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人贾潮江:做雷锋精神传人义务理发55载

来源 :百姓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kang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少年时代开始学雷锋做好事,不管是做学生,还是参加工作后当了铁路工人,直到退休步入花甲之年,50多年来,他背着理发箱,在校园、田间地头、军烈属家、养老院、军营、车站、广场、村庄……到处留下他义务理发的身影。他义务理发用坏了45把理发工具、38把剃刀和34个理发包,先后骑坏了12辆自行车。怀着满腔热情,带着一份执着,他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走学雷锋奉献爱心之路。他叫贾潮江,退休前是唐山市玉田县火车站的一名客运员。
  一套理发工具随他走四方
  “老贾,算准了你这时候来,我都准备好了!”2018年9月10日一大早,贾潮江来到玉田县刘现庄,在村口遇到了等候自己的刘德如老人。
  刘现庄是“全国孝老村”,也是贾潮江义务理发的一个“据点”。5年来,每个月的10日和25日,贾潮江都会背着理发工具包准时出现在村口。说起贾潮江,刘现庄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老贾就是活雷锋啊!”
  68岁的贾潮江,从上小学就开始学雷锋。
  1963年,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响彻祖国大江南北。时年13岁的贾潮江,正在上小学五年级。他在心里暗下决心:“要像雷锋那样,做好事,当好人!”于是,他主动修理损坏的桌凳,打扫校园卫生,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雷锋小组为五保户、军烈属扫院子挑水,拾柴火烧炕,浇园子种菜……
  一次,贾潮江去烈属李浩堂家做农活,他见到老人头发蓬乱、胡子拉碴,便萌生了学习剃头刮脸手艺的念头。此后,贾潮江利用课余时间,跑到镇上的理发馆、剃头棚,帮师傅们倒水、扫地、洗围裙,博得师傅好感后,再请求拜师学艺。学成归来,贾潮江用父母支持的三块五毛钱,加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购买了理发推子、剪刀和梳子,开始义务理发。
  最初,由于手艺不高,贾潮江的服务对象只是军烈属老人,为他们理光头、刮胡子。学校老师为了鼓励他这个“小雷锋”,便带着同学们主动给他当“顾客”练手艺,理分头、剪短发。经过一段时间实践,贾潮江的理发技艺逐渐提升。從此,村里的大树荫下,上工的田间地头,繁忙的修河工地,总能看到贾潮江手握理发推子,为乡亲免费服务的身影。
  1968年,贾潮江被当时的公社党委树为典型,授予“学雷锋标兵”称号,并于1971年光荣入党。
  1972年,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的贾潮江,经公社党委推荐,保送至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上学。在校期间,繁忙的学业并未耽误贾潮江学雷锋做好事,他坚持为同学、老师、校工义务理发;放假回家,照样继续为乡亲们服务。
  从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毕业后,贾潮江成为一名铁路工人,先后在河北秦皇岛火车站、三河火车站和丰润火车站工作。1980年,贾潮江回到玉田老家,在韩家林火车站任助理值班员。而他随身携带的除了行李,便是一整套理发工具。
  “刚回到家乡便发生了一件极为有趣的事。”现如今,贾潮江回忆起来,还忍俊不禁。当时,他得知韩家林精神病院有两位老复员军人正住院治疗,便利用到新单位上岗后的第一个休息日,准备去为他们理发。
  “当我走进该院值班室,笑呵呵地对两位值班医生说,要为老军人和其他患者义务理发时,他们用十分诧异的目光盯着我看了好久。然后,一个把我扶到了座位上,另一个为我诊起病来。”令贾潮江哭笑不得的是,自己竟被医生当成了一位“精神病患者”。
  “也不怪他们,因为好多精神病患者的表现,便是见人特别亲、特别热乎。”贾潮江笑着讲述这件往事。
   一个心愿让他和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战士结缘30年
  2018年8月28日清晨,贾潮江很早便起了床。匆匆吃过早饭,他背起理发工具包,快步走出家门,赶到玉田火车站,登上开往北京的列车。
  这天,贾潮江要去北京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义务理发。这是贾潮江2018年第8次为该队战士理发。2018年,也是贾潮江为国旗护卫队战士义务理发的第30个年头。
  1989年年初,贾潮江从电视上看到国旗护卫队踢着正步,气宇轩昂地从天安门金水桥走向广场,庄严地升起五星红旗。一股爱国激情,从他心底油然而生。贾潮江想:“要是自己能为战士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就好了!”很快,贾潮江想到了自己“能做的事”——为战士们义务理发。
  1989年3月5日,贾潮江为圆这个心愿,背上理发包,装上3把理发推子、5把刮胡刀等工具,一个人坐火车赶到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驻地。
  可是,毛遂自荐并不顺利,国旗护卫队的中队长和指导员婉拒了贾潮江的请求。贾潮江当即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北京铁路局工会开的介绍信,以及他本人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奖章,请求让他以一名铁路工人的名义,为护卫国旗的战士们进行服务。
  经请示上级,国旗护卫队领导同意了贾潮江的请求。
  自那时起,贾潮江利用每两周一次的休班时间,去北京为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义务理发。而这一去,便是30年风雨无阻。
  “每次去理发,都要住上一晚。战士们提前为我收拾好屋子,准备好茶水。”在贾潮江看来,他和国旗护卫队战士们的关系胜似家人。
  1989年12月24日的北京,飞雪漫天,寒风刺骨,气温降到了入冬以来的最低点。而这一日,正是贾潮江为国旗护卫队战士们理发的日子。当贾潮江披着满身雪花,背着理发包赶到国旗护卫队驻地时,早早迎候他的战士们纷纷上前,给他掸雪,捂手。
  “贾师傅,您辛苦啦!”声声问候,有如股股暖流倾注贾潮江心头。
  京唐两地的奔走,走出了军民鱼水深情。2002年6月2日,贾潮江为战士们义务理完发后,国旗护卫队36名官兵,破例身着参加天安门国旗升旗仪式的标准服装列队,请贾潮江站在中间位置合影留念。这是国旗护卫队成立以来,首次与一位普通工人合影留念。
  “这是我受到的战士们的最高礼遇!”翻看着影集里的这幅合影,贾潮江心潮澎湃。
  2010年,年满60周岁的贾潮江即将退休离岗。国旗护卫队领导听说后,专门为贾潮江开了一次座谈会。座谈会上,指导员诚恳建议他退休后留在家颐养天年,不要再奔波于唐山、北京两地。可贾潮江说:“这么多年,我与国旗护卫队建立的深情割舍不断。只要手还能动,脚还能迈得开,我就要一如既往地为战士们义务理发!”   历经30载风风雨雨,换来了战士们衷心爱戴。贾潮江先后被聘为国旗护卫队的义务理发员、编外指导员,他的个人事迹也陈列在国旗护卫队的光荣室里。
  30年来,每逢国旗护卫队老兵退役、官兵调动工作,他们都会请贾潮江再给自己理一次发,并跟他照一张合影。他们希望把贾潮江的感人事迹,带到各自新的工作岗位上。国旗护卫队一位服役12年的河南籍老班长,2017年光荣退役前,特意请贾潮江最后一次为他理了发,并与贾潮江合影留念。这位老班长动情地说:“这些年来,贾师傅为我们义务理发,学雷锋、办善事,让我深受感动。回到家乡后,我一定要把国旗护卫队的好作风、贾师傅为社会服务的好传统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一封介绍信伴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兹有我县贾潮江同志,中共党员,系北京铁路局玉田县站客运员,已有44年党龄,坚持学雷锋义务理发50年,先后荣获全国铁路劳动模范、火车头奖章获得者……今前去贵地,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公益宣传、学雷锋义务理发等活动,请有关部门单位给予接洽!”
  记者看到,在贾潮江的众多藏品中,这封2014年由玉田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开具的介绍信,格外引人注目。
  而贾潮江背着理发工具包走南闯北,凭的就是单位和部门开具的介绍信。
  “我的梦想就是——拿着推子走遍全中国!”说起自己的心愿,贾潮江有些激动。其实,早在1996年,借着去内蒙古看望当兵儿子的机会,贾潮江就拿着单位开具的介绍信,背着装有推子、剪刀等工具的理发包,来到呼和浩特,开启了自己的全国之旅。在当地人的指引下,他来到了内蒙古工业大学,在征得校领导同意后,顺利地为大学生们“送上了服务”。
  “一开始,大学生们只是持观望态度。”贾潮江回忆说,义务理发可能令大学生们不解,但看到有人坐在椅子上,几分钟理出一头整齐利落的发型后,大学生们纷纷报名,排起了长队。
  尽管手持介绍信,贾潮江义务理发的行动,也遭遇过误解和冷眼。一次,贾潮江来到北戴河的一个小村庄,恰逢村干部出门不在,而村民们又对介绍信心存疑虑。
  “是否另有所图?”面对村民们的猜疑,贾潮江直接找到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推剪了起来。在周围一圈村民的注视下,贾潮江几分钟便完成了理发,并认认真真地将地上的发茬清扫干净。看到义务理发是真事儿,村民们备受感动,纷纷为贾潮江倒热水、洗水果。
  贾潮江说,最令他难忘的,便是2013年的广州之行。“在广州,我选择了几个社区作为服务点,为那里的老人孩子剪头发。”贾潮江说,上了年纪的老人几乎只用粤语交流,而自己一句也听不懂。为此,他请来了社区里会说普通话的年轻人做翻译,一边理发一边跟老人们交流。“一天下来,我倒是学会了几句粤语!”贾潮江乐呵呵地说。
  凭着这股劲头,贾潮江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往南,他到过广州、深圳、珠海、南昌、长沙;往东,他去过山东威海;往北,他到过东北三省、内蒙古……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给当地的部队、疗养院、学校义务理发,实践雷锋精神。
  2005年9月,贾潮江随北京铁路局组织的劳动模范疗养团去威海疗养。期间,他仍坚持到当地的医院、学校、部队、候车厅,义务为群众理发。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恰逢大学新生在军训,他边给军训新生理发,边给周围的学生宣讲雷锋精神,讲述自己多年来学雷锋的体会和感想。
  “江潮奔涌气豪迈,学习雷锋不间断。几十年如一日,为民服务心中暖。”在贾潮江家里,记者见到了满满一书柜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服务对象给他的留言寄语。
  成千上万条寄语,来自全国各地,而留言者遍布各行各业。
  “你看,这是我现在用的第46把推子。”贾潮江说,多年来,工具只能是用坏后才更新,而却不会让它生锈。
  至今,贾潮江义务理发累计40多万人次,先后骑坏了12辆自行车,用坏了45把理发工具、38把剃刀和34个理发工具包,行程累计60万公里。
  贾潮江不仅自己坚持义务理发实践雷锋精神,还积极带动更多的人学习雷锋精神、传承志愿服务事业。2002年,他担任了玉田县某电脑学校校外辅导员。在他的倡议下,学校命名了两个“学雷锋班”,这两个班的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多次走上街头、走进军营,义务修理电子设备,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2015年4月10日,“贾潮江爱心服务队”在玉田县正式授牌成立。这支服务队吸收了来自医疗、电力、金融、教育、环保、科普等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广泛开展形式多样、遍及城乡的志愿服务。到目前,“贾潮江爱心服务队”队员已达1000多人,累计做好事1万余(件)次。
  多年来,贾潮江先后为近百所学校做过360多场学雷鋒作贡献事迹报告会,听众达80余万人次。他还先后与40多所学校建立长期联系,担任校外辅导员,传播雷锋精神,对青少年进行理想道德教育。
其他文献
随和,民间俗词。《现代汉语词典》云:和气而不固执己见。  随和用来形容人的性格,词典释义大抵正确。倘若深究,则不止于此。孔门弟子说老师“温、良、恭、俭、让”,其中“温、恭、让”三点均与随和有关。温和与和气义近,只不过后者更加口语化。“恭”是尊敬、尊重,“让”是礼让、谦让,无此二者,何来随和?孔子的形象又被概括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随和之人皆不猛,显而易见。安,则是根本,是基础。外表看是安
期刊
骨头汤在世界各地都是一种备受推崇的补品。在中国,人们用它来给老人、病人、孕妇、产妇补充营养,用来给孩子补钙。在西方,12世纪的医学典籍中,就有了用它来治疗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的记载。骨头汤,真有那这么神奇的作用吗?骨头汤里的营养成分乏善可陈   首先,咱们来看看骨头汤里有什么?   好的骨头汤是用骨头经过长时间小火慢炖出来的,浓白黏稠,味道鲜美。浓白来自于脂肪。骨头中的脂肪被煮到汤中,在不停地翻滚
期刊
看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读到了很多关于她个人生活的真实经历。在一篇文章里,张爱玲写了一个令她感到幸福的片段:“黄昏的时候,路旁歇着人力车,一个女人斜欠坐在车上,手里挽着网袋,袋里有柿子。车夫蹲在地下,点那盏油灯。天黑了,女人脚边的灯渐渐亮了起来……小饭铺常常在门口煮南瓜,味道虽不见得好,那热腾腾的瓜气与‘照眼明’的红色却予人一种‘暖老温贫’的感觉。”   那时候的张爱玲,生活在一个悲苦笼罩的家
期刊
不愿服老,这几乎是老年人的一个通病。我的父亲,一位80多岁的退休教师,去年还是一位不愿服老的人。父亲不服老,一个重要的标记就是依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外出上街、串門。家里人从安全角度出发,多次劝他放弃自行车改乘公交车,他总说:“那多不方便,我又没事,自己心里有数的。”一副不服老的模样就这样写在了他的脸上。  前年下半年的一天,父亲又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外出,回家时竟与一辆突然刹车的挂车追尾而跌倒在地,幸
期刊
中午我们一家人去饭店吃饭。服务员是个新来的年轻女孩,看上去特别朴实。这个服务员很热情,看到我们抱着孩子,赶紧去搬宝宝椅。她的服务很周到,随时倒水,清洁餐桌。她笑起来很漂亮,我跟她开玩笑说:“你这微笑服务做得真到位啊!”她听了,更开心了。  我们吃了一会儿饭,她忽然拍了一下自己的脑门说:“哎呀,我都给忘了。带孩子来的顾客,饭店可以赠一碗鸡蛋羹。我去告诉厨房做,小孩子一定爱吃!”我们当然高兴得到赠送的
期刊
林清玄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关于磨难的小故事。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上帝看到麦子果实累累,非常开心。一位农夫看到上帝说:“仁慈的上帝!您可不可以允诺我的请求,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有大风雨、烈日干旱和虫害?”上帝说:“好吧,明年不管别人如何,一定如你所愿。”第二年,这位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的麦穗,因为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虫害,麦穗比平常还多了一倍,农夫兴奋不已。可等到收获的
期刊
在天津河西区老式小区的一间50平方米的群租房里,住着来自天南海北的9名男性外卖骑手。他们中最年长的52岁,最小的刚满20岁,老家最近的在天津,最远的在甘肃农村。  这间屋子是一个外卖站,也是一群外卖骑手的“家”。这里住过刚离开农村的少年,住过失业的大学生,住过国企买断工龄的员工,也住过农民工和下岗工人。在宏大的政策规划和产业兴衰下,外卖骑手不断变化谋生手段,有人在这里干了3年多,有人睡了一晚就走,
期刊
2018年教师节前夕,97岁的张幼丽提前收到了学生们的节日祝福。  张幼丽是广东省东莞市现存登记在册、有据可查的“最老”的小学——莞城阮涌小学最年长的退休教师。如今每个月,一批上世纪60年代她教过的学生,其中不少年纪已超过80岁,都会与她聚在一起,再叙这份难得的师生情分。  张幼丽不仅桃李遍天下,还与同为97岁高龄的丈夫谱写了一段甜蜜的世纪之恋佳话。两位老人相濡以沫、风雨同舟,至今已携手走过73年
期刊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越来越容易焦虑了。  一对夫妻本来生活平淡幸福,但一次同学聚会看到别人都混得比自己好,孩子也都在重点学校上学,瞬间觉得黯然神伤。聚会以后两个人回家都没睡好觉,感觉生活的幸福指数直线下降了。  你本来在家过得好好的,刷了会儿朋友圈,里面都是各种旅行美照,恩爱图片,生活的美好。本来平静的心情,此刻会莫名起一点波澜。  一切都没有变,变的是自己的心态。就是这些日常的点滴,让我们不停地感
期刊
一起貌似寻常的民间借贷案件,核心证据是一张收条。因为收条上有一句“还剩余款”,两个老朋友对簿公堂,还用上测谎仪。收条上最核心的是4个字——“还剩余款”。到底是“还(hái)剩-余款”,还是“还(huán)-剩余款”,前一个的意思是余款还未还清,后一个意思是余款已经归还。这起官司经历了一审、二审,情节令人深思。  借款30万元,两个老朋友闹上公堂  2017年4月,浙江建德法院受理了此案件。原告钱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