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解决力度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发展理念、社会风貌及文明水平。在“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语境下,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由关注层面向解决问题层面的转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田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其独特有效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模式,将其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成功实践从理论上予以总结,既可以为其他农村地区提供有益的经验启示,又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切实可行做法的现实依据和政策参照。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4 0001--06
引言
我国目前有1.5亿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由此形成了近6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的进一步增加,还会有更多农村儿童加入到留守儿童大军当中。受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农民工在进城打工后要想把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照顾,要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和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但这对一般的农民工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據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的70%以上的留守儿童只能留在(外)祖父母身边(个别由其他亲朋照料),并因此相应地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实践证明,留守儿童管理教育不仅关系到其家庭的和谐幸福,而且也关系到中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因此,找到一种有效模式改变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不足与弊端,也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田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模式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并相应产生了一个复杂紧迫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地处晋南永济市栲栳镇的田村也同样面临着这个社会问题。永济市是山西省劳务输出大市,其中田村又是永济市外出务工经商人数较早较多的一个村,全村305户农民1300余人,就有200余户600余人外出。绝大多数学龄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的学生占学龄儿童总数的80%以上。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这些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不适应感,如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主动性;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特别是由于缺少父母应有的生活照顾和教育辅导,部分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厌学、逃学、辍学甚至出现人身安全问题。这一现象引起田村党支部的高度重视,由此开展了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有效模式的探索。经过多年实践,田村已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隔代教育体系。其村办小学已由过去的小学升学率居全镇最末、初中生失学率达70%转变为学校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合格率均达到了100%,未成年人犯罪率为零,教育质量综合考核在全市名列前茅,并多次受到地方和中央媒体的宣传和表扬。在探索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长期实践中,田村形成了其独特的做法。
(一) 三大基本原则
1 以人为本。在创新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模式过程中,田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是善待留守儿童。田村“两委”多次强调要以儿童为中心,提出“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凡是对孩子有利的事情都要做,凡是对孩子有害的事情都要禁止”,努力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二是善待留守儿童的看护人。田村“两委”为减轻照看留守儿童的老人的负担,尽力为其提供帮助使其安心带孩子,如对那些家庭比较困难的老年人,村委会出钱找人承包其农活。三是善待村小学的教师。田村“两委”努力为村小学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使其安心带课和尽心管教留守儿童。
2 扬长避短。田村党支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的老同志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在隔代教育中老人有“四大优势”和“四大弱点”。“四大优势”是:疼爱孙辈,愿意承担教育孙辈的重任;有管教孩子的广泛阅历和丰富经验;勤俭持家,有管教孩子的威望基础和学效优势;任劳任怨,有管教孩子的充裕时间和广阔空间。“四个弱点”是:溺爱重情,容易护短,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依赖经验,思想守旧,与其父母教育的态度和方法有差异,不利于衔接教育;老年通病,繁琐絮叨,容易引起孩子反感,不利于解决问题;颐享天年,喜闲爱静,缺乏带孩子的自觉性和耐心,不利于持续教育。
3 宽严相济。从总体上看,老人对其孙辈的疼爱程度之深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时又会有意或无意地无原则地纵容孩子——凡是小孩子的所言所行不管是对还是错的,老人都说成是对的。由于不能及时指出并纠正小孩子不良的言行举止,其后果就造成小孩子的是非观念不强、唯我独尊的坏习惯,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认识世界。这些孩子在长大以后往往心胸狭窄、自制力差、抗挫折能力低。因此,在意识到这一点后,田村“两委”就格外强调在隔代教育过程中爷爷奶奶既要疼爱孙辈又要严格要求,对其不良言行既要耐心引导又要谆谆教诲,不可无原则的纵容与溺爱。
(二) 四条主要措施
1 加强领导。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是一个系统工,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加强领导。田村党支部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未成年人工作的精神,对本村的隔代教育工作做了重点安排,即在人、财、物上给予全力保障。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做扎实,田村把隔代教育纳入全村工作计划,村党支部每年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和全年工作责任目标,同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同考核。
2 齐抓共管。为了切实抓好留守儿童隔代教育这一大事,田村形成以村党支部为总负责人,各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配合机制。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成立了支部村委、共青团、妇联、关工小组参加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委员会,明确支部书记为召集人,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指导全村的隔代教育工作。二是广泛发动群众,开好青年会、党团干部会、妇女会、老年会、帮教会等,提高干部群众关心下一代的自觉性。同时,在全村评模、奖优中实行隔代教育一票否决制。
3 对症下药。针对老人带孩子的利弊,田村村关工小组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老人进行教育。一是系统培训,使老人懂得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如订阅有关教育的杂志刊物,组织老人集中学习和借鉴他人隔代教育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二是召开月会,每月召开一次带孙家长例会,针对性地解决带孙中的具体问题,及时总结交流经验。三是宣传教育,把镇关工委编印的《家教指南》小报和学校印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送给老人,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并和学校教育步调一致。四是加强家访工作。田村两委负责人和学校教师一起定期到留守儿童家中访问谈心,询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关注孩 子的所思所想,同时关心留守家长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
4 三位一体。“三位一体”的模式就是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不良現象已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农村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学校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田村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借此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并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配合教师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配合孩子开展好各种兴趣活动,使家长与学校步调一致。老师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现象,就立即与家长学校校长联系,由其将孩子在校的种种表现反映给家长,并让家长明白创造良好生活环境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的道理。此外,田村家长、村干部、老师和学生会通过电话和留守儿童在外的父母进行学业、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让留守儿童在爱的雨露中快乐成长。
二、田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模式的创新点
田村在创新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坚持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其独有的创新内容。
(一) 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田村的实践充分证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工作离不开理念上的大力创新。
1 政府主导。在农村很多地方,人们的习惯看法就是管理和教育儿童主要由其家庭负责,也就是由照看他们的家长负责。过去在田村也是如此。最初,老人对管理和教育留守孩子很不适应,导致“在家孩子管不住、在外父母不放心”的现象,还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发现这一问题后,田村党支部认为,教育孩子不仅是家庭的责任,而且也是社会的责任。为此,田村“两委”把抓好隔代教育既当作支持在外年轻父母安心工作的具体措施,又当作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大事,并由村党支部、关工小组牵头负责此项工作。在村“两委”的领导下,田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工作逐步进入正轨并取得实效。
2 思想互动。在田村,多数老人开始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与成长在新时期的年轻父母的观念有很大不同之处,特别是对国家推行的新课程改革不适应,结果造成两代人各自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出现分歧。但是,隔代教育只有两代人达成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两代人在子女教育上各有各的想法和做法,就会影响隔代教育的效果。所以说,在隔代教育中祖父辈和父辈之间要多交流沟通,在如何有效管教子女问题上形成共识。对此,田村“两委”鼓励孩子的(外)祖父母与父母之间紧密交流,找到一个为双方都能接受、比较科学的平衡点。这种两代之间的思想互动,能确保留守儿童的(外)祖父母和父母两代人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态度一致,增强了隔代教育的效果。
3 情感交流。情感需求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其满足与否会对儿童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过去在农村,封建传统思想比较浓厚,“一言堂”、“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家长式教育比较盛行。这一现象虽然在新时代已有改变,但在少数老人的头脑中还存在。鉴于此,田村不仅注重父辈和爷辈之间的思想交流,而且提倡爷孙之间、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情感交流,大人可以很好地把握儿童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形成民主平等、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实践也充分表明,情感交流不仅能拉近彼此的情感距离,而且还清除了教育留守儿童上的盲点和死角,同时还有效满足了留守儿童对情感的内心需求——留守儿童长期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经常的情感交流必将对他们的心理发展等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
(二) 实践创新
1 搭建平台。田村人在探索过程中,找到了一个开展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工作的有效平台——家长学校。校长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学校聘请“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进校任教,教学内容涉及儿童心理、道德行为、家庭文化、时事政治、法制教育及科学技术等,有时候还从老人丰富的生活阅历中挖掘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源泉。这一平台既使老人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又加强了学校与家庭在隔代教育问题上的沟通,帮助老人养成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习惯。
2 时空结合。为了提高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水平,田村采取了“时空结合”的教育方法:一是家庭与学校结合的一体教育,使教育的空间由校内转向校外。二是古今结合的榜样教育,即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孩子们崇尚和学效先进。三是平时与节日结合的一贯教育,即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事件纪念日或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集中儿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3 交流经验。经验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田村,老人彼此之间相互取经,经常交换各自的育人心得,这从整体上提高了田村隔代教育的质量。通过交流经验,田村老人在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上积累和掌握了六种做法:一是讲故事以增长知识,二是念诗文以增强记忆,三是做实事以掌握本领,四是共同玩耍以启迪智慧,五是写挂条幅以营造环境,六是广泛阅读以怡情益智。这些做法能够保证祖孙辈共同发展进步。
4 开辟通道。老人文化底子薄,辅导孩子时会常常遇到难题。针对这一实际,田村为这一棘手问题开辟了一条有效通道,即村委会出资开设专用电话“家教110”和成立“应急小分队”(其成员均为中小学退休老教师,专门负责给孩子辅导功课),随时为留守儿童及其看护人答疑解惑。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疑难问题时,留守家长就可以通过拨打电话“家教110”向家长学校的教师求教。对于电话里不能解决的问题,应急小分队成员就亲自上门服务。
5 开好“三会”。在田村,开会也是解决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一是每年大年除夕召开一次“广播大会”,向全村回家过年的中青年人着重讲解怎样配合老人加强对儿女的教育。二是每年暑假期间召开一次老人带孙“经验交流会”。三是每月召开一次家长“培训会”,重点学习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配合方式,提高老年人对新课程的认识,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家庭教育。
三、创新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重大意义
田村的实践有力表明,创新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有着十分广泛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弥补隔代教育缺陷,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无论在生活管理、智育方面,还是在心理发育、道德教育方面,都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让他们生理和心理各方面正常发展,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田村在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模式上的创新,既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外部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对留守儿童的不良影响,又有效地从内心深处满足了留守儿童对亲情与求知的渴望与需求,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二) 充实老人精神生活,保证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疼爱儿孙、奉献儿孙是中国绝大多数老人的传 统与习性。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在田村(外)祖父母把尽心尽职照看孙辈看做头等大事。他们在教育孙辈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文化,既增长了知识才干又充实了精神生活,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了子女又在平淡之中享受天伦之乐。近些年来,田村很多留守儿童在(外)祖父母的管教下培养了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如很多留守儿童学会了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对老人格外孝顺。反过来,老人也因此更加愿意尽力照看孙辈,爷孙两代人之间其乐无穷。
(三) 解除外出农民就业与创业的后顾之忧
起初田村一些农民外出打工时把孩子放在老人身边,等他们(特别是夫妇同时外出打工的)年底返乡后却发现孩子不仅成绩下降而且不听大人管教。这可急坏了不少父母——虽挣了钱,子女却变“坏”变“差”了,真是得不偿失。这一现象曾被一些村民形象地称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田村开展隔代教育过程后,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也能得到较好的管理和教育,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也因此解除了“心头大患”,在外打工时心里既感到踏实又充满了奋斗的动力。
(四) 推动村风习俗的好转与改善
以往在田村老人们谈的是家长里短,在开展隔代教育创新后,怎样让孩子进步则成了老人们聚在一起的话题。更重要的是,隔代教育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勃勃生机,全村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热心公益事业的风气,村民们在公益事业上慷慨解囊,如凑钱修路、建文化广场,有力地促进了村风、校风、家风的变化。出于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儿童未来的考虑,很多村民主动捐资筹款新建教学楼,全村的教育工作全面发展,重教的气氛空前浓厚。在田村,不仅学生入学率高,巩固率好,而且村里干群关系密切,尊师重教,邻里和睦,安定祥和,这正如村民们说的:“村里纠纷少,打麻将、喝酒、抽烟少;孝顺老人子女多,邻里团结和睦多”。
(五) 确保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田村的实践表明,对隔代教育的重视能够增强村民之间的向心力,促使他们关心集体的利益。在开展隔代教育工作之后,田村相继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残疾人协会”、“红自理事会”、“巡逻安全会”等协会组织,这些组织在田村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给留守老人和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田村成立了一支由干部和村民组成的治安联防巡逻队以保护村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每晚由村支委干部轮流带队值班,巡逻村民每人每月误工补助300元,村干部没有任何报酬。至今,田村没有发生任何偷盗事件,村里的社会治安形势大大好转,老人和儿童的安全感也随之大大增强。
四、启示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需各相关部门大力配合形成合力和通过持久而有效的措施方能解决,即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護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以不断提高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实效性。因为对农村地区来说,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以及大部分老人在教育观念和方式上的差距,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无疑成了一大难题。作为我国广大农村的一个现实缩影和生动写照,田村在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创新模式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 思想重视是前提
田村的实践证明,如果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任何重大社会问题都会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关键在于愿不愿意下决心找到解决办法。从田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实践看,只要思想重视,方法得力,爷爷奶奶带好孙子其实并不难。现如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日显突出,已经成为我们共同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城里孩子要管好,农村的孩子同样也得管好。从这个意义上讲,田村的经验做法能给其他农村地区提供了有意的借鉴
一只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付诸努力,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完全会得到有效解决的。
(二) 掌握本领是基础
田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经验表明,把握老人带孙利弊、提高带孙人素质是搞好隔代教育的前提。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老人带孩子的长处、尽可能避免其不利因素,是摆在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面前最突出的难题。田村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开设家长学校以帮助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掌握家庭教育中的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方法。这一做法不仅能够激发家长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多种爱好,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最终形成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由此可见,搞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基础是留守儿童家长不断掌握教育儿童的本领,创新教育的理念方法,切实从整体上提高管教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
(三) 制度保证是根本
留守儿童隔代教育要能取得实效,必须要有制度支撑,即以制度的形式对有效开展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好做法固定下来并在实践中予以实行。在田村,隔代教育被列入村里工作规划,村党支部每年都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列入议事会和全年工作责任目标。在学校,每个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都设有专门档案,针对不同特点,分类管理。在田村,家长学校培训已经成为一项硬性制度规定被不折不扣地执行,通过提高家长素质来提高家庭教育效果,以此弥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足与缺失。
(四) 经费投入是保障
做好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工作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和投入。田村人对此深有感触,并一致认为经费投入的力度反映了对隔代教育的重视程度。“村级公共设施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载体,”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新的投入与保障机制。”如在田村,村里2007年投资30万元建起教学楼;老师伙食费全免,留守孩子每天只收1元钱;每年为学校补贴万余元;聘请退休老师担任校外辅导员;村干部专人负责学校后勤措施。为了使有留守儿童家庭的老人安心带孩子,村里对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给予救济和补助。同时,村里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为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村民自发投资上百万元改善村里的道路状况,投资10余万元盖村民休闲游乐园;投资15万元改善村里绿化;5条巷道70多盏路灯夜里照明。其结果就是: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老师的责任心不断加强,老人安心带孩子,留守儿童的自学能力逐渐增强,家长们安心在外创业。
(五) 环境营造是关键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有效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既需要学校与家长间的有效沟通,更需要社会环境发挥辐射净化作用,营造“社会关心教育、教育回报社会”的浓厚氛围。田村格外关注留守儿童家长的精神需求、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以不断提高老人教育孙辈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田村每年邀请市电视台戏剧栏目“蒲苑春”为村民唱大戏(很多老人爱看戏);村里每月为村民放映一次电影;村里超市、卫生所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在“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九九重阳节”等节日,由干部组织相关活动,力保儿童、老人得到礼物;村里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品;老师、学生年年有礼品。经过村里多年努力,在田村“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与此相对应的是,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也随之提到很高的地位。在田村,老人也更加以此为荣,不仅没有感到孤独和无助,相反而是以更大的热情管教留守儿童。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4 0001--06
引言
我国目前有1.5亿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由此形成了近6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的进一步增加,还会有更多农村儿童加入到留守儿童大军当中。受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农民工在进城打工后要想把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照顾,要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和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但这对一般的农民工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據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的70%以上的留守儿童只能留在(外)祖父母身边(个别由其他亲朋照料),并因此相应地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实践证明,留守儿童管理教育不仅关系到其家庭的和谐幸福,而且也关系到中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因此,找到一种有效模式改变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不足与弊端,也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田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模式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并相应产生了一个复杂紧迫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地处晋南永济市栲栳镇的田村也同样面临着这个社会问题。永济市是山西省劳务输出大市,其中田村又是永济市外出务工经商人数较早较多的一个村,全村305户农民1300余人,就有200余户600余人外出。绝大多数学龄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的学生占学龄儿童总数的80%以上。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这些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不适应感,如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主动性;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特别是由于缺少父母应有的生活照顾和教育辅导,部分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厌学、逃学、辍学甚至出现人身安全问题。这一现象引起田村党支部的高度重视,由此开展了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有效模式的探索。经过多年实践,田村已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隔代教育体系。其村办小学已由过去的小学升学率居全镇最末、初中生失学率达70%转变为学校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合格率均达到了100%,未成年人犯罪率为零,教育质量综合考核在全市名列前茅,并多次受到地方和中央媒体的宣传和表扬。在探索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长期实践中,田村形成了其独特的做法。
(一) 三大基本原则
1 以人为本。在创新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模式过程中,田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是善待留守儿童。田村“两委”多次强调要以儿童为中心,提出“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凡是对孩子有利的事情都要做,凡是对孩子有害的事情都要禁止”,努力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二是善待留守儿童的看护人。田村“两委”为减轻照看留守儿童的老人的负担,尽力为其提供帮助使其安心带孩子,如对那些家庭比较困难的老年人,村委会出钱找人承包其农活。三是善待村小学的教师。田村“两委”努力为村小学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使其安心带课和尽心管教留守儿童。
2 扬长避短。田村党支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的老同志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在隔代教育中老人有“四大优势”和“四大弱点”。“四大优势”是:疼爱孙辈,愿意承担教育孙辈的重任;有管教孩子的广泛阅历和丰富经验;勤俭持家,有管教孩子的威望基础和学效优势;任劳任怨,有管教孩子的充裕时间和广阔空间。“四个弱点”是:溺爱重情,容易护短,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依赖经验,思想守旧,与其父母教育的态度和方法有差异,不利于衔接教育;老年通病,繁琐絮叨,容易引起孩子反感,不利于解决问题;颐享天年,喜闲爱静,缺乏带孩子的自觉性和耐心,不利于持续教育。
3 宽严相济。从总体上看,老人对其孙辈的疼爱程度之深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时又会有意或无意地无原则地纵容孩子——凡是小孩子的所言所行不管是对还是错的,老人都说成是对的。由于不能及时指出并纠正小孩子不良的言行举止,其后果就造成小孩子的是非观念不强、唯我独尊的坏习惯,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认识世界。这些孩子在长大以后往往心胸狭窄、自制力差、抗挫折能力低。因此,在意识到这一点后,田村“两委”就格外强调在隔代教育过程中爷爷奶奶既要疼爱孙辈又要严格要求,对其不良言行既要耐心引导又要谆谆教诲,不可无原则的纵容与溺爱。
(二) 四条主要措施
1 加强领导。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是一个系统工,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加强领导。田村党支部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未成年人工作的精神,对本村的隔代教育工作做了重点安排,即在人、财、物上给予全力保障。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做扎实,田村把隔代教育纳入全村工作计划,村党支部每年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和全年工作责任目标,同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同考核。
2 齐抓共管。为了切实抓好留守儿童隔代教育这一大事,田村形成以村党支部为总负责人,各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配合机制。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成立了支部村委、共青团、妇联、关工小组参加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委员会,明确支部书记为召集人,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指导全村的隔代教育工作。二是广泛发动群众,开好青年会、党团干部会、妇女会、老年会、帮教会等,提高干部群众关心下一代的自觉性。同时,在全村评模、奖优中实行隔代教育一票否决制。
3 对症下药。针对老人带孩子的利弊,田村村关工小组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老人进行教育。一是系统培训,使老人懂得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如订阅有关教育的杂志刊物,组织老人集中学习和借鉴他人隔代教育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二是召开月会,每月召开一次带孙家长例会,针对性地解决带孙中的具体问题,及时总结交流经验。三是宣传教育,把镇关工委编印的《家教指南》小报和学校印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送给老人,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并和学校教育步调一致。四是加强家访工作。田村两委负责人和学校教师一起定期到留守儿童家中访问谈心,询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关注孩 子的所思所想,同时关心留守家长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
4 三位一体。“三位一体”的模式就是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不良現象已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农村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学校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田村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借此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并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配合教师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配合孩子开展好各种兴趣活动,使家长与学校步调一致。老师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现象,就立即与家长学校校长联系,由其将孩子在校的种种表现反映给家长,并让家长明白创造良好生活环境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的道理。此外,田村家长、村干部、老师和学生会通过电话和留守儿童在外的父母进行学业、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让留守儿童在爱的雨露中快乐成长。
二、田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模式的创新点
田村在创新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坚持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其独有的创新内容。
(一) 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田村的实践充分证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工作离不开理念上的大力创新。
1 政府主导。在农村很多地方,人们的习惯看法就是管理和教育儿童主要由其家庭负责,也就是由照看他们的家长负责。过去在田村也是如此。最初,老人对管理和教育留守孩子很不适应,导致“在家孩子管不住、在外父母不放心”的现象,还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发现这一问题后,田村党支部认为,教育孩子不仅是家庭的责任,而且也是社会的责任。为此,田村“两委”把抓好隔代教育既当作支持在外年轻父母安心工作的具体措施,又当作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大事,并由村党支部、关工小组牵头负责此项工作。在村“两委”的领导下,田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工作逐步进入正轨并取得实效。
2 思想互动。在田村,多数老人开始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与成长在新时期的年轻父母的观念有很大不同之处,特别是对国家推行的新课程改革不适应,结果造成两代人各自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出现分歧。但是,隔代教育只有两代人达成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两代人在子女教育上各有各的想法和做法,就会影响隔代教育的效果。所以说,在隔代教育中祖父辈和父辈之间要多交流沟通,在如何有效管教子女问题上形成共识。对此,田村“两委”鼓励孩子的(外)祖父母与父母之间紧密交流,找到一个为双方都能接受、比较科学的平衡点。这种两代之间的思想互动,能确保留守儿童的(外)祖父母和父母两代人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态度一致,增强了隔代教育的效果。
3 情感交流。情感需求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其满足与否会对儿童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过去在农村,封建传统思想比较浓厚,“一言堂”、“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家长式教育比较盛行。这一现象虽然在新时代已有改变,但在少数老人的头脑中还存在。鉴于此,田村不仅注重父辈和爷辈之间的思想交流,而且提倡爷孙之间、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情感交流,大人可以很好地把握儿童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形成民主平等、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实践也充分表明,情感交流不仅能拉近彼此的情感距离,而且还清除了教育留守儿童上的盲点和死角,同时还有效满足了留守儿童对情感的内心需求——留守儿童长期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经常的情感交流必将对他们的心理发展等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
(二) 实践创新
1 搭建平台。田村人在探索过程中,找到了一个开展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工作的有效平台——家长学校。校长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学校聘请“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进校任教,教学内容涉及儿童心理、道德行为、家庭文化、时事政治、法制教育及科学技术等,有时候还从老人丰富的生活阅历中挖掘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源泉。这一平台既使老人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又加强了学校与家庭在隔代教育问题上的沟通,帮助老人养成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习惯。
2 时空结合。为了提高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水平,田村采取了“时空结合”的教育方法:一是家庭与学校结合的一体教育,使教育的空间由校内转向校外。二是古今结合的榜样教育,即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孩子们崇尚和学效先进。三是平时与节日结合的一贯教育,即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事件纪念日或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集中儿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3 交流经验。经验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田村,老人彼此之间相互取经,经常交换各自的育人心得,这从整体上提高了田村隔代教育的质量。通过交流经验,田村老人在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上积累和掌握了六种做法:一是讲故事以增长知识,二是念诗文以增强记忆,三是做实事以掌握本领,四是共同玩耍以启迪智慧,五是写挂条幅以营造环境,六是广泛阅读以怡情益智。这些做法能够保证祖孙辈共同发展进步。
4 开辟通道。老人文化底子薄,辅导孩子时会常常遇到难题。针对这一实际,田村为这一棘手问题开辟了一条有效通道,即村委会出资开设专用电话“家教110”和成立“应急小分队”(其成员均为中小学退休老教师,专门负责给孩子辅导功课),随时为留守儿童及其看护人答疑解惑。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疑难问题时,留守家长就可以通过拨打电话“家教110”向家长学校的教师求教。对于电话里不能解决的问题,应急小分队成员就亲自上门服务。
5 开好“三会”。在田村,开会也是解决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一是每年大年除夕召开一次“广播大会”,向全村回家过年的中青年人着重讲解怎样配合老人加强对儿女的教育。二是每年暑假期间召开一次老人带孙“经验交流会”。三是每月召开一次家长“培训会”,重点学习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配合方式,提高老年人对新课程的认识,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家庭教育。
三、创新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重大意义
田村的实践有力表明,创新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有着十分广泛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弥补隔代教育缺陷,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无论在生活管理、智育方面,还是在心理发育、道德教育方面,都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让他们生理和心理各方面正常发展,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田村在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模式上的创新,既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外部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对留守儿童的不良影响,又有效地从内心深处满足了留守儿童对亲情与求知的渴望与需求,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二) 充实老人精神生活,保证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疼爱儿孙、奉献儿孙是中国绝大多数老人的传 统与习性。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在田村(外)祖父母把尽心尽职照看孙辈看做头等大事。他们在教育孙辈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文化,既增长了知识才干又充实了精神生活,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了子女又在平淡之中享受天伦之乐。近些年来,田村很多留守儿童在(外)祖父母的管教下培养了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如很多留守儿童学会了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对老人格外孝顺。反过来,老人也因此更加愿意尽力照看孙辈,爷孙两代人之间其乐无穷。
(三) 解除外出农民就业与创业的后顾之忧
起初田村一些农民外出打工时把孩子放在老人身边,等他们(特别是夫妇同时外出打工的)年底返乡后却发现孩子不仅成绩下降而且不听大人管教。这可急坏了不少父母——虽挣了钱,子女却变“坏”变“差”了,真是得不偿失。这一现象曾被一些村民形象地称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田村开展隔代教育过程后,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也能得到较好的管理和教育,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也因此解除了“心头大患”,在外打工时心里既感到踏实又充满了奋斗的动力。
(四) 推动村风习俗的好转与改善
以往在田村老人们谈的是家长里短,在开展隔代教育创新后,怎样让孩子进步则成了老人们聚在一起的话题。更重要的是,隔代教育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勃勃生机,全村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热心公益事业的风气,村民们在公益事业上慷慨解囊,如凑钱修路、建文化广场,有力地促进了村风、校风、家风的变化。出于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儿童未来的考虑,很多村民主动捐资筹款新建教学楼,全村的教育工作全面发展,重教的气氛空前浓厚。在田村,不仅学生入学率高,巩固率好,而且村里干群关系密切,尊师重教,邻里和睦,安定祥和,这正如村民们说的:“村里纠纷少,打麻将、喝酒、抽烟少;孝顺老人子女多,邻里团结和睦多”。
(五) 确保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田村的实践表明,对隔代教育的重视能够增强村民之间的向心力,促使他们关心集体的利益。在开展隔代教育工作之后,田村相继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残疾人协会”、“红自理事会”、“巡逻安全会”等协会组织,这些组织在田村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给留守老人和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田村成立了一支由干部和村民组成的治安联防巡逻队以保护村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每晚由村支委干部轮流带队值班,巡逻村民每人每月误工补助300元,村干部没有任何报酬。至今,田村没有发生任何偷盗事件,村里的社会治安形势大大好转,老人和儿童的安全感也随之大大增强。
四、启示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需各相关部门大力配合形成合力和通过持久而有效的措施方能解决,即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護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以不断提高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实效性。因为对农村地区来说,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以及大部分老人在教育观念和方式上的差距,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无疑成了一大难题。作为我国广大农村的一个现实缩影和生动写照,田村在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创新模式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 思想重视是前提
田村的实践证明,如果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任何重大社会问题都会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关键在于愿不愿意下决心找到解决办法。从田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实践看,只要思想重视,方法得力,爷爷奶奶带好孙子其实并不难。现如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日显突出,已经成为我们共同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城里孩子要管好,农村的孩子同样也得管好。从这个意义上讲,田村的经验做法能给其他农村地区提供了有意的借鉴
一只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付诸努力,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完全会得到有效解决的。
(二) 掌握本领是基础
田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经验表明,把握老人带孙利弊、提高带孙人素质是搞好隔代教育的前提。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老人带孩子的长处、尽可能避免其不利因素,是摆在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面前最突出的难题。田村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开设家长学校以帮助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掌握家庭教育中的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方法。这一做法不仅能够激发家长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多种爱好,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最终形成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由此可见,搞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基础是留守儿童家长不断掌握教育儿童的本领,创新教育的理念方法,切实从整体上提高管教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
(三) 制度保证是根本
留守儿童隔代教育要能取得实效,必须要有制度支撑,即以制度的形式对有效开展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好做法固定下来并在实践中予以实行。在田村,隔代教育被列入村里工作规划,村党支部每年都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列入议事会和全年工作责任目标。在学校,每个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都设有专门档案,针对不同特点,分类管理。在田村,家长学校培训已经成为一项硬性制度规定被不折不扣地执行,通过提高家长素质来提高家庭教育效果,以此弥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足与缺失。
(四) 经费投入是保障
做好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工作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和投入。田村人对此深有感触,并一致认为经费投入的力度反映了对隔代教育的重视程度。“村级公共设施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载体,”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新的投入与保障机制。”如在田村,村里2007年投资30万元建起教学楼;老师伙食费全免,留守孩子每天只收1元钱;每年为学校补贴万余元;聘请退休老师担任校外辅导员;村干部专人负责学校后勤措施。为了使有留守儿童家庭的老人安心带孩子,村里对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给予救济和补助。同时,村里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为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村民自发投资上百万元改善村里的道路状况,投资10余万元盖村民休闲游乐园;投资15万元改善村里绿化;5条巷道70多盏路灯夜里照明。其结果就是: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老师的责任心不断加强,老人安心带孩子,留守儿童的自学能力逐渐增强,家长们安心在外创业。
(五) 环境营造是关键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有效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既需要学校与家长间的有效沟通,更需要社会环境发挥辐射净化作用,营造“社会关心教育、教育回报社会”的浓厚氛围。田村格外关注留守儿童家长的精神需求、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以不断提高老人教育孙辈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田村每年邀请市电视台戏剧栏目“蒲苑春”为村民唱大戏(很多老人爱看戏);村里每月为村民放映一次电影;村里超市、卫生所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在“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九九重阳节”等节日,由干部组织相关活动,力保儿童、老人得到礼物;村里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品;老师、学生年年有礼品。经过村里多年努力,在田村“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与此相对应的是,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也随之提到很高的地位。在田村,老人也更加以此为荣,不仅没有感到孤独和无助,相反而是以更大的热情管教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