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丽的童话王国、欧洲最古老王国之一的丹麦,不仅有灿烂的城堡、诗意的田园风情,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齐头并进,是通过丹麦多年的发展模式证明的。作为继瑞典之后第2个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今年5月,丹麦将迎来同中国建交65周年纪念。借此机会,《经济》记者采访了丹麦王国驻华大使裴德盛先生。
《经济》:您会怎么形容过去65年来两国的关系?这些年来,中丹经贸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
裴德盛:“不可思议的旅程”,这是我最先想到的。自从1908年以来,丹麦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就是坚不可摧的,而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1979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第一次访问中国。这使她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西方元首,也是中国践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首次访问。如今,沧海桑田,世事变迁,35年转瞬即逝,中国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秉持坚如磐石。而两国高层频繁互访,更是对商业、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双边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丹中双边贸易一路上涨,于2014年达到158亿美元,其中丹麦对中国的出口额超过84.3亿美元。也正因此,中国是丹麦在欧盟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对丹麦经济举足轻重。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8年里,丹麦对中国的出口额增长率超过对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两国双边贸易的良好发展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息息相关。
《经济》:丹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很注重保护环境,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目前也在大力倡导“绿色经济”,您如何看待这个事情?是否有相关建议?
裴德盛:绿色经济就是消费、产品与自然环境对人类吸引力之间的相互协调,更直接地说,环境没有因为要发展经济而被破坏。绿色经济的理念需要确保我们的生产、生存方式不会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果为了生存就破坏环境,那么最终我们会无家可归。土地,空气和水,这些自然元素,都在持续不断地发展中变得更好,这就是绿色经济。这是一个生态范围内的概念,并不复杂。而丹麦自身的模式已经很好地证明了它是可行的。
丹麦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丹麦经济造成的冲击让其不得不转换能源政策,转为向可再生能源和更高的能源效率寻求经济增长。从石油危机到2012年,丹麦经济已经增长了78%,但是能源消耗却保持平稳,碳排量有显著的降低。这源于富有雄心和远见的政治策略。直到现在,丹麦仍然不断创新,以不断提高丹麦社会和全球气候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样做的最直接经济效应就是,丹麦在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其他绿色环保技术领域的企业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先者,而绿色环保技术在丹麦的出口产业中占据重要席位。
丹麦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瞩目的成果,愿意加强同中国在能源、净水和环境治理等可持续发展经济领域的合作。
《经济》:近几年,中国在向丹麦学习空气净化等环保技术,但进展比较缓慢。在您看来,如何能够加快这一进程?
裴德盛:学习和成绩很多时候不是一件事情,中国现在就面对这样的情况。在我看来,中国在技术方面的进步已经非常明显了。中国的绝大多数民众和主要城市都无时不刻地关注空气质量,并且中国在能源策略和环境方面取得的进步其实是很显著的。然而,技术上的进步并不必然导致环境的根本改变。中国太大,经济发展太快,能源消耗也太高,很难在一夜间就实现“丹麦模式”。
这就需要居民和政府倾力合作。首先,每个人对环境的保护应该深入人心,不管男女老少,要在脑中牢记节约用水、尽量步行、停车关掉发动机等。公民的自我责任意识至关重要,这样才能自我反省。另一方面就是政府要对公民进行激励,促进人们形成节约能源的意识,制定相关政策,比如征税。此外,政府可以逐渐耐心地改变一些标准,比如汽车排放量,比如汽油的标准,用尽可能少的燃油行驶尽量多的路,或者新能源汽车,以及多使用节能技术改变住房设施。
当然,这样做也会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初期投入很大。不少人会认为,应该先设定低层次、短期的目标,然后再进一步。但是,其中的奥妙就是,越是勇敢地投入,越能看到成效。所以,想要取得好效果,富有野心的高投资必不可少。
《经济》:未来,除了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两国还有可能在哪些领域取得创新性合作成果?
裴德盛:除了环境保护领域,丹中两国在食物、教育、反腐、社会模式以及知识产权、公共健康、城镇建设和社会福利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丹麦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快乐、幸福的民族。我们有理由相信,丹麦或者更宽泛地说北欧的模式,应该会对中国的下一个5年起到一定作用。我们会很高兴看到中国在平稳改革方面继续取得进展,也期待更多更透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丹麦与中国的关系发展令人惊讶,旅游、投资、贸易都在不断增长。我第一次觉得,哇,现实比童话还美好。作为一个欧洲国家,丹麦从与中国的贸易中取得很大利益与成果。欧洲的其他国家也应该积极地改变自己的态度,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旧有的模式应该被打破。国与国之间要互相信任,取得合作,才会为更多的人创造工作机会,为整个社会带来发展动力。
《经济》:您会怎么形容过去65年来两国的关系?这些年来,中丹经贸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
裴德盛:“不可思议的旅程”,这是我最先想到的。自从1908年以来,丹麦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就是坚不可摧的,而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1979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第一次访问中国。这使她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西方元首,也是中国践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首次访问。如今,沧海桑田,世事变迁,35年转瞬即逝,中国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秉持坚如磐石。而两国高层频繁互访,更是对商业、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双边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丹中双边贸易一路上涨,于2014年达到158亿美元,其中丹麦对中国的出口额超过84.3亿美元。也正因此,中国是丹麦在欧盟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对丹麦经济举足轻重。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8年里,丹麦对中国的出口额增长率超过对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两国双边贸易的良好发展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息息相关。
《经济》:丹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很注重保护环境,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目前也在大力倡导“绿色经济”,您如何看待这个事情?是否有相关建议?
裴德盛:绿色经济就是消费、产品与自然环境对人类吸引力之间的相互协调,更直接地说,环境没有因为要发展经济而被破坏。绿色经济的理念需要确保我们的生产、生存方式不会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果为了生存就破坏环境,那么最终我们会无家可归。土地,空气和水,这些自然元素,都在持续不断地发展中变得更好,这就是绿色经济。这是一个生态范围内的概念,并不复杂。而丹麦自身的模式已经很好地证明了它是可行的。
丹麦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丹麦经济造成的冲击让其不得不转换能源政策,转为向可再生能源和更高的能源效率寻求经济增长。从石油危机到2012年,丹麦经济已经增长了78%,但是能源消耗却保持平稳,碳排量有显著的降低。这源于富有雄心和远见的政治策略。直到现在,丹麦仍然不断创新,以不断提高丹麦社会和全球气候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样做的最直接经济效应就是,丹麦在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其他绿色环保技术领域的企业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先者,而绿色环保技术在丹麦的出口产业中占据重要席位。
丹麦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瞩目的成果,愿意加强同中国在能源、净水和环境治理等可持续发展经济领域的合作。
《经济》:近几年,中国在向丹麦学习空气净化等环保技术,但进展比较缓慢。在您看来,如何能够加快这一进程?
裴德盛:学习和成绩很多时候不是一件事情,中国现在就面对这样的情况。在我看来,中国在技术方面的进步已经非常明显了。中国的绝大多数民众和主要城市都无时不刻地关注空气质量,并且中国在能源策略和环境方面取得的进步其实是很显著的。然而,技术上的进步并不必然导致环境的根本改变。中国太大,经济发展太快,能源消耗也太高,很难在一夜间就实现“丹麦模式”。
这就需要居民和政府倾力合作。首先,每个人对环境的保护应该深入人心,不管男女老少,要在脑中牢记节约用水、尽量步行、停车关掉发动机等。公民的自我责任意识至关重要,这样才能自我反省。另一方面就是政府要对公民进行激励,促进人们形成节约能源的意识,制定相关政策,比如征税。此外,政府可以逐渐耐心地改变一些标准,比如汽车排放量,比如汽油的标准,用尽可能少的燃油行驶尽量多的路,或者新能源汽车,以及多使用节能技术改变住房设施。
当然,这样做也会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初期投入很大。不少人会认为,应该先设定低层次、短期的目标,然后再进一步。但是,其中的奥妙就是,越是勇敢地投入,越能看到成效。所以,想要取得好效果,富有野心的高投资必不可少。
《经济》:未来,除了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两国还有可能在哪些领域取得创新性合作成果?
裴德盛:除了环境保护领域,丹中两国在食物、教育、反腐、社会模式以及知识产权、公共健康、城镇建设和社会福利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丹麦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快乐、幸福的民族。我们有理由相信,丹麦或者更宽泛地说北欧的模式,应该会对中国的下一个5年起到一定作用。我们会很高兴看到中国在平稳改革方面继续取得进展,也期待更多更透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丹麦与中国的关系发展令人惊讶,旅游、投资、贸易都在不断增长。我第一次觉得,哇,现实比童话还美好。作为一个欧洲国家,丹麦从与中国的贸易中取得很大利益与成果。欧洲的其他国家也应该积极地改变自己的态度,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旧有的模式应该被打破。国与国之间要互相信任,取得合作,才会为更多的人创造工作机会,为整个社会带来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