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就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运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特点,选择中医“证”动物模型与西医“病”动物模型相结合的模型,使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证候化。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选择;建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47-02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核心问题,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1]。因此,深入探讨该病及其并发症的病机和防治,建立较为理想的具有胰岛素抵抗特征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并将其用于糖尿病的中医药研究中,能够更有效、科学地评估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造模方法较多,但应该多因素、中西医结合方法造模,运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将中医“证”动物模型与西医“病”动物模型结合,使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证候化。
1 常用造模方法
本研究对象主要以鼠类模型最为广泛。造模方法主要有:
1.1 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在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糖尿病。已用于研究的自发性糖尿病动物约20种,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缺乏胰岛素,起病快、症状明显,并伴有酮症酸中毒;另一类为胰岛素抵抗性高血糖症,其特点是病程长,不合并酮症。后者为2型糖尿病模型,主要有NSY鼠、黑线仓鼠、肥胖的Zuker大鼠、GK大鼠、嗜沙肥鼠等。
1.2 喂养型模型 这类模型以正常鼠类(多为Wistar大鼠)为对象,通过催肥或特殊膳食喂养,使其发生肥胖,高脂血症及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出现胰岛素抵抗。常用的膳食类型有高脂饮食和高糖饮食。喂养时间一般为3-4周。多数学者认为这类模型较为可靠。稳定,而且价格比遗传型更为低廉,较适用于胰岛素抵抗的干预措施。
1.3 药物型模型 此类模型利用化学药物,如链脲佐菌素,四氧嘧啶,环丙庚哌静脉或腹腔注射,使β细胞很快受到损害。或利用一些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激素,制备出胰岛素抵抗模型。药物型模型主要通过破坏胰岛细胞,STZ虽然为目前所常用,但单一的化学药物造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毒性大,易致动物死亡,并且实验缺乏中医特色。
1.4 中西医结合方法致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STZ加高脂饮食诱发2型糖尿病模型以多次小剂量重复注射STZ仅导致胰岛轻微的病理改变,相当于诱发出糖尿病倾向。在此基础上加高脂饮食能较好地用于2型糖尿病模型的研究。由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医临床诊治的特点之一,建立2型糖尿病的病证结合模型显得尤为重要。用STZ结合喂养高热量饲料的方法,建立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具有超重、糖耐量减退、血脂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及胰岛素受体结合力降低的特点,类似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
2 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和显著特征,导致体内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紊乱[2],所以良好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应具备这2方面的特性。
在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中,多以药物(链脲佐菌素或四氧嘧啶)损伤大鼠的β细胞而制作动物模型。这类模型,大量β细胞被破坏,表现出明显的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和高血糖,严格意义上说符合1型糖尿病的特征,与2型糖尿病的病理特征和临床特点不完全相符,而且造模动物的存活率低。近年来,国外研制出多种具有胰島素抵抗自发性糖尿病动物,如ZDF大鼠、GK大鼠、OLETF大鼠等[3-4]。这类动物是2型糖尿病研究良好的模型,但其价格昂贵,饲养与繁殖条件相对严格。研究表明,高脂饲料喂养可以引起大鼠广泛的胰岛素抵抗,再加上小剂量多次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成胰岛β细胞轻度损伤,使多数动物产生糖耐量异常,再喂以高热量饲料引起动物肥胖,也可以制作出糖尿病的大鼠模型[5]。选择先以高脂饲料喂养,再加小剂量一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的大鼠模型,表现出肥胖、高血糖伴有高血脂、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的特征一致。
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有较好的疗效,并发现其治疗作用是多途径、多环节的。多年来,在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中,多以药物(链脲佐菌素或四氧嘧啶)损伤大鼠的B细胞而制作动物模型。这类模型,大量B细胞被破坏,表现出明显的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和高血糖,严格意义上说更符合1型糖尿病的特征,与2型糖尿病的病理特征和临床特点不符,而且造模动物的存活率低。因此,建立较为理想的具有胰岛素抵抗特征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单因素造模基础上,而应多因素、中西医结合方法造模。因此,可望运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特点。为了探讨其模型的成功率,实验可分阶段逐个因素累加进行,如实验过程中有动物死亡,则逐步找出致死原因,并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因素,使实验方案不断得以改良。从而将中医“证”动物模型与西医“病”动物模型结合起来,使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证候化,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相一致,以便为广泛开展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提供良S好的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1] 郝贤,吴茜,杨丰源.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8):60-61.
[2] De Fronzo RA,Bonadonna RC,Ferrannini E.pathogenesis of NIDDM.A balancedoverview.Diabetes Care,1992,15:318-368.
[3] 李晨钟.胰岛素抵抗的动物模型.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1998,18(30):144-147.
[4] Goto Y,Kakizaki The spontaneous-diabetesrat:a model of 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proc Japan Acad,1981,381-384.
[5] 蔡文就,熊曼琪,朱章志,等.实验性NIDDM大鼠模型及其胰岛素抵抗的初步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2):87-91.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选择;建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47-02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核心问题,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1]。因此,深入探讨该病及其并发症的病机和防治,建立较为理想的具有胰岛素抵抗特征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并将其用于糖尿病的中医药研究中,能够更有效、科学地评估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造模方法较多,但应该多因素、中西医结合方法造模,运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将中医“证”动物模型与西医“病”动物模型结合,使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证候化。
1 常用造模方法
本研究对象主要以鼠类模型最为广泛。造模方法主要有:
1.1 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在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糖尿病。已用于研究的自发性糖尿病动物约20种,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缺乏胰岛素,起病快、症状明显,并伴有酮症酸中毒;另一类为胰岛素抵抗性高血糖症,其特点是病程长,不合并酮症。后者为2型糖尿病模型,主要有NSY鼠、黑线仓鼠、肥胖的Zuker大鼠、GK大鼠、嗜沙肥鼠等。
1.2 喂养型模型 这类模型以正常鼠类(多为Wistar大鼠)为对象,通过催肥或特殊膳食喂养,使其发生肥胖,高脂血症及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出现胰岛素抵抗。常用的膳食类型有高脂饮食和高糖饮食。喂养时间一般为3-4周。多数学者认为这类模型较为可靠。稳定,而且价格比遗传型更为低廉,较适用于胰岛素抵抗的干预措施。
1.3 药物型模型 此类模型利用化学药物,如链脲佐菌素,四氧嘧啶,环丙庚哌静脉或腹腔注射,使β细胞很快受到损害。或利用一些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激素,制备出胰岛素抵抗模型。药物型模型主要通过破坏胰岛细胞,STZ虽然为目前所常用,但单一的化学药物造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毒性大,易致动物死亡,并且实验缺乏中医特色。
1.4 中西医结合方法致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STZ加高脂饮食诱发2型糖尿病模型以多次小剂量重复注射STZ仅导致胰岛轻微的病理改变,相当于诱发出糖尿病倾向。在此基础上加高脂饮食能较好地用于2型糖尿病模型的研究。由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医临床诊治的特点之一,建立2型糖尿病的病证结合模型显得尤为重要。用STZ结合喂养高热量饲料的方法,建立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具有超重、糖耐量减退、血脂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及胰岛素受体结合力降低的特点,类似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
2 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和显著特征,导致体内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紊乱[2],所以良好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应具备这2方面的特性。
在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中,多以药物(链脲佐菌素或四氧嘧啶)损伤大鼠的β细胞而制作动物模型。这类模型,大量β细胞被破坏,表现出明显的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和高血糖,严格意义上说符合1型糖尿病的特征,与2型糖尿病的病理特征和临床特点不完全相符,而且造模动物的存活率低。近年来,国外研制出多种具有胰島素抵抗自发性糖尿病动物,如ZDF大鼠、GK大鼠、OLETF大鼠等[3-4]。这类动物是2型糖尿病研究良好的模型,但其价格昂贵,饲养与繁殖条件相对严格。研究表明,高脂饲料喂养可以引起大鼠广泛的胰岛素抵抗,再加上小剂量多次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成胰岛β细胞轻度损伤,使多数动物产生糖耐量异常,再喂以高热量饲料引起动物肥胖,也可以制作出糖尿病的大鼠模型[5]。选择先以高脂饲料喂养,再加小剂量一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的大鼠模型,表现出肥胖、高血糖伴有高血脂、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的特征一致。
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有较好的疗效,并发现其治疗作用是多途径、多环节的。多年来,在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中,多以药物(链脲佐菌素或四氧嘧啶)损伤大鼠的B细胞而制作动物模型。这类模型,大量B细胞被破坏,表现出明显的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和高血糖,严格意义上说更符合1型糖尿病的特征,与2型糖尿病的病理特征和临床特点不符,而且造模动物的存活率低。因此,建立较为理想的具有胰岛素抵抗特征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单因素造模基础上,而应多因素、中西医结合方法造模。因此,可望运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特点。为了探讨其模型的成功率,实验可分阶段逐个因素累加进行,如实验过程中有动物死亡,则逐步找出致死原因,并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因素,使实验方案不断得以改良。从而将中医“证”动物模型与西医“病”动物模型结合起来,使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证候化,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相一致,以便为广泛开展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提供良S好的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1] 郝贤,吴茜,杨丰源.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8):60-61.
[2] De Fronzo RA,Bonadonna RC,Ferrannini E.pathogenesis of NIDDM.A balancedoverview.Diabetes Care,1992,15:318-368.
[3] 李晨钟.胰岛素抵抗的动物模型.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1998,18(30):144-147.
[4] Goto Y,Kakizaki The spontaneous-diabetesrat:a model of 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proc Japan Acad,1981,381-384.
[5] 蔡文就,熊曼琪,朱章志,等.实验性NIDDM大鼠模型及其胰岛素抵抗的初步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2):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