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与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城镇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实践证明,加快城镇化建设是保证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科学的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避免拉美式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我县提出“三年决战前十强”的奋斗目标,城镇化建设也随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县委、县府正在根据中央要求,结合本县实际,着眼于产业培育、基础改善、要素聚集和管理水平提升,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效吸引各方力量投向城镇建设,努力实现新型城镇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是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为什么把结构调整作为重要内容,其内涵:一是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等方面有着互为推动的密切关系。二是推动城镇化,是指扩大城镇规模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积聚,由此引起一系列变化。城镇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化看,农村活动逐步向非农业领域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化看,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化看,城镇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集中,以及积聚后再分散过程,起到城乡纽带桥梁作用。因此,推进城镇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城乡健康有序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各类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城乡地区生活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状况。三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判断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主要标志有四个方面:(1)城镇化规模和水平与工业化和经济化发展的水平相适应;(2)城乡资源配置效率和城乡质量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并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3)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分工、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城镇体系;(4)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按照国际经验,目前我国已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
二、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从本地实际出发,搞好城镇化建设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似乎离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还有不少距离。城镇化无疑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然而,随心所欲的造城运动,大干快上搞城镇化,必将后患无穷。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城镇化将使我国原本十分紧张的粮食供應安全问题和生态问题雪上加霜。
目前一些地方搞城镇化,是以消灭农村为目的的。农民得不到现金补助,其回报就是至少六层高的回迁楼房中一套100至120平方米的住房。新楼占据的是良田,拆旧房腾出的土地搞商业开发了。这样的城镇化继续加大了耕地压力,且农民上楼后无法从事农业生产。
中国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其代价是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和70%左右的可用水资源,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是欧美的2至3倍,商业化种子价格是传统种子的数倍。
虽然我们实现了粮食“九连增”,但进口粮食数量也是直线上升的。大量农民离土后,如果土地没有人伺候,满足粮食供应就只有求助于其他国家,这是非常危险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不是消灭农村,而是形成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推进城镇化应该以农民为本,发展低成本的就地城镇化。建议在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不要搞英美那样的大城市化,而应因地制宜实行就地城镇化,将村落发展成微型城市,建设美丽小镇。政府可帮助农民统一解决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网络、电力、电话、银行、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农民不必上楼,既节约了土地,又方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稳定种粮大军,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农户散落在农田中,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因为食物生产者没有离土,人勤地产,就可以少用化学办法乃至转基因控制病、虫、草害,杜绝食物生产的多种危害,同时带动粮食生产、食品加工、花卉、宠物生产、休闲、物流、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养老、保险、教育、金融、电信等产业的深入发展,带动就业。
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必须发展适度的合作化,将农业补贴资金直接与粮食产量挂钩,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完善监管机制。除保留少量的化肥外,抛弃或限制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应用生态农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减小劳动强度,让耕者有其利,享受国民待遇。
让更多的人口分布在食物生产的第一线,避免了过度大城市化带来的弊端。发展生态农业,在食品生产、运输、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有害物质使用,从而使已有的城市化人口得到较为满意的食品。
三、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城镇化建设
一是搞好城乡发展的科学规划。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推进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以体现各地区城镇化和城乡发展的特色。建立各种不同的生产、科技、旅游、生态保护等各种经济地域类型区,把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统一编制城乡发展的科学规划。二是推进城镇化是一个长期工程,它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与其工业化相协调,与地区经济实力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与其工业化相协调,与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相适应,一定要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三是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要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在提高城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建立良好人居环境,建设现代化文化和城镇风貌等方面,应注重提升城镇整体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城镇化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四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合理布局,比如大城市如何建城市群,中心城市扩新区,小城市如何与小城镇结合,对广大分散的集镇,牧区人口少、距离长如何并镇也要科学合理规划。总之,应有切实措施和政策支持,保证城乡规划实现,为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有力促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一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的新格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二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广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
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要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城镇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我县提出“三年决战前十强”的奋斗目标,城镇化建设也随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县委、县府正在根据中央要求,结合本县实际,着眼于产业培育、基础改善、要素聚集和管理水平提升,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效吸引各方力量投向城镇建设,努力实现新型城镇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是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为什么把结构调整作为重要内容,其内涵:一是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等方面有着互为推动的密切关系。二是推动城镇化,是指扩大城镇规模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积聚,由此引起一系列变化。城镇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化看,农村活动逐步向非农业领域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化看,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化看,城镇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集中,以及积聚后再分散过程,起到城乡纽带桥梁作用。因此,推进城镇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城乡健康有序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各类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城乡地区生活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状况。三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判断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主要标志有四个方面:(1)城镇化规模和水平与工业化和经济化发展的水平相适应;(2)城乡资源配置效率和城乡质量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并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3)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分工、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城镇体系;(4)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按照国际经验,目前我国已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
二、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从本地实际出发,搞好城镇化建设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似乎离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还有不少距离。城镇化无疑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然而,随心所欲的造城运动,大干快上搞城镇化,必将后患无穷。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城镇化将使我国原本十分紧张的粮食供應安全问题和生态问题雪上加霜。
目前一些地方搞城镇化,是以消灭农村为目的的。农民得不到现金补助,其回报就是至少六层高的回迁楼房中一套100至120平方米的住房。新楼占据的是良田,拆旧房腾出的土地搞商业开发了。这样的城镇化继续加大了耕地压力,且农民上楼后无法从事农业生产。
中国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其代价是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和70%左右的可用水资源,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是欧美的2至3倍,商业化种子价格是传统种子的数倍。
虽然我们实现了粮食“九连增”,但进口粮食数量也是直线上升的。大量农民离土后,如果土地没有人伺候,满足粮食供应就只有求助于其他国家,这是非常危险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不是消灭农村,而是形成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推进城镇化应该以农民为本,发展低成本的就地城镇化。建议在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不要搞英美那样的大城市化,而应因地制宜实行就地城镇化,将村落发展成微型城市,建设美丽小镇。政府可帮助农民统一解决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网络、电力、电话、银行、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农民不必上楼,既节约了土地,又方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稳定种粮大军,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农户散落在农田中,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因为食物生产者没有离土,人勤地产,就可以少用化学办法乃至转基因控制病、虫、草害,杜绝食物生产的多种危害,同时带动粮食生产、食品加工、花卉、宠物生产、休闲、物流、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养老、保险、教育、金融、电信等产业的深入发展,带动就业。
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必须发展适度的合作化,将农业补贴资金直接与粮食产量挂钩,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完善监管机制。除保留少量的化肥外,抛弃或限制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应用生态农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减小劳动强度,让耕者有其利,享受国民待遇。
让更多的人口分布在食物生产的第一线,避免了过度大城市化带来的弊端。发展生态农业,在食品生产、运输、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有害物质使用,从而使已有的城市化人口得到较为满意的食品。
三、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城镇化建设
一是搞好城乡发展的科学规划。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推进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以体现各地区城镇化和城乡发展的特色。建立各种不同的生产、科技、旅游、生态保护等各种经济地域类型区,把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统一编制城乡发展的科学规划。二是推进城镇化是一个长期工程,它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与其工业化相协调,与地区经济实力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与其工业化相协调,与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相适应,一定要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三是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要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在提高城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建立良好人居环境,建设现代化文化和城镇风貌等方面,应注重提升城镇整体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城镇化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四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合理布局,比如大城市如何建城市群,中心城市扩新区,小城市如何与小城镇结合,对广大分散的集镇,牧区人口少、距离长如何并镇也要科学合理规划。总之,应有切实措施和政策支持,保证城乡规划实现,为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有力促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一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的新格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二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广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
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要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城镇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