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想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效果:由于教师唱独角戏,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还是昏昏欲睡。学生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改革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试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中心目标进行。
1 改教师满堂灌为学生合作探究
陶行知说:“教学是教师创造学生,学生创造教师的过程。”创造的关键在于一个“新”字。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所以,教师总是满堂灌,学生就不会有学习兴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应该把课堂让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我们的语文课堂仿佛久旱逢甘露,变得生机勃勃,语文课上,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由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做代表发言,讲出本组探讨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合作探究”。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充满生气。
2 改单一课堂教学为形式多样化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这是以往教学的主要形式,好像成了教师们的思维定式。其实,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有很多新的教学形式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如“活动”式教学形式、“研究”式教学形式、“大语文”教学形式等。这些教学改革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语文课堂教学。所以,课堂语文教學与课外语文活动应该互相促进,互相结合。这也是语文的工具性和实践性决定的。学生要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必须在社会中进行反复的实践,所以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狭窄的课堂之内。
要努力走出“小课堂”,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人生、社会的“大课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拓展语文课堂的内涵和外延:①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课堂教学对课外活动起指导作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弥补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②配合课堂教学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如组织全校性的文学社团活动、知识竞赛、读书会、报告会等,进一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能力;③把课外活动引向课内,丰富课堂教学。如把课外阅读、课外写作、影视欣赏等在课堂上进行,或者干脆把语文课堂搬到阅览室、图书馆、电影院、电脑房等社会环境中。
3 改教师设计提问为学生自主发问
以往上课,教师总是用课前设计的问题提问学生,学生的思维也总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良好的课堂气氛只不过是表现在举手踊跃、讲座热烈、交流欢愉上。其实学生仍然是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根本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改教师包办为从学生的质疑中提出问题,则可改变上述不足。
学生经过预习,已现了许多问题,课上可先让学生毫无顾虑地侃侃而谈,即说说自己的预习收获与弄不懂的问题。学生说的内容包括:认识生词,课前设置的习题,自读提示揭示的内容等。学生说完后,再引导学生对关键性、实质性的问题,即教师要提的问题进行分小组讨论,最后由教师明确答案。这样既有了教师提问时的那种课堂气氛,也给了学生对问题进行专注思索、反复研究的机会。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钻研问题的兴趣。而且,这样的教学,信息交流速度快,能直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避免因面面俱到而浪费时间。
4 改教师按教案授课为依据学生情趣的发展授课
平时,我们上课都是依照教案排好的的程序上课,多一点不敢讲,更不肯少讲一点,怕脱离重点、难点,影响授课时间,课上得死板,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其实,语文这种课程教学更应像一篇优美如画的散文,授课时应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神”就是教学目标,这个“形”就是学生感兴趣的与教学目标有关系的问题。教师在上课时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大胆质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教师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就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适时地加以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样学有情趣,教无定法,课堂气氛好,教学效果佳。
当然,依据学生情趣讲课,也不是放任自流,必须注意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收”指不能超出教材的训练重点与难点,必须在这个范围内;“放”指凡与训练重点和难点有关的知识,只要学生愿意听都可以讲给学生听,不要一概否决。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建议大家改革课堂教学,从实践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 改教师满堂灌为学生合作探究
陶行知说:“教学是教师创造学生,学生创造教师的过程。”创造的关键在于一个“新”字。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所以,教师总是满堂灌,学生就不会有学习兴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应该把课堂让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我们的语文课堂仿佛久旱逢甘露,变得生机勃勃,语文课上,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由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做代表发言,讲出本组探讨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合作探究”。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充满生气。
2 改单一课堂教学为形式多样化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这是以往教学的主要形式,好像成了教师们的思维定式。其实,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有很多新的教学形式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如“活动”式教学形式、“研究”式教学形式、“大语文”教学形式等。这些教学改革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语文课堂教学。所以,课堂语文教學与课外语文活动应该互相促进,互相结合。这也是语文的工具性和实践性决定的。学生要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必须在社会中进行反复的实践,所以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狭窄的课堂之内。
要努力走出“小课堂”,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人生、社会的“大课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拓展语文课堂的内涵和外延:①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课堂教学对课外活动起指导作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弥补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②配合课堂教学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如组织全校性的文学社团活动、知识竞赛、读书会、报告会等,进一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能力;③把课外活动引向课内,丰富课堂教学。如把课外阅读、课外写作、影视欣赏等在课堂上进行,或者干脆把语文课堂搬到阅览室、图书馆、电影院、电脑房等社会环境中。
3 改教师设计提问为学生自主发问
以往上课,教师总是用课前设计的问题提问学生,学生的思维也总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良好的课堂气氛只不过是表现在举手踊跃、讲座热烈、交流欢愉上。其实学生仍然是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根本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改教师包办为从学生的质疑中提出问题,则可改变上述不足。
学生经过预习,已现了许多问题,课上可先让学生毫无顾虑地侃侃而谈,即说说自己的预习收获与弄不懂的问题。学生说的内容包括:认识生词,课前设置的习题,自读提示揭示的内容等。学生说完后,再引导学生对关键性、实质性的问题,即教师要提的问题进行分小组讨论,最后由教师明确答案。这样既有了教师提问时的那种课堂气氛,也给了学生对问题进行专注思索、反复研究的机会。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钻研问题的兴趣。而且,这样的教学,信息交流速度快,能直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避免因面面俱到而浪费时间。
4 改教师按教案授课为依据学生情趣的发展授课
平时,我们上课都是依照教案排好的的程序上课,多一点不敢讲,更不肯少讲一点,怕脱离重点、难点,影响授课时间,课上得死板,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其实,语文这种课程教学更应像一篇优美如画的散文,授课时应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神”就是教学目标,这个“形”就是学生感兴趣的与教学目标有关系的问题。教师在上课时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大胆质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教师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就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适时地加以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样学有情趣,教无定法,课堂气氛好,教学效果佳。
当然,依据学生情趣讲课,也不是放任自流,必须注意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收”指不能超出教材的训练重点与难点,必须在这个范围内;“放”指凡与训练重点和难点有关的知识,只要学生愿意听都可以讲给学生听,不要一概否决。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建议大家改革课堂教学,从实践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