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所周知,预习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前奏曲”,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就当前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无论是从教师方面,还是从学生方面,其都在预习活动中存在诸多的问题,由此限制着语文有效教学的实现。本文主要立足教师层面,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活动;教师;存在的问题
重视预习是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纵观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些优秀教学案例,其中不乏预习的踪影。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引导学生积极预习,不仅可以使其对所要学习的新知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就当前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教师忽视预习或者不当的预习指导,严重限制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那么,教师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活动开展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这是本文所要重点分析的内容。
一、 预习要求“一刀切”,抑制学生预习热情
在新课改背景下,尽管一些教师对课前预习活动的开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是由于其对预习认知程度不够,还存在着“新瓶装旧酒”的情况。简单地说,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勾画生字词、标注自然段、阅读文本内容的情况还是大量存在的。这样的预习要求与高年级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是不相适应的。因为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参与过程中,受其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影响,其语文学习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这样统一的预习任务驱使下,学优生无法获得预习乐趣,学困生觉得预习任务艰巨,这些学生的预习热情自然就被澆灭了。既然新课改倡导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要使人人获得有效的发展。那么,在预习活动开展之前,教师需要对所执教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立足其学情,结合教学内容,设定不同层次的预习任务,以此在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下能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同时在“跳一跳”中“摘到桃子”,使其享受到预习的乐趣。
二、 “生本位”意识不够,制约学生预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当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地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同时,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师生之间也要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教师在尊重学生语文学习实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立足其认知发展,自主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以此使学生在启发、探究等活动参与中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就当前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活动的开展情况,大部分教师仍是将“教”摆在了第一位,忽视了对“学”的关注。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的时候,往往会从自身的教学入手,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甚至没有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考虑其中,由此导致学生在任务驱使下被动地参与预习活动。而且,在被动参与预习活动的过程中,大部分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任务,读一读、画一画,并没有对知识内容进行思考。尽管有一些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但是其却无法将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中,无法在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中寻求教师的帮助,由此导致其在预习活动中缺失了思考的碰撞,限制着其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甚至一些学生在课前所发现的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无形之中增加了其语文学习负担,影响着其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对此,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语文发展实际,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导学案、微课等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明确的任务自主学习,并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以此在以学定教中实现语文教学质量。
三、 缺乏个性的“程式化”,降低学生预习质量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活动开展中,大部分教师意识到了“导学案”的应用价值,广泛地将其应用到预习活动之中。但是,在应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一些教师设定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预习要求,甚至该要求从始至终,一成不变,在任何课文中都实现了应用。在这样“程式化”的教学要求引导下,学生机械地完成“导学案”中抄写、解释字词、概括段意等任务,长此以往,其在机械的应付学习的过程中,会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得不偿失。对此,在语文预习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发挥“导学案”的价值,根据教学所需,灵活地调整预习要求,以此使学生在多样的预习任务和预习方式的驱使下,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问题之外,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活动开展中,还存在着学生预习方式单一、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着学生预习效率的提升,还影响着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专业素养,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此提升预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刚.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J].华夏教师,2015(10):81.
[2]郝平.预则立,不预则废——探讨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9):57.
作者简介:
温婕,河北省唐山市,河北省唐山市军师庄完全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活动;教师;存在的问题
重视预习是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纵观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些优秀教学案例,其中不乏预习的踪影。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引导学生积极预习,不仅可以使其对所要学习的新知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就当前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教师忽视预习或者不当的预习指导,严重限制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那么,教师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活动开展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这是本文所要重点分析的内容。
一、 预习要求“一刀切”,抑制学生预习热情
在新课改背景下,尽管一些教师对课前预习活动的开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是由于其对预习认知程度不够,还存在着“新瓶装旧酒”的情况。简单地说,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勾画生字词、标注自然段、阅读文本内容的情况还是大量存在的。这样的预习要求与高年级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是不相适应的。因为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参与过程中,受其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影响,其语文学习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这样统一的预习任务驱使下,学优生无法获得预习乐趣,学困生觉得预习任务艰巨,这些学生的预习热情自然就被澆灭了。既然新课改倡导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要使人人获得有效的发展。那么,在预习活动开展之前,教师需要对所执教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立足其学情,结合教学内容,设定不同层次的预习任务,以此在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下能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同时在“跳一跳”中“摘到桃子”,使其享受到预习的乐趣。
二、 “生本位”意识不够,制约学生预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当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地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同时,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师生之间也要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教师在尊重学生语文学习实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立足其认知发展,自主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以此使学生在启发、探究等活动参与中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就当前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活动的开展情况,大部分教师仍是将“教”摆在了第一位,忽视了对“学”的关注。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的时候,往往会从自身的教学入手,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甚至没有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考虑其中,由此导致学生在任务驱使下被动地参与预习活动。而且,在被动参与预习活动的过程中,大部分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任务,读一读、画一画,并没有对知识内容进行思考。尽管有一些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但是其却无法将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中,无法在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中寻求教师的帮助,由此导致其在预习活动中缺失了思考的碰撞,限制着其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甚至一些学生在课前所发现的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无形之中增加了其语文学习负担,影响着其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对此,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语文发展实际,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导学案、微课等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明确的任务自主学习,并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以此在以学定教中实现语文教学质量。
三、 缺乏个性的“程式化”,降低学生预习质量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活动开展中,大部分教师意识到了“导学案”的应用价值,广泛地将其应用到预习活动之中。但是,在应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一些教师设定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预习要求,甚至该要求从始至终,一成不变,在任何课文中都实现了应用。在这样“程式化”的教学要求引导下,学生机械地完成“导学案”中抄写、解释字词、概括段意等任务,长此以往,其在机械的应付学习的过程中,会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得不偿失。对此,在语文预习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发挥“导学案”的价值,根据教学所需,灵活地调整预习要求,以此使学生在多样的预习任务和预习方式的驱使下,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问题之外,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活动开展中,还存在着学生预习方式单一、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着学生预习效率的提升,还影响着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专业素养,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此提升预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刚.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J].华夏教师,2015(10):81.
[2]郝平.预则立,不预则废——探讨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9):57.
作者简介:
温婕,河北省唐山市,河北省唐山市军师庄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