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也就日益突出,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本身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如何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摆在高校团委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不仅要加强高校团委干部队伍建设,还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校团委建设;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化;提高
社会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除了关系到青年大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前途命运和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大局面。在新形势的严峻考验下,高校团委强化自身的同时,也要把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就业能力这一事情当作核心工作来抓,深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研究事项,积极探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路径,充分发挥在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过程中的良好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自从上个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已经逐步由精英教育迈入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495万,相比2006年增加了82万,2008年上升至559万,2009年更是再创新高,一跃而至611万。可是与此相对应的是,今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是不停下滑。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002年的一次性就业率在80%左右,却在2003年至2008年从74%向68%逐年降低,2009年与2008年基本持平,就业率在68%。由此不难看出,此后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能力的提高都将是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能力得不到提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从当前就业的大环境来看,金融危机的影响巨大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都受到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重创。一方面来说,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蔓延到了实体经济,导致大量的经济实体破产倒闭,严重增加了失业人数;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引起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用人单位减员增效,这样就造成了新工作岗位的不断减少。
(二)从社会用人单位来看,用人机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俊相应滞后
随着高校扩招,今年以来,本科以及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社会上的许多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极度严格,甚至不论什么岗位,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高学历人才相对不足、低学历供过于求假象,严重造成了“人才高消费”的浪费现象。此外,以政府为主导为主的促进大学生就业机制也尚未形成,在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发挥不充分,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三)从高校来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种种不足
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之快,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了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就业服务指导机构从人员组成到结构功能设置未能及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效的工作机制没能形成,不能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产生。
(四)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和就业竞争力不强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总体较高;自主创业意识不够强烈,创业能力有所欠缺;主动择业意识不强;就业心理素质不佳;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足。这些都需要大学生努力改变,积极提高自己就业的能力。
二、高校团委要加强自身建设,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的能力
做好加强自身建设,帮助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团委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委对高校团委提出的新期望,是高校团委履行帮助青年学生职能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高校团委实现自身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对高校团委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帮助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加强高校团委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团委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工作能力;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深入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帮助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受限于就业难的这个问题,而就业难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仅有体制方面、观念上的问题,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社会、高校等方面的原因。帮助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想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这绝不是能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的协同配合和共同努力。在新形势下,高校团委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找准切入点,才能切实提高帮助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锋,宋建.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J].青年探索,2010(02):30-34.
[2]金国峰,张慧春,宋磊等.基于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勤工助学企业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11(22):76-77.
[3]王元元,刘鸿高,张东艳等.以创业促就业,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兼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然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3-4.
[4]薛丹.新时期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归因与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4):92-94.
[5]张素芬,刘启定,南勇等.农科类大学生暑期“校企对接”社会实践活动探讨[J].新西部(中旬刊),2013(05):126-127.
关键词:高校团委建设;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化;提高
社会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除了关系到青年大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前途命运和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大局面。在新形势的严峻考验下,高校团委强化自身的同时,也要把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就业能力这一事情当作核心工作来抓,深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研究事项,积极探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路径,充分发挥在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过程中的良好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自从上个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已经逐步由精英教育迈入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495万,相比2006年增加了82万,2008年上升至559万,2009年更是再创新高,一跃而至611万。可是与此相对应的是,今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是不停下滑。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002年的一次性就业率在80%左右,却在2003年至2008年从74%向68%逐年降低,2009年与2008年基本持平,就业率在68%。由此不难看出,此后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能力的提高都将是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能力得不到提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从当前就业的大环境来看,金融危机的影响巨大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都受到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重创。一方面来说,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蔓延到了实体经济,导致大量的经济实体破产倒闭,严重增加了失业人数;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引起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用人单位减员增效,这样就造成了新工作岗位的不断减少。
(二)从社会用人单位来看,用人机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俊相应滞后
随着高校扩招,今年以来,本科以及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社会上的许多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极度严格,甚至不论什么岗位,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高学历人才相对不足、低学历供过于求假象,严重造成了“人才高消费”的浪费现象。此外,以政府为主导为主的促进大学生就业机制也尚未形成,在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发挥不充分,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三)从高校来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种种不足
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之快,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了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就业服务指导机构从人员组成到结构功能设置未能及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效的工作机制没能形成,不能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产生。
(四)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和就业竞争力不强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总体较高;自主创业意识不够强烈,创业能力有所欠缺;主动择业意识不强;就业心理素质不佳;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足。这些都需要大学生努力改变,积极提高自己就业的能力。
二、高校团委要加强自身建设,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的能力
做好加强自身建设,帮助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团委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委对高校团委提出的新期望,是高校团委履行帮助青年学生职能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高校团委实现自身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对高校团委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帮助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加强高校团委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团委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工作能力;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深入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帮助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受限于就业难的这个问题,而就业难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仅有体制方面、观念上的问题,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社会、高校等方面的原因。帮助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想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这绝不是能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的协同配合和共同努力。在新形势下,高校团委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找准切入点,才能切实提高帮助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锋,宋建.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J].青年探索,2010(02):30-34.
[2]金国峰,张慧春,宋磊等.基于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勤工助学企业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11(22):76-77.
[3]王元元,刘鸿高,张东艳等.以创业促就业,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兼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然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3-4.
[4]薛丹.新时期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归因与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4):92-94.
[5]张素芬,刘启定,南勇等.农科类大学生暑期“校企对接”社会实践活动探讨[J].新西部(中旬刊),2013(05):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