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傅玄散文对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议论政事往往能切中时弊,提出合理的举措。其散文有善于辩难的特点,论据充分,条理井然,逻辑严密,注重营造文章的语势,读来有透彻淋漓之感。散文风格雅正矜持,散文语言质朴如汉魏,形式繁复又开太康繁缛之新风。在魏、晋文风之间,傅玄是一个渐变的过渡。
关键词:傅玄 散文 语势 繁缛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晋书》傅玄本传记载,傅玄有文集百余卷传世,但傅玄文集散佚较多,后世《隋书·经籍志》仅著录十五卷,新、旧唐书各著录五十卷,至《宋史·艺文志》仅著录一卷,且各家著录情况除篇卷分合不同外,佚失者当已居多。傅玄作品大多散见前代诗文总集或类书中,后由明清两代学者搜集成集。历代研究者一般都立足于傅玄散文的学术价值进行研究,对于其文学性较少论述。其实,从文学角度研究傅玄散文,亦具有相当的价值。
《文心雕龙·才略》给予傅玄“篇章”较高的评价,言其多鉴诫之语,称赞傅玄为桢干之实才。这里所说的篇章即笔奏,即指上表、奏疏之类的文章。傅玄的奏疏,具有相当的思想价值,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上书议论政事,能切中时弊,直言不讳,正气凛然,并提出合理的举措。
傅玄的《掌谏职上疏》和《上疏陈要务》是两篇很有名的奏疏,《晋书》傅玄本传记载了这两篇奏疏,《傅玄评传》的作者认为,这是傅玄兼掌谏职期间前后奏事的内容,是了解傅玄一生思想的重要作品。这两篇奏折,集中体现了傅玄的社会理想、为政措施以及从政能力。在《掌谏职上疏》中,傅玄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清明政治归结为“道化隆于上,清议行于下”,指出当时的社会问题和弊政乃在于虚无放诞的言论充盈朝野,天下人不重清议,导致秦朝灭亡的弊病已经在当时的社会复发。刘大杰在《魏晋思想论》中称赞傅玄的这种意见是相当正确的,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病根。针对从曹氏统治集团以来所形成的社会问题和弊端,傅玄提出了解决问题、革除弊端的措施:推荐清明守礼的人做朝臣,以敦促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罢免那些虚伪粗鄙的人,以表示对不恪守礼法的人进行惩戒。傅玄提出的“举清远有礼之臣”,不仅有利于朝廷实施教化,形成清议的风气,也有助于改变曹魏以来朝野盛行的虚无放诞之风,有助于巩固仁义道德之礼法。此疏上奏之后,晋武帝立即下诏曰:“举清远有礼之臣。”并命傅玄草拟诏书推荐人才,可见傅玄的主张恳切中理,切实可行。
受到晋武帝的褒奖后,傅玄紧接着又进呈了《上疏陈要务》,他摩天子之逆鳞,直言不讳,指陈时弊,言辞激烈,批评当时朝政未能避免汉魏的过失,闲散官职太多,学校未能设立,务农的人太少,经商的人太多。据《晋书·帝纪第三》记载,此疏上奏之后,因言辞激烈,恐触犯龙颜,有关部门请求拿傅玄问罪,但是晋武帝非但没有责罚傅玄,反而擢升其为侍中,并且下诏语褒奖傅玄,称赞他是忠臣直士,并表示自己愿虚心听取意见,号召四海之内的有识之士都来为朝廷进言。据《傅玄本传》知,晋武帝即位之初,确实广纳直言,开不讳之路,在晋武帝励精图治初衷的鼓励下,傅玄实欲有所作为。入晋以前,他曾经在东观修史十年,积累的历史知识对于其贯通古今寻找治理国家的良方是大有裨益的。司马氏集团取得统治权以后,他在司马昭军府任职,体验过西进南征的军旅生活,后又历任地方官,在温县令任上有出色的政绩,这些经历使得傅玄有机会深入接触社会,培养洞察能力以及政治头脑。所以傅玄的奏议类文章从来都是言之有物、有的放矢,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傅鹑觚集》所言的“休奕时务便宜诸疏, 切中理”,可谓中肯的评价。
傅玄对时弊的认识和解决,是十分深刻和准确的。他敏锐地认识到晋代政府机构的臃肿和低效,认识到西晋社会虚浮不务实的风气,认识到西晋不重儒学教育、不重视农业生产等弊端,他开出的治世良方是改革机构、整顿吏治,使得官无闲职,尊儒尚学,贵农贱商,切实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再如《傅子》中提倡息欲明制,提倡节用简朴。傅玄说,如果皇帝不节制自己的物欲,那么官员们也会放纵自己的欲望,奢侈淫靡的风气会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极大危害。可见,在清谈盛行、奢靡相尚的社会风气中,他始终保持着相对清醒的头脑。西晋奢侈之风盛行,晋武帝公然支持舅父王恺与石崇斗富,可谓穷奢极欲。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倡节俭,其对立面不仅仅是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而是整个社会,是大多数朝廷官员聚敛钱财、疯狂逐利,以及皇帝本人的默许纵容乃至骄奢淫逸。由此可见傅玄的胆识、勇气以及社会责任感。傅玄被刘勰誉为“桢干之实才”,即是因为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凛然的正气,具有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治理能力。
傅玄的文章,有善于辩难的特点,论据充分,条理井然,逻辑严密,注重营造文章的语势,读来有透彻淋漓之感。傅玄所处的时代,玄风渐炽,清谈方盛,但是他并没有参与到清谈的行列当中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玄风与清谈就与傅玄绝缘。其实,他的文章所表现出来的辩难特点,和当时的玄风、清谈是有一定关联的。我们知道,傅玄曾极力反对清谈。清谈者在傅玄看来,是一些“利口覆邦国之人”。但傅玄并不是简单地、一概地反对清谈,他反对当时何晏等人“好辩而无诚”的清谈,对于名理派谨严地校练名理是不反对的。傅玄的从兄傅嘏,在魏晋清谈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刘大杰将何晏等划为清谈玄论派的代表,将傅嘏归入名理派的代表,他认为名理派虽也有老庄的思想,但他们谈论的内容较为切近实际。在处事行政方面,他们的行为并不浪漫,生活谨严,办事极有规律。可见,傅嘏虽然是个清谈家,但却是属于务实一派,与所谓的玄论家是不同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也说,魏末西晋时代是清谈的前期,这个时期的清谈,是士大夫藉以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的东西。也就是说,这种清谈和汉末的清议颇为相似,都是与现实政治相关,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和实用的价值。所以,傅玄对从兄傅嘏的清谈是持肯定态度的。而无论是名理派还是玄论派,只要是清谈,必然离不开辩论的风气。汉末儒学衰微,经学作风被扫荡,儒学独尊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的思想开始回归自由,刘大杰认为,在这种空气里,学术界产生了怀疑的精神和辩论的风气。当时的清谈集会,正是讨论学术最好的机会,整个社会充满了这样的辩论风气,如傅嘏与荀粲校练名理,正是魏晋清谈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浸淫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尤其是对名理派的清谈持着肯定的态度,傅玄就不可能不受到一些感染和影响了。这种影响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辩难之风的形成。《晋书·傅玄传》(附傅祗传)记载:傅祗著有驳论文章十余万言。傅祗文章惜乎不存,但我们仍可由此推知,当时的确存在以辩驳为特色的著文风气。郭预衡《中国散文史》认为,“精名理,善论难”是两晋文章的共同特点,陈柱《中国散文史》专门有“论难派之散文”一节。以上论述说明魏晋时期纵横论辩文风盛行文坛。傅玄不参与名理之辩,但浸淫在论辩的时代风气里,不免形成善于辩难的创作特点。 受时风熏染,傅玄为文富于条理逻辑、长于雄辩。如其奏议多以“臣闻”开头,以述前代圣明之治,引起君王的憧憬心理;然后从近世之弊谈起,引起君王的警醒之心;再陈述当今的弊端,激励君王有所作为;最后献计献策,帮助君王解决问题。这令人联想到孟子见梁惠王,委婉有度,却步步紧逼,令君王无所遁逃,最后不得不采纳谏议。如晋武帝曾下诏褒扬傅玄上奏的事情都是国家的根本,是当今最重要紧急的事务。所以傅玄的上奏基本都被晋武帝采纳,这与其奏疏的论据充分、富于条理和逻辑、有辩难之风是分不开的。
为了配合这种文风,傅玄很注重营造语势。如《平赋役》句式整饬,显出着力安排的痕迹。全篇倡导减免赋役,说理透彻,虽平实却有纵横之势,不容辩驳,读来有一种淋漓的快意。傅玄还善于取譬设喻,由远及近,阐发幽微之理。他做过这样的比方,用天以春生比方君王的仁令,用天以秋杀比方君王的威令,其比喻贴切生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而又生动地阐明了礼法并重的依据和重要性。再如《掌谏职上疏》以及《上疏陈要务》均注重遣词造句,常常用平实的语言组成一气呵成的句群,令人读来有淋漓之感,其间蕴含着极强的语势。而这种语势极强的行文风格,无疑强化了文章的雄辩之风。傅玄的奏议所存不多,一般都是以追述圣王和先帝的圣明统治入手,然后大胆指陈时弊,最后提出解决措施。傅玄在晋代功高位尊,颇受优容,其为人处事有恃无恐。本传载:“傅玄入晋后恃宠而骄,始与皇甫陶于大殿上争言喧哗遭贬官,后来又于羊皇后丧仪上争言骂座,再遭贬官,抱恨而终。”究其畅言无畏、雄辩骋辞文风形成的原因,大约与其处境的优越是分不开的。
傅玄的经历、处境对其文风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傅玄历经了建安、正始时期,其间儒学衰微已成必然趋势,所以傅玄的思想虽然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是也表现出心慕纵横、乘时权变的倾向。如傅玄在曹魏时期投靠司马氏政权,表现出乘时权变的倾向。唐长孺曾说过,傅氏一门本是司马氏的羽党。入晋以后,傅玄制礼作乐,功高位尊,不免有自矜的情绪。上文提到,傅玄的奏议多以“臣闻”开头,细读傅玄的奏议,“臣闻”二字充满自信;上文还提到,他对于君王的循循善诱、步步紧逼的文风,实际上都来自于这种自信。只有处境优越、身被恩宠的臣下,才会有这种自信自矜的情绪。傅玄的奏议、铭、箴,都透露出这样的情绪,行文总是一派办理公务的架势,严肃认真,如《太子少傅箴》、《吏部尚书箴》等,此二篇箴言均以训诫的口吻写成,风格雅正矜持。
傅玄在著文的时候,很少流露自己内心的情感,这和当时其他文人有所不同。比如其子傅咸常在文章里抒发一些真情实感,令读者有较多的感触和联想的空间,傅玄则显得十分谨慎和冷静,这与傅玄的处世观有很大关系。在当时政治斗争比较复杂的时期,处世、为文都需要权衡,说真话、表真情,都需要谨慎为之。傅玄虽然曾经因为言语冲突两遭免官,但究其主要原因,并非是由于出言不慎,而是因为他后期极度居功自傲、有恃无恐。实际上,傅玄一向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他的文章内心情感流露较少,这与他乘时权变、老练成熟以及权衡利弊的处世态度原本是密切相关的。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认为,晋人的著作,有以繁缛擅长者,如葛洪《抱朴子外篇》;有质实近于魏人者,如傅玄《傅子》及袁准《正论》。《傅子》各篇语言风格以质朴为主,这大约正是刘先生所谓“质实近于魏人”。实际上,傅玄的散文兼有质朴与繁复的风格,质朴主要指语言,繁复主要指比较注重句式安排。傅玄散文语言质朴如汉魏,而其繁复又开西晋太康繁缛之新风。《傅子》骋辞雄辩的文风以及注重句式安排、运用铺陈排比等手法营造文章语势的特点,隐隐透出对繁缛形式的追求,可谓太康文风之先兆。单从这一点来看,傅玄文风在魏、晋文风之间,正是一个渐变的过渡。
参考文献:
[1]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 魏明安、赵以武:《傅玄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 魏明安、任菊俊:《“清远有礼”是傅玄树立的德目》,《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6] 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7]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
[8] 郭预衡主编:《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9] 陈柱:《中国散文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10]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
[11]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马黎丽,女,1972—,湖北兴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工作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关键词:傅玄 散文 语势 繁缛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晋书》傅玄本传记载,傅玄有文集百余卷传世,但傅玄文集散佚较多,后世《隋书·经籍志》仅著录十五卷,新、旧唐书各著录五十卷,至《宋史·艺文志》仅著录一卷,且各家著录情况除篇卷分合不同外,佚失者当已居多。傅玄作品大多散见前代诗文总集或类书中,后由明清两代学者搜集成集。历代研究者一般都立足于傅玄散文的学术价值进行研究,对于其文学性较少论述。其实,从文学角度研究傅玄散文,亦具有相当的价值。
《文心雕龙·才略》给予傅玄“篇章”较高的评价,言其多鉴诫之语,称赞傅玄为桢干之实才。这里所说的篇章即笔奏,即指上表、奏疏之类的文章。傅玄的奏疏,具有相当的思想价值,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上书议论政事,能切中时弊,直言不讳,正气凛然,并提出合理的举措。
傅玄的《掌谏职上疏》和《上疏陈要务》是两篇很有名的奏疏,《晋书》傅玄本传记载了这两篇奏疏,《傅玄评传》的作者认为,这是傅玄兼掌谏职期间前后奏事的内容,是了解傅玄一生思想的重要作品。这两篇奏折,集中体现了傅玄的社会理想、为政措施以及从政能力。在《掌谏职上疏》中,傅玄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清明政治归结为“道化隆于上,清议行于下”,指出当时的社会问题和弊政乃在于虚无放诞的言论充盈朝野,天下人不重清议,导致秦朝灭亡的弊病已经在当时的社会复发。刘大杰在《魏晋思想论》中称赞傅玄的这种意见是相当正确的,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病根。针对从曹氏统治集团以来所形成的社会问题和弊端,傅玄提出了解决问题、革除弊端的措施:推荐清明守礼的人做朝臣,以敦促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罢免那些虚伪粗鄙的人,以表示对不恪守礼法的人进行惩戒。傅玄提出的“举清远有礼之臣”,不仅有利于朝廷实施教化,形成清议的风气,也有助于改变曹魏以来朝野盛行的虚无放诞之风,有助于巩固仁义道德之礼法。此疏上奏之后,晋武帝立即下诏曰:“举清远有礼之臣。”并命傅玄草拟诏书推荐人才,可见傅玄的主张恳切中理,切实可行。
受到晋武帝的褒奖后,傅玄紧接着又进呈了《上疏陈要务》,他摩天子之逆鳞,直言不讳,指陈时弊,言辞激烈,批评当时朝政未能避免汉魏的过失,闲散官职太多,学校未能设立,务农的人太少,经商的人太多。据《晋书·帝纪第三》记载,此疏上奏之后,因言辞激烈,恐触犯龙颜,有关部门请求拿傅玄问罪,但是晋武帝非但没有责罚傅玄,反而擢升其为侍中,并且下诏语褒奖傅玄,称赞他是忠臣直士,并表示自己愿虚心听取意见,号召四海之内的有识之士都来为朝廷进言。据《傅玄本传》知,晋武帝即位之初,确实广纳直言,开不讳之路,在晋武帝励精图治初衷的鼓励下,傅玄实欲有所作为。入晋以前,他曾经在东观修史十年,积累的历史知识对于其贯通古今寻找治理国家的良方是大有裨益的。司马氏集团取得统治权以后,他在司马昭军府任职,体验过西进南征的军旅生活,后又历任地方官,在温县令任上有出色的政绩,这些经历使得傅玄有机会深入接触社会,培养洞察能力以及政治头脑。所以傅玄的奏议类文章从来都是言之有物、有的放矢,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傅鹑觚集》所言的“休奕时务便宜诸疏, 切中理”,可谓中肯的评价。
傅玄对时弊的认识和解决,是十分深刻和准确的。他敏锐地认识到晋代政府机构的臃肿和低效,认识到西晋社会虚浮不务实的风气,认识到西晋不重儒学教育、不重视农业生产等弊端,他开出的治世良方是改革机构、整顿吏治,使得官无闲职,尊儒尚学,贵农贱商,切实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再如《傅子》中提倡息欲明制,提倡节用简朴。傅玄说,如果皇帝不节制自己的物欲,那么官员们也会放纵自己的欲望,奢侈淫靡的风气会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极大危害。可见,在清谈盛行、奢靡相尚的社会风气中,他始终保持着相对清醒的头脑。西晋奢侈之风盛行,晋武帝公然支持舅父王恺与石崇斗富,可谓穷奢极欲。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倡节俭,其对立面不仅仅是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而是整个社会,是大多数朝廷官员聚敛钱财、疯狂逐利,以及皇帝本人的默许纵容乃至骄奢淫逸。由此可见傅玄的胆识、勇气以及社会责任感。傅玄被刘勰誉为“桢干之实才”,即是因为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凛然的正气,具有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治理能力。
傅玄的文章,有善于辩难的特点,论据充分,条理井然,逻辑严密,注重营造文章的语势,读来有透彻淋漓之感。傅玄所处的时代,玄风渐炽,清谈方盛,但是他并没有参与到清谈的行列当中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玄风与清谈就与傅玄绝缘。其实,他的文章所表现出来的辩难特点,和当时的玄风、清谈是有一定关联的。我们知道,傅玄曾极力反对清谈。清谈者在傅玄看来,是一些“利口覆邦国之人”。但傅玄并不是简单地、一概地反对清谈,他反对当时何晏等人“好辩而无诚”的清谈,对于名理派谨严地校练名理是不反对的。傅玄的从兄傅嘏,在魏晋清谈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刘大杰将何晏等划为清谈玄论派的代表,将傅嘏归入名理派的代表,他认为名理派虽也有老庄的思想,但他们谈论的内容较为切近实际。在处事行政方面,他们的行为并不浪漫,生活谨严,办事极有规律。可见,傅嘏虽然是个清谈家,但却是属于务实一派,与所谓的玄论家是不同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也说,魏末西晋时代是清谈的前期,这个时期的清谈,是士大夫藉以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的东西。也就是说,这种清谈和汉末的清议颇为相似,都是与现实政治相关,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和实用的价值。所以,傅玄对从兄傅嘏的清谈是持肯定态度的。而无论是名理派还是玄论派,只要是清谈,必然离不开辩论的风气。汉末儒学衰微,经学作风被扫荡,儒学独尊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的思想开始回归自由,刘大杰认为,在这种空气里,学术界产生了怀疑的精神和辩论的风气。当时的清谈集会,正是讨论学术最好的机会,整个社会充满了这样的辩论风气,如傅嘏与荀粲校练名理,正是魏晋清谈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浸淫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尤其是对名理派的清谈持着肯定的态度,傅玄就不可能不受到一些感染和影响了。这种影响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辩难之风的形成。《晋书·傅玄传》(附傅祗传)记载:傅祗著有驳论文章十余万言。傅祗文章惜乎不存,但我们仍可由此推知,当时的确存在以辩驳为特色的著文风气。郭预衡《中国散文史》认为,“精名理,善论难”是两晋文章的共同特点,陈柱《中国散文史》专门有“论难派之散文”一节。以上论述说明魏晋时期纵横论辩文风盛行文坛。傅玄不参与名理之辩,但浸淫在论辩的时代风气里,不免形成善于辩难的创作特点。 受时风熏染,傅玄为文富于条理逻辑、长于雄辩。如其奏议多以“臣闻”开头,以述前代圣明之治,引起君王的憧憬心理;然后从近世之弊谈起,引起君王的警醒之心;再陈述当今的弊端,激励君王有所作为;最后献计献策,帮助君王解决问题。这令人联想到孟子见梁惠王,委婉有度,却步步紧逼,令君王无所遁逃,最后不得不采纳谏议。如晋武帝曾下诏褒扬傅玄上奏的事情都是国家的根本,是当今最重要紧急的事务。所以傅玄的上奏基本都被晋武帝采纳,这与其奏疏的论据充分、富于条理和逻辑、有辩难之风是分不开的。
为了配合这种文风,傅玄很注重营造语势。如《平赋役》句式整饬,显出着力安排的痕迹。全篇倡导减免赋役,说理透彻,虽平实却有纵横之势,不容辩驳,读来有一种淋漓的快意。傅玄还善于取譬设喻,由远及近,阐发幽微之理。他做过这样的比方,用天以春生比方君王的仁令,用天以秋杀比方君王的威令,其比喻贴切生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而又生动地阐明了礼法并重的依据和重要性。再如《掌谏职上疏》以及《上疏陈要务》均注重遣词造句,常常用平实的语言组成一气呵成的句群,令人读来有淋漓之感,其间蕴含着极强的语势。而这种语势极强的行文风格,无疑强化了文章的雄辩之风。傅玄的奏议所存不多,一般都是以追述圣王和先帝的圣明统治入手,然后大胆指陈时弊,最后提出解决措施。傅玄在晋代功高位尊,颇受优容,其为人处事有恃无恐。本传载:“傅玄入晋后恃宠而骄,始与皇甫陶于大殿上争言喧哗遭贬官,后来又于羊皇后丧仪上争言骂座,再遭贬官,抱恨而终。”究其畅言无畏、雄辩骋辞文风形成的原因,大约与其处境的优越是分不开的。
傅玄的经历、处境对其文风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傅玄历经了建安、正始时期,其间儒学衰微已成必然趋势,所以傅玄的思想虽然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是也表现出心慕纵横、乘时权变的倾向。如傅玄在曹魏时期投靠司马氏政权,表现出乘时权变的倾向。唐长孺曾说过,傅氏一门本是司马氏的羽党。入晋以后,傅玄制礼作乐,功高位尊,不免有自矜的情绪。上文提到,傅玄的奏议多以“臣闻”开头,细读傅玄的奏议,“臣闻”二字充满自信;上文还提到,他对于君王的循循善诱、步步紧逼的文风,实际上都来自于这种自信。只有处境优越、身被恩宠的臣下,才会有这种自信自矜的情绪。傅玄的奏议、铭、箴,都透露出这样的情绪,行文总是一派办理公务的架势,严肃认真,如《太子少傅箴》、《吏部尚书箴》等,此二篇箴言均以训诫的口吻写成,风格雅正矜持。
傅玄在著文的时候,很少流露自己内心的情感,这和当时其他文人有所不同。比如其子傅咸常在文章里抒发一些真情实感,令读者有较多的感触和联想的空间,傅玄则显得十分谨慎和冷静,这与傅玄的处世观有很大关系。在当时政治斗争比较复杂的时期,处世、为文都需要权衡,说真话、表真情,都需要谨慎为之。傅玄虽然曾经因为言语冲突两遭免官,但究其主要原因,并非是由于出言不慎,而是因为他后期极度居功自傲、有恃无恐。实际上,傅玄一向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他的文章内心情感流露较少,这与他乘时权变、老练成熟以及权衡利弊的处世态度原本是密切相关的。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认为,晋人的著作,有以繁缛擅长者,如葛洪《抱朴子外篇》;有质实近于魏人者,如傅玄《傅子》及袁准《正论》。《傅子》各篇语言风格以质朴为主,这大约正是刘先生所谓“质实近于魏人”。实际上,傅玄的散文兼有质朴与繁复的风格,质朴主要指语言,繁复主要指比较注重句式安排。傅玄散文语言质朴如汉魏,而其繁复又开西晋太康繁缛之新风。《傅子》骋辞雄辩的文风以及注重句式安排、运用铺陈排比等手法营造文章语势的特点,隐隐透出对繁缛形式的追求,可谓太康文风之先兆。单从这一点来看,傅玄文风在魏、晋文风之间,正是一个渐变的过渡。
参考文献:
[1]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 魏明安、赵以武:《傅玄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 魏明安、任菊俊:《“清远有礼”是傅玄树立的德目》,《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6] 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7]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
[8] 郭预衡主编:《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9] 陈柱:《中国散文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10]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
[11]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马黎丽,女,1972—,湖北兴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工作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