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运用DEA方法,通过测算我国高新区2001年~2004年间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研究发现,我国高新区的生产率在不断增长,其中主要是技术进步的贡献,但这一贡献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高新区
如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建立科技园区是世界许多国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成功的例子有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法国的索非亚、印度的班加罗尔,以及我国台湾的新竹等,这些科技园区在引领当地技术进步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1991年以来,我国相继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我国高新区发展十分迅速,规模迅速扩大,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辐射、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我国高新区生产率增长表现,为此,我们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Productivity Index)来衡量高新区生产率变化,以期得到有益的结论。
一、研究方法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是分析同类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简称DMU)生产率增长的常用方法。根据Fre et al.(1994),基于投入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Dti(xt,yt)和Dtt+1(xt+1,yt+1)分别为第t期及第t+1期的投入距离函数(Distance Function),它们分别表示第t期和第t+1期的投入和产出相对于第t期和第t+1期生产前沿面的位置。Dit+1(xt,yt)和Dit(xt+1,yt+1)则分别表示第t期及第t+1期的投入产出相对于第t+1期及第t期生产前沿面的位置。距离函数等于CCR模型的技术效率的倒数。第k个DMU的Dit(xt+1,yt+1)可用规划(2)来求解,Dti(xt,yt)可同理得到:
(2)
当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大于(小于)1时表示该DMU从第t期到第t+1期生产率改善(衰退)。在固定规模报酬假设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进一步分解为技术变动(Technical Change,TECH)及效率变动(Efficiency Change,EFFCH)的乘积:
(3)
(4)
(5)
技术变动表示生产前沿面移动,TECH大于(小于)1分别表示第t期到第t+1期间DMU技术进步(衰退)。效率变动表示DMU管理资源的进步或衰退幅度,EFFCH大于(小于)1表示第t+1期相对于第t期DMU与生产前沿面的距离变近(远)。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下,根据BCC模型,EFFCH又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e,PECH)和规模效率变动(Scale Efficiency Change,SECH)的乘积。
二、变量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剔除掉两个数据不全的高新区(绵阳高新区和宝鸡高新区),最后的研究对象为51个高新区,研究的时间段为2001年至2004年。这51个高新区按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有27个、14个和10个。
本文选取反映各个高新区基本经济活动的“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变量,其中资本由高新区年末资产表示,劳动以高新区年末从业人员代替。同时,本文选取各个高新区的年营业总收入、净利润和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变量,其中营业总收入反映了高新区的总体创收能力,净利润反映了高新区的获利能力,而工业总产值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由于高新区本身的功能和特点,本文认为对这三个产出指标的任何单一追求都不能体现高新区的高效率,只有将三者综合考察才能较好地衡量高新区效率。2001年的数据来自《2002中国开发区年鉴》,其余各年数据均来自中国科技部火炬计划官方网站。
三、实证分析
根据前面所述方法,运用OnFront软件运算我们可得到每个高新区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各项分解项变动指数,结果整理如表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新区在2001年~2002年、2002年~2003年、2003年~2004年期间内,Malmquist生产率指数都大于1,这说明我国高新区的生产率总体上在逐年改善,2001年~2004年间高新区生产率累计增长34.69%。
根据表,我国高新区技术变动指数在2001年~2002年、2002年~2003年和2003年~2004年期间内依次为1.2573、1.1180和1.0192,这说明我国高新区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但尽管如此,情况却不容乐观,这是因为技术变动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作为担负着促进我国技术进步重任的高新区,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这是不正常的现象,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国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欠缺。
我国高新区综合技术效率变动同样不容乐观,2001年~2002年间高新区效率变动指数为0.8457,远小于1,表明高新区效率在这期间是恶化的。2002年~2003年和2003年~2004年间分别为1.0208和1.0912,变动不大,虽然不至于退步,但也没多少进步。2001年~2004年期间为0.9329,说明2004年与2001年相比,我国高新区效率有所下降。当然,从总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高新区效率目前正在得到改善。
再进一步分析影响效率变化的两个因素会发现,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都大于1,2001年~2002年、2002年~2003年、2003年~2004年期间内,纯技术效率变动依次为1.0184、1.0147、1.0593,2001年~2004年间为1.0750,从2001年到2004年间每年都有所提高,说明虽然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幅度不大,但毕竟在朝更好的方向发展。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的发展趋势和综合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类似,2001年~2002年和2001年~2004年间分别只有0.8391和0.8782,均小于1,但2002年~2003年和2003年~2004年间均大于1,分别为1.0248和1.0320,说明我国高新区规模效率也正在得到改善。以上结果表明,我国高新区综合技术效率变动主要受到规模效率变化的影响,而这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我国高新区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
四、结论
建立和发展高新区是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我国当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51个高新区的生产率增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新区的生产率在不断增长,其中主要是技术进步的贡献,但技术进步对高新区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反映了我国高新区持续创新能力的普遍不足;高新区综合技术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有些时期甚至出现效率恶化现象,而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动则主要受规模效率而不是纯技术效率的变动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我国高新区进一步有效发展将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其一,虽然我国高新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总体上高新区生产率增长不容乐观,这应引起我国高新区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其二,从总体来看,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促进我国高新区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新区研发转化机制,逐步完善创新机制,并加大研发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王艺明:我国高新区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规模报酬[J].上海经济研究,2003(8):46~53
[2]Banker, R. D., A. Charnes, and W. W. Cooper. 1984. Some Models for Estimation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 30, 1078~1092
[3]Charnes, A., W. W. Cooper, and E. Rhoodes.1978.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 429~444
[4]Fre, R., S. Grosskopf, M. Norris, and Z. Zhang,1994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 66~83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高新区
如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建立科技园区是世界许多国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成功的例子有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法国的索非亚、印度的班加罗尔,以及我国台湾的新竹等,这些科技园区在引领当地技术进步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1991年以来,我国相继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我国高新区发展十分迅速,规模迅速扩大,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辐射、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我国高新区生产率增长表现,为此,我们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Productivity Index)来衡量高新区生产率变化,以期得到有益的结论。
一、研究方法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是分析同类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简称DMU)生产率增长的常用方法。根据Fre et al.(1994),基于投入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Dti(xt,yt)和Dtt+1(xt+1,yt+1)分别为第t期及第t+1期的投入距离函数(Distance Function),它们分别表示第t期和第t+1期的投入和产出相对于第t期和第t+1期生产前沿面的位置。Dit+1(xt,yt)和Dit(xt+1,yt+1)则分别表示第t期及第t+1期的投入产出相对于第t+1期及第t期生产前沿面的位置。距离函数等于CCR模型的技术效率的倒数。第k个DMU的Dit(xt+1,yt+1)可用规划(2)来求解,Dti(xt,yt)可同理得到:
(2)
当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大于(小于)1时表示该DMU从第t期到第t+1期生产率改善(衰退)。在固定规模报酬假设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进一步分解为技术变动(Technical Change,TECH)及效率变动(Efficiency Change,EFFCH)的乘积:
(3)
(4)
(5)
技术变动表示生产前沿面移动,TECH大于(小于)1分别表示第t期到第t+1期间DMU技术进步(衰退)。效率变动表示DMU管理资源的进步或衰退幅度,EFFCH大于(小于)1表示第t+1期相对于第t期DMU与生产前沿面的距离变近(远)。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下,根据BCC模型,EFFCH又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e,PECH)和规模效率变动(Scale Efficiency Change,SECH)的乘积。
二、变量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剔除掉两个数据不全的高新区(绵阳高新区和宝鸡高新区),最后的研究对象为51个高新区,研究的时间段为2001年至2004年。这51个高新区按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有27个、14个和10个。
本文选取反映各个高新区基本经济活动的“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变量,其中资本由高新区年末资产表示,劳动以高新区年末从业人员代替。同时,本文选取各个高新区的年营业总收入、净利润和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变量,其中营业总收入反映了高新区的总体创收能力,净利润反映了高新区的获利能力,而工业总产值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由于高新区本身的功能和特点,本文认为对这三个产出指标的任何单一追求都不能体现高新区的高效率,只有将三者综合考察才能较好地衡量高新区效率。2001年的数据来自《2002中国开发区年鉴》,其余各年数据均来自中国科技部火炬计划官方网站。
三、实证分析
根据前面所述方法,运用OnFront软件运算我们可得到每个高新区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各项分解项变动指数,结果整理如表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新区在2001年~2002年、2002年~2003年、2003年~2004年期间内,Malmquist生产率指数都大于1,这说明我国高新区的生产率总体上在逐年改善,2001年~2004年间高新区生产率累计增长34.69%。
根据表,我国高新区技术变动指数在2001年~2002年、2002年~2003年和2003年~2004年期间内依次为1.2573、1.1180和1.0192,这说明我国高新区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但尽管如此,情况却不容乐观,这是因为技术变动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作为担负着促进我国技术进步重任的高新区,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这是不正常的现象,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国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欠缺。
我国高新区综合技术效率变动同样不容乐观,2001年~2002年间高新区效率变动指数为0.8457,远小于1,表明高新区效率在这期间是恶化的。2002年~2003年和2003年~2004年间分别为1.0208和1.0912,变动不大,虽然不至于退步,但也没多少进步。2001年~2004年期间为0.9329,说明2004年与2001年相比,我国高新区效率有所下降。当然,从总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高新区效率目前正在得到改善。
再进一步分析影响效率变化的两个因素会发现,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都大于1,2001年~2002年、2002年~2003年、2003年~2004年期间内,纯技术效率变动依次为1.0184、1.0147、1.0593,2001年~2004年间为1.0750,从2001年到2004年间每年都有所提高,说明虽然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幅度不大,但毕竟在朝更好的方向发展。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的发展趋势和综合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类似,2001年~2002年和2001年~2004年间分别只有0.8391和0.8782,均小于1,但2002年~2003年和2003年~2004年间均大于1,分别为1.0248和1.0320,说明我国高新区规模效率也正在得到改善。以上结果表明,我国高新区综合技术效率变动主要受到规模效率变化的影响,而这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我国高新区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
四、结论
建立和发展高新区是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我国当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51个高新区的生产率增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新区的生产率在不断增长,其中主要是技术进步的贡献,但技术进步对高新区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反映了我国高新区持续创新能力的普遍不足;高新区综合技术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有些时期甚至出现效率恶化现象,而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动则主要受规模效率而不是纯技术效率的变动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我国高新区进一步有效发展将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其一,虽然我国高新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总体上高新区生产率增长不容乐观,这应引起我国高新区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其二,从总体来看,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促进我国高新区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新区研发转化机制,逐步完善创新机制,并加大研发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王艺明:我国高新区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规模报酬[J].上海经济研究,2003(8):46~53
[2]Banker, R. D., A. Charnes, and W. W. Cooper. 1984. Some Models for Estimation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 30, 1078~1092
[3]Charnes, A., W. W. Cooper, and E. Rhoodes.1978.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 429~444
[4]Fre, R., S. Grosskopf, M. Norris, and Z. Zhang,1994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 6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