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以至低碳经济等一个个观念的提出,我国的余热发电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尤其在“十二五”期间,余热利用、余热发电更是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受到高耗能行业的大力推崇,也带动了余热发电从业机构的积极参与。
余热发电指的是利用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的发电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以合同能源管理(EMC)为主。余热利用来源主要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以及高压流体余压等七种类型,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行业,比如水泥、玻璃、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节能潜力巨大。
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余热发电市场空间巨大,且发展迅猛。据有关《规划》指出:要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推进能源高效清洁转化;推动能源供应方式变革;加快能源储运设施建设,将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每千瓦时煤电二氧化硫排放下降到1.5克,氮氧化物排放下降到1.5克,能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细颗粒物(PM2.5)排放强度下降30%以上。“十二五”期间,余热资源开发增量3494.60万tce;利用在余热发电的装机容量潜力为641万kW,相应可形成505亿kWh的年发电能;余热发电市场容量将达到1.81万MW。具体的细分领域来看,水泥行业的余热发电工程处于稳定期,增长速度将趋于平稳;但是炼钢、铁合金、碳素、化工、玻璃窑等产业的余热利用将呈加速发展趋势。
钢铁行业余热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认为,“十一五”期间,余热发电重点领域是水泥行业,相比较而言,钢铁行业余热发电的普及率相对较低。究其原因,钢铁行业在2007-2008年效益很好,企业只关心产量而忽视效率。随着近年来钢铁行业效益的下降,钢铁企业对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越发重视;同时,国家对高耗能企业进行拉闸限电,2012年由于淡季电荒的来临,拉闸限电依旧持续,从而促使企业加强了对节约用电的诉求,积极发展余热发电。
余热发电发展至今一直伴随着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可以说余热发电的发展过程就是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毫无疑问,我国在余热发电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多个行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这繁荣和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应该看到,在余热发电技术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技术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需要有进一步的突破。
5年千亿市场规模
据国家统计局2011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2.01%,未达到2011年单位GDP能耗较上年下降3.5%的目标。
尽管大多数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速较“十一五”时期将有所放缓,但每年8%以上的增速,仍意味着降低单位GDP能耗存在巨大压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保持工业年均增速8%的基础上,支撑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1%的指标难度不小,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要实现6.7亿吨标准煤的节能量,较“十一五”的6.3亿吨还多出0.4亿吨。目前,我国传统产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已经大幅提升,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从现有的装备节能中寻求突破。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认为,在工业节能中,潜力最大的方式是余热余压的利用,而EMC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据有关《规划》提到,“十二五”将在钢铁、玻璃、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余热余压资源丰富行业,全面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推进低品质热源的回收利用,形成能源的梯级综合利用。该《规划》要求,到2015年,我国余热余压发电要实现新增装机2000万千瓦。“这相当于一个三峡大坝的装机容量,按照每千瓦造价5000元计算,‘十二五’期间余热余压发电将形成1000亿元投资。”一位业内人士计算。
产能调控不影响市场前景
尽管未来市场规模巨大,但也有不少人士担心,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进一步深化,钢铁、水泥、玻璃等上游相关行业的供过于求形势进一步凸显,加之“十二五”对部分落后产能的淘汰,将使主要依托“高耗能”产业的余热利用行业失去依托。
“水泥、玻璃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往往是结构性过剩。”多位从事余热发电行业的人士表示,中国城镇化进程对钢铁、水泥与玻璃等产品还有巨大需求,这足以支撑起余热发电行业今后的市场。
针对水泥行业,该《规划》提到,要继续推广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到2015年,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比例提高到65%以上;针对玻璃行业,要重点推广玻璃窑余热综合利用,到2015年,玻璃窑纯低温余热发电应用比例达到30%以上;针对钢铁行业,提到大中型钢铁企业余热余压利用率达到50%以上、利用副二次能源的自发电比例达到全部用电量的50%以上。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余热发电技术在水泥行业为40%左右、玻璃行业还不到30%,按照上述目标计算,意味着余热利用在“十二五”期间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亟需融资支持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了解,在“十二五”期间将在我国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但融资瓶颈正影响着这一市场的快速发展。据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在融资政策上向这类集节能和服务两个产业于一身的企业进一步倾斜。
目前,余热利用主要采取EPC(工程总包)与EMC两种模式。与前者相比,EMC模式囊括了投资、建设、管理三个环节,将节能项目从工程建设环节延伸到了项目运营环节,从第二产业延伸到了第三产业,因此在国家政策层面更受鼓励,在市场层面也更具竞争力。
节能服务企业前期需要垫付大量资金。因此,缺钱是目前制约余热利用企业的最大难题。
分析认为,以EMC为主的余热利用公司是以沉淀下来的投资资产和综合服务,与项目方分享节能电量,这类公司实际上是亟需资金的重资产公司,因此监管部门应鼓励这类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针对业内的这些疑问,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制定相关政策,以解决困扰节能环保行业的融资难题。要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为节能项目提供融资、保理、担保等金融服务;研究建立工业节能产业发展基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担保基金,鼓励国有、民间、外资资本进入节能领域。
发展前景
余热发电是当前提高二次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的一项有效措施。钢铁企业大力发展和推广余热发电技术是遵循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
我国钢铁工业余热发电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虽然在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障碍,但在国家提倡节能减排的总体形势下,充分利用余热资源进行发电,目前已逐步成为钢铁工业余热资源发展利用的一个主流方向。因此,钢铁作为我国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有理由相信工业余热发电技术的发展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我国钢铁工业能源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余热发电指的是利用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的发电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以合同能源管理(EMC)为主。余热利用来源主要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以及高压流体余压等七种类型,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行业,比如水泥、玻璃、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节能潜力巨大。
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余热发电市场空间巨大,且发展迅猛。据有关《规划》指出:要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推进能源高效清洁转化;推动能源供应方式变革;加快能源储运设施建设,将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每千瓦时煤电二氧化硫排放下降到1.5克,氮氧化物排放下降到1.5克,能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细颗粒物(PM2.5)排放强度下降30%以上。“十二五”期间,余热资源开发增量3494.60万tce;利用在余热发电的装机容量潜力为641万kW,相应可形成505亿kWh的年发电能;余热发电市场容量将达到1.81万MW。具体的细分领域来看,水泥行业的余热发电工程处于稳定期,增长速度将趋于平稳;但是炼钢、铁合金、碳素、化工、玻璃窑等产业的余热利用将呈加速发展趋势。
钢铁行业余热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认为,“十一五”期间,余热发电重点领域是水泥行业,相比较而言,钢铁行业余热发电的普及率相对较低。究其原因,钢铁行业在2007-2008年效益很好,企业只关心产量而忽视效率。随着近年来钢铁行业效益的下降,钢铁企业对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越发重视;同时,国家对高耗能企业进行拉闸限电,2012年由于淡季电荒的来临,拉闸限电依旧持续,从而促使企业加强了对节约用电的诉求,积极发展余热发电。
余热发电发展至今一直伴随着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可以说余热发电的发展过程就是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毫无疑问,我国在余热发电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多个行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这繁荣和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应该看到,在余热发电技术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技术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需要有进一步的突破。
5年千亿市场规模
据国家统计局2011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2.01%,未达到2011年单位GDP能耗较上年下降3.5%的目标。
尽管大多数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速较“十一五”时期将有所放缓,但每年8%以上的增速,仍意味着降低单位GDP能耗存在巨大压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保持工业年均增速8%的基础上,支撑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1%的指标难度不小,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要实现6.7亿吨标准煤的节能量,较“十一五”的6.3亿吨还多出0.4亿吨。目前,我国传统产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已经大幅提升,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从现有的装备节能中寻求突破。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认为,在工业节能中,潜力最大的方式是余热余压的利用,而EMC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据有关《规划》提到,“十二五”将在钢铁、玻璃、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余热余压资源丰富行业,全面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推进低品质热源的回收利用,形成能源的梯级综合利用。该《规划》要求,到2015年,我国余热余压发电要实现新增装机2000万千瓦。“这相当于一个三峡大坝的装机容量,按照每千瓦造价5000元计算,‘十二五’期间余热余压发电将形成1000亿元投资。”一位业内人士计算。
产能调控不影响市场前景
尽管未来市场规模巨大,但也有不少人士担心,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进一步深化,钢铁、水泥、玻璃等上游相关行业的供过于求形势进一步凸显,加之“十二五”对部分落后产能的淘汰,将使主要依托“高耗能”产业的余热利用行业失去依托。
“水泥、玻璃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往往是结构性过剩。”多位从事余热发电行业的人士表示,中国城镇化进程对钢铁、水泥与玻璃等产品还有巨大需求,这足以支撑起余热发电行业今后的市场。
针对水泥行业,该《规划》提到,要继续推广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到2015年,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比例提高到65%以上;针对玻璃行业,要重点推广玻璃窑余热综合利用,到2015年,玻璃窑纯低温余热发电应用比例达到30%以上;针对钢铁行业,提到大中型钢铁企业余热余压利用率达到50%以上、利用副二次能源的自发电比例达到全部用电量的50%以上。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余热发电技术在水泥行业为40%左右、玻璃行业还不到30%,按照上述目标计算,意味着余热利用在“十二五”期间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亟需融资支持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了解,在“十二五”期间将在我国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但融资瓶颈正影响着这一市场的快速发展。据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在融资政策上向这类集节能和服务两个产业于一身的企业进一步倾斜。
目前,余热利用主要采取EPC(工程总包)与EMC两种模式。与前者相比,EMC模式囊括了投资、建设、管理三个环节,将节能项目从工程建设环节延伸到了项目运营环节,从第二产业延伸到了第三产业,因此在国家政策层面更受鼓励,在市场层面也更具竞争力。
节能服务企业前期需要垫付大量资金。因此,缺钱是目前制约余热利用企业的最大难题。
分析认为,以EMC为主的余热利用公司是以沉淀下来的投资资产和综合服务,与项目方分享节能电量,这类公司实际上是亟需资金的重资产公司,因此监管部门应鼓励这类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针对业内的这些疑问,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制定相关政策,以解决困扰节能环保行业的融资难题。要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为节能项目提供融资、保理、担保等金融服务;研究建立工业节能产业发展基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担保基金,鼓励国有、民间、外资资本进入节能领域。
发展前景
余热发电是当前提高二次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的一项有效措施。钢铁企业大力发展和推广余热发电技术是遵循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
我国钢铁工业余热发电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虽然在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障碍,但在国家提倡节能减排的总体形势下,充分利用余热资源进行发电,目前已逐步成为钢铁工业余热资源发展利用的一个主流方向。因此,钢铁作为我国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有理由相信工业余热发电技术的发展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我国钢铁工业能源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