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层次分析法作为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常用方法,可量化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与以往的层次分析法相比,突破了以往方法缺乏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局限性。引入时间要素考察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持久性,不仅能分析出企业当前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分析出企业的待发展能力以及需要放弃的能力。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层次分析法;时间要素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7-0063-04
近年来,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也逐渐成为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得利益的源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正确识别,能帮助企业在众多资源和能力中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竞争优势,使企业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稳步发展并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背景
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企业核心能力,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即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异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1]后来,哈佛商学院一群有影响的合作者勒德、克里斯第森、安德鲁斯和古斯提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独特竞争力或公司做的最好的地方。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知识和信息。另外,许多外国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将新产品推向市场的企业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国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起步相对较晚。张维迎教授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结为四个要素: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分不开。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阂星川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2]。
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是企业特有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且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这些能力存在于企业生产、营销或服务的环节中,是企业在整合、利用资源过程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法评述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方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通常根据其内涵和特征来进行,按类别区分主要有:定性识别法、定量识别法、定性和定量结合识别法。
1. 定性识别法。定性识别法主要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进行识别。由此衍生的识别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技能树法、过程分析法等。文字描述法主要以普拉哈德和哈默等为代表,论述了从何处寻找核心竞争力、什么资源产生核心竞争力等问题;技能树法以Compell和Goold等为代表,把“关键业务技能”细分为“部件”和“子部件”,通过分析“部件”和“子部件”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分析法以Yves和Doze等为代表,此方法吸收资源依赖学派的概念,结合“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成果,提出根据核心能力发展过程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3]。此类方法的优点是:直观明了,具有较完整的理论支撑。其缺点是:没有数据支撑,缺乏说服力,人为因素较大。
2. 定量识别法。定量识别法把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作为识别的依据。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层次分析法以Gallon和Klein为代表,该方法通过量化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进而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模糊数学集合论与层次分析法的有机结合,也是通过考察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3]。此类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明确的进行量化研究,有充分的数据支撑,操作性较强。其缺点是:理论支撑较差,难以明确给出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
3. 定性和定量结合。价值分析是常用的一种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此类方法采用定性方法初步识别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通过量化的方法考察这些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最终整合二者的识别结果,得出结论。此类方法既避免了定性方法缺乏数据支撑的缺点,也克服了定量方法缺乏理论支撑的缺点,但定性、定量两种方法的整合过程是此类方法的难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方法各有利弊。本文认为,采用定量识别法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此类方法主要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忽略了对其他特性的分析,造成定量识别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层次分析法作为定量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常用方法,也存在类似的不足。
(二)层次分析法的不足
层次分析法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足,源于其识别依据主要局限在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上,较少考虑其他要素对识别过程的影响,尤其是没有明确时间要素的影响。企业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拥有的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或价值的特定技能。[5]层次分析法,把对企业绩效贡献大的能力视为核心竞争力;把对企业绩效贡献小的能力视为非核心竞争力。但在实际生产中,对企业绩效贡献大的企业能力可能无法长期保持优势,所以这种企业能力不一定是核心竞争力;只有在长时间内对企业绩效贡献较大的能力才可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有价值性和收益性——即对企业绩效有较大的贡献,还应该具有持久性——即在较长时间内对企业绩效有较大的贡献。以往层次分析法在分析过程中没有明确地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引入时间要素层次分析法的识别过程和分析
1. 第一步,建立企业能力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能力树[4]。将识别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元素组成的部分,再把元素按属性分组到不同层次,并建立相邻层次间的关系模型——能力树。层次的多少根据分析的需要而定,一般不宜过多。在图1中,目标层有一个要素为企业绩效;规划层有若干要素为影响企业绩效的规划项目;能力层有若干要素为影响规划项目的各企业能力,也是识别的对象。
企业绩效分为财务部分和非财务部分,由于影响两部分的规划层要素不尽相同,所以两部分应该作为独立的目标进行分析,为其分别构建能力树,结构同图1。本文假设:企业的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影响财务绩效的规划项目有销售增长、营业利润和投资收益;影响非财务绩效的规划项目有市场份额、新品导入和客户满意;作为识别的企业能力有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根据本文假设及能力树构建原则,可构建财务部分和非财务部分的能力树。
2. 第二步,改进专家调查表法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时段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能力树的建立,是为了判断各层要素对上一层要素的影响程度,并根据递阶层关系分析各企业能力对目标的贡献。层次分析法采用专家调查表法构建判断矩阵,通过分析矩阵比较同层要素对上一层要素的影响权重。以往层次分析法没有明确的要求考虑时间要素的影响,造成专家在填写调查表时带有较大的个人主观因素:专家可能考虑了时间要素的影响,也可能没有考虑时间要素的影响,致使识别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通过引入时间要素,明确时间对识别过程的影响,邀请专家根据具体时间段,填写当前、短期(1~3年)和长期(3~5年)的要素比较表格。
以第一步中的例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时间段以财务绩效为目标的能力树各层次间关系。表1为专家填写当前时间段规划层要素比较表形成的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可得当前规划层要素对目标层要素的影响权重:销售增长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权重为0.144;营业利润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权重为0.428;投资收益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权重为0.428。同理可算出能力层要素对规划层要素的影响权重。
整合规划层对目标层、能力层对规划层的影响权重可得表2,显示了当前各企业能力对目标贡献的大小——贡献率:研发能力对财务绩效的贡献率为0.317;制造能力对财务绩效的贡献率为0.321;营销能力对财务绩效的贡献率为0.362。根据同样的方法,可算出当前各企业能力对非财务绩效的贡献率。
改进的专家调查表法填写了三个时间段的层次要素比较表格,分析这些表格形成的矩阵可分别得出三个时间段各企业能力对企业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贡献率,具体方法同上,此处不再赘述。
3. 第三步,根据不同时段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画出企业能力识别矩阵[6]。能力层各企业能力对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贡献率已通过计算得出,可根据贡献率建立二维坐标图,画出企业能力识别矩阵。图2为构建的当前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
依据企业能力识别矩阵的法则,处在阴影部分的能力是对企业绩效贡献率较大的能力。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处在阴影部分,表明它们在当前时段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贡献都很大。以往层次分析法,即认为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少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改进后的方法,不仅要构建当前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还要构建短期(1~3年)和长期(3~5年)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明确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
4. 第四步,联立各时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构建企业能力识别立体图
时间要素的引入是本文的重点。根据三个不同时间段构建的企业能力识别矩阵可以联立起来,在原有二维平面图中加入时间维度形成三维立体图——企业能力识别立体图(如图3所示)。
在图3中,原点处代表当前时间段,此处位于财务绩效贡献和非财务绩效贡献坐标之间的截面为当前企业能力识别矩阵,显示了当前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处于时间轴短期(1~3年)的截面图,为短期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预测显示了短期时间段内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处于时间轴长期的截面图,为长期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预测显示了长期时间段内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图3中的每个截面中都有代表各企业能力的点,其坐标位置代表了它们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根据能力识别矩阵的特性可知,在阴影区内且坐标位置接近截面右上方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较大。
5. 第五步,分析图像,识别能力
本步骤将对第一步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观察图3:在当前时间段的截面中,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处在核心能力区域内,制造能力不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表明当前,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对企业的绩效贡献较大,制造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较小;在短期时间段截面中,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处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营销能力不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表明根据预测在短期(1~3年)时间段内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较大,营销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较小;在长期时间段截面中,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处于核心能力区域内,营销能力不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表明根据预测在长期(3~5年)时间段内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较大,营销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较小。
纵观三个时间段的截面——即三个时间段的能力识别矩阵可知:科研能力始终处于核心能力的区域内。这表明其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较大且有持久性,应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保持和发展;营销能力只在当前时间段的截面中处于核心能力区域内,在短期和长期时间段的截面中均处于核心能力区域之外。这表明虽然此项能力当前对企业的绩效贡献较大,但根据预测可知这种优势难以持久,此项能力应作为企业要放弃的核心能力,避免在上面投入过多的资源和资金;制造能力在当前时间段的截面中不在核心能力的区域内,在短期和长期时间段的截面中均处于核心能力的区域内。这表明虽然此项能力在当前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不大,但根据预测可知此项能力在今后短期和长期内将对企业绩效有很大的贡献,应视为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可在此项能力的发展上投入较多资源和资金。
四、结论
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与以往的层次分析法相比,突破了以往方法缺乏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价值性以外其他特征的局限性,通过引入时间要素考察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持久性,不仅能分析出企业当前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分析出企业的待发展能力以及需要放弃的能力。这对于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合理分配资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定量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也有一定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帕拉哈德(C.K.Prahalad),哈默(Gary 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0.
[2]刘永芳.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3]李轶敏.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法的对比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4]汤湘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会计确认研究[J].财务通讯,2005,(11).
[5]张月莉.基于结构分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J].生产力研究,2006,(9).
[6]吴价宝.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及应用研究(第1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7]郭焱,郭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量化识别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2).
[8]罗新星,吴翀.企业核心竞争力立体识别与提升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0).
[9]陆新文.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识别和培育[J].经营管理,2002,(2).
责任编辑:孙飞
责任校对:何 军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层次分析法;时间要素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7-0063-04
近年来,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也逐渐成为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得利益的源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正确识别,能帮助企业在众多资源和能力中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竞争优势,使企业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稳步发展并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背景
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企业核心能力,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即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异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1]后来,哈佛商学院一群有影响的合作者勒德、克里斯第森、安德鲁斯和古斯提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独特竞争力或公司做的最好的地方。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知识和信息。另外,许多外国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将新产品推向市场的企业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国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起步相对较晚。张维迎教授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结为四个要素: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分不开。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阂星川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2]。
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是企业特有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且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这些能力存在于企业生产、营销或服务的环节中,是企业在整合、利用资源过程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法评述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方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通常根据其内涵和特征来进行,按类别区分主要有:定性识别法、定量识别法、定性和定量结合识别法。
1. 定性识别法。定性识别法主要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进行识别。由此衍生的识别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技能树法、过程分析法等。文字描述法主要以普拉哈德和哈默等为代表,论述了从何处寻找核心竞争力、什么资源产生核心竞争力等问题;技能树法以Compell和Goold等为代表,把“关键业务技能”细分为“部件”和“子部件”,通过分析“部件”和“子部件”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分析法以Yves和Doze等为代表,此方法吸收资源依赖学派的概念,结合“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成果,提出根据核心能力发展过程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3]。此类方法的优点是:直观明了,具有较完整的理论支撑。其缺点是:没有数据支撑,缺乏说服力,人为因素较大。
2. 定量识别法。定量识别法把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作为识别的依据。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层次分析法以Gallon和Klein为代表,该方法通过量化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进而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模糊数学集合论与层次分析法的有机结合,也是通过考察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3]。此类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明确的进行量化研究,有充分的数据支撑,操作性较强。其缺点是:理论支撑较差,难以明确给出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
3. 定性和定量结合。价值分析是常用的一种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此类方法采用定性方法初步识别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通过量化的方法考察这些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最终整合二者的识别结果,得出结论。此类方法既避免了定性方法缺乏数据支撑的缺点,也克服了定量方法缺乏理论支撑的缺点,但定性、定量两种方法的整合过程是此类方法的难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方法各有利弊。本文认为,采用定量识别法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此类方法主要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忽略了对其他特性的分析,造成定量识别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层次分析法作为定量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常用方法,也存在类似的不足。
(二)层次分析法的不足
层次分析法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足,源于其识别依据主要局限在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上,较少考虑其他要素对识别过程的影响,尤其是没有明确时间要素的影响。企业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拥有的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或价值的特定技能。[5]层次分析法,把对企业绩效贡献大的能力视为核心竞争力;把对企业绩效贡献小的能力视为非核心竞争力。但在实际生产中,对企业绩效贡献大的企业能力可能无法长期保持优势,所以这种企业能力不一定是核心竞争力;只有在长时间内对企业绩效贡献较大的能力才可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有价值性和收益性——即对企业绩效有较大的贡献,还应该具有持久性——即在较长时间内对企业绩效有较大的贡献。以往层次分析法在分析过程中没有明确地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引入时间要素层次分析法的识别过程和分析
1. 第一步,建立企业能力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能力树[4]。将识别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元素组成的部分,再把元素按属性分组到不同层次,并建立相邻层次间的关系模型——能力树。层次的多少根据分析的需要而定,一般不宜过多。在图1中,目标层有一个要素为企业绩效;规划层有若干要素为影响企业绩效的规划项目;能力层有若干要素为影响规划项目的各企业能力,也是识别的对象。
企业绩效分为财务部分和非财务部分,由于影响两部分的规划层要素不尽相同,所以两部分应该作为独立的目标进行分析,为其分别构建能力树,结构同图1。本文假设:企业的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影响财务绩效的规划项目有销售增长、营业利润和投资收益;影响非财务绩效的规划项目有市场份额、新品导入和客户满意;作为识别的企业能力有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根据本文假设及能力树构建原则,可构建财务部分和非财务部分的能力树。
2. 第二步,改进专家调查表法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时段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能力树的建立,是为了判断各层要素对上一层要素的影响程度,并根据递阶层关系分析各企业能力对目标的贡献。层次分析法采用专家调查表法构建判断矩阵,通过分析矩阵比较同层要素对上一层要素的影响权重。以往层次分析法没有明确的要求考虑时间要素的影响,造成专家在填写调查表时带有较大的个人主观因素:专家可能考虑了时间要素的影响,也可能没有考虑时间要素的影响,致使识别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通过引入时间要素,明确时间对识别过程的影响,邀请专家根据具体时间段,填写当前、短期(1~3年)和长期(3~5年)的要素比较表格。
以第一步中的例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时间段以财务绩效为目标的能力树各层次间关系。表1为专家填写当前时间段规划层要素比较表形成的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可得当前规划层要素对目标层要素的影响权重:销售增长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权重为0.144;营业利润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权重为0.428;投资收益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权重为0.428。同理可算出能力层要素对规划层要素的影响权重。
整合规划层对目标层、能力层对规划层的影响权重可得表2,显示了当前各企业能力对目标贡献的大小——贡献率:研发能力对财务绩效的贡献率为0.317;制造能力对财务绩效的贡献率为0.321;营销能力对财务绩效的贡献率为0.362。根据同样的方法,可算出当前各企业能力对非财务绩效的贡献率。
改进的专家调查表法填写了三个时间段的层次要素比较表格,分析这些表格形成的矩阵可分别得出三个时间段各企业能力对企业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贡献率,具体方法同上,此处不再赘述。
3. 第三步,根据不同时段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画出企业能力识别矩阵[6]。能力层各企业能力对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贡献率已通过计算得出,可根据贡献率建立二维坐标图,画出企业能力识别矩阵。图2为构建的当前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
依据企业能力识别矩阵的法则,处在阴影部分的能力是对企业绩效贡献率较大的能力。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处在阴影部分,表明它们在当前时段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贡献都很大。以往层次分析法,即认为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少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改进后的方法,不仅要构建当前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还要构建短期(1~3年)和长期(3~5年)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明确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
4. 第四步,联立各时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构建企业能力识别立体图
时间要素的引入是本文的重点。根据三个不同时间段构建的企业能力识别矩阵可以联立起来,在原有二维平面图中加入时间维度形成三维立体图——企业能力识别立体图(如图3所示)。
在图3中,原点处代表当前时间段,此处位于财务绩效贡献和非财务绩效贡献坐标之间的截面为当前企业能力识别矩阵,显示了当前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处于时间轴短期(1~3年)的截面图,为短期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预测显示了短期时间段内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处于时间轴长期的截面图,为长期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预测显示了长期时间段内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图3中的每个截面中都有代表各企业能力的点,其坐标位置代表了它们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根据能力识别矩阵的特性可知,在阴影区内且坐标位置接近截面右上方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较大。
5. 第五步,分析图像,识别能力
本步骤将对第一步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观察图3:在当前时间段的截面中,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处在核心能力区域内,制造能力不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表明当前,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对企业的绩效贡献较大,制造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较小;在短期时间段截面中,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处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营销能力不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表明根据预测在短期(1~3年)时间段内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较大,营销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较小;在长期时间段截面中,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处于核心能力区域内,营销能力不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表明根据预测在长期(3~5年)时间段内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较大,营销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较小。
纵观三个时间段的截面——即三个时间段的能力识别矩阵可知:科研能力始终处于核心能力的区域内。这表明其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较大且有持久性,应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保持和发展;营销能力只在当前时间段的截面中处于核心能力区域内,在短期和长期时间段的截面中均处于核心能力区域之外。这表明虽然此项能力当前对企业的绩效贡献较大,但根据预测可知这种优势难以持久,此项能力应作为企业要放弃的核心能力,避免在上面投入过多的资源和资金;制造能力在当前时间段的截面中不在核心能力的区域内,在短期和长期时间段的截面中均处于核心能力的区域内。这表明虽然此项能力在当前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不大,但根据预测可知此项能力在今后短期和长期内将对企业绩效有很大的贡献,应视为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可在此项能力的发展上投入较多资源和资金。
四、结论
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与以往的层次分析法相比,突破了以往方法缺乏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价值性以外其他特征的局限性,通过引入时间要素考察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持久性,不仅能分析出企业当前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分析出企业的待发展能力以及需要放弃的能力。这对于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合理分配资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定量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也有一定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帕拉哈德(C.K.Prahalad),哈默(Gary 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0.
[2]刘永芳.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3]李轶敏.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法的对比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4]汤湘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会计确认研究[J].财务通讯,2005,(11).
[5]张月莉.基于结构分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J].生产力研究,2006,(9).
[6]吴价宝.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及应用研究(第1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7]郭焱,郭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量化识别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2).
[8]罗新星,吴翀.企业核心竞争力立体识别与提升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0).
[9]陆新文.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识别和培育[J].经营管理,2002,(2).
责任编辑:孙飞
责任校对:何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