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网络,请给孩子理智的爱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h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网络成瘾;高中生;辅导个案
  一、个案介绍
  杨某,男,15岁,独生子女,高一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状态不佳,几次考试成绩均不理想,成绩下滑严重。刚开始,家长以为是孩子入学适应不良,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仍然没有改观。直到有一天母亲在孩子出门后跟踪才发现孩子是去了网吧打游戏,因为没有控制住情绪,在网吧将儿子大骂一场拉回了家。原来,儿子开学后经常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跟父母说有其他事而偷偷去上网,被发现后,他索性光明正大地去网吧,哪怕节衣缩食也无怨无悔。父母为帮助他逐渐远离网络,答应他周末可以在家里上网,并规定上网时间。刚开始他还能遵守约定,几次过后越来越拖沓,一旦催得紧便与父母吵闹。母亲描述孩子周末经常在家里打游戏到凌晨,也曾因为父亲的管教而在半夜离家出走,目前亲子关系非常紧张,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经过与杨某及母亲的协商后,我建议母亲暂时回避一下,让咨询老师与孩子单独沟通。
  来访学生称很担心自己网络成瘾,最初接触网游是在中考结束后的暑假。当时时间比较多,父母又不在家,虽然也给自己制定了很多学习计划,但都没能按时完成。整个暑假玩了一些简单的游戏,后来又接触了网游,但因为自己没钱买装备,玩得并不好。本来计划高中开学后就抓紧时间学习,可是成绩总是提不上来,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情绪也容易急躁,郁闷的时候便背着父母偷偷去网吧。被“揭穿”后自己很生气,其实根本没有觉得打游戏有多么刺激和好玩,只不过是看到父母为此而紧张和焦虑就觉得心理得到了满足,不良情绪也得到了宣泄和转移。
  据笔者观察,来访者母亲情绪仍然比较激动,来访者思路比较清晰。
  二、原因分析
  杨某的问题是典型的“暂时性网瘾”,寒暑假是此类问题的高发期,大多随着假期结束而自然恢复。但“暂时性网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可能发展成真正难以自拔的网络成瘾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就该案例来讲,杨某目前的状态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一)假期的过度放松是导火索
  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度过假期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家长本着奖励的心态给孩子过多的自由,对自控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则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殊不知,孩子一旦得到放松,便如脱缰的野马,自是乐不可支,过瘾地玩上一把。在今天这种缺少玩伴的独生子女时代,在这样一个远离自然的电子信息时代,手机和网络无疑是很多孩子的首选。而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讲还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尤其是很多商家精心研发的各种游戏,为学生制造了很多“温柔的陷阱”。 杨某是因为中考成绩还比较令家长满意,考入了重点高中,才在假期得到了父母的许可,有机会接触网络。
  (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是根本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需要得到认可和尊重,需要得到应有的价值体现。那么,价值感从何而来呢?要么在现实中,即在学习上、在运动场上、在特长上等;要么在虚拟的世界中,即在网络上、在小说中(尤其是玄幻小说)等。如果个体在现实中寻找不到成就感和价值感,就很有可能走进虚拟世界,沉迷于网络。杨某初中时的出类拔萃与高中后的平庸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他也表示自己在学校学习很努力,但发现身边的同学都太优秀了,想赶上拔尖的同学简直比登天还难,相比较而言,在游戏里获得奖励和升级反倒容易很多。
  (三)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催化剂
  家长学习至上的观念在杨某的成长中影响深远。据了解,除了上网,孩子找不到其他的娱乐和放松方式,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尤其不爱运动,在学校活动中参与度也不高。所以当发现孩子不爱学习偷偷上网时,母亲表现得特别急躁,因为她一直坚信自己的孩子是学习的料,是可以坐得住板凳的学生,而且对孩子也是充分信任,当然这种信任也来源于杨某在前期的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当高中入学后表现平平时,家长便帮忙找各种原因,每次谈话的主题都是学习:考试成绩怎么样、某某家的孩子当时高中怎么学的等。而这正是杨某目前的“软肋”和困扰,因此他拒绝与父母进行过多的交谈,逆反心理也就此产生,上网成了他与父母对着干的工具。而且父母又打又骂的管理方式着实让他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尊严和面子。另外,杨某觉得父母可以自由随意地用手机和电脑上网,却对自己要求如此严格,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三、干预策略及过程
  经过商定,确定咨询目标:帮助杨某寻找目前问题的根源及认识误区,逐渐缩减其上网时间,降低其网络依赖;指导杨某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让其每天都能获得小小的成就感;引导父母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当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
  根据对问题的分析和整理,决定对杨某暂时性网瘾的矫治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问题而采用的一种短期且有教育性的治疗。
  (一)宣泄与诊断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良好互信的咨询关系。通过杨某的自我陈述让其释放内心的不满和压抑,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接纳和理解他的内心,让其感觉到笔者是一个可以信任的老师。同时对一般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以作出恰当的诊断。
  (二)认知调整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杨某寻找不合理的认知并引导其建立合理认知。来访学生具备较强的求助意识和改变愿望,抓住这一突破点,引导其意识到他是因为在学习上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转而以网络作为情绪的发泄口,并将网络作为与父母对抗的“砝码”,这都是不理智的行为。在咨询中,可以先指出家长做得不合理的地方,这样再指出杨某的不理智做法时他就比较容易接受,同时也要促使他对自己的行为和认识进行反思,看看哪些不合理。
  杨某存在的不合理认知主要有以下三个,我引导他逐一进行自我辩论,各个击破,最终建立起恰当合理的认知。
  第一,自己要像小学初中一样出众才叫成功。
  D:现在的环境和小学初中一样吗?不一样,能够通过努力进入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包括自己。   D:成功与否取决于跟别人比较的结果吗?不是,只有自己超越了自己,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第二,学习成绩不理想,我就是个毫无价值的人。
  D:个人价值等于考试分数吗?不,自己身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比如乐于助人、做事认真等。
  D:考试成绩是一成不变的吗?不是,每一次都不一样,只要努力应该还是有机会的,毕竟自己才刚开始高中学习。
  第三,父母嫌我成绩不好,以前成绩好的时候也没这么多要求。
  D:父母怎么会嫌弃自己的孩子呢?何况自己是他们唯一的孩子,没有不爱的理由。
  D:父母是因为嫌我才要求那么多吗?不,爱和约束是孪生兄弟,毫不相干的人是不会对我们提半点要求的,还是自己有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没有让父母完全放心。
  (三)巩固认知和行为规划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正确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商定行为改善的具体计划。
  1.确定缩减上网时间的进程
  杨某目前上网仍是在周末,每周最长时间达八个小时,一般在六个小时左右。第一周确定上网时限是四个小时,不能延后,可以提前,每小时提醒一次。当时因为母亲认为自己的话暂时对孩子没有约束力,故由咨询老师电话提醒,效果还不错,杨某能准时结束上网。接下来每周缩减一小时,直到每周上网仅一小时才不再进行缩减。由于计划执行前征求了杨某的意见,得到了他的认可,上网时间缩减进程还算顺利。
  2.培养兴趣爱好,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
  建议父母在周末适当安排时间与孩子一同运动、做家务、探望老人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孩子独处的时间,另一方面可以改善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和责任感。
  3.制定学习的短期目标和学习计划
  本阶段咨询老师与杨某一同讨论了他目前的学习情况,讨论如何制定每天的计划,让自己每天都能获得小小的成就感;如何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把学习和娱乐结合起来;如何“发明”一些属于自己的记忆方法,让枯燥的背诵和默写变得有趣等。
  4.学会与父母坦诚沟通
  与杨某商定,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可以明确跟父母讲,并且表达清楚理由。对于父母的各种行为要学会理解,在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中要显示出智慧和耐心。
  5.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要求杨某及时对自己的阶段性表现进行总结和反省,逐渐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为。
  四、反思与总结
  经过六周共六次的咨询辅导,杨某在认知和行为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上网时间逐渐缩减,能够进行正常的作息;与父母的紧张关系有所缓解;在学习上也开始努力,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另外,杨某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还养成了自我反省的习惯,这对他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网瘾少年都不由自主地采用了“否认”“逃避”的方法处理问题,不去真正面对自己的困扰。本个案能够取得阶段性的效果,首先得益于来访学生强烈的求助动机,与咨询老师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能够按时按照商定计划完成任务。另外,家长的自我反省和密切配合是保证整个辅导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
  有调查表明,在上网的青少年学生中,20%的人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的人与家人疏远。五类孩子更容易沉迷网络游戏:希望得到娱乐的孩子;感到孤独,需要伙伴的孩子;想逃避现实、摆脱压力的孩子;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睦的孩子; 在学校里受到较低评价的孩子。“网络成瘾”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它往往与其他一系列问题连带产生,比如早恋、逆反、学习压力等。对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网瘾矫治过程中,家长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国内几所大学的样本调查,一天玩网游四小时以上,连续两周即可成瘾。如果家长在寒暑假任由孩子上网,很可能一不小心孩子就上瘾了。一旦沉溺网络,网瘾的戒断就是一场痛苦而漫长的战争。
  爱永远是教育的核心,但爱不是放任自流,爱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面对网络,请给孩子理智的爱!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连云港,222006)
  编辑/丁尧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非常有幸参加了首届“木铎心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在短短几天中,我个人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首先,这无疑是一场规格空前的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论坛。论坛安排了十场主题报告,不仅邀请到全国心理学界的泰斗——林崇德教授与董奇教授出席,同时也邀请了美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地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做论坛主报告。此外,在分论坛上做主题报告的其他几位嘉宾也是国内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论坛主办方邀请到了如此多的国内外
〔摘要〕“诉求与回应: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资本开发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之路亦是区域对幼儿园职初教师心理方面的初步探索之路。在即将结题之际,回顾整个研究过程,发现研究的五个阶段即荒蠻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和流体时代,正好对应了区域幼儿园职初教师与心理资本同行的五个时期,即偶然相遇期、自然相熟期、坦然相知期、静然相惜期和欣然相伴期,以此梳理心理资本与区域幼儿园职初教师共融的点点滴滴。  〔关键
〔关键词〕情绪调节;不合理信念;空椅子技术  一、咨询缘起  小惠(化名),高一学生,女,因与同桌小珍(化名)产生矛盾,前来咨询。  小惠来心理咨询室时,脸上的表情淡淡的。她告诉我,她和同桌小珍之间发生了矛盾,这几天情绪很低落。原来三天前,小惠和小珍讨论一道数学题目,小珍不认可小惠的思路。当时,旁边还站着几个同学附和小珍。小珍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讲话声音越来越大,对小惠的辩解更是毫不留情地加以反驳。
〔关键词〕心理健康活动课;活动预设;课堂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既有赖于科学、充分和周到的预设,也需要把握教学进程中不确定的和非预期性的生成资源。预设与生成只有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现互动共生,相辅相成,才能确保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体现课堂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例  “教室内寂静无声,偶尔有一两声压得
〔摘要〕为何以及如何将结构式绘画技术应用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本文做了理论上的总结,并在实践基础上提供了一个规范的实操流程。绘画技术应用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既发挥了团体在形式和动力上的优势,又兼容了绘画作为表达媒介所独有的特殊魅力,使得团体辅导更加活泼高效:人际互动变得更加自然,自我表达变得更加积极,情感交流变得更加真实,强大的团体动力对个体的积极促进和大量的潜意识的涌现对自我觉察的深刻触动,都会在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中生;活动设计  【活动背景】  目前,高中学生较少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面临职业生涯重要选择的时候(比如高中文理分科、高考志愿填报等)认识不够,准备不足。而选择职业方向,确定未来的生活道路,是高中时期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活动目标】  1.培养高中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2.增强高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并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
〔关键词〕家庭教育;沟通;劳动;责任感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学生和父母,我深刻地认同一句话: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  那些陆陆续续被送到咨询室来的学生,他们身上或许存在让老师很无奈或震惊的问题,他们的行为让我们头痛、难以理解甚至有时候略觉可恶,但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孩子的问题呢?如果深究下去,我们就会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个问题家庭。要么父母
〔关键词〕人际边界;自我意识;小学生;活动设计  【学情分析】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接、乏界限感的社会。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随着社会意识和理性思维的发展,很看重朋友间的友谊,但是对于友情中的矛盾处理却不擅长,在日常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中,求助学生经常问及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学生反映当朋友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侵犯自己的边界(比如抄作业,或朋友要求不要和他人来往)时,会感到纠结和为难,不懂得如何在坚持自己原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支持性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一个《石头汤》的绘本故事,说的是三个和尚走进了一个冷寂的村庄,他们拿出三块石头,请村庄里的居民分别拿来大锅、豆腐、蔬菜、肉类等食材和油盐酱醋等调料,最终熬成了一锅让所有人都感到美味的幸福石头汤。  我想把心理活动课比做故事里的幸福石头汤。心理活动课程理论认为:心理活动课的本质是交往,是主体与主体之间能动、互助的精神建构过程。而我们的支持性课堂,正是
〔关键词〕心理咨询技术;心理课;分享  分享,是心理课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分享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课的深度:分享得透彻,心灵之间的触碰会更加强烈,课堂的生成会很精彩,课堂上的受益者会更多;分享得肤浅,问题只会停留于表面形式,或许就是一个“伪问题”,学生不会明白问题设计的意义,对课堂的印象也不深刻。在实践中,一些心理课分享环节进展得不是那么顺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心理教师缺乏相应技巧,课堂将会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