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姓“看病难”已成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之一。
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成果,经济发展,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期望寿命增长。而目前,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国人健康的主要杀手。
据《2008年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城乡居民十大死因超九成(93%);十大死亡病因都与生活方式高度相关: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位列三甲,致死超过三分之二。
而更严峻的挑战是慢病患者成快速增长趋势。据《2009年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我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54.9亿人次,居民年平均就诊4.2次,较上年增加5.9亿人次(增长12.0%)。各大医院人满为患,人群聚集量超过其他所有公共及商业场所。2008年卫生总费用达14535.4亿元,人均卫生费用超过千元,并逐年增长。
“看病难”根本原因是病人多,患病率高(医疗资源不足或不平衡是现实,不是原因)。而“看病难,看病贵”的那些病九成是慢病,是生活方式疾病,是不容易得的病。科学,本原、自然的生活方式下,现有主要慢病至少能减少一半以上。
我们用“不得病”的逆向思维提法,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引导公众注意导入科学、自然的生活方式。正本清源,提高百姓对目前慢性疾病的认识和重视,同时导入人们自然、释然、泰然的生活态度。避免对健康以及养生的急功近利的诉求。在外界经济高速激荡式发展的环境下,逐步从内心回归自然与平和,避免被“伪科学”忽悠。
不得病,像我们的祖先学习
看病难已经成为当前我们社会的三点:热点、焦点、难点。政府不是不作为,政府—直在努力,卫生口,甚至国务院、党中央都在做医改的努力,但是几套方案评来评去,还都是围绕医院改革不够、医疗费用过高、药价过高等话题。实际上根本的问题还是让老百姓少得病,不得病。
目前我国疾病死亡的原因中,十大疾病占到93%,九成以上都死于这十种病,而这十种病基本上都是属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特别是前三种: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
我们发现,实际上这些病哪一种都不是那么容易得的,都不是说出门一着凉感冒了,哪怕SARS突然间来了,但是它也不是容易得上的。SARS给我们造成的损失相比这些慢病来讲要小的多,而这些慢病每个病都需要个5年、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得了7根本原因就是生活方式,所以我们今天提这个“不得病”的概念,就是想让老百姓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得这些病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并持续多长时间。像洪教授给我们讲过,患上高血压要九大因素,比如说多盐、抽烟、肥胖等一系列因素加在一起,还要持续很长时间,才能导致这个人患上高血压。
反过来讲,这些生活方式并不是我们祖先自然传下来的,我们自然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日常的起居、合理的膳食——《黄帝内经》里几千年前已经有了,但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了呢?所以实际上我们不是说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是让大家能够回归自然,回归本原,这就是我们提出这个“不得病”概念最初的立意。我们的想法就是把它作为一个主题,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受,更贴近百姓生活,做一个持续的、全国性的、逐步的生活方式辅导。
我们今天搭建这个平台把大家围在一起,就是想把我们有限的力量使到一个地儿,这个地儿就是大众健康科普,让老百姓真正能够把“不得病”这件事解决了,然后“看病难”自然而然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政府有责任来支持健康教育
我们考虑提出来这样一个“不得病”健康工程,主要原因是慢病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国家多年来忽略了健康教育,世界卫生组织30年前就提出: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的首要任务。但是30多年来,这个首要任务基本上没有实施,而且从政府行政部门的角度来讲,也不认为这是政府责任。即便到现在,可以说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说支持的力度还是不够。从政府专门列专项来支持健康教育基本上很少。
我们很多专业人员很愿意做这个事儿,可是没有力量做。所以我们前一段在《健康2020战略研究》当中明确提出应该设立健康教育的专项。一方面要设立专项,另一方面还得组织社会的相关力量。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单靠政府也不行。像陈社长提出的这个问题,这项工作我觉得也是一个思路,我们大家集思广议看看怎么去做。主要是做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方面是出一些科普书,另一方面要进行一些科普宣讲。宣讲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群众面对面地来交流。
慢病控制的健康教育,要从二级预防入手这个才能吸引更多的患者、更多的他们的亲友加入这个队列里。慢病的生活方式保健是很重要的,但是时间比较长,看出效果来相对滞后。但是现在具有危险因素的人从这儿人手是很重要的。另外,这样做还能够尽快地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伤残率,我们现在做脑卒中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就是从这儿人手的。
让健康成为未来发展的全新基础
目前,我们国家的公众健康素养为6.48%,科学素养为3.27%。我们建国已经60多年了,国民科学素养才3.27%,就是说我们国家96.73%的人没有科学素养,93.52%的人没有健康素养。我们很多地方都已经在世界领先了,奥运金牌、外汇储备,GDP……很多都是世界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可卫生状况呢?只排在144名,比中国男子足球的世界排名还靠后,足球从79名掉到81名,后来掉到111名,而卫生状况只排在144名,卫生比足球还差几十名。
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还是政府没有把百姓的健康放到位,没有放到应该有的位置。2010年3月份,美国医疗保险改革方案经过国会辩论后通过了,那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全国电视讲话当中说,让健康成为美国未来发展的全新基础,新的时代开始了。他认为健康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
目前我们国家健康教育的问题是,专家个人行为没有什么力量,专家个人绝对不行,民间也不行,所以说半官方很重要。但是如果真正要解决问题还得靠官方,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公共卫生不靠政府,就像修马路修铁路,这是国家公共的,你靠一个个人来修高铁吗?这是国家的事情。SARS来了靠医务人员上去?那必须胡锦涛上来,这是公共的事情,这么重要的公共预防那必须靠政府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健康科普教育更有生命力,这个生命力在哪?就是让百姓真正听了就懂,爱听,而且真正做到“信、达、雅”。
高科技必须傻瓜化,我看现在的好相机还是卖不动,单反式的一台几万元,那个数据、光圈数据复杂极了,百姓掌握不了。只有傻瓜相机可以,一看人头在里面你一按就可以。高科技如果不傻瓜化,那谁也不懂。还有就是新观念本土化,外国观念再好,马列主义多好啊,必须跟中国实践相结合。为什么医改改了这么多年没有改好?关键就是脱离百姓,脱离医生,医生不关 心,医改的主体不关心。
总之一句话,做好工作既要有高深的理论,还得根据百姓的需求,我想这样的话我们的健康科普工作就能做得很好了。
“不得病”的三级防治
我觉得大家说的非常充分,确实防治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是特别重要的。我介入防治最早是1992年,我翻译了世界卫生组织一本关于慢病防治的书,提到了三级防治,一直延续到现在。
当时就提出一级防治是不得糖尿病,二级防治是不得并发症,三级防治是不残废。这个概念有什么好处不用说了,又省钱又少受罪,而且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健康素质只是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健康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其他素质的提高。
另外就我们来看,防治概念中的每一级的治疗都是下一级的防治,就糖尿病来看,预防糖尿病是一套东西;治好糖尿病,预防并发症,这也是一种防治。然后治好糖尿病和并发症来预防残废、早亡这也是一种防治,所以说我们的健康教育范围非常广讲起来也可以非常生动,可以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建议把健康教育纳入医改
生活方式的改变确实是对疾病的产生有非常大的抑制作用。它和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是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把医疗卫生工作往前移。
我觉得今天的论证会上应该有两个层面的东西:一个层面就是有预防医学会王部长参加了,在给政府建言方面是一个层面,因为并不是说依靠一个民间组织就能解决这么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刚才很多教授都提到了,就是健康教育能不能纳入医改这是很关键的问题,要给政府去建言,包括健康教育纳入医改以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随着这种地位的确立要解决什么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参加的人员,包括刚才大家说到的,职称的晋升、待遇问题、工作量的安排等很多东西。对政府建言来说,健康教育应明确纳入我们国家整个卫生改革非常重要的方面,才能真正地使卫生工作的重心前移。
另外一个层面就是技术环节的问题,它困难主要是困难在前面的环节,给政府建言,并能够让政府关注这样一个健康教育工程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那么现在我们自己运作这个事情,我觉得是有困难的,看这个工程做的有多大,要是范围很小去做试点这个也不困难,比如我们做一些系统的丛书、讲座等等。从技术层面来看我觉得可行性还是比较大的,就是规模不能做得很大。
我觉得还应该回到政府层面,要是没有政府支持,就靠我们一个民间组织,即便有王部长支持,有预防医学会的支持,如果不从系统工程来考虑的话也将会事倍功半,就是很辛苦搞了半天以后,也没有太多的社会效应。
另外从技术层面来看,要把各级的立志于做健康科普的人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比如我在这个地方讲完以后,那么我在这个地方再办个培训班,把资料留下来,我们走了以后还有人在不同的层次去讲,然后还有光盘不断地去放,这样的话就可以坚持下去了。
健康科普不能等 危险人群更需要
健康科普工作既是一项事业又是一项产业,国外市场经济比较成熟还好一点,我们中国这个领域还是一个计划经济,根本没有市场化。但是我们不能抱怨,你等等不来,还得干,我们作为一项事业想干这件事,觉得这是利国利民积德行善的大事儿,必须做这件事。
我提几个建议,一个是改变政府思路。观念最重要,要让他们意识到如果没有健康,那个GDP再高没有用,那一大堆瘫的、残的会拖垮国家经济,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其实今天王部长的出现我觉得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因为王部长虽然退了,但是还是在位的,因为院士不退休,他目前昌全国人大常委,两个协会的会长,一个是预防医学会的,另一个是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他的战略头脑非常好。我最近跟王部长做了一个脑卒中防护工程,我觉得几个平台对接最重要。我们现在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光抓职业病和环境卫生,还要抓慢病的预防,但是慢病的预防必须跟医院接轨,这就是我四年前讲的“322工程”,切入点就是抓危险人群。就是说已经到了得病的边缘了,这个人群特别重视健康,同时这个人群也是社会的栋梁。
要想“不得病” 健康教育跟得上
得病难吗?不难。因为咱们的生活环境,还有生活方式,确实很容易得病。所以造成这么大的患者人群,国家拿出这么多钱来治病。说国家不投资吧也投,一个医院每年都几千万的科研经费,但是这个经费我认为80%都浪费了。
洪教授刚才谈的足球的事儿我觉得挺有意思,足球现在我们排第100多名,我们现在找出它的毒瘤来了,它有问题。咱们卫生排140多名还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咱们还没有找到这个毒瘤在哪呢。
以肝病的防治为例,在欧洲乙肝根本不太多研究,这主要是东方国家在研究的,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好。现在最新数据是,目前乙肝携带率是9%,你拿13亿人来看有多少携带。另一方面,现在1~5岁的乙肝感染率已经非常低,—万个人可能有一个下一代乙肝可能就没有了,这又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国家重视。国家重视以后,把预防问题提出来了,把生活方式问题提出来了,把环境问题提出来了,这样控制起来就不难了。
目前来说,我觉得咱们可以做几件事儿。
首先,我觉得要想“不得病”就要改变生活方式。如果生活方式改变了就得不到病了,欧洲很少有得肝炎的,丙肝的多一点,乙肝的很少。所以我觉得咱们能不能这样?从我们的杂志角度来说,从我们平常写科普的角度来说,就是介绍—下国外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先介绍人家先进的,我觉得很多东西咱们现在是跟外国学,有些是很有道理的。然后再谈谈我们自己哪些是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不良生活习惯能够导致哪些病。
从这两方面,一个是介绍国外的先进理念,一个是讲讲我们自己生活方式不正确的地方。如果生活方式得到很好的改善,大家都重视健康保健的话,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得病“。
政府要重视科普 让健康专家站出来
政府应多重视健康教育。“预防为主”谈了这么多年真正做到了吗?还是“医疗为主“。现在真正做健康教育谁做的多?民间组织做得多,保健品厂家做得多。政府部门为什么不出经费把这个工作开展下去?总是说卫生关口要前移,前移就应该前移到预防,但是预防阶段投入的经费是多少呢?
我觉得“不得病”健康工程,跟“治未病”工程是一样的,这个工程如果能得到政府认可,然后再推行的话要好办得多。中国的事儿没有不好解决的,只要上边认可了就好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是个大问题,是不好解决,可如果中南海的人出来跟老百姓一样,不是—下子都是绿灯,你看看好解决不好解决。那交通问题马上就好解决了,就是因为他没有感觉交通有压力。如果大家都是一样的,出来以后他也感觉堵车,一个命令下来这个就解决了。问题好解决,关键是没有人下这个决心。
健康教育老百姓需要不需要?真的需要,咱们就说北京 电视台搞了一个“养生堂”,一个“健康生活”,一个“健康北京”,这3个栏目都是同一个时间播,为什么?因为老百姓愿意看,老百姓需要这方面的知识。但是我觉得刚才洪教授说的特别对,政府没拿这个当回事,你研究医疗政府没问题,健康科普却没人提。
提到健康科普,又会说到张悟本,张悟本从医学上来讲应该说是文盲,但是从讲演来说他算是专家,可是我们很多医疗专家为什么不去讲?如果说健康教育受到重视的话,国家真正重视,政府真正重视了,这个事儿就好办了。你看出了这么多院士,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健康教育洪教授做了这么多年,取得了这么多成绩,是院士吗?洪教授什么地位都没有,谁能看得到前途?而且这工作量这么重,100篇科普文章顶不上1篇核心论文的文章,大家看不到希望。
健康科普人才要从年轻人抓起
我当大夫20年了,作为一个妇产科大夫,经常给人治病手术,切肿瘤、剖宫产什么的,立刻就能把这个病解决了。医生有时候经常会想,我给他做一个手术吧,把这个病解决了多好啊,或者我给他开点药吧,把这个病解决了多好。可是,病人不这么想,大夫我不吃药行不行,我这个瘤子观察一段时间行不行?他是另外一个理念。所以一说这个“不得病”他肯定特爱听。
我就想咱们现在已经有挺多的资源了。这么多专家在做健康科普,比如黄老师天天在杂志上面讲解如何做运动。可是这么多的大牌专家天天在上面苦口婆心地讲解健康知识,我们老百姓学了多少?做了多少呢?所以我想就咱们现有的资源好好消化、吸收,再给老百姓讲一讲具体怎么操作,这个我觉得挺重要,特别是要突出实践性。
关于健康教育,这么多老师做了这么多年,咱们都有那么好的楷模在这儿了,后续的年轻人也该学习学习了。咱们能不能建立一套培训体系,把年轻人教育、培养起来。为什么病人都愿意去找老大夫呢?当然水平高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他和蔼可亲,他能够把高深的医学知识用通俗的话说出来,老百姓爱听,能够听到心里去,这种沟通交流的能力特别强,所以他有亲和力。如果让大学生很早就接受健康科普教育,他们就不会觉得我是一个大夫,我就是治病救人,你来看病就是求我。其实有时候越是年轻越青涩,他可能真是不太知道怎么把这种事儿表达出来,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就培养他们有这样的习惯,把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用老百姓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慢慢的,团队、梯队就建立起来了。
还有一个,我觉得在教育过程当中,互动是特别重要的,老百姓需要的事儿有时候我们不一定知道,而老百姓需要的才是最受人欢迎的。
从疾病源头开始 保护好身体健康
现在为什么看病的人这么多?说医改,我们所看到大医院的负担并没有减轻,照样多,病人是看不完的。为什么会这样?现在老百姓有钱了,交通也方便了,所以有病不在基层看,都往北京大医院跑,这样就把北京的大夫累坏了,必须得限号,限号都限不住,恨不得给你跪下磕头来看病。
”不得病”健康工程这个提法很好。我是研究中医防治肿瘤的。从肿瘤角度出发,一个癌细胞发展到一公分左右的肿瘤要几十年的时间。我们现在的x光片、CT如果在肺上有一公分的肿瘤没有被发现,那就说明你漏诊了,一般的情况达到一公分临床应该给检测出来。肿瘤形成要几十年的时间,这个发展是很慢的,一般是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这样翻倍长。
肿瘤的发生发展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我们阻断它应该是来得及的。可是我们有大量的不良生活方式,这样就促使它还在慢慢地增长。一个肺癌的病人从发现以后到死亡的时间,大部分在8~12个月。从这个角度来说,很难阻断它,查出来才想到去预防,悔之晚矣。
现在很多病都跟经济条件有关系,以肝病为例,以前肝炎是由于贫困,卫生条件不好,得肝炎的很多。后来是输血传染乙肝,丙肝,很多人生活困难没有办法就卖血,很多血不检测乙肝指标,结果造成输血后的感染。现在又有了新问题,就是关于脂肪肝的问题,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就胡吃海塞,造成脂肪肝很多,脂肪肝的晚期阶段就是肝硬化。将来再过10年、20年这些人后果怎么样?大量的肝硬化、肝癌治疗起来很麻烦,肝癌现在的治疗效果非常不好。
所以“不得病”这个口号很重要。从肿瘤角度来说也能够看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很多环节是可以阻断的,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健康科普力度,从源头来阻断。
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成果,经济发展,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期望寿命增长。而目前,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国人健康的主要杀手。
据《2008年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城乡居民十大死因超九成(93%);十大死亡病因都与生活方式高度相关: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位列三甲,致死超过三分之二。
而更严峻的挑战是慢病患者成快速增长趋势。据《2009年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我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54.9亿人次,居民年平均就诊4.2次,较上年增加5.9亿人次(增长12.0%)。各大医院人满为患,人群聚集量超过其他所有公共及商业场所。2008年卫生总费用达14535.4亿元,人均卫生费用超过千元,并逐年增长。
“看病难”根本原因是病人多,患病率高(医疗资源不足或不平衡是现实,不是原因)。而“看病难,看病贵”的那些病九成是慢病,是生活方式疾病,是不容易得的病。科学,本原、自然的生活方式下,现有主要慢病至少能减少一半以上。
我们用“不得病”的逆向思维提法,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引导公众注意导入科学、自然的生活方式。正本清源,提高百姓对目前慢性疾病的认识和重视,同时导入人们自然、释然、泰然的生活态度。避免对健康以及养生的急功近利的诉求。在外界经济高速激荡式发展的环境下,逐步从内心回归自然与平和,避免被“伪科学”忽悠。
不得病,像我们的祖先学习
看病难已经成为当前我们社会的三点:热点、焦点、难点。政府不是不作为,政府—直在努力,卫生口,甚至国务院、党中央都在做医改的努力,但是几套方案评来评去,还都是围绕医院改革不够、医疗费用过高、药价过高等话题。实际上根本的问题还是让老百姓少得病,不得病。
目前我国疾病死亡的原因中,十大疾病占到93%,九成以上都死于这十种病,而这十种病基本上都是属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特别是前三种: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
我们发现,实际上这些病哪一种都不是那么容易得的,都不是说出门一着凉感冒了,哪怕SARS突然间来了,但是它也不是容易得上的。SARS给我们造成的损失相比这些慢病来讲要小的多,而这些慢病每个病都需要个5年、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得了7根本原因就是生活方式,所以我们今天提这个“不得病”的概念,就是想让老百姓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得这些病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并持续多长时间。像洪教授给我们讲过,患上高血压要九大因素,比如说多盐、抽烟、肥胖等一系列因素加在一起,还要持续很长时间,才能导致这个人患上高血压。
反过来讲,这些生活方式并不是我们祖先自然传下来的,我们自然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日常的起居、合理的膳食——《黄帝内经》里几千年前已经有了,但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了呢?所以实际上我们不是说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是让大家能够回归自然,回归本原,这就是我们提出这个“不得病”概念最初的立意。我们的想法就是把它作为一个主题,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受,更贴近百姓生活,做一个持续的、全国性的、逐步的生活方式辅导。
我们今天搭建这个平台把大家围在一起,就是想把我们有限的力量使到一个地儿,这个地儿就是大众健康科普,让老百姓真正能够把“不得病”这件事解决了,然后“看病难”自然而然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政府有责任来支持健康教育
我们考虑提出来这样一个“不得病”健康工程,主要原因是慢病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国家多年来忽略了健康教育,世界卫生组织30年前就提出: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的首要任务。但是30多年来,这个首要任务基本上没有实施,而且从政府行政部门的角度来讲,也不认为这是政府责任。即便到现在,可以说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说支持的力度还是不够。从政府专门列专项来支持健康教育基本上很少。
我们很多专业人员很愿意做这个事儿,可是没有力量做。所以我们前一段在《健康2020战略研究》当中明确提出应该设立健康教育的专项。一方面要设立专项,另一方面还得组织社会的相关力量。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单靠政府也不行。像陈社长提出的这个问题,这项工作我觉得也是一个思路,我们大家集思广议看看怎么去做。主要是做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方面是出一些科普书,另一方面要进行一些科普宣讲。宣讲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群众面对面地来交流。
慢病控制的健康教育,要从二级预防入手这个才能吸引更多的患者、更多的他们的亲友加入这个队列里。慢病的生活方式保健是很重要的,但是时间比较长,看出效果来相对滞后。但是现在具有危险因素的人从这儿人手是很重要的。另外,这样做还能够尽快地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伤残率,我们现在做脑卒中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就是从这儿人手的。
让健康成为未来发展的全新基础
目前,我们国家的公众健康素养为6.48%,科学素养为3.27%。我们建国已经60多年了,国民科学素养才3.27%,就是说我们国家96.73%的人没有科学素养,93.52%的人没有健康素养。我们很多地方都已经在世界领先了,奥运金牌、外汇储备,GDP……很多都是世界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可卫生状况呢?只排在144名,比中国男子足球的世界排名还靠后,足球从79名掉到81名,后来掉到111名,而卫生状况只排在144名,卫生比足球还差几十名。
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还是政府没有把百姓的健康放到位,没有放到应该有的位置。2010年3月份,美国医疗保险改革方案经过国会辩论后通过了,那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全国电视讲话当中说,让健康成为美国未来发展的全新基础,新的时代开始了。他认为健康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
目前我们国家健康教育的问题是,专家个人行为没有什么力量,专家个人绝对不行,民间也不行,所以说半官方很重要。但是如果真正要解决问题还得靠官方,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公共卫生不靠政府,就像修马路修铁路,这是国家公共的,你靠一个个人来修高铁吗?这是国家的事情。SARS来了靠医务人员上去?那必须胡锦涛上来,这是公共的事情,这么重要的公共预防那必须靠政府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健康科普教育更有生命力,这个生命力在哪?就是让百姓真正听了就懂,爱听,而且真正做到“信、达、雅”。
高科技必须傻瓜化,我看现在的好相机还是卖不动,单反式的一台几万元,那个数据、光圈数据复杂极了,百姓掌握不了。只有傻瓜相机可以,一看人头在里面你一按就可以。高科技如果不傻瓜化,那谁也不懂。还有就是新观念本土化,外国观念再好,马列主义多好啊,必须跟中国实践相结合。为什么医改改了这么多年没有改好?关键就是脱离百姓,脱离医生,医生不关 心,医改的主体不关心。
总之一句话,做好工作既要有高深的理论,还得根据百姓的需求,我想这样的话我们的健康科普工作就能做得很好了。
“不得病”的三级防治
我觉得大家说的非常充分,确实防治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是特别重要的。我介入防治最早是1992年,我翻译了世界卫生组织一本关于慢病防治的书,提到了三级防治,一直延续到现在。
当时就提出一级防治是不得糖尿病,二级防治是不得并发症,三级防治是不残废。这个概念有什么好处不用说了,又省钱又少受罪,而且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健康素质只是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健康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其他素质的提高。
另外就我们来看,防治概念中的每一级的治疗都是下一级的防治,就糖尿病来看,预防糖尿病是一套东西;治好糖尿病,预防并发症,这也是一种防治。然后治好糖尿病和并发症来预防残废、早亡这也是一种防治,所以说我们的健康教育范围非常广讲起来也可以非常生动,可以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建议把健康教育纳入医改
生活方式的改变确实是对疾病的产生有非常大的抑制作用。它和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是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把医疗卫生工作往前移。
我觉得今天的论证会上应该有两个层面的东西:一个层面就是有预防医学会王部长参加了,在给政府建言方面是一个层面,因为并不是说依靠一个民间组织就能解决这么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刚才很多教授都提到了,就是健康教育能不能纳入医改这是很关键的问题,要给政府去建言,包括健康教育纳入医改以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随着这种地位的确立要解决什么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参加的人员,包括刚才大家说到的,职称的晋升、待遇问题、工作量的安排等很多东西。对政府建言来说,健康教育应明确纳入我们国家整个卫生改革非常重要的方面,才能真正地使卫生工作的重心前移。
另外一个层面就是技术环节的问题,它困难主要是困难在前面的环节,给政府建言,并能够让政府关注这样一个健康教育工程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那么现在我们自己运作这个事情,我觉得是有困难的,看这个工程做的有多大,要是范围很小去做试点这个也不困难,比如我们做一些系统的丛书、讲座等等。从技术层面来看我觉得可行性还是比较大的,就是规模不能做得很大。
我觉得还应该回到政府层面,要是没有政府支持,就靠我们一个民间组织,即便有王部长支持,有预防医学会的支持,如果不从系统工程来考虑的话也将会事倍功半,就是很辛苦搞了半天以后,也没有太多的社会效应。
另外从技术层面来看,要把各级的立志于做健康科普的人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比如我在这个地方讲完以后,那么我在这个地方再办个培训班,把资料留下来,我们走了以后还有人在不同的层次去讲,然后还有光盘不断地去放,这样的话就可以坚持下去了。
健康科普不能等 危险人群更需要
健康科普工作既是一项事业又是一项产业,国外市场经济比较成熟还好一点,我们中国这个领域还是一个计划经济,根本没有市场化。但是我们不能抱怨,你等等不来,还得干,我们作为一项事业想干这件事,觉得这是利国利民积德行善的大事儿,必须做这件事。
我提几个建议,一个是改变政府思路。观念最重要,要让他们意识到如果没有健康,那个GDP再高没有用,那一大堆瘫的、残的会拖垮国家经济,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其实今天王部长的出现我觉得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因为王部长虽然退了,但是还是在位的,因为院士不退休,他目前昌全国人大常委,两个协会的会长,一个是预防医学会的,另一个是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他的战略头脑非常好。我最近跟王部长做了一个脑卒中防护工程,我觉得几个平台对接最重要。我们现在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光抓职业病和环境卫生,还要抓慢病的预防,但是慢病的预防必须跟医院接轨,这就是我四年前讲的“322工程”,切入点就是抓危险人群。就是说已经到了得病的边缘了,这个人群特别重视健康,同时这个人群也是社会的栋梁。
要想“不得病” 健康教育跟得上
得病难吗?不难。因为咱们的生活环境,还有生活方式,确实很容易得病。所以造成这么大的患者人群,国家拿出这么多钱来治病。说国家不投资吧也投,一个医院每年都几千万的科研经费,但是这个经费我认为80%都浪费了。
洪教授刚才谈的足球的事儿我觉得挺有意思,足球现在我们排第100多名,我们现在找出它的毒瘤来了,它有问题。咱们卫生排140多名还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咱们还没有找到这个毒瘤在哪呢。
以肝病的防治为例,在欧洲乙肝根本不太多研究,这主要是东方国家在研究的,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好。现在最新数据是,目前乙肝携带率是9%,你拿13亿人来看有多少携带。另一方面,现在1~5岁的乙肝感染率已经非常低,—万个人可能有一个下一代乙肝可能就没有了,这又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国家重视。国家重视以后,把预防问题提出来了,把生活方式问题提出来了,把环境问题提出来了,这样控制起来就不难了。
目前来说,我觉得咱们可以做几件事儿。
首先,我觉得要想“不得病”就要改变生活方式。如果生活方式改变了就得不到病了,欧洲很少有得肝炎的,丙肝的多一点,乙肝的很少。所以我觉得咱们能不能这样?从我们的杂志角度来说,从我们平常写科普的角度来说,就是介绍—下国外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先介绍人家先进的,我觉得很多东西咱们现在是跟外国学,有些是很有道理的。然后再谈谈我们自己哪些是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不良生活习惯能够导致哪些病。
从这两方面,一个是介绍国外的先进理念,一个是讲讲我们自己生活方式不正确的地方。如果生活方式得到很好的改善,大家都重视健康保健的话,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得病“。
政府要重视科普 让健康专家站出来
政府应多重视健康教育。“预防为主”谈了这么多年真正做到了吗?还是“医疗为主“。现在真正做健康教育谁做的多?民间组织做得多,保健品厂家做得多。政府部门为什么不出经费把这个工作开展下去?总是说卫生关口要前移,前移就应该前移到预防,但是预防阶段投入的经费是多少呢?
我觉得“不得病”健康工程,跟“治未病”工程是一样的,这个工程如果能得到政府认可,然后再推行的话要好办得多。中国的事儿没有不好解决的,只要上边认可了就好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是个大问题,是不好解决,可如果中南海的人出来跟老百姓一样,不是—下子都是绿灯,你看看好解决不好解决。那交通问题马上就好解决了,就是因为他没有感觉交通有压力。如果大家都是一样的,出来以后他也感觉堵车,一个命令下来这个就解决了。问题好解决,关键是没有人下这个决心。
健康教育老百姓需要不需要?真的需要,咱们就说北京 电视台搞了一个“养生堂”,一个“健康生活”,一个“健康北京”,这3个栏目都是同一个时间播,为什么?因为老百姓愿意看,老百姓需要这方面的知识。但是我觉得刚才洪教授说的特别对,政府没拿这个当回事,你研究医疗政府没问题,健康科普却没人提。
提到健康科普,又会说到张悟本,张悟本从医学上来讲应该说是文盲,但是从讲演来说他算是专家,可是我们很多医疗专家为什么不去讲?如果说健康教育受到重视的话,国家真正重视,政府真正重视了,这个事儿就好办了。你看出了这么多院士,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健康教育洪教授做了这么多年,取得了这么多成绩,是院士吗?洪教授什么地位都没有,谁能看得到前途?而且这工作量这么重,100篇科普文章顶不上1篇核心论文的文章,大家看不到希望。
健康科普人才要从年轻人抓起
我当大夫20年了,作为一个妇产科大夫,经常给人治病手术,切肿瘤、剖宫产什么的,立刻就能把这个病解决了。医生有时候经常会想,我给他做一个手术吧,把这个病解决了多好啊,或者我给他开点药吧,把这个病解决了多好。可是,病人不这么想,大夫我不吃药行不行,我这个瘤子观察一段时间行不行?他是另外一个理念。所以一说这个“不得病”他肯定特爱听。
我就想咱们现在已经有挺多的资源了。这么多专家在做健康科普,比如黄老师天天在杂志上面讲解如何做运动。可是这么多的大牌专家天天在上面苦口婆心地讲解健康知识,我们老百姓学了多少?做了多少呢?所以我想就咱们现有的资源好好消化、吸收,再给老百姓讲一讲具体怎么操作,这个我觉得挺重要,特别是要突出实践性。
关于健康教育,这么多老师做了这么多年,咱们都有那么好的楷模在这儿了,后续的年轻人也该学习学习了。咱们能不能建立一套培训体系,把年轻人教育、培养起来。为什么病人都愿意去找老大夫呢?当然水平高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他和蔼可亲,他能够把高深的医学知识用通俗的话说出来,老百姓爱听,能够听到心里去,这种沟通交流的能力特别强,所以他有亲和力。如果让大学生很早就接受健康科普教育,他们就不会觉得我是一个大夫,我就是治病救人,你来看病就是求我。其实有时候越是年轻越青涩,他可能真是不太知道怎么把这种事儿表达出来,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就培养他们有这样的习惯,把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用老百姓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慢慢的,团队、梯队就建立起来了。
还有一个,我觉得在教育过程当中,互动是特别重要的,老百姓需要的事儿有时候我们不一定知道,而老百姓需要的才是最受人欢迎的。
从疾病源头开始 保护好身体健康
现在为什么看病的人这么多?说医改,我们所看到大医院的负担并没有减轻,照样多,病人是看不完的。为什么会这样?现在老百姓有钱了,交通也方便了,所以有病不在基层看,都往北京大医院跑,这样就把北京的大夫累坏了,必须得限号,限号都限不住,恨不得给你跪下磕头来看病。
”不得病”健康工程这个提法很好。我是研究中医防治肿瘤的。从肿瘤角度出发,一个癌细胞发展到一公分左右的肿瘤要几十年的时间。我们现在的x光片、CT如果在肺上有一公分的肿瘤没有被发现,那就说明你漏诊了,一般的情况达到一公分临床应该给检测出来。肿瘤形成要几十年的时间,这个发展是很慢的,一般是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这样翻倍长。
肿瘤的发生发展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我们阻断它应该是来得及的。可是我们有大量的不良生活方式,这样就促使它还在慢慢地增长。一个肺癌的病人从发现以后到死亡的时间,大部分在8~12个月。从这个角度来说,很难阻断它,查出来才想到去预防,悔之晚矣。
现在很多病都跟经济条件有关系,以肝病为例,以前肝炎是由于贫困,卫生条件不好,得肝炎的很多。后来是输血传染乙肝,丙肝,很多人生活困难没有办法就卖血,很多血不检测乙肝指标,结果造成输血后的感染。现在又有了新问题,就是关于脂肪肝的问题,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就胡吃海塞,造成脂肪肝很多,脂肪肝的晚期阶段就是肝硬化。将来再过10年、20年这些人后果怎么样?大量的肝硬化、肝癌治疗起来很麻烦,肝癌现在的治疗效果非常不好。
所以“不得病”这个口号很重要。从肿瘤角度来说也能够看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很多环节是可以阻断的,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健康科普力度,从源头来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