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学里,流传着这样的话:考研,100%的人报名参加,复习坚持到最后的只有80%,上考场的只有60%,真正考完最后一门的只有50%。各位考研的朋友,你属于50%当中的一员吗?准备考研的你,是不是可以负责任地先给自己一个理由?不是用来说服别人,而是用来坚定自己的目标和明确自己的选择。你对自己的考研动机了解吗?是什么让你参加到这个运动中来?是一开始就确定了目标还是受考研成风的影响?是想多一些人生经历为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空间,还是想拿到一个高学历,从而拥有良好的社会地位或者光宗耀祖的资本?
★考研群体分类★
第一类:由于高考失利,对学校和专业都不满意,是考研让他们重新看到了希望,又给了他们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从进校的第一天起,他们就一心一意准备考研,至于专业课,只要保证不亮红灯就行,至于奖学金、荣誉等等都不放在心上。这类人目标明确,考研过程中能够坚定自己的目标,并为完成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第二类:真正有科研抱负,想在学术方面有所建树,他们有着扎实的基本功,从小就开始培养严谨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大都不喜欢复杂的人际交往,在高校继续深造读书做科研是他们想要的生活。这一类群人很适合考研,一般在大学期间就得到导师的青睐。考研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第三类:在校期间就一直很本分地当着学生,既不热心于活动,对科研也没兴趣,在大学期间与社会接触少。由于当前就业压力大,面对残酷的生存竞争时,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为逃避就业压力,只好选择考研来让自己继续留在学校。然而,这类人即使考研成功,也无法确定3年的研究生生活能够给他们一个更有保障的未来。他们走入社会时,也不见得比优秀的本科生有竞争力。
第四类:经历了紧张刺激的高考,终于梦想成真,不管这大学令自己满意还是不满意都先轻松一回,而完全的自由带来的空虚使他们无所适从。在迷茫中过了大学时光的二分之一更或者是三分之二,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为考研忙碌充实着,才开始想起也应该给自己的大学生活一个交代,于是杀到书店、杀到图书馆、再杀到自修室开始考研生活。这类人心态不成熟,缺乏目标,考研动力不足,需要刺激。
第五类:与其说他们是参考,不如说是陪考,他们抱着玩一玩、试一试的心态,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一个寝室八个人,七个人考研,一个人不考那不是落单了?考不考得上无所谓,他们看重的是考研这个过程,以便让自己的人生多一些体验。这类人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内心不坚定,只是把考研当作人生路上的一个过程。
个案1:朱毅,24岁,研二
我主要是因为高考失利了,想通过考研再次证明一下自己,尽管我本科读的是外语专业。在很多人看来,外语专业很走俏,我的大多数同学也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但是,我不喜欢外语专业,作为男孩子,我更希望读管理、法律。再说,工作的好坏也是相对而言,再好的工作自己不感兴趣,效果也不会太好。
2002年6月,我正式作出考研的决定,报考法学专业。因为是跨专业报考,加上学校法学院暑假也全都休息,只能自己进行复习,但总是不得要领,总觉得无法突破。9月开学后,我去法学院听课,觉得豁然开朗,从此复习进程加快。我一直认为我是考研中的幸运者,直到考试,专业书都没看完。但毕竟看了一部分书,有一个大概的知识构架,专业思维方式已经形成,最后还是顺利上线。
读研以后,多少有一些失望,发现跟自己想的不一样。由于研究生扩招,研究生生源增加,而导师太少,每个导师负责的学生比以前多了,自然效果上就要差一些。而且他们本身事务繁忙,经常开会、申报博士点、出国,真是分身乏术啊!至于上课嘛,每周8节专业课,比较轻松。课堂上没有想象中热烈的学术讨论,甚至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的现象也很少。由于竞争残酷,同学之间的交流不多,每个人都保留着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单兵作战。这种学习氛围让我难以适应,但又不得不处身其中,所以有时很痛苦。
现在班里1/3的同学忙于在外上课赚外快;1/3的同学在自己做学问,有的已经出版了两本专著;剩下的1/3,像我,徘徊在两种人中间。现在来看,我们专业的就业情况一年不如一年,毕竟僧多粥少嘛!我现在正准备司法资格考试,给自己就业增加砝码。
至于是否考研,我想借用别人的话来说明问题:“考研,可能后悔一年,但不考,就可能后悔一辈子。”究竟考还是不考?自己想好,才能一路走好!
分析:淡泊功名以求实,宁静心绪以做事。我们希望多看到朱毅这样的理智考研族,认清自己,以自己的个人爱好为前提,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考研计划和考研目标。不顾个人实际而强求自己是不明智的,很可能浪费了大好时光。无论走什么路,干什么事,目标一旦确定,就应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持之以恒、踏踏实实地去执行。
个案2:彭志辉,25岁,研二
考研不成功的我毕业时被分配到卫生局工作,公务员的工资少得可怜,而且整天忙得不得了,勾心斗角的事烦得我要命,我倒不在乎工资高低,关键是我想要一种自在而单纯的生活。我不想勾心斗角,不想与人为敌,不想拍马屁,不想活得太累,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不适合在机关工作。所以,我想换一个工作环境,而这个环境的改变途径唯有考研。
像大学时参加的那次考研一样,我给自己留出了5个月的时间,9月底带着少量换洗衣服来到报考的学校,开始了我炼狱似的生活。对考前的时间作出详细的计划,每天分上午、下午、晚上3个时段,各门课要达到什么分数,花多少时间,模拟阶段是15天,再上3个冲刺培训班。于是排除一切杂念,认认真真地在学校图书馆跟小自己四五岁的学生一同作息。日子一天天过去,计划居然能基本实现,心里很高兴,也不觉得累。来回的路上听英语,中午吃饭后背单词。上过冲刺课后自己已经很有信心了,我觉得郭崇兴老师的课起码给我长了5分。
考试也很轻松,只是听力考得不理想,因为我坐在靠门边的位置。考完没几天,心情轻松了不少,因为我把客观题的答案抄出来了,没几天网上就有答案了,我对了一下,怎么算自己应该有330分以上啊。分数出来很早,很高兴,总分果真高于330分。我的专业又不热门,复试顺利通过。
我现在不考虑毕业之后怎么找单位,只想好好利用宝贵的时间把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好,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在理论上再上一个台阶。物质生活很重要,但是精神生活也要相匹配,甚至更高追求的精神生活才会让我感到愉悦。
分析:很多刚就业的人,像彭志辉这样,出于种种原因,如对目前的工作环境不满意,薪酬不满意,或者是出国的需要,或者是真正对知识的渴求等原因,在参加工作后再次有了考研的想法,但真正能够走进研究生队伍的只有极少一部分。因此在决定之前应该考虑清楚,比如自己目前工作的发展前景,自己所能够投入到复习中的时间,以及自己的经济状况等等。
个案3:潘宁,24岁,研一
在那所名不见经传的农业院校里,最开始我只是沿袭高中那种老老实实的学习生活,不敢有所改变,因为还未走出高考失利的阴影。大二时从同学那里听说了还有考研这回事儿,开始并没在意,后来许多的“刺激”让我慢慢发现,上研究生会成为我人生的巨大转折。
有次偶尔穿过北航去坐车,从西门到东门,走在那么大的校园里,体育场、科技馆、教室、家属区、报亭、书店,还有很多或匆忙或悠闲的学生,真是羡慕死了。“难道我就注定要在一个只有两个食堂、买报纸都得花10分钟去校外的学校呆着吗?”我在心底痛苦地问自己。“宁要痛苦,不要麻木!”我决定选择痛苦。像这样由很多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引起的自我折磨还有很多次,以至于后来很多个晚上都心痛得彻夜难眠。
也许,在外人看来这些可能是爱慕虚荣的表现,但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就越发演变成一种想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因为我越来越明白:自己选择的是一条生活之路。我选择了我自己的生活——包括备考时的生活和考上以后的生活。在渐渐弄懂自己不同于一些人只是想拿学位、找个好工作的目的后,我的自信也在悄悄滋长。
我根据自己的性格、志向和爱好来考虑时间安排。因此,在去年的10个月间,就有了我的惟“研”是命。报班、买书、上网查资料、和盟友讨论,我做得如此从容镇定,与原来那个做事唯唯诺诺的我判若两人。难道这就是梦想的力量?千真万确,梦想能够让人斗志无穷。我看书时效率非凡,记忆力异常高,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复习策略,或详或略,或凝神苦想,或倾泻于笔端。为了保证睡眠充足,我晚上从不熬夜,早上也没有在5点以前强迫自己醒来。
我最终选择了研究所而放弃了进入真正的“大学”,尽管我最后考研成功。或许我当初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别人能做到的,我同样可以做到。
分析:不管你是出于什么动力或压力,从产生考研的想法到真正实现的整个过程中,良好的心态是最最重要的。只有先把考研放到心里,而且放对了位置,其他的问题才好解决。也许只有真正进入状态的人最后才会发出考研只是“一种过程”的感叹,什么东西不是处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呢?考研再苦再难总有结束的那一天,而生活却不一样,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在等着你,只有把握好自己的方向,苦涩才会少些。
★专家观点和建议★
欢迎往届生考研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军认为,参加工作后再回过头通过考研走进学校的人现在越来越多。仅就他们教育学院来说,这类学生占的比例就不小。他分析说,这些学生由于已经在一线从事了几年的教育工作,他们对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认识要理性得多。由于他们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因此在进行研究时能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最新的课题方向,能注重解决一些现行教育制度中所遇到的棘手问题。而且他们认识、把握问题的敏感度也要强得多。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李云清看来,走出学校后再重新考研充电的人,往往都是真正想再学一些新知识、新东西。不管是因为以前对工作存在幻想后来发现出入太大,还是当初选择工作时盲目冲动,这些人在经过了一定阶段的实践后,要么找到了自己的真实兴趣所在,要么明白了自己所欠缺的知识体系。当他们重新回到学校后,他们都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的学习和科研中去,这些人往往很容易培养、也容易成材。特别是那些来自企业的学生,他们大多清楚什么样的技术是企业最需要的,因而能“有的放矢”地学习。但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要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养成静下心来做研究的习惯。
应届生不要跟风
应届大学生是就业好,还是读研继续深造好呢?专家们表示,要依据个人的特点和条件而论。那些经过大学4年的学习后,发现自己确实对所学专业或其他学科有浓厚兴趣的人,读研继续深造是进行能动选择的好机会。但对那些没有明确目标的学生,盲目跟风考研并不一定是好事。相反,走上社会在实际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华要更可取一些。毕竟读研不是成材的惟一出路。
如果是为了暂时逃避就业压力,或者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考研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读研不仅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还需要支付3年青春。3年后世界会怎么变化无从知晓。况且现在很多岗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如果仅仅有高学历,而缺少真才实学和工作经验的话,在职场竞争中未必就有明显优势,用人单位需要那种能做事、会做事的人,至于文凭,只要达到一定层次即可。当然对于技术类或科研类职位来说,高学历的竞争力确实要强些。因此,在大学期间一定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每一次重大举动,譬如考研,都要从是否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
★编后语★
考研已成为一股强大洪流,在中国大地汹涌澎湃。从提高人才素质的角度来看,考研成风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来说就不一定了,很多人其实并不适合读研。每个人都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只是现实中很多人不会去寻找,而是一个劲地跟着别人跑,最终碌碌无为。要想在职场竞争中取胜,仅仅有学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不管是应届生还是在职人员,面对考研一定要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