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知识具有未以现代知识形态表达;是一种基于群体传统创生的“活体”知识;具有凝聚群体的原创性与族群身份的归属性;传继与发展依赖于其归属群体的言传身教;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相对公开性等特征。将传统知识纳入现代知识产权法框架予以保护有一个基础性障碍,那就是要使之成为符合现代文献检索特征的文献体系,而这正是图书馆的应有职能和使命。当前图书馆保存、传承、保护传统知识应采取如下措施:广泛开展传统知识的宣传教育;构建传统知识文献保存和服务体系;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和专题网站;积极参与传统知识的研究与调查。
关键词:传统知识;图书馆;文献;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8-0091-05
一、传统知识的特性分析
传统知识是指那些由特定区域的群体在应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挑战及与其交互作用中创造的与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相依存的,大多在其进入社会以前就已存在,且至今仍在不断演进发展的未以现代知识形态的物化知识。传统知识具有如下特征:
(一)传统知识产权是人类智力活动创生的未以现代知识形态表达的知识存在
传统知识是人类智力活动产生的未以现代知识形态表达的物化知识存在,一方面,作为一种知识存在,传统知识同现代知识一样是人类智力劳动凝结产生的一种智力劳动成果,他的“内核”虽然是作为精神财富的知识,但它本身却不是一种主观精神,而是以精神的物质表达形式存在的物化知识, 这就将那些不是以知识形式存在的遗传资源、基因物质、历史遗迹、生物多样性等排除在外,又将传统知识载体与传统知识自身作了区分,避免了将传统知识宽泛化或载体化的做法;另一方面,与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现代知识产品相比,传统知识又表现为一种未以现代知识表达的非规范的物化知识,具有表达上的非规范性。现代知识是一种建立在西方的科学、哲学和社会经济制度之上,经历了完全的分化,是分门别类的、追求精确性、规范性的,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统一标准的知识体系。而传统知识是由特定区域的居民个体或群体在应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挑战及与其交互作用中创造的与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相依存的知识存在,这种物化知识通常没有经历现代知识那样的分门别类的分化,而往往是以土著民族的语言表达的,甚至不少还隐藏在巫术、信仰、习俗、仪式之中,尚不具备独立的知识形态。
(二)传统知识是一种基于群体传统创生的“活体”而非“死体”知识
传统知识是由过去延续到现在“活的”知识,“传统知识”一词中的“传统”并不意味着古代的、落后的、已被人类先进知识淘汰的老知识,传统知识中的“传统”仅指创制知识的智力活动的背景、方法和智力活动过程的性质使其具有“传统”的性质,包括群体的和文化的背景,在那个意义上,知识被导出、保存、传递。传统知识的创制与利用是相关群体、民族、社区传统文化沉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至今仍在这种传统文化积淀中创制着各种传统知识,传统知识是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创制品,同时又是处于不断演进中的至今依然在其来源群体生活中起作用的、有益于人类或自然发展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知识也是当代知识而非古老知识。
(三)传统知识具有凝聚群体的原创性与族群身份的归属性
传统知识具有集体性,传统知识也许起始时只是由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创造的,但传统知识的最终完成及发展不是靠单个个体社会成员的智慧与灵感,而是其所在的群体,甚至是相关联的多个群体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共同行为的结果,是一种集体过程,因而不可能由任何一个单个人承包成员得对其主张“创造者的权利”。传统知识与其来源群体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礼仪有伴生关系,基本上是在特定领域里起作用而传承下来并在其来源群体中有特定用途的历史沉淀知识。传统知识对于传统群体维系其文化的内在一致性有着重要意义,因而超出传统知识原生领域的使用可能会伤害其来源群体的感情,割断与来源群体的联系。
(四)传统知识的传继与发展依赖于其归属群体的言传身教
现代知识多是有特定的知识阶层在特定的机构或场所、为特定的目的而从事的研究或创作中所产生的知识,此种知识一经产生并外化于载体上后,就进入独立的现代知识传播、运行、发展的体系,成为与其发现者、发明者、作者的人身相分离的定在。而传统知识基本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创制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延续下来,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自然演进一同进步和发展的知识……此类知识虽然在大多数人类生活区域都已面临不同程度的灭失危险,但其本质上仍属于可无限延续下去的知识。兼之因为没有文字或处于保密需要,一些传统知识往往存在于传统群体的生活或记忆中,未经过系统的整理和记录,通常是以口传身授或旁观模仿的形式在一个特定的既是使用人又是传承载体的社会中代代相传。但传统知识并非静态地、固定不便的世代相传,而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演进发展,不断创新的“活水”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知识是一个知识链,是从其产生的原初形态到现在形态的总和,因而传统知识是既具有顽强生命力又极其脆弱的知识。它随着传统群体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也会因其持有者、使用者的死亡或原生环境的改变而灭失。
(五)传统知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相对公开性
传统知识与特定群体的生存环境、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比如关于动植物的医用信息,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建筑方式,利用当地特殊水质、气候条件完成某种产品的信息等等,可以说没有某种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就不可能产生某种传统知识,因而不少传统知识都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
通说认为,传统知识是公知的知识,实际情形则不然,传统知识在其来源群体中是公知的,但在群体范围外尚不能断言其是公知的,至少在其持有人公开之前,较少为该范围之外的人所知,即使在群体内部,其公知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某些成员可能掌握核心信息,而其他成员可能只知道有这种信息但并不掌握,所以传统知识的公知有别于知识产权意义上的公开,其公开具有相对性。
(六)传统知识具有整体性与各组成部分的复杂性
传统知识从形式到内容都与群体的、区域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礼仪、信仰、文化背景紧密相联,通常表现为一种信仰、文化与知识要素的结合体,体现着特定族群形成的一整套使用方法、习惯、信息和生活方式,它同文化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我们可以从传统知识中提炼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但这种“提纯”会破坏传统知识的“整体性”,会减损传统知识的文化、历史、宗教、社会学价值。从现代知识产权角度讲,传统知识不是纯一类知识,而是对性质各异的传统智力劳动成果组成整体的一个统称,各组成部分的个性差异很明显,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为各地区、各民族所拥有的传统知识因自然环境所限或受民族个性影响而显现出的多样性,还表现为某一群体所拥有的传统知识也大多是由性质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
(七)传统知识具有生成过程的历史久远性与价值实现的不确定性
从生成过程上看,大多数传统知识在其来源群体进入工业社会之前已经存在并随其群体的发展而发展、完善,是一种集群体智慧历经数代或数十代的不断传承、创新、完善而形成的最具原创性的智力劳动成果,其存续的时间已超出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时间区间,甚至不少传统知识的历史比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还长得多,这也许是许多人认定传统知识属于共有领域的主要论据。尽管如此,这些历史久远的传统知识至今仍具有巨大的文化、经济、环境、生态、医学等价值,其价值评估、实现时间、实现方式都有待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调整。
二、传统知识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前提和基础问题
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大国,我国拥有大量的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散见于或隐藏于民族服饰、传统民居、民间音乐舞蹈、传统工艺、传统医药、养生经验等载体。这些传统知识蕴藏着巨大的文化、经济、科学价值,是维系中华民族、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精神纽带,更是后续中华科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原生矿产”,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与已经规范文献化的现代知识不同,我国许多传统知识只存在于传统群体的记忆或生活中,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与记录,相当多的传统知识只是以口头或半公开的方式代代相传,并经传承者不断赋新而在一定地域延续着。所以,这些具有浓烈草根性的传统知识一直游离于现代主流知识之外,此类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传统知识被现代文明所忽视,这种对原住群体生存经验和文化价值的漠视,已经不自觉地加速了我国传统知识的流失。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文化经济隔离机制不断被打破,传统知识原生群体尤其年轻一代不断接受外界的西方现代文明熏陶,于是,传统知识在原生地域和原生群体的地位不断跌落,传统知识在原生地域的存续和发展乏力,不少传统知识已经失传或已经濒临失传绝境。
20世纪末,传统知识在现代科技文化创新方面的巨大作用开始凸现,传统知识原生群体对其世代相传的传统知识的巨大价值开始觉醒,于是全球范围的发展中国家的先导者开始呼吁并尝试保护传统知识。大多数国家有识之士认为,以知识产权模式保护传统知识是一个可取方式,关于这一点,最近我国学者也已经取得一定共识。
但是,将传统知识纳入现代知识产权法律框架予以保护除了面临“时间过于久远”、“创生主体不确定”、“创新高度不足”等制度性障碍外,还有一个保护前提性和基础性障碍,那就是这些庞杂广泛的传统知识许多还没有实现现代显性表达,所以,要实现传统知识的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必须首先收集、梳理、整理传统知识,将这些隐性的散于社会基层的各个原住民族社区的传统知识实现显性表达,即使之现代文献化,也就是将那些处于离散的、模糊的、即将失传的传统知识,发掘出来使之成为符合现代文献检索特征的数字化文献体系,然后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框架下,实现传统知识的创生者、传承者和使用者共同分享基于这些传统知识而创新的开发利益。
三、图书馆是传统知识传承和保护的媒介——印度《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的启示
印度是国际上较早保护传统知识的国家,也是保护传统知识较为成功的国家,为了保护其国内丰富的传统知识,2001年经印度经济事务内阁委员会批准,开始开发建立《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TKDL)》,该项目由印度国家科学交流和信息资源研究院等部门共同开发、实施,首期工作已于2003年秋完成并投入使用。
《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的目的是将包含印度各基层社区的传统知识汇集起来,目前主要是针对传统药业。汇聚起来的TKDL既可用于现代检索,也是对传统知识的保护。TKDL使散落的传统印度医药知识以可国际化检索的方式与现今的经济发展间建立了直观的联系,使印度在对抗传统知识非法使用行为,尤其是跨国医药公司的霸权和垄断性掠夺有了一件有效的抗衡工具。这种以图书情报机构为主建立的保存、传承、保护传统知识的文献体系,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在图书情报界的一种体现,也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出发点,设立举国体制的传统知识保护的一项有效的直接措施。印度建立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的方式已经引起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效仿,南亚合作组织(SAARC)已于2006年初着手建立自己的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与印度的传统知识相比,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所涉及的内容显得更为博大丰富。就拿中医中药来说,不仅以汉族为主的主干中医体系已形成,并有大量的相关文献留存,而且为数众多的我国少数民族也有独具本民族特色医药理论和治疗疾病的经验传世。如近年来敦煌文献中发现的如《P,T1057号文献——藏医医方杂集》、《P,T127号文献——藏医灸方残卷》等大量藏医文献,记载了很多病症及治疗方法。流传于云南弥勒县的《热择梭》及流传于红河两岸的《若切苏》,记载了彝族先民的针灸疗法和几十种病历,数百种药用植物、动物、矿物以及一些手术指导。《东巴经》中记载了大量的医学内容,除了180多种丸剂,同时还记录了针灸和按摩的治病原理,对兽药的使用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也有记载。这些繁复纷杂的文献和“准文献”,虽然还不符合现代专利文献的检索标准,为此,我国也应仿照印度之做法,由国家图书馆系统承担起传统知识的收集、整理、保存、传承等功能,使之达到比较现代的国际化检索性。
四、图书馆保护传统知识的职责与使命
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其保护与传承传统知识的职责。1974年国际图联(IFLA)提出公共图书馆有四大社会职能,其中之一就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人类文化遗产是传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保护传统知识同样是图书馆的职责和应有功能。
图书馆的使命决定了其保护与传承传统知识的职责。199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规定,公共图书馆有12项使命,其中包括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科技创新、支持口述文化的保存与传播等,这也从一个方面确认了图书馆保护与传承传统知识的职责。
国际图联文献保护中心为了确保任何形式与载体的图书文献,不管其是出版还是未正式出版,都得以永久保存和利用,于1992年启动了PAC计划,这也表明,保护与传承传统知识是图书馆的神圣使命。
当前,图书馆保护、保存、传承传统知识应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广泛开展传统知识的宣传普及
加强传统知识保护的宣传教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各缔约国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传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为使公众了解这种遗产所面临的威胁以及根据本公约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应面向公众,尤其是面向青年开展教育、宣传和信息传播的计划,并提供各种非正规的知识传播手段。图书馆发挥宣传、保护传统知识重要作用,一是通过举办传统知识专题讲座,普及传统知识,增强全社会的传统知识保护意识。二是通过举办传统知识保护成果宣传展览,让更多的民众来关注优秀传统知识保护工作。
(二)建立传统知识的文献保存与服务体系
在对传统知识进行鉴别、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工作中,通常都会形成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对传统知识的承传、创新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图书馆是社会最重要的文献资料保存与服务机构,为保护传统知识,理应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适当的保存与开发利用。各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收集与保存策略,发展传统知识的文献保存体系,并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向传统知识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展示与利用服务。一是建立传统知识专题或特藏阅览室;二是建立健全传统知识文献的采集制度。从文献形式看,大多数传统知识文献都是非正式出版物,通过一般的采购方式不能有效地征集,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大采集力度,确保此类文献的保障率。
(三)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和专题网站
传统知识的保护与传承事关民族生存与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各具特色的专题数据库。根据当地传统知识的特点和图书馆的实际,积极选题,科学规划,建立传统知识相关的专题数据库。二是建立传统知识专题网站。
(四)积极参与传统知识的研究和调查
研究与调查是保护传统知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传统知识的确认、立档及进一步传承与振兴等许多方面。尽管图书馆不属于专业的传统知识研究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就不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只要重视参与并采取得力措施,图书馆在这方面应该是有所作为的。一是发挥馆员优势,参与传统知识的调查工作。图书馆可以组织他们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对本地区传统知识进行田野调查,与其他有关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或协助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传统知识进行确认、立档、记录、整理等。二是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传统知识的研究。各图书馆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充分发挥馆藏此类文献丰富的优势,联合当地传统知识研究机构,举办一些学术研讨活动。
参考文献:
[1]方允璋.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康延兴.论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J].图书馆建设,2005,(6).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
[4]Mpazi Sinjela,Robin Rrotecting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s of indigenous peoples through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Issues,challenges strateg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inority and Group Rights,2005(12):1-24.
[5]SAARC to set up traditional knowledge digital library[N]. The Financial Express (New Delhi),2005-01-04.
责任编辑:张增强
责任校对:周海鸥
The Media of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knowledge
Wen Yaqing
(Library,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is the shape expression different with the modern knowledge. It is a "living specimen" knowledge based on the creation of the group tradition and has the creativity of gathering group and ownership of family group identity.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depend on the teaching by precept and example of group, and have the distinct characters of regionalism and comparative openness. There is a premise or basic obstacle of integrating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to the frame of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law to giving protection that is make it conform to the modern document-search character, which is the function of library. Now we should apply for some measures to maintain,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which include carring on the porpagation and education about traditional knowledge, constructing the conservation and service system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documents, setting up the database and web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taking part in the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positively.
Key words: traditional knowledge; library; docum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关键词:传统知识;图书馆;文献;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8-0091-05
一、传统知识的特性分析
传统知识是指那些由特定区域的群体在应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挑战及与其交互作用中创造的与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相依存的,大多在其进入社会以前就已存在,且至今仍在不断演进发展的未以现代知识形态的物化知识。传统知识具有如下特征:
(一)传统知识产权是人类智力活动创生的未以现代知识形态表达的知识存在
传统知识是人类智力活动产生的未以现代知识形态表达的物化知识存在,一方面,作为一种知识存在,传统知识同现代知识一样是人类智力劳动凝结产生的一种智力劳动成果,他的“内核”虽然是作为精神财富的知识,但它本身却不是一种主观精神,而是以精神的物质表达形式存在的物化知识, 这就将那些不是以知识形式存在的遗传资源、基因物质、历史遗迹、生物多样性等排除在外,又将传统知识载体与传统知识自身作了区分,避免了将传统知识宽泛化或载体化的做法;另一方面,与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现代知识产品相比,传统知识又表现为一种未以现代知识表达的非规范的物化知识,具有表达上的非规范性。现代知识是一种建立在西方的科学、哲学和社会经济制度之上,经历了完全的分化,是分门别类的、追求精确性、规范性的,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统一标准的知识体系。而传统知识是由特定区域的居民个体或群体在应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挑战及与其交互作用中创造的与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相依存的知识存在,这种物化知识通常没有经历现代知识那样的分门别类的分化,而往往是以土著民族的语言表达的,甚至不少还隐藏在巫术、信仰、习俗、仪式之中,尚不具备独立的知识形态。
(二)传统知识是一种基于群体传统创生的“活体”而非“死体”知识
传统知识是由过去延续到现在“活的”知识,“传统知识”一词中的“传统”并不意味着古代的、落后的、已被人类先进知识淘汰的老知识,传统知识中的“传统”仅指创制知识的智力活动的背景、方法和智力活动过程的性质使其具有“传统”的性质,包括群体的和文化的背景,在那个意义上,知识被导出、保存、传递。传统知识的创制与利用是相关群体、民族、社区传统文化沉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至今仍在这种传统文化积淀中创制着各种传统知识,传统知识是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创制品,同时又是处于不断演进中的至今依然在其来源群体生活中起作用的、有益于人类或自然发展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知识也是当代知识而非古老知识。
(三)传统知识具有凝聚群体的原创性与族群身份的归属性
传统知识具有集体性,传统知识也许起始时只是由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创造的,但传统知识的最终完成及发展不是靠单个个体社会成员的智慧与灵感,而是其所在的群体,甚至是相关联的多个群体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共同行为的结果,是一种集体过程,因而不可能由任何一个单个人承包成员得对其主张“创造者的权利”。传统知识与其来源群体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礼仪有伴生关系,基本上是在特定领域里起作用而传承下来并在其来源群体中有特定用途的历史沉淀知识。传统知识对于传统群体维系其文化的内在一致性有着重要意义,因而超出传统知识原生领域的使用可能会伤害其来源群体的感情,割断与来源群体的联系。
(四)传统知识的传继与发展依赖于其归属群体的言传身教
现代知识多是有特定的知识阶层在特定的机构或场所、为特定的目的而从事的研究或创作中所产生的知识,此种知识一经产生并外化于载体上后,就进入独立的现代知识传播、运行、发展的体系,成为与其发现者、发明者、作者的人身相分离的定在。而传统知识基本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创制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延续下来,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自然演进一同进步和发展的知识……此类知识虽然在大多数人类生活区域都已面临不同程度的灭失危险,但其本质上仍属于可无限延续下去的知识。兼之因为没有文字或处于保密需要,一些传统知识往往存在于传统群体的生活或记忆中,未经过系统的整理和记录,通常是以口传身授或旁观模仿的形式在一个特定的既是使用人又是传承载体的社会中代代相传。但传统知识并非静态地、固定不便的世代相传,而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演进发展,不断创新的“活水”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知识是一个知识链,是从其产生的原初形态到现在形态的总和,因而传统知识是既具有顽强生命力又极其脆弱的知识。它随着传统群体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也会因其持有者、使用者的死亡或原生环境的改变而灭失。
(五)传统知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相对公开性
传统知识与特定群体的生存环境、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比如关于动植物的医用信息,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建筑方式,利用当地特殊水质、气候条件完成某种产品的信息等等,可以说没有某种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就不可能产生某种传统知识,因而不少传统知识都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
通说认为,传统知识是公知的知识,实际情形则不然,传统知识在其来源群体中是公知的,但在群体范围外尚不能断言其是公知的,至少在其持有人公开之前,较少为该范围之外的人所知,即使在群体内部,其公知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某些成员可能掌握核心信息,而其他成员可能只知道有这种信息但并不掌握,所以传统知识的公知有别于知识产权意义上的公开,其公开具有相对性。
(六)传统知识具有整体性与各组成部分的复杂性
传统知识从形式到内容都与群体的、区域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礼仪、信仰、文化背景紧密相联,通常表现为一种信仰、文化与知识要素的结合体,体现着特定族群形成的一整套使用方法、习惯、信息和生活方式,它同文化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我们可以从传统知识中提炼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但这种“提纯”会破坏传统知识的“整体性”,会减损传统知识的文化、历史、宗教、社会学价值。从现代知识产权角度讲,传统知识不是纯一类知识,而是对性质各异的传统智力劳动成果组成整体的一个统称,各组成部分的个性差异很明显,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为各地区、各民族所拥有的传统知识因自然环境所限或受民族个性影响而显现出的多样性,还表现为某一群体所拥有的传统知识也大多是由性质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
(七)传统知识具有生成过程的历史久远性与价值实现的不确定性
从生成过程上看,大多数传统知识在其来源群体进入工业社会之前已经存在并随其群体的发展而发展、完善,是一种集群体智慧历经数代或数十代的不断传承、创新、完善而形成的最具原创性的智力劳动成果,其存续的时间已超出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时间区间,甚至不少传统知识的历史比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还长得多,这也许是许多人认定传统知识属于共有领域的主要论据。尽管如此,这些历史久远的传统知识至今仍具有巨大的文化、经济、环境、生态、医学等价值,其价值评估、实现时间、实现方式都有待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调整。
二、传统知识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前提和基础问题
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大国,我国拥有大量的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散见于或隐藏于民族服饰、传统民居、民间音乐舞蹈、传统工艺、传统医药、养生经验等载体。这些传统知识蕴藏着巨大的文化、经济、科学价值,是维系中华民族、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精神纽带,更是后续中华科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原生矿产”,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与已经规范文献化的现代知识不同,我国许多传统知识只存在于传统群体的记忆或生活中,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与记录,相当多的传统知识只是以口头或半公开的方式代代相传,并经传承者不断赋新而在一定地域延续着。所以,这些具有浓烈草根性的传统知识一直游离于现代主流知识之外,此类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传统知识被现代文明所忽视,这种对原住群体生存经验和文化价值的漠视,已经不自觉地加速了我国传统知识的流失。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文化经济隔离机制不断被打破,传统知识原生群体尤其年轻一代不断接受外界的西方现代文明熏陶,于是,传统知识在原生地域和原生群体的地位不断跌落,传统知识在原生地域的存续和发展乏力,不少传统知识已经失传或已经濒临失传绝境。
20世纪末,传统知识在现代科技文化创新方面的巨大作用开始凸现,传统知识原生群体对其世代相传的传统知识的巨大价值开始觉醒,于是全球范围的发展中国家的先导者开始呼吁并尝试保护传统知识。大多数国家有识之士认为,以知识产权模式保护传统知识是一个可取方式,关于这一点,最近我国学者也已经取得一定共识。
但是,将传统知识纳入现代知识产权法律框架予以保护除了面临“时间过于久远”、“创生主体不确定”、“创新高度不足”等制度性障碍外,还有一个保护前提性和基础性障碍,那就是这些庞杂广泛的传统知识许多还没有实现现代显性表达,所以,要实现传统知识的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必须首先收集、梳理、整理传统知识,将这些隐性的散于社会基层的各个原住民族社区的传统知识实现显性表达,即使之现代文献化,也就是将那些处于离散的、模糊的、即将失传的传统知识,发掘出来使之成为符合现代文献检索特征的数字化文献体系,然后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框架下,实现传统知识的创生者、传承者和使用者共同分享基于这些传统知识而创新的开发利益。
三、图书馆是传统知识传承和保护的媒介——印度《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的启示
印度是国际上较早保护传统知识的国家,也是保护传统知识较为成功的国家,为了保护其国内丰富的传统知识,2001年经印度经济事务内阁委员会批准,开始开发建立《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TKDL)》,该项目由印度国家科学交流和信息资源研究院等部门共同开发、实施,首期工作已于2003年秋完成并投入使用。
《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的目的是将包含印度各基层社区的传统知识汇集起来,目前主要是针对传统药业。汇聚起来的TKDL既可用于现代检索,也是对传统知识的保护。TKDL使散落的传统印度医药知识以可国际化检索的方式与现今的经济发展间建立了直观的联系,使印度在对抗传统知识非法使用行为,尤其是跨国医药公司的霸权和垄断性掠夺有了一件有效的抗衡工具。这种以图书情报机构为主建立的保存、传承、保护传统知识的文献体系,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在图书情报界的一种体现,也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出发点,设立举国体制的传统知识保护的一项有效的直接措施。印度建立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的方式已经引起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效仿,南亚合作组织(SAARC)已于2006年初着手建立自己的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与印度的传统知识相比,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所涉及的内容显得更为博大丰富。就拿中医中药来说,不仅以汉族为主的主干中医体系已形成,并有大量的相关文献留存,而且为数众多的我国少数民族也有独具本民族特色医药理论和治疗疾病的经验传世。如近年来敦煌文献中发现的如《P,T1057号文献——藏医医方杂集》、《P,T127号文献——藏医灸方残卷》等大量藏医文献,记载了很多病症及治疗方法。流传于云南弥勒县的《热择梭》及流传于红河两岸的《若切苏》,记载了彝族先民的针灸疗法和几十种病历,数百种药用植物、动物、矿物以及一些手术指导。《东巴经》中记载了大量的医学内容,除了180多种丸剂,同时还记录了针灸和按摩的治病原理,对兽药的使用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也有记载。这些繁复纷杂的文献和“准文献”,虽然还不符合现代专利文献的检索标准,为此,我国也应仿照印度之做法,由国家图书馆系统承担起传统知识的收集、整理、保存、传承等功能,使之达到比较现代的国际化检索性。
四、图书馆保护传统知识的职责与使命
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其保护与传承传统知识的职责。1974年国际图联(IFLA)提出公共图书馆有四大社会职能,其中之一就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人类文化遗产是传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保护传统知识同样是图书馆的职责和应有功能。
图书馆的使命决定了其保护与传承传统知识的职责。199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规定,公共图书馆有12项使命,其中包括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科技创新、支持口述文化的保存与传播等,这也从一个方面确认了图书馆保护与传承传统知识的职责。
国际图联文献保护中心为了确保任何形式与载体的图书文献,不管其是出版还是未正式出版,都得以永久保存和利用,于1992年启动了PAC计划,这也表明,保护与传承传统知识是图书馆的神圣使命。
当前,图书馆保护、保存、传承传统知识应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广泛开展传统知识的宣传普及
加强传统知识保护的宣传教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各缔约国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传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为使公众了解这种遗产所面临的威胁以及根据本公约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应面向公众,尤其是面向青年开展教育、宣传和信息传播的计划,并提供各种非正规的知识传播手段。图书馆发挥宣传、保护传统知识重要作用,一是通过举办传统知识专题讲座,普及传统知识,增强全社会的传统知识保护意识。二是通过举办传统知识保护成果宣传展览,让更多的民众来关注优秀传统知识保护工作。
(二)建立传统知识的文献保存与服务体系
在对传统知识进行鉴别、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工作中,通常都会形成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对传统知识的承传、创新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图书馆是社会最重要的文献资料保存与服务机构,为保护传统知识,理应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适当的保存与开发利用。各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收集与保存策略,发展传统知识的文献保存体系,并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向传统知识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展示与利用服务。一是建立传统知识专题或特藏阅览室;二是建立健全传统知识文献的采集制度。从文献形式看,大多数传统知识文献都是非正式出版物,通过一般的采购方式不能有效地征集,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大采集力度,确保此类文献的保障率。
(三)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和专题网站
传统知识的保护与传承事关民族生存与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各具特色的专题数据库。根据当地传统知识的特点和图书馆的实际,积极选题,科学规划,建立传统知识相关的专题数据库。二是建立传统知识专题网站。
(四)积极参与传统知识的研究和调查
研究与调查是保护传统知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传统知识的确认、立档及进一步传承与振兴等许多方面。尽管图书馆不属于专业的传统知识研究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就不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只要重视参与并采取得力措施,图书馆在这方面应该是有所作为的。一是发挥馆员优势,参与传统知识的调查工作。图书馆可以组织他们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对本地区传统知识进行田野调查,与其他有关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或协助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传统知识进行确认、立档、记录、整理等。二是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传统知识的研究。各图书馆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充分发挥馆藏此类文献丰富的优势,联合当地传统知识研究机构,举办一些学术研讨活动。
参考文献:
[1]方允璋.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康延兴.论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J].图书馆建设,2005,(6).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
[4]Mpazi Sinjela,Robin Rrotecting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s of indigenous peoples through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Issues,challenges strateg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inority and Group Rights,2005(12):1-24.
[5]SAARC to set up traditional knowledge digital library[N]. The Financial Express (New Delhi),2005-01-04.
责任编辑:张增强
责任校对:周海鸥
The Media of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knowledge
Wen Yaqing
(Library,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is the shape expression different with the modern knowledge. It is a "living specimen" knowledge based on the creation of the group tradition and has the creativity of gathering group and ownership of family group identity.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depend on the teaching by precept and example of group, and have the distinct characters of regionalism and comparative openness. There is a premise or basic obstacle of integrating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to the frame of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law to giving protection that is make it conform to the modern document-search character, which is the function of library. Now we should apply for some measures to maintain,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which include carring on the porpagation and education about traditional knowledge, constructing the conservation and service system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documents, setting up the database and web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taking part in the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positively.
Key words: traditional knowledge; library; docum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