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不能完全靠顶层设计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quanz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以后增加经济自由,人往高处走,他要往较高的收入方向去努力。城镇化不到20%,到了去年50%多,这个脉络很清楚。新的问题是什么?新的问题是经济自由的发展,在不同方面不平衡。因为经济自由要靠权利去规范它,不能说你一个自由去妨碍其他人的自由,但是不同的资产权利规范难度不一样了。
  人身上的资产是比较容易规范的,我打工的能力,或者我的人力资本,我背起来就可以走。哪里收入高就可以到哪里去。中国几亿人,这些年就完成了从低收入区往较高收入区移动。
  但是土地资产麻烦得多,不能背起来就走。我前两天去了贵州湄潭,他家里有很多地,但是七万人都到外面去打工。土地不能背起来就走,人移动容易,土地移动非常难,土地的权利界定比人资产的权利界定看起来困难,现在的问题是这两个东西不匹配。人口的流动性和土地资源配置的灵活性之间有冲突。现在我们国家的土地制度主要的特点是半行政、半市场。是行政权利和市场机制过渡时期、转型时期的一种。我们现在不能说没有市场,1987、1988年开始土地拍卖,这对我们国家土地资源的配置起了巨大的作用,问题是问题,成就是成就。要是没有这么一拍,完全是划拨,高兴给谁就给谁,中国没有今天这个层次。
  但是什么地可以拍?第一,必须是国有土地,国有土地哪来的呢?“征”这个字很了不得,他不讲价钱,一画规划,无偿怎么付是政府定的。资源一拿到政府手里,有个市场可以拍。而城市化涨得很快的,有一个好的位置的城市土地,价格涨得非常好,这样带来非常普遍的经济冲突,我多挣一点地,多储备,不断往市场卖,发展很快。农民原来说你这个地拿去搞基地了,那算了。农民现在看你拿去卖那么高的价,他也慢慢懂这个东西了。这条路怎么走出来?土地改革不是为了改土地而改土地。它要和城市化配合起来,要跟人口的流动重新进去要有一个很好的配合。
  怎么让它配合,高度行政化的土地配置和人的较大流动。行政主导的土地制度是讲级别的。香港就是一个城市政府,大陆这里是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政府,每级政府都有一个半市场化的土地制度,这对于土地资源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你怎么改呢?让我想起过去改革。过去粮食是统购统销,政府拿了农民的粮食过来再付给城里,所以价格非常低。他怎么改呢?统购统销保护了城市、军队。这个轨一天可以把它拆掉,国民经济就乱套了。所以当时就要找一个适合中国情况的渐进的改革方案,就认真地去调查。这个潜力可以挖的。当时在地方的研究中发现两个东西是可以挖的。第一,一定要让他种粮食,他有些地方不适合种粮食,他能不能用应该收入的钱交货币税。政府拿这个钱去收购粮食。统购统销没有动摇,但是增加了弹性,使一个刚性的制度增加一点弹性。
  第二,在国家规定的收入上的粮食保大城市的供应、保军队的粮食之外,增加的粮食可以市场化。双轨,所以后来统购统销的改革基础基本是在这两个基础上慢慢地改过来。先稳固,达到实际成熟再变。完成一个市场化。这个经验很可能在土地改革中是可以长期的。当然土地问题要为粮食问题负责。现在第一位的问题不是说你收缩征地法,你收缩以后起不来了。工业用地、城市是要用地的。如果你只懂征地,又把它收缩,这个经济怎么办?更重要的是除了征地我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来处理土地资源。
  最后,关键是地方实践的东西不可能是完美的。你要去批评都可以批评,而且批评也是对地方很好的帮助。但是在北京制定政策、研究制度变化应该充分去吸取这个底层变革、又不能完全靠我们顶层设计,关起门来想应该怎么样。一定要找到在中国什么路是走出来的,走出来的东西地方行得通,做一点修整能不能变成一个立法的根据,能不能变成一个地方的模板。地方上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应该在这里面吸取经验。因为中国的问题确实很大,而且复杂,完全靠我们想象哪样是最好的,这也有意义,但是更有意义的是从实践中走出来。
其他文献
嫉妒几乎人人都有。它是人们普遍存在的病症。从本质上看,嫉妒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无论是何种形式和内容的嫉妒、都有害于保持正常的人际交往及健全的社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别人的嫉妒,或自己本身也在不知不觉对别人产生嫉妒之心。被嫉妒的人常常是自己周围熟识的人。有时,明知道嫉妒是不应该的,却无法消除。    自我测验    当别人用以下哪种形容词赞美你,会让你心甘情愿贴上这个标签,还会
期刊
EVA泡棉材质的平面加上一个铆钉和两道流畅的裁切线——金山元太和金山千(Gents &Chie Kanayama)这个设计帮我们圆了一个关于旅行拖鞋的便携与美观兼得之梦。
期刊
时下网络阅读最盛行的是什么?时下中国出版业最火爆的出品是什么?  那就是事关官场内幕与真相的小说,姑且称之为新官场小说。通过阅读,我们既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得以窥视高台幕后的平凡,大院深处的风景,也可以举一反三,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所在的这个场——无论官场,商场,还是职场,情场。  对职场中人来说,虽然口口声声自称OFFICE人士,却绝不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干手上活儿。人在江湖,跟人在地
期刊
我和我的女朋友们几手每周煲一次电话粥,每月碰一次头。像《欲望都市》里的女人一样,女朋友们个性迥异,外型时髦、打扮讲究。有句老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当五个单身女人聚一起的时候、语音几乎没有一刻停歇。碰头的三步曲一般为“下午茶,晚餐,泡吧。”    最近,人人开始学厨艺。这又是那个最会煲汤的女人害的,总得意的说起一锅汤对男人如何的诱惑,如何的让他们甘当保姆、司机兼保安-旁边几位听得心痒痒。纷纷开始弃
期刊
阳春三月好,春游踏青草若要愉快行,数码少不了。  去春游,除了带上钱,当然也要带上各式数码装备来丰富自己的行程,我给你推荐一下,上不上眼,您自便。
期刊
阳光灿烂的三月。你可以在比萨香脆的回味中。充分体验到异域的风。情:地中海的碧海银沙,阿尔卑斯山区的湖光山色,维苏威火山滚烫岩浆,威尼斯城的桨声灯影……你甚至可以带上比萨去郊游,记住第一口春天的美妙滋味……
期刊
近年,帕丽斯·希尔顿的名字获得了比大多数明星更多的点击率。  虽然她仅仅只是康拉德·希尔顿的曾孙女,却可以瞬间在“百度”里找出232,000篇网页。
期刊
《爸爸去哪儿》播出之后,屡次在全国创下同时段收视率第一的纪录。为何它能在中国和韩国流行?  或许正是因为“父亲的缺席”在东亚国家比较常见,父亲主要承担一个家庭中赚钱的责任,而抚育孩子则被视作母亲的任务,这导致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往往是缺失的,才有了如此之多对“父子亲密关系”的共鸣与期待。  我们观察了中国知名企业家的父子关系,企业家们尽管有“子承父业”的压力,传递事业和价值观的动力要强于
期刊
01 父亲的形象  在孩子的眼里,父亲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今天做父亲的人,几十年前其实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年龄渐长,往事大概也渐渐忘得差不多了。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这本《我曾以为父亲是上帝》,撷取众人的回忆,勾勒出不同的父亲形象,也让读者慢慢回忆起,自己童年时对父亲的种种骄傲、期待、失望,与怨恨。当记忆慢慢浮现,父亲们或者可以就此明白,该对孩子做些什么,又不该做哪些事。  和保罗·奥斯特的“上帝”意
期刊
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已经逐渐被新的社会价值观所取代,各种女权主义的兴起,男女平等观念的普及,已经威胁到了男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这种冲击给男人带来了新的变化,也让他们适应新的角色,比如男人也可以成为孩子的养育者,成为孩子的“母亲”,而不是“父亲”,但是父亲的概念并没有重新定义,现代仍有许多中国男人无法同时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温顺体贴的家长,又是一个堂堂的男子汉,他们认为两种角色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  在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