为企业过去厂办大集体或劳动服务公司转制后分立出去的,主要为核心企业提供零配件初级加工和低端维修服务,历史上就形成了稳定的客户关系,对核心企业依附性较强,产品研发和服务能力方面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央地合作机制尚未建立,信息难以有效对接
目前,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央企与地方中小企业仅靠产业联盟和项目推介会等少数途径建立联系,效果并不理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联盟成员大多是大连机车、大连电牵、沈阳机车、沈阳铁路信号等老字号央企及其分厂改制后的企业,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尚未参与其中。由地方政府主办的项目推介会,很多时候央企并不参与。合作机制不紧密直接导致信息难以有效对接,一方面中国中车旗下的大连机车、沈阳机车、大连电牵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体系较为封闭,较少主动与本地中小企业合作,也不掌握本地中小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专业人才等方面储备情况,一直以来都存在“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惯性思维。另一方面辽宁省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的中小企业掌握核心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需求不及时,也很难与核心企业形成有效对接。
(四)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被纳入轨道交通装备体系范畴
省、市各级政府在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上普遍存在“央企主导、地方配合”和“重大轻小”的观念,在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上,一方面紧盯上述4家央企直属企业,但同时又对央企的战略规划和行业规则缺乏及时跟进,形成央地“两张皮”现象;另一方面对规模以下小型科技企业的产品研发、市场客户、发展潜力掌握不多,对部分刚刚跨入规模以上中小科技型企业也缺乏了解,这些企业通常被忽略掉。有的中小企业在行业细分领域拥有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且与中车集团等核心企业有着长期合作关系,但在统计中却将其归类于其他行业,例如,沈阳远程摩擦密封材料有限公司常年为中车集团供货高铁闸瓦,但沈阳市在统计中却将其归类于材料领域。
(五)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壮大
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依然偏紧。以沈阳蜂巢轨道交通配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19年该企业入选辽宁省瞪羚企业,拥有长春、青岛、唐山、大连四家中车旗下机车厂供应商资质(国内少有),近三年营业收入和订单需求量倍增,但企业拿着央企巨额订单和应收账款却无法获得融资。据企业负责人介绍,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具有供货量大、验货周期长的特点,企业应收账款账期长达半年之久,在此期间只能靠垫资维持生产,企业试图通过应收账款融资缓解资金压力,但银行方面因核心企业不予确权(债权)等原因无法授信。对于订单融资,总行方面更是谨慎,目前只对政府招标采购订单予以授信。在基金方面,各类社会投资基金要求投资的项目必须在短期内实现利润倍增,这对成长初期的企业来说难以实现。资金需求压力不仅使企业无法承揽大额央企订单,而且会错失企业发展壮大良机。 二、加快提升辽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的几点建议
央地融合是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一环,我们应当主动作为,通过政策、资本、市场、技术、服务等多方面手段加大与央企对接合作力度,努力提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水平,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围绕央企战略,科学制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举措
彻底打破“央企主导、地方配合”的传统观念,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作为辽宁省新旧动能转换和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央企和地方两大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一是在职能部门统计中,将与中国中车、中国铁建、中国通号等央企有着紧密合作的本地中小企业纳入轨道交通产业链发展体系中。在保留原有统计分類方法基础上,有关部门可将材料、通用装备、信息技术等领域中小企业归类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作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二是将央企战略规划纳入辽宁省中长期产业规划。紧盯中国中车、中国铁建、铁科院、铁路总公司、中国通号等央企创新规划、市场规划、投资规划、人才规划,科学制定辽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三是统筹部门政策,明确实施路径。由辽宁省工信厅牵头,把散落在工信、科技、发改、交通、金融等领域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政策进行梳理打包,编制《辽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政策支持指引汇编》,明确支持对象、支持方式、支持内容、支持条件、需要提供的材料、受理部门及联系方式、办理时限等,加速政策落地。
(二)积极引入央企优质资产,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重组整合
提高行业集中度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轨道交通装备企业要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则需要参与行业重组。从辽宁省实际情况看,需加大与中车集团、中国铁路通信信号等央企合作力度,推进优质资产重组整合,形成分工合理、合作共赢的态势,彻底改变配套企业“小、弱、散”的格局。一是推进中车资本参与沈阳利源轨道交通装备司法重整。沈阳利源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是辽宁省“十三五”期间重点投资项目,也是辽宁省第一家“试水”轨道车辆整车生产的民营项目,但由于行业经验不足导致投资失败。公司厂房、设备等基础设施齐备,技术国内外领先,只要司法重整完毕,即可恢复生产,不仅可以拉动全省就业和经济增长,还可以做优做强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目前看,最具有重整实力的企业首选中车集团,建议省级层面积极协调推动。二是积极推动省内优质民营企业参与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辽宁省民营企业股权结构多为自然人合伙模式,可通过股权合作加大与央企合作力度,鼓励优质民营资本参与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央企参与民营企业并购,推进中小民营企业获得行业准入资质,参与产业分工与协作。
(三)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通过完善资本链提升产业链
供应链金融是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金融工具,通过资金注入解决产业链上下游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畅通供应链循环,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一是依托中企云链平台,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供应链融资难题。中企云链是由中国中车、中国铁建等多家大型央企联合中国工商银行、邮储银行等多家大型商业银行共同发起成立的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的融资服务平台,利用分布式记账、透明、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点,有效解决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信任问题,通过总行为央企授信,解决央企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积极协调并推动辽宁省与央企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以及地方商业银行入链,探索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各环节领域应用,确保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全过程可追溯。二是扩大地方政府政策性担保覆盖范围和支持力度,扩充担保资金池、提高杠杆率,适度降低或取消担保利润考核,充分利用央企良好信用,为与央企具有稳定供应链关系的中小企业提供订单融资。三是发挥辽宁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对辽宁省具有央企等配套资质处于快速成长期的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企业,省、市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给予优先投资。
(四)以城市轨道交通市场需求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央企与本地中小企业配套协作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轨道交通装备重要的需求方,是地方政府深化与央企合作的重要抓手。辽宁省“十四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投资需求量将倍增,沈阳地铁4号线、2号线南延线、3号线、6号线,大连地铁4号线、5号线、7号线、1号线三期都是正在建设或已经批复的项目。建议辽宁省在城市轨道交通招标采购上,统筹考虑央企与本省中小企业,在整车及核心操作系统由央企主导的基础上,相关配套产品及服务可更多交由本省中小企业完成,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本省中小企业,不以注册资本金、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从业人员、利润、纳税额等为条件对本地中小企业实行差别待遇或设置隐形门槛,同时在履约保证金、付款期限、付款方式等方面给予本地中小企业适当支持。探索组建辽宁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公司,开展省内外地铁工程总承包,并将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上下游配套企业统一整合到一个平台,通过联合招投标实现产业链有效整合。
(五)多渠道推进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合作,帮助更多中小企业获得行业市场准入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我国铁路系统最权威甚至是唯一的产品及零配件检验测试平台。我们建议,一是加大与铁路总公司、铁科院合作力度,共同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基地,推进大型仪器设备、试验应用场地共享,为广大中小企业创造更多产品检测与试验应用条件。二是充分发挥辽宁实验室开放型体制机制作用,加大与铁科院下属院所对接合作,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研发成果在辽宁本地转移转化,让本地中小企业有机会参与铁科院等央企重大项目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央企和辽宁本地中小企业可通过辽宁实验室平台有效传递信息、互通有无,实现新技术、新产品全面对接合作。三是加大与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合作力度,积极争取辽宁本地企业和高校院所参与城市轨道交通资质认证和标准制定,尤其在整车车体材料和车厢内饰等方面,力争形成主导权。
(六)探索建立辽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图谱,实现央地信息有效对接
由辽宁省工信厅牵头,联合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人社厅等部门,围绕大连机车、沈阳机车、大连电牵、沈阳铁道信号等央企直属企业产品、技术、人才需求,结合辽宁实际系统梳理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主打产品、技术和人才信息,建立产业链图谱,将与央企有着合作关系的辽宁省广大中小企业统一纳入产业链图谱中,企业可围绕各自所需在图谱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亦可通过图谱准确看到自己所处的行业和市场位置及未来发展方向,政府部门可通过图谱明晰产业发展路径和政策体系。产业链图谱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操作,行业和企业基本信息可以公开(须获得企业同意),涉及单个企业技术、产品及整个行业人才分布信息,需求方可通过有偿方式获得。需要强调的是,产业链图谱反映的是辽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现状,能够直接为本地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而不是规划设想,因此建立初期很可能是不完整的,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政府有效信息不断收集,图谱将不断丰富完善,犹如一棵栽下去的树苗不断成长壮大。
(作者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央企 轨道交通装备 产业链
轨道交通装备是《中国制造2025》10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也是《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15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辽宁是传统轨道交通装备大省,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大连机车、沈阳机车、大连电牵、沈阳铁道信号为龙头的生产基地,但近几年与吉林、河北、山东、江苏、湖南等省份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相比长春、唐山、青島、南京、株洲国内五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辽宁省尚未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以央地合作为突破口,着力补齐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辽宁制造强省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央企独大、本地配套能力弱是辽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018年,辽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30.2亿元,约占全国比重的3.4%,其中,大连机车、沈阳机车、大连电牵、沈阳铁道信号四家由央企主导的核心企业占比接近70%。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条复杂,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研发设计、基础施工等,中游主要由整车装配以及各主要装备零部件行业组成,下游主要为车辆设备检测、检修以及配套设备生产等,辽宁省产业链配套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是核心企业本地配套率低。据了解,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本地配套率仅有30%左右,企业主要产品核心部件供应商都集中在江苏、湖南、湖北等地,存在物流成本高、供应时间长、不确定性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本次疫情期间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部分配套企业业务呈“外强内弱”现象。一些中小企业获得外省供应商资格早于省内,订单数量也远远大于省内。沈阳蜂巢轨道交通配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四方和唐山机车的订单数量要远远大于大连机车,且供货资质都是A级,大连机车供货资质是B级。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来自行业内部,也有来自外部市场,既有来自央企自身,也有来自地方政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市场准入门槛高,中小企业参与难度大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直接关系国家和社会安全的重要行业,无论是重大技术装备还是相关零配件,都需要获得行业资质认证方可准入。铁路方面,根据《铁路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认证目录以外铁路车辆零部件装车前技术审查管理办法》,不同类别的配套产品需通过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CRCC)认证后方可批量应用,认证过程需经过严格测试,例如对于整车车体而言,需进行不少于10万公里试验,这就需要较大的前期研发投入资金,对于普通中小企业而言困难重重。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计量所的下属全资子公司,全国仅此一家。城市轨道方面,根据国家认监委《关于明确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认证机构资质条件及认证实施规则的公告》(国家认监委公告〔2019〕11号),凡是进入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应用的系列产品需通过CURC认证,认证条件与认证过程与CRCC相似,具备认证资质的企业除了中铁认证中心外,还包括北京鉴衡、中船级社等少数企业,普通中小企业获得行业准入难度较大。
(二)本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对央企依附性强
业内专家反映,辽宁轨道交通装备的基础零配件、基础制造工艺、基础材料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配套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与先进地区差距明显,基础工业体系对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支撑不足,产业基础配套能力有待提升。与大连机车和沈阳机车配套的本地中小企业多为企业过去厂办大集体或劳动服务公司转制后分立出去的,主要为核心企业提供零配件初级加工和低端维修服务,历史上就形成了稳定的客户关系,对核心企业依附性较强,产品研发和服务能力方面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央地合作机制尚未建立,信息难以有效对接
目前,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央企与地方中小企业仅靠产业联盟和项目推介会等少数途径建立联系,效果并不理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联盟成员大多是大连机车、大连电牵、沈阳机车、沈阳铁路信号等老字号央企及其分厂改制后的企业,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尚未参与其中。由地方政府主办的项目推介会,很多时候央企并不参与。合作机制不紧密直接导致信息难以有效对接,一方面中国中车旗下的大连机车、沈阳机车、大连电牵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体系较为封闭,较少主动与本地中小企业合作,也不掌握本地中小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专业人才等方面储备情况,一直以来都存在“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惯性思维。另一方面辽宁省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的中小企业掌握核心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需求不及时,也很难与核心企业形成有效对接。
(四)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被纳入轨道交通装备体系范畴
省、市各级政府在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上普遍存在“央企主导、地方配合”和“重大轻小”的观念,在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上,一方面紧盯上述4家央企直属企业,但同时又对央企的战略规划和行业规则缺乏及时跟进,形成央地“两张皮”现象;另一方面对规模以下小型科技企业的产品研发、市场客户、发展潜力掌握不多,对部分刚刚跨入规模以上中小科技型企业也缺乏了解,这些企业通常被忽略掉。有的中小企业在行业细分领域拥有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且与中车集团等核心企业有着长期合作关系,但在统计中却将其归类于其他行业,例如,沈阳远程摩擦密封材料有限公司常年为中车集团供货高铁闸瓦,但沈阳市在统计中却将其归类于材料领域。
(五)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壮大
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依然偏紧。以沈阳蜂巢轨道交通配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19年该企业入选辽宁省瞪羚企业,拥有长春、青岛、唐山、大连四家中车旗下机车厂供应商资质(国内少有),近三年营业收入和订单需求量倍增,但企业拿着央企巨额订单和应收账款却无法获得融资。据企业负责人介绍,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具有供货量大、验货周期长的特点,企业应收账款账期长达半年之久,在此期间只能靠垫资维持生产,企业试图通过应收账款融资缓解资金压力,但银行方面因核心企业不予确权(债权)等原因无法授信。对于订单融资,总行方面更是谨慎,目前只对政府招标采购订单予以授信。在基金方面,各类社会投资基金要求投资的项目必须在短期内实现利润倍增,这对成长初期的企业来说难以实现。资金需求压力不仅使企业无法承揽大额央企订单,而且会错失企业发展壮大良机。 二、加快提升辽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的几点建议
央地融合是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一环,我们应当主动作为,通过政策、资本、市场、技术、服务等多方面手段加大与央企对接合作力度,努力提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水平,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围绕央企战略,科学制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举措
彻底打破“央企主导、地方配合”的传统观念,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作为辽宁省新旧动能转换和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央企和地方两大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一是在职能部门统计中,将与中国中车、中国铁建、中国通号等央企有着紧密合作的本地中小企业纳入轨道交通产业链发展体系中。在保留原有统计分類方法基础上,有关部门可将材料、通用装备、信息技术等领域中小企业归类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作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二是将央企战略规划纳入辽宁省中长期产业规划。紧盯中国中车、中国铁建、铁科院、铁路总公司、中国通号等央企创新规划、市场规划、投资规划、人才规划,科学制定辽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三是统筹部门政策,明确实施路径。由辽宁省工信厅牵头,把散落在工信、科技、发改、交通、金融等领域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政策进行梳理打包,编制《辽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政策支持指引汇编》,明确支持对象、支持方式、支持内容、支持条件、需要提供的材料、受理部门及联系方式、办理时限等,加速政策落地。
(二)积极引入央企优质资产,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重组整合
提高行业集中度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轨道交通装备企业要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则需要参与行业重组。从辽宁省实际情况看,需加大与中车集团、中国铁路通信信号等央企合作力度,推进优质资产重组整合,形成分工合理、合作共赢的态势,彻底改变配套企业“小、弱、散”的格局。一是推进中车资本参与沈阳利源轨道交通装备司法重整。沈阳利源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是辽宁省“十三五”期间重点投资项目,也是辽宁省第一家“试水”轨道车辆整车生产的民营项目,但由于行业经验不足导致投资失败。公司厂房、设备等基础设施齐备,技术国内外领先,只要司法重整完毕,即可恢复生产,不仅可以拉动全省就业和经济增长,还可以做优做强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目前看,最具有重整实力的企业首选中车集团,建议省级层面积极协调推动。二是积极推动省内优质民营企业参与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辽宁省民营企业股权结构多为自然人合伙模式,可通过股权合作加大与央企合作力度,鼓励优质民营资本参与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央企参与民营企业并购,推进中小民营企业获得行业准入资质,参与产业分工与协作。
(三)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通过完善资本链提升产业链
供应链金融是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金融工具,通过资金注入解决产业链上下游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畅通供应链循环,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一是依托中企云链平台,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供应链融资难题。中企云链是由中国中车、中国铁建等多家大型央企联合中国工商银行、邮储银行等多家大型商业银行共同发起成立的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的融资服务平台,利用分布式记账、透明、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点,有效解决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信任问题,通过总行为央企授信,解决央企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积极协调并推动辽宁省与央企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以及地方商业银行入链,探索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各环节领域应用,确保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全过程可追溯。二是扩大地方政府政策性担保覆盖范围和支持力度,扩充担保资金池、提高杠杆率,适度降低或取消担保利润考核,充分利用央企良好信用,为与央企具有稳定供应链关系的中小企业提供订单融资。三是发挥辽宁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对辽宁省具有央企等配套资质处于快速成长期的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企业,省、市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给予优先投资。
(四)以城市轨道交通市场需求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央企与本地中小企业配套协作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轨道交通装备重要的需求方,是地方政府深化与央企合作的重要抓手。辽宁省“十四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投资需求量将倍增,沈阳地铁4号线、2号线南延线、3号线、6号线,大连地铁4号线、5号线、7号线、1号线三期都是正在建设或已经批复的项目。建议辽宁省在城市轨道交通招标采购上,统筹考虑央企与本省中小企业,在整车及核心操作系统由央企主导的基础上,相关配套产品及服务可更多交由本省中小企业完成,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本省中小企业,不以注册资本金、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从业人员、利润、纳税额等为条件对本地中小企业实行差别待遇或设置隐形门槛,同时在履约保证金、付款期限、付款方式等方面给予本地中小企业适当支持。探索组建辽宁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公司,开展省内外地铁工程总承包,并将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上下游配套企业统一整合到一个平台,通过联合招投标实现产业链有效整合。
(五)多渠道推进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合作,帮助更多中小企业获得行业市场准入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我国铁路系统最权威甚至是唯一的产品及零配件检验测试平台。我们建议,一是加大与铁路总公司、铁科院合作力度,共同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基地,推进大型仪器设备、试验应用场地共享,为广大中小企业创造更多产品检测与试验应用条件。二是充分发挥辽宁实验室开放型体制机制作用,加大与铁科院下属院所对接合作,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研发成果在辽宁本地转移转化,让本地中小企业有机会参与铁科院等央企重大项目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央企和辽宁本地中小企业可通过辽宁实验室平台有效传递信息、互通有无,实现新技术、新产品全面对接合作。三是加大与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合作力度,积极争取辽宁本地企业和高校院所参与城市轨道交通资质认证和标准制定,尤其在整车车体材料和车厢内饰等方面,力争形成主导权。
(六)探索建立辽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图谱,实现央地信息有效对接
由辽宁省工信厅牵头,联合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人社厅等部门,围绕大连机车、沈阳机车、大连电牵、沈阳铁道信号等央企直属企业产品、技术、人才需求,结合辽宁实际系统梳理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主打产品、技术和人才信息,建立产业链图谱,将与央企有着合作关系的辽宁省广大中小企业统一纳入产业链图谱中,企业可围绕各自所需在图谱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亦可通过图谱准确看到自己所处的行业和市场位置及未来发展方向,政府部门可通过图谱明晰产业发展路径和政策体系。产业链图谱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操作,行业和企业基本信息可以公开(须获得企业同意),涉及单个企业技术、产品及整个行业人才分布信息,需求方可通过有偿方式获得。需要强调的是,产业链图谱反映的是辽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现状,能够直接为本地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而不是规划设想,因此建立初期很可能是不完整的,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政府有效信息不断收集,图谱将不断丰富完善,犹如一棵栽下去的树苗不断成长壮大。
(作者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