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以后增加经济自由,人往高处走,他要往较高的收入方向去努力。城镇化不到20%,到了去年50%多,这个脉络很清楚。新的问题是什么?新的问题是经济自由的发展,在不同方面不平衡。因为经济自由要靠权利去规范它,不能说你一个自由去妨碍其他人的自由,但是不同的资产权利规范难度不一样了。
人身上的资产是比较容易规范的,我打工的能力,或者我的人力资本,我背起来就可以走。哪里收入高就可以到哪里去。中国几亿人,这些年就完成了从低收入区往较高收入区移动。
但是土地资产麻烦得多,不能背起来就走。我前两天去了贵州湄潭,他家里有很多地,但是七万人都到外面去打工。土地不能背起来就走,人移动容易,土地移动非常难,土地的权利界定比人资产的权利界定看起来困难,现在的问题是这两个东西不匹配。人口的流动性和土地资源配置的灵活性之间有冲突。现在我们国家的土地制度主要的特点是半行政、半市场。是行政权利和市场机制过渡时期、转型时期的一种。我们现在不能说没有市场,1987、1988年开始土地拍卖,这对我们国家土地资源的配置起了巨大的作用,问题是问题,成就是成就。要是没有这么一拍,完全是划拨,高兴给谁就给谁,中国没有今天这个层次。
但是什么地可以拍?第一,必须是国有土地,国有土地哪来的呢?“征”这个字很了不得,他不讲价钱,一画规划,无偿怎么付是政府定的。资源一拿到政府手里,有个市场可以拍。而城市化涨得很快的,有一个好的位置的城市土地,价格涨得非常好,这样带来非常普遍的经济冲突,我多挣一点地,多储备,不断往市场卖,发展很快。农民原来说你这个地拿去搞基地了,那算了。农民现在看你拿去卖那么高的价,他也慢慢懂这个东西了。这条路怎么走出来?土地改革不是为了改土地而改土地。它要和城市化配合起来,要跟人口的流动重新进去要有一个很好的配合。
怎么让它配合,高度行政化的土地配置和人的较大流动。行政主导的土地制度是讲级别的。香港就是一个城市政府,大陆这里是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政府,每级政府都有一个半市场化的土地制度,这对于土地资源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你怎么改呢?让我想起过去改革。过去粮食是统购统销,政府拿了农民的粮食过来再付给城里,所以价格非常低。他怎么改呢?统购统销保护了城市、军队。这个轨一天可以把它拆掉,国民经济就乱套了。所以当时就要找一个适合中国情况的渐进的改革方案,就认真地去调查。这个潜力可以挖的。当时在地方的研究中发现两个东西是可以挖的。第一,一定要让他种粮食,他有些地方不适合种粮食,他能不能用应该收入的钱交货币税。政府拿这个钱去收购粮食。统购统销没有动摇,但是增加了弹性,使一个刚性的制度增加一点弹性。
第二,在国家规定的收入上的粮食保大城市的供应、保军队的粮食之外,增加的粮食可以市场化。双轨,所以后来统购统销的改革基础基本是在这两个基础上慢慢地改过来。先稳固,达到实际成熟再变。完成一个市场化。这个经验很可能在土地改革中是可以长期的。当然土地问题要为粮食问题负责。现在第一位的问题不是说你收缩征地法,你收缩以后起不来了。工业用地、城市是要用地的。如果你只懂征地,又把它收缩,这个经济怎么办?更重要的是除了征地我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来处理土地资源。
最后,关键是地方实践的东西不可能是完美的。你要去批评都可以批评,而且批评也是对地方很好的帮助。但是在北京制定政策、研究制度变化应该充分去吸取这个底层变革、又不能完全靠我们顶层设计,关起门来想应该怎么样。一定要找到在中国什么路是走出来的,走出来的东西地方行得通,做一点修整能不能变成一个立法的根据,能不能变成一个地方的模板。地方上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应该在这里面吸取经验。因为中国的问题确实很大,而且复杂,完全靠我们想象哪样是最好的,这也有意义,但是更有意义的是从实践中走出来。
人身上的资产是比较容易规范的,我打工的能力,或者我的人力资本,我背起来就可以走。哪里收入高就可以到哪里去。中国几亿人,这些年就完成了从低收入区往较高收入区移动。
但是土地资产麻烦得多,不能背起来就走。我前两天去了贵州湄潭,他家里有很多地,但是七万人都到外面去打工。土地不能背起来就走,人移动容易,土地移动非常难,土地的权利界定比人资产的权利界定看起来困难,现在的问题是这两个东西不匹配。人口的流动性和土地资源配置的灵活性之间有冲突。现在我们国家的土地制度主要的特点是半行政、半市场。是行政权利和市场机制过渡时期、转型时期的一种。我们现在不能说没有市场,1987、1988年开始土地拍卖,这对我们国家土地资源的配置起了巨大的作用,问题是问题,成就是成就。要是没有这么一拍,完全是划拨,高兴给谁就给谁,中国没有今天这个层次。
但是什么地可以拍?第一,必须是国有土地,国有土地哪来的呢?“征”这个字很了不得,他不讲价钱,一画规划,无偿怎么付是政府定的。资源一拿到政府手里,有个市场可以拍。而城市化涨得很快的,有一个好的位置的城市土地,价格涨得非常好,这样带来非常普遍的经济冲突,我多挣一点地,多储备,不断往市场卖,发展很快。农民原来说你这个地拿去搞基地了,那算了。农民现在看你拿去卖那么高的价,他也慢慢懂这个东西了。这条路怎么走出来?土地改革不是为了改土地而改土地。它要和城市化配合起来,要跟人口的流动重新进去要有一个很好的配合。
怎么让它配合,高度行政化的土地配置和人的较大流动。行政主导的土地制度是讲级别的。香港就是一个城市政府,大陆这里是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政府,每级政府都有一个半市场化的土地制度,这对于土地资源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你怎么改呢?让我想起过去改革。过去粮食是统购统销,政府拿了农民的粮食过来再付给城里,所以价格非常低。他怎么改呢?统购统销保护了城市、军队。这个轨一天可以把它拆掉,国民经济就乱套了。所以当时就要找一个适合中国情况的渐进的改革方案,就认真地去调查。这个潜力可以挖的。当时在地方的研究中发现两个东西是可以挖的。第一,一定要让他种粮食,他有些地方不适合种粮食,他能不能用应该收入的钱交货币税。政府拿这个钱去收购粮食。统购统销没有动摇,但是增加了弹性,使一个刚性的制度增加一点弹性。
第二,在国家规定的收入上的粮食保大城市的供应、保军队的粮食之外,增加的粮食可以市场化。双轨,所以后来统购统销的改革基础基本是在这两个基础上慢慢地改过来。先稳固,达到实际成熟再变。完成一个市场化。这个经验很可能在土地改革中是可以长期的。当然土地问题要为粮食问题负责。现在第一位的问题不是说你收缩征地法,你收缩以后起不来了。工业用地、城市是要用地的。如果你只懂征地,又把它收缩,这个经济怎么办?更重要的是除了征地我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来处理土地资源。
最后,关键是地方实践的东西不可能是完美的。你要去批评都可以批评,而且批评也是对地方很好的帮助。但是在北京制定政策、研究制度变化应该充分去吸取这个底层变革、又不能完全靠我们顶层设计,关起门来想应该怎么样。一定要找到在中国什么路是走出来的,走出来的东西地方行得通,做一点修整能不能变成一个立法的根据,能不能变成一个地方的模板。地方上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应该在这里面吸取经验。因为中国的问题确实很大,而且复杂,完全靠我们想象哪样是最好的,这也有意义,但是更有意义的是从实践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