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首先要能吸引学生,使其主动思考,自主探索,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新课的精心导入,恰能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彰显数学的趣味性和应用性。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对顺利开展整个课堂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调查显示,教师课堂的导入环节并不尽如人意,有些过于走形式,有些拖沓冗长,更多的是零碎不系统,都没有取得行之有效的结论。本文结合一些教学实例给出了新课导入的几个策略,旨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新课导入 缺点 对策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数学教育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思想,导入新课成为数学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良好的新课导入,既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性,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并不是所有的课前导入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导入设计不好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小的影响
1.生硬的情境导入
在讲《交集、并集》时,教材上的情境导入,问:第27届奥运会上获得体操金牌的是谁,28届上获得体操金牌的有谁,既在27届又在28届奥运会上获体操金牌的是谁?27、28届奥运会时,学生的年龄都还太小,对这样的知识无从知晓。显然,这个导入的情境对这些学生来说显得太过陌生。情境导入是为后面的教学服务的,为学生创设有趣的。一般来说,教材上的情境都是比较好的,但由于情况不同,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生活出发,适当地改造情境,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现实的教学,而不是生搬硬套。
2.脱节的多媒体导入
信息技术普及以后,多媒体进入课堂,把枯燥的说教变成了有趣的动画,把抽象的公式进行了生动的演示,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有时教师为了彰显视频的作用,牵强的播放一些和内容脱节的视频,教学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有位老师讲《函数的实际应用》一节时,播放了一段《樱桃小丸子》的动画视频,想用小丸子和妈妈到超市购物的事来导入函数的最优化应用,里面搞怪的形象和无厘头的情节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滑稽的场景中而忽视了对现象的思考,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还浪费了时间。所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导入要有所选择,突出主题,不可虚图热闹,华而不实。
3.流于形式的活动导入
有时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师组织考察学生注意力的活动,如“报数憋七”,“左右手”等活动,借此导入课程。但这样的活动突发状况过多,时间也很难把握,徒有其表,为活动而活动,过于形式,与后续的教学活动无紧密联系,不能对教学提供辅助。
导入的设计意义在于如何动员学生的最大主动性,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说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些充分说明了导入的必要性。
二、作为教师应该灵活的根据各个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最恰当、最有针对性的导入方法
下面就几个实例具体得谈一谈:
1.生活实例导入
例如:“不等式的概念”一节,在实际生活中,同类量之间常常具有一种不等关系。 比如,某天最低气温是7℃,最高气温是17℃,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一天的气温不低于7℃并且不高于17℃。用T表示这天的气温,则可以表示成7≤T≤17。
像这样含有不等号(〈,〉,≤,≥)的整式就是不等式。这样在实现由生活实例向数学模型转变的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新知
例如在教学“反函数”时,问题:函数y = 3x与函数的对应法则有什么关系?
带入具体数字可以看到,函数y = 3x 与 的对应法则正好是相反的:y = 3x 把a对应到b = 3a,而 则把b = 3a 对应到a。自然地,可以把叫做y =3x 的反函数,也可以把y = 3x 叫做的反函数,下面我们就一起开始有关反函数学习。
这种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3.设障立疑
如教《逻辑用语》时,有两个相邻的村子,其中有一个村子里的人总是说实话,而另一个村子里的人总是说谎话。如果你来到这个地方旅行,能否用一句话旧可以辨别出哪一个是说谎话的村子,哪一个是说实话的村子呢?为什么那样问?疑问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学生被逻辑的力量牢牢吸引,积极动脑,自主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故事趣导
如教《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用小高斯速算1+2+3+…+100的故事引入。精彩的课堂开头,就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整堂课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充满生机,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教师也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目的。
5.悬念诱导
例如教学“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时,教师让学生思考:我们能计算30°和45°角的三角函数值,那么怎样得到75°角的余弦值呢,学生直觉上会马上反应:cos75°=cos30°+cos45°,接着指出:cos(α+β)=cosα+cosβ成立吗?学生也开始猜测,教师接着否定这个公式,学生这是就会好奇疑惑,想知道为什么不对,渴望正确的方法,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带入熟悉的角来判断,如,则。带入它们的三角函数值,看结论是否成立。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之后教师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进入新知的探索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只有优秀的数学思想、扎实的数学理论功底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助有效的方法技巧。新课导入,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顺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就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途径。在整个教学中,它起着从生活到课堂、从学生经验到教学内容、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作用,起着新旧知识逻辑上的衔接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起着课堂第一次信息反馈作用。把握好导入的方法与技巧,创设成功的课堂开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
关键词 新课导入 缺点 对策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数学教育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思想,导入新课成为数学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良好的新课导入,既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性,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并不是所有的课前导入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导入设计不好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小的影响
1.生硬的情境导入
在讲《交集、并集》时,教材上的情境导入,问:第27届奥运会上获得体操金牌的是谁,28届上获得体操金牌的有谁,既在27届又在28届奥运会上获体操金牌的是谁?27、28届奥运会时,学生的年龄都还太小,对这样的知识无从知晓。显然,这个导入的情境对这些学生来说显得太过陌生。情境导入是为后面的教学服务的,为学生创设有趣的。一般来说,教材上的情境都是比较好的,但由于情况不同,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生活出发,适当地改造情境,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现实的教学,而不是生搬硬套。
2.脱节的多媒体导入
信息技术普及以后,多媒体进入课堂,把枯燥的说教变成了有趣的动画,把抽象的公式进行了生动的演示,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有时教师为了彰显视频的作用,牵强的播放一些和内容脱节的视频,教学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有位老师讲《函数的实际应用》一节时,播放了一段《樱桃小丸子》的动画视频,想用小丸子和妈妈到超市购物的事来导入函数的最优化应用,里面搞怪的形象和无厘头的情节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滑稽的场景中而忽视了对现象的思考,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还浪费了时间。所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导入要有所选择,突出主题,不可虚图热闹,华而不实。
3.流于形式的活动导入
有时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师组织考察学生注意力的活动,如“报数憋七”,“左右手”等活动,借此导入课程。但这样的活动突发状况过多,时间也很难把握,徒有其表,为活动而活动,过于形式,与后续的教学活动无紧密联系,不能对教学提供辅助。
导入的设计意义在于如何动员学生的最大主动性,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说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些充分说明了导入的必要性。
二、作为教师应该灵活的根据各个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最恰当、最有针对性的导入方法
下面就几个实例具体得谈一谈:
1.生活实例导入
例如:“不等式的概念”一节,在实际生活中,同类量之间常常具有一种不等关系。 比如,某天最低气温是7℃,最高气温是17℃,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一天的气温不低于7℃并且不高于17℃。用T表示这天的气温,则可以表示成7≤T≤17。
像这样含有不等号(〈,〉,≤,≥)的整式就是不等式。这样在实现由生活实例向数学模型转变的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新知
例如在教学“反函数”时,问题:函数y = 3x与函数的对应法则有什么关系?
带入具体数字可以看到,函数y = 3x 与 的对应法则正好是相反的:y = 3x 把a对应到b = 3a,而 则把b = 3a 对应到a。自然地,可以把叫做y =3x 的反函数,也可以把y = 3x 叫做的反函数,下面我们就一起开始有关反函数学习。
这种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3.设障立疑
如教《逻辑用语》时,有两个相邻的村子,其中有一个村子里的人总是说实话,而另一个村子里的人总是说谎话。如果你来到这个地方旅行,能否用一句话旧可以辨别出哪一个是说谎话的村子,哪一个是说实话的村子呢?为什么那样问?疑问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学生被逻辑的力量牢牢吸引,积极动脑,自主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故事趣导
如教《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用小高斯速算1+2+3+…+100的故事引入。精彩的课堂开头,就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整堂课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充满生机,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教师也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目的。
5.悬念诱导
例如教学“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时,教师让学生思考:我们能计算30°和45°角的三角函数值,那么怎样得到75°角的余弦值呢,学生直觉上会马上反应:cos75°=cos30°+cos45°,接着指出:cos(α+β)=cosα+cosβ成立吗?学生也开始猜测,教师接着否定这个公式,学生这是就会好奇疑惑,想知道为什么不对,渴望正确的方法,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带入熟悉的角来判断,如,则。带入它们的三角函数值,看结论是否成立。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之后教师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进入新知的探索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只有优秀的数学思想、扎实的数学理论功底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助有效的方法技巧。新课导入,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顺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就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途径。在整个教学中,它起着从生活到课堂、从学生经验到教学内容、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作用,起着新旧知识逻辑上的衔接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起着课堂第一次信息反馈作用。把握好导入的方法与技巧,创设成功的课堂开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