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推进课改进程首选策略的教育科研,必须与教学研究紧密融合。以科研指导教研,以教研推动科研,实现教研与科研共同发展,是学校教育科研的目的所在。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议案提案分析等调研形式,我们发现,目标不实、过程不实、成果不实,正是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主要弊端。为此,围绕着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提质增效,我们制定了“抓大放小,求真务实,减负增效,自主发展”的方针,推出了“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新思路,力图通过“设立防线”和“两破两立”等措施,使教师花费最少精力,取得最佳成果,从而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教研与科研相互依附、互促共进的良好生态环境,实现教育科研的“软着陆”。
一、设立“三道防线”:规范研究行为,引导教师从“务虚”向“实用”转变
欲流之远,先浚其源。认识教育科研的性质和任务,澄清模糊观念,掌握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走向“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第一步。为此,我们通过系统培训、政策引导等方式,从源头上构筑起三道防线,促进了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对接。
1.两训一评:预防“有行动无研究”
行动研究是广大教师最为适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但调研发现,教师对行动研究的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只是围绕课题搞一些连续或不连续的主题活动;只满足于“做了什么”,却没有深思“为什么这样做”;研究缺乏指向性,观察也不到位,研究结果的科研含量较低,起不到改进教育教学的作用。为防止这种浅层次研究再度出现,我们用“两训一评”的方式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两训”指的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培训。理论层面的培训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各学校教科室负责,主要以威海市教学研究中心编写的《实用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为蓝本,自主地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第二阶段由我市教学研究中心教育发展调研室负责,瞄准行动研究这个热点和难点,分期对基层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实践层面的培训,主要由分管科研人员和相关学科教研员组成研究共同体,在基层学校针对具体课题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通过以上两个层面有计划、有重点的培训,将行动与研究合二为一,使“教师即研究者”成为可能。
“一评”主要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教育行动研究征文”评选,激励教师对研究过程和方法进行深度反思,提高行动研究的效度。目前,全市性评选活动已经进行了三次。每次评选过后,我们都及时下发“引领式”通报,既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与建议,也对优秀的行动研究案例进行评析,引导教师遵循基本的研究规范。此外,我们还在乳山教育科研网上开辟了“行动研究”专栏,推介一线教师的日常研究收获及每学期获奖的优秀成果,供全市教师共享。
2.两项政策:遏止“盲目研究”
从本质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通过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教学行为的有效改进,应该定位为原生态、非专业性质。但由于定位不准,一些学校和教师却走了一条非专家非教师的研究路径:选择课题不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不立足于自己的研究能力,不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只是搜索和整理有关资料进行“作秀”,徒费心血而无功。这就是我们提出搞“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背景所在。对此,我们出台两项政策,筑起了遏止“盲目研究”的防线。
政策之一:精选有效课题。为遏制“人人有课题,年年搞研究,年年无成果”的盲目行为,我们要求基层学校可在已立项的课题中,筛选出具有校本性和实效性的2-3个课题重点研究,力争出精品,并强调“只有极具校本性和实效性的课题,方能进入校、市两级重点研究课题行列”。教育发展调研室则从各学校申报的重点课题中,筛选出若干个对提高全市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有实用价值的课题,给予重点扶持。正是这一政策的引领,府前中学的县市级课题《学生地理空间感的建立与应用》,超越了许多省、市级课题,当选本年度市级重点研究课题。
政策之二:杜绝功利课题。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杜绝一些教师将拿到课题结题证书作为课题研究终极目标的不良现象。因而,进行评优选先,不以课题是否结题作为课题研究有成效的依据,而主要关注“研究成果通过何种手段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利用”,从而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并自觉运用研究成果,不再出现盲目研究现象。比如,我们在全市开展的“1121”工程(评选100名教坛明星、100名优秀教研组长、200名师德标兵、100名优秀班主任)中,对于科研成果一项,我们就采用了这一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3.两步延伸:杜绝“一次性研究”
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环节。“一次性研究”使得课题结题之后,就没有了继续发展的空间。无论是将课题研究成果弃之不用,还是将研究成果复制到教育教学中,都将使课题研究得不到继续延伸和发展,这就严重背离了“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本意。为此,我们采取“在实践中选择,在实践中完善”的措施,筑起了杜绝“一次性研究”的防线,实现了研究成果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步:在实践中选择
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工作的意见》两个规范性文件,从成果推广的原则、推广的途径和方法、推广的程序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教育发展调研室本着“成熟一点推广一点,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原则,精心筛选出已结题的、应用价值高、普适性强、再研究潜力大的课题,并吸纳自愿参加推广研究的学校,进行联合攻关。
第二步:在实践中完善
由于对某个学校或班级适用的成果在另一学校或班级未必适用,同时,对研究课题成果的应用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各联合攻关小组在原成果单位的带领下,按照推广程序,有计划地开展了深化研究。比如实验中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行为研究》课题成果在威海市获二等奖,为深化研究,他们与另外七所自愿参与深化研究的学校组成了研究共同体,通过“区域联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推广,在推广中深化,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研究成果,形成了联动共赢的局面。
二、坚持“两破两立”:完善管理和评价机制,实现教科研由“无序”向“有序”转变
高效是“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灵魂。教育科研能否高效运作,关键在于管理和评价机制能否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针对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存在的缺陷,我们采用“两破两立”的措施,初步完成了从滋生形式主义到孕育“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转轨。
1.科研管理体制:破除“行政垄断型”,建立“团队自主型”
以往的教科研范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运转模式,从课题的选择到研究计划的确定,从过程管理到课题结题,均是以行政管控为主。基层学校只是作为一个执行者,忠实而被动地遵照上级指示行事,尚未进入有目标、有计划的“研究主体”角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教育科研工作的自主权下放到学校,采用“团队自主型”,还能者以广阔的自由驰骋空间。
(1)组建团队,集中智慧
我们的教科研团队完全由各学校自主形成,有强强联合式的,有异质互补式的,其目的都是通过团结协作,集中智力资源,提升团队效能。比如,以诸往中心小学为核心的《小学阶段国学启蒙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整合的研究》团队,由11所实力较强的学校组成,而以府前中学为核心的《中学历史多维互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团队,则是异质互补式的搭配。这样的结合,提高了执行力,有利于把课题做得更实、更强、更长久。
(2)自主发展,互利共赢
团队自主,指的是自主制定研究计划,自主确定研讨活动形式和活动次数,自主开展研讨活动,自主负责团队管理,自主确定通过何种方式展示研究成果,等等。但是,团队自主并不是搞“放羊式”教科研,我们要求行政和研究部门根据团队的需求,为其总体把脉、出谋划策、提升总结,完成指导、服务的职责和任务。这样,便实现了教师和行政研究人员各归其位、各司其职:教师不等不靠积极研究,行政研究人员减少指令性文件和检查次数认真指导。这样,就催生了自主研究的内部动力,为教师提供了展示个性和创新思维的空间,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2.科研评价机制:破除“虚评体系”建立“实评体系”
用评价机制引领教科研、管好教科研,是我们建立教科研评价体系的目的。我市以往的教科研评价体系由管理保障、校本培训、课题研究、科研成果四部分构成,具体指标中也不乏“有健全的教科研制度,制定相关政策,采取得力措施,创造性地开展教科研工作”之类以听汇报、查资料为主的“虚”评价指标,从而助长了言不符实、弄虚作假之风的滋生与蔓延。为此,我们果断摈弃虚空条款,添加强化实效性指标,建立了务实的“经济实用型”教科研评价体系。
(1)关注成果获取的过程
因为我们的研究课题都来自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关注成果获取的过程,才能保证成果的含金量,才能使科研成果作用于教育教学不成为一句空话。为此,在摈弃无实效性指标的同时,我们又增添了一些关注“课题在课堂上是怎么研究的,每一阶段学生得到了哪些发展,通过哪些具体指标可以看出学生的发展,所留下的过程材料是否有价值”等硬性指标。明确的目标,引领教师真正将教研和科研联系起来,潜心于各种教学法的研究。
(2)关注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进行教育科研,绝不是以降低教学成绩为代价的。因此,我们除了关注成果的研究过程,更关注成果的实践性和实用价值。根据研究过程和应用价值,以质论价,把研究成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紧紧捆绑在一起。这样的硬性指标,是彻底扭转教育科研由虚变实的强有力武器。比如对参与成果推广的各团队的成果评价指标是:参与推广研究的团队必须有一半以上在学年末的考试成绩比上年有提高,否则不得分。这一系列指标,都实实在在地把教育科研引导到促进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了。
“经济实用型”教科研虽尚处起步阶段,但响应之热烈、影响之大、成效之显著,足以证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师不再视教育科研为“鸡肋”,不再是教育科研的局外人,不再忙碌着做无用功,而是在享受着科学化和优质化的研究过程与成果。比如,我市黄山路学校进行的国家级课题《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不仅研究出了识字、阅读、作文等教学法,而且编写了体现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学习理念的课内补充阅读丛书;以实验中学为核心的《生活物理教学行为研究》团队,提炼出了生活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编写了《生活中的物理》资源包,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制作了相配套的课件;白沙滩镇大陶家区小学《生态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构建了以五种方式(“生本”、“情境”、“体验”、“愉悦”、“合作”)和六个维度(“参与度”、“整合度”、“亲和度”、“自由度”、“练习度”、“延展度”)为主的生态性课堂教学模式,其中 9名教师的课题研究感悟在《山东教育》上刊发;乳山二中的《优化教材,探索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依据音乐鉴赏教材和学生的需要,编写了体现知识系统性的校本教材,易于理解,便于记忆,新的教学模式已经产生;海阳所初中的《政治新教材中“附件”的应用研究》,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将附件分类应用,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增进了政治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当然,“经济实用型”教科研还有很多路要走,比如,如何逐渐提升教师研究的档次,如何指导教师提炼有一定水准的研究成果,如何取得专家有针对性的指导,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实为本,以效为重,在反思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已具雏形的良性循环教育科研小环境,必将成就学校教育科研的大气候。
(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
一、设立“三道防线”:规范研究行为,引导教师从“务虚”向“实用”转变
欲流之远,先浚其源。认识教育科研的性质和任务,澄清模糊观念,掌握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走向“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第一步。为此,我们通过系统培训、政策引导等方式,从源头上构筑起三道防线,促进了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对接。
1.两训一评:预防“有行动无研究”
行动研究是广大教师最为适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但调研发现,教师对行动研究的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只是围绕课题搞一些连续或不连续的主题活动;只满足于“做了什么”,却没有深思“为什么这样做”;研究缺乏指向性,观察也不到位,研究结果的科研含量较低,起不到改进教育教学的作用。为防止这种浅层次研究再度出现,我们用“两训一评”的方式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两训”指的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培训。理论层面的培训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各学校教科室负责,主要以威海市教学研究中心编写的《实用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为蓝本,自主地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第二阶段由我市教学研究中心教育发展调研室负责,瞄准行动研究这个热点和难点,分期对基层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实践层面的培训,主要由分管科研人员和相关学科教研员组成研究共同体,在基层学校针对具体课题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通过以上两个层面有计划、有重点的培训,将行动与研究合二为一,使“教师即研究者”成为可能。
“一评”主要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教育行动研究征文”评选,激励教师对研究过程和方法进行深度反思,提高行动研究的效度。目前,全市性评选活动已经进行了三次。每次评选过后,我们都及时下发“引领式”通报,既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与建议,也对优秀的行动研究案例进行评析,引导教师遵循基本的研究规范。此外,我们还在乳山教育科研网上开辟了“行动研究”专栏,推介一线教师的日常研究收获及每学期获奖的优秀成果,供全市教师共享。
2.两项政策:遏止“盲目研究”
从本质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通过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教学行为的有效改进,应该定位为原生态、非专业性质。但由于定位不准,一些学校和教师却走了一条非专家非教师的研究路径:选择课题不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不立足于自己的研究能力,不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只是搜索和整理有关资料进行“作秀”,徒费心血而无功。这就是我们提出搞“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背景所在。对此,我们出台两项政策,筑起了遏止“盲目研究”的防线。
政策之一:精选有效课题。为遏制“人人有课题,年年搞研究,年年无成果”的盲目行为,我们要求基层学校可在已立项的课题中,筛选出具有校本性和实效性的2-3个课题重点研究,力争出精品,并强调“只有极具校本性和实效性的课题,方能进入校、市两级重点研究课题行列”。教育发展调研室则从各学校申报的重点课题中,筛选出若干个对提高全市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有实用价值的课题,给予重点扶持。正是这一政策的引领,府前中学的县市级课题《学生地理空间感的建立与应用》,超越了许多省、市级课题,当选本年度市级重点研究课题。
政策之二:杜绝功利课题。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杜绝一些教师将拿到课题结题证书作为课题研究终极目标的不良现象。因而,进行评优选先,不以课题是否结题作为课题研究有成效的依据,而主要关注“研究成果通过何种手段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利用”,从而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并自觉运用研究成果,不再出现盲目研究现象。比如,我们在全市开展的“1121”工程(评选100名教坛明星、100名优秀教研组长、200名师德标兵、100名优秀班主任)中,对于科研成果一项,我们就采用了这一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3.两步延伸:杜绝“一次性研究”
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环节。“一次性研究”使得课题结题之后,就没有了继续发展的空间。无论是将课题研究成果弃之不用,还是将研究成果复制到教育教学中,都将使课题研究得不到继续延伸和发展,这就严重背离了“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本意。为此,我们采取“在实践中选择,在实践中完善”的措施,筑起了杜绝“一次性研究”的防线,实现了研究成果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步:在实践中选择
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工作的意见》两个规范性文件,从成果推广的原则、推广的途径和方法、推广的程序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教育发展调研室本着“成熟一点推广一点,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原则,精心筛选出已结题的、应用价值高、普适性强、再研究潜力大的课题,并吸纳自愿参加推广研究的学校,进行联合攻关。
第二步:在实践中完善
由于对某个学校或班级适用的成果在另一学校或班级未必适用,同时,对研究课题成果的应用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各联合攻关小组在原成果单位的带领下,按照推广程序,有计划地开展了深化研究。比如实验中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行为研究》课题成果在威海市获二等奖,为深化研究,他们与另外七所自愿参与深化研究的学校组成了研究共同体,通过“区域联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推广,在推广中深化,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研究成果,形成了联动共赢的局面。
二、坚持“两破两立”:完善管理和评价机制,实现教科研由“无序”向“有序”转变
高效是“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灵魂。教育科研能否高效运作,关键在于管理和评价机制能否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针对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存在的缺陷,我们采用“两破两立”的措施,初步完成了从滋生形式主义到孕育“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转轨。
1.科研管理体制:破除“行政垄断型”,建立“团队自主型”
以往的教科研范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运转模式,从课题的选择到研究计划的确定,从过程管理到课题结题,均是以行政管控为主。基层学校只是作为一个执行者,忠实而被动地遵照上级指示行事,尚未进入有目标、有计划的“研究主体”角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教育科研工作的自主权下放到学校,采用“团队自主型”,还能者以广阔的自由驰骋空间。
(1)组建团队,集中智慧
我们的教科研团队完全由各学校自主形成,有强强联合式的,有异质互补式的,其目的都是通过团结协作,集中智力资源,提升团队效能。比如,以诸往中心小学为核心的《小学阶段国学启蒙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整合的研究》团队,由11所实力较强的学校组成,而以府前中学为核心的《中学历史多维互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团队,则是异质互补式的搭配。这样的结合,提高了执行力,有利于把课题做得更实、更强、更长久。
(2)自主发展,互利共赢
团队自主,指的是自主制定研究计划,自主确定研讨活动形式和活动次数,自主开展研讨活动,自主负责团队管理,自主确定通过何种方式展示研究成果,等等。但是,团队自主并不是搞“放羊式”教科研,我们要求行政和研究部门根据团队的需求,为其总体把脉、出谋划策、提升总结,完成指导、服务的职责和任务。这样,便实现了教师和行政研究人员各归其位、各司其职:教师不等不靠积极研究,行政研究人员减少指令性文件和检查次数认真指导。这样,就催生了自主研究的内部动力,为教师提供了展示个性和创新思维的空间,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2.科研评价机制:破除“虚评体系”建立“实评体系”
用评价机制引领教科研、管好教科研,是我们建立教科研评价体系的目的。我市以往的教科研评价体系由管理保障、校本培训、课题研究、科研成果四部分构成,具体指标中也不乏“有健全的教科研制度,制定相关政策,采取得力措施,创造性地开展教科研工作”之类以听汇报、查资料为主的“虚”评价指标,从而助长了言不符实、弄虚作假之风的滋生与蔓延。为此,我们果断摈弃虚空条款,添加强化实效性指标,建立了务实的“经济实用型”教科研评价体系。
(1)关注成果获取的过程
因为我们的研究课题都来自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关注成果获取的过程,才能保证成果的含金量,才能使科研成果作用于教育教学不成为一句空话。为此,在摈弃无实效性指标的同时,我们又增添了一些关注“课题在课堂上是怎么研究的,每一阶段学生得到了哪些发展,通过哪些具体指标可以看出学生的发展,所留下的过程材料是否有价值”等硬性指标。明确的目标,引领教师真正将教研和科研联系起来,潜心于各种教学法的研究。
(2)关注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进行教育科研,绝不是以降低教学成绩为代价的。因此,我们除了关注成果的研究过程,更关注成果的实践性和实用价值。根据研究过程和应用价值,以质论价,把研究成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紧紧捆绑在一起。这样的硬性指标,是彻底扭转教育科研由虚变实的强有力武器。比如对参与成果推广的各团队的成果评价指标是:参与推广研究的团队必须有一半以上在学年末的考试成绩比上年有提高,否则不得分。这一系列指标,都实实在在地把教育科研引导到促进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了。
“经济实用型”教科研虽尚处起步阶段,但响应之热烈、影响之大、成效之显著,足以证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师不再视教育科研为“鸡肋”,不再是教育科研的局外人,不再忙碌着做无用功,而是在享受着科学化和优质化的研究过程与成果。比如,我市黄山路学校进行的国家级课题《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不仅研究出了识字、阅读、作文等教学法,而且编写了体现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学习理念的课内补充阅读丛书;以实验中学为核心的《生活物理教学行为研究》团队,提炼出了生活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编写了《生活中的物理》资源包,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制作了相配套的课件;白沙滩镇大陶家区小学《生态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构建了以五种方式(“生本”、“情境”、“体验”、“愉悦”、“合作”)和六个维度(“参与度”、“整合度”、“亲和度”、“自由度”、“练习度”、“延展度”)为主的生态性课堂教学模式,其中 9名教师的课题研究感悟在《山东教育》上刊发;乳山二中的《优化教材,探索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依据音乐鉴赏教材和学生的需要,编写了体现知识系统性的校本教材,易于理解,便于记忆,新的教学模式已经产生;海阳所初中的《政治新教材中“附件”的应用研究》,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将附件分类应用,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增进了政治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当然,“经济实用型”教科研还有很多路要走,比如,如何逐渐提升教师研究的档次,如何指导教师提炼有一定水准的研究成果,如何取得专家有针对性的指导,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实为本,以效为重,在反思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已具雏形的良性循环教育科研小环境,必将成就学校教育科研的大气候。
(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