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末期,一个名词频频出现于中国的媒体,并迅速成为倍受关注的新鲜事物,这个名词就是“创业”,而当我们的话题每每聚焦到大学生创业时,忧虑总是多于欣喜。从“统分统配”到“双向选择”,从“天之骄子”到就业危机,当代大学生头上眩目的光环已风光不再,“拿什么创业?”“怎样创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记者:欧阳教授,目前社会各阶层对创业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创业者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受到社会的鼓励和尊重。作为创业教育的研究专家,能否请您谈谈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欧阳峣:创业这个词在中国并非新鲜词语。创业作为人们开创事业的实践活动,蕴涵着奋发向上、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它凝注在民族精神之中,将成为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但现代意义上的创业在中国受到重视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应该说,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并成为热点都会有它深刻的社会背景。创业之所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亮点,是因为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较之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进行体制深层次改革,以构筑新的经济发展平台。创新和创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千百万人的艰苦创业是构筑经济发展平台的重要手段。
记者:您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来源于我国自身发展的内动力,还来自于世界趋势的推动吗?
欧阳峣:对,创业实际上早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就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一种巨大力量。在传统经济学中,一直认为大企业创造了社会大部分的就业机会,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福利的主要来源,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这种观念发生了改变。以美国为例,在二十世纪50年代,美国每年大约产生9 3000个新企业,而到了80年代,创业者的新创企业产生速度上升到每周大约12000个。从1970年到1980年间,新企业为美国提供了大约2000万个新的就业单位。现在,在美国和世界其它一些地区,小企业和创业者每年创造着70%以上新的就业机会和70%以上的新产品和服务,美国经济连续十多年的强劲增长,与创业者的业绩是分不开的,因此,新一代的创业者被称为“美国的新英雄”。近二十年来中国民营经济的崛起就很能说明问题。在我国,从“个体户”到“私营企业主”再到“民营企业家”,直到形成非公有制经济这一国民经济所有制中不可小视的组成部分,就是一部分人率先创业,并以其迅速致富的号召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下海”,因而形成了我国的创业大潮。据美国《福布斯》杂志2001年10月26日推出的中国内地100富豪排行榜统计,这100个人拥有1500亿人民币的资产,中国已拥有自己“批量”的亿万富翁,创业成为通往财富殿堂的最好出路。
记者: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兴起,似乎只是近几年的事。请问它的兴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吗?
欧阳峣: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早在8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研究和探讨创新与创业的问题。但我国大学生创业大潮的兴起,还是源于1998年清华大学的学生们首先发起并组织的“创业计划大赛”。当时的第一、二届大赛共有北京10多所高校520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参加,收到创业计划170余个。仅在第二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中就诞生了视美乐、易得方舟,网贝、乐都、慧声等学生公司,有的还引来了巨额的风险投资。此后,南京、上海、天津、西安、武汉等地高校纷纷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首届全国高校创业计划大赛也拉开了帷幕。中国大学生涌动起一股科技创业的原动力,60多家中外知名媒体对大学生创业活动进行了追踪与报道。大学生创业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鲜事物,当然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它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与学生观念的转变。由于新时代的大学在知识创新与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学本身的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院校在思考怎样培养适应社会的创造性人才,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大学生们也在思考如何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自己在经济大潮中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为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带来极大效应的“创业计划大赛”出现在国人眼中时,人们的目光自然会为之一亮。因为创业作为对专业知识、管理能力、意志品质、创新精神的综合考验,它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近几年,大学生因自主创业而成就财富理想的人已是屡见不鲜了,这也必将带动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创业大潮。
记者:对大学生创业行动社会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学生应以学为主,谈创业为时过早,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欧阳峣:大学生创业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参与创业,大学生也需要通过创业实现自身价值。但是大学生创业有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一般来说,大学生处在创业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创业所需的素质和技能,提高创业能力。只有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才能夯实创业素质的基础。求学阶段的创业教育,应以不影响学业为标准。还有特殊的情况,就是一些基础很好的同学,如果有了发明创造,而且创业的愿望又非常强烈,也可以在大学高年级就进行创业的尝试,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就是鼓励和引导同学们进行这种尝试。虽然最终的创业行动可能与一些学生无缘,但创业的理念、创业的技能、创业的综合素质都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应该说创业是每一个大学生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记者:据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在校本科生创业成功的不到1%,研究生的成功率也仅达5%,这是否说明大学生创业是一项风险性很高的事情?
欧阳峣:我们不能因为部分学生创业的失败或不足就去反对或阻拦学生创业,当年,硅谷就是与斯坦福大学、学生创业者以及美国的风险投资商一起成长的。没有那些在车库里艰苦创业的大学生,也就没有现在的英特尔、惠普和苹果公司,也就没有现今世界上一流的斯坦福大学,更不会有今日神夸的硅谷。不论现在国内大学生创业公司的成败与否,未来他们中间一定会成长一批伟大的管理者,现在关键的是,如何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理性的引导。
记者:据说您主持了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重点资助课题,该课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欧阳峣:我们的研究主要是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题体系以及学生管理方式等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性改革。从教育内容看,创业教育是由创业意识、创业目标、创业能力教育等因素构成的,因而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为社会作贡献作为人生的目标,把为社会创造财富作为人生的追求,激发积极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使之成为创业稳定的内在驱动力;要进行创业目标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正确地分析社会形势、就业形势以及自身的特点、优势和能力状况,在此基础上选择正确的创业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包括把握机会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关系的能力,以及从事某一岗位工作必备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从教育方法上,要把思想教育、典型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创业能力。从教育阶段而言,创业教育要贯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全过程,并在不同阶段应侧重不同的内容。惟如此,我们的创业教育才真正具有指导意义,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也才能为广大创业者在心理准备上提供必须的粮草。
(欧阳峣:湖南商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创业教育专家。)
记者:欧阳教授,目前社会各阶层对创业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创业者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受到社会的鼓励和尊重。作为创业教育的研究专家,能否请您谈谈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欧阳峣:创业这个词在中国并非新鲜词语。创业作为人们开创事业的实践活动,蕴涵着奋发向上、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它凝注在民族精神之中,将成为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但现代意义上的创业在中国受到重视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应该说,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并成为热点都会有它深刻的社会背景。创业之所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亮点,是因为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较之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进行体制深层次改革,以构筑新的经济发展平台。创新和创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千百万人的艰苦创业是构筑经济发展平台的重要手段。
记者:您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来源于我国自身发展的内动力,还来自于世界趋势的推动吗?
欧阳峣:对,创业实际上早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就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一种巨大力量。在传统经济学中,一直认为大企业创造了社会大部分的就业机会,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福利的主要来源,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这种观念发生了改变。以美国为例,在二十世纪50年代,美国每年大约产生9 3000个新企业,而到了80年代,创业者的新创企业产生速度上升到每周大约12000个。从1970年到1980年间,新企业为美国提供了大约2000万个新的就业单位。现在,在美国和世界其它一些地区,小企业和创业者每年创造着70%以上新的就业机会和70%以上的新产品和服务,美国经济连续十多年的强劲增长,与创业者的业绩是分不开的,因此,新一代的创业者被称为“美国的新英雄”。近二十年来中国民营经济的崛起就很能说明问题。在我国,从“个体户”到“私营企业主”再到“民营企业家”,直到形成非公有制经济这一国民经济所有制中不可小视的组成部分,就是一部分人率先创业,并以其迅速致富的号召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下海”,因而形成了我国的创业大潮。据美国《福布斯》杂志2001年10月26日推出的中国内地100富豪排行榜统计,这100个人拥有1500亿人民币的资产,中国已拥有自己“批量”的亿万富翁,创业成为通往财富殿堂的最好出路。
记者: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兴起,似乎只是近几年的事。请问它的兴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吗?
欧阳峣: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早在8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研究和探讨创新与创业的问题。但我国大学生创业大潮的兴起,还是源于1998年清华大学的学生们首先发起并组织的“创业计划大赛”。当时的第一、二届大赛共有北京10多所高校520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参加,收到创业计划170余个。仅在第二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中就诞生了视美乐、易得方舟,网贝、乐都、慧声等学生公司,有的还引来了巨额的风险投资。此后,南京、上海、天津、西安、武汉等地高校纷纷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首届全国高校创业计划大赛也拉开了帷幕。中国大学生涌动起一股科技创业的原动力,60多家中外知名媒体对大学生创业活动进行了追踪与报道。大学生创业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鲜事物,当然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它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与学生观念的转变。由于新时代的大学在知识创新与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学本身的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院校在思考怎样培养适应社会的创造性人才,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大学生们也在思考如何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自己在经济大潮中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为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带来极大效应的“创业计划大赛”出现在国人眼中时,人们的目光自然会为之一亮。因为创业作为对专业知识、管理能力、意志品质、创新精神的综合考验,它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近几年,大学生因自主创业而成就财富理想的人已是屡见不鲜了,这也必将带动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创业大潮。
记者:对大学生创业行动社会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学生应以学为主,谈创业为时过早,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欧阳峣:大学生创业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参与创业,大学生也需要通过创业实现自身价值。但是大学生创业有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一般来说,大学生处在创业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创业所需的素质和技能,提高创业能力。只有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才能夯实创业素质的基础。求学阶段的创业教育,应以不影响学业为标准。还有特殊的情况,就是一些基础很好的同学,如果有了发明创造,而且创业的愿望又非常强烈,也可以在大学高年级就进行创业的尝试,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就是鼓励和引导同学们进行这种尝试。虽然最终的创业行动可能与一些学生无缘,但创业的理念、创业的技能、创业的综合素质都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应该说创业是每一个大学生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记者:据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在校本科生创业成功的不到1%,研究生的成功率也仅达5%,这是否说明大学生创业是一项风险性很高的事情?
欧阳峣:我们不能因为部分学生创业的失败或不足就去反对或阻拦学生创业,当年,硅谷就是与斯坦福大学、学生创业者以及美国的风险投资商一起成长的。没有那些在车库里艰苦创业的大学生,也就没有现在的英特尔、惠普和苹果公司,也就没有现今世界上一流的斯坦福大学,更不会有今日神夸的硅谷。不论现在国内大学生创业公司的成败与否,未来他们中间一定会成长一批伟大的管理者,现在关键的是,如何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理性的引导。
记者:据说您主持了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重点资助课题,该课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欧阳峣:我们的研究主要是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题体系以及学生管理方式等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性改革。从教育内容看,创业教育是由创业意识、创业目标、创业能力教育等因素构成的,因而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为社会作贡献作为人生的目标,把为社会创造财富作为人生的追求,激发积极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使之成为创业稳定的内在驱动力;要进行创业目标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正确地分析社会形势、就业形势以及自身的特点、优势和能力状况,在此基础上选择正确的创业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包括把握机会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关系的能力,以及从事某一岗位工作必备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从教育方法上,要把思想教育、典型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创业能力。从教育阶段而言,创业教育要贯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全过程,并在不同阶段应侧重不同的内容。惟如此,我们的创业教育才真正具有指导意义,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也才能为广大创业者在心理准备上提供必须的粮草。
(欧阳峣:湖南商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创业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