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l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人语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各学科教学的共同目标,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就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哪些习惯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养成比较科学、合理的学习习惯?文章中讲述了许多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让学习习惯的培养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相信读完这两篇文章一定会在你培养学习习惯的路上安装许多指路的明灯,让你清晰而理智地前行。
其他文献
“生命化教育”是我们学校一贯推行的教育理念。我认为,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生命,而且要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随着伴随个人课题——研究在教学中践行“生命化教育”的学习、读书、反思,我对“生命化教育”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在音乐教学中也在努力地践行着“生命化教育”。  “生命化教育”理应是在教育过程中,满怀对生命的敬畏,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生命化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
一、统计分析  1.刊物转载情况概述  201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以下简称《小学数学教与学》)共转载论文173篇,被全文转载的报刊有36种。其中,《小学教学》《教学月刊》《小学教学研究》等转载量最大的14种刊物转载总量占84%,有8种刊物年度转载量超过10篇,这8种刊物的转载量之和占转载总量的68%。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刊发小学数学文章的相关刊物中,质量较高的文章集中于少数
当下的时代,似乎无处不“微”。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这些新生事物冲击着陈旧的思想观念,以全新的方式引领人们走进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微时代”。  “微”本意为小,通常解释为细小,却又含有精深、微妙等喻意,用它来诠释当下的课堂教学研究,颇有小中见大、微中显深的蕴味。我校开展数学课堂“微研究”的初衷亦是如此。所谓“微研究”,就是着眼于小处、着眼于个体、着眼于微
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当然也创造了艺术,创造了美。从古代的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故宫的博物院的艺术美,到现在我们身边教室的美、校园的美、现代建筑的美……这些通过劳动技术取得的成就都体现了创造性劳动技术的崇高与永恒,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由此看来,美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本来就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利用欣赏课——感受劳动创造美  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美。”麦浪滚滚、阡陌纵横的田野,这是
作为宁波市海曙区学生评价变革试点学校之一,我校依托《小学生学科学习力的多元化评价》课题研究,在原有实践积累的基础上于2015年2月起对《学生综合素质报告》进行了变革研究。我们尝试将原来的《学生素质报告单》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报名册》,以期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引导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从多元化的角度发现学生的天赋,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既能全面发展又有特长显现的阳光学子。  一、基于学生成长经历充实评
李森,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学博士,副研究员,兼任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编委。目前主要从事燃烧污染物排放控制与极端燃烧气、先进发动机等方面研究工作。曾获陕西省职业教育课件三等奖、校级科研二等奖等。已发表学术论文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论文被引200余次。  专家简介:  25年前,带着青春理想与梦想,从乡初
“选文功能”是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出的。王教授在书中开创性地对一向笼统的范文系统做出了新的鉴别,将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四大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不同类型的选文有不同的功能发挥方式,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因而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这为我们如何正确进行精读与略读课文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将选文看成“例文”,是中国自现代以来对语文教材中“选文”的基本定位。夏丏尊提出,语文学习的着眼点应
语文课堂提问是师生对话交流、理解知识、训练思维、提升能力的必备手段;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帮助语文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达成教学目标。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和有效性。有的问题过于简单,表面上营造了热闹的气氛,实质上流于
语感是人在长期语言感悟和语言运用中获得的一种对语言的理性的直觉能力。从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来看,语感作为一种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习得的。语感培养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思的实践。因而,有必要思考、研究、揣摩、构建培养语感的教学实践体系,使学生感知得以升华,间接的理解能够内化为直觉,有意识的判断演变成下意识条件反射式的领悟。  一、语感训练的必要环节  1.感受其形  记叙文是靠语言
目標预设:  1.读中感悟,理解对联的意思和内涵,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2.读思结合,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在阅读、展示、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朗读、体悟和表达能力。  3.涵养对美好作品的欣赏与品读能力的同时,开阔视野,积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厚重的爱国情。  课前活动:对春联  教学过程:  板块一:书声琅琅读好“长城”  1.同学们,刚才咱们诵读了春联,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