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中国文化,当前大众对现代管理理的兴趣显然要浓厚得多,两者地位一冷一热,形同冰火。然而作者深知二者思想之深浅广狭实不可同日而语,无奈将其放到一起,是希望将现代管理做为一个台阶,借这个台阶引导读者认识中国文化,理解、体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中国文化入门。上个世纪初,马一浮先生提出“六艺统摄于一心”“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深得中国文化的精髓。本专栏内容浅陋,可聊做马浮先生这个观点的一个注脚。希望有心的读者深入体会之,更欢迎与同道师友共同探讨、互相指正。
希望通过文章,阐发、印证马浮先生的观点,与读者一起通过西方管理思想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马一浮先生曾经指出“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一切西来学术。”现在距这一观点提出已有半个多世纪,然而不管是以前的成果还是这半个世纪的发展,西方的学术思想成果都在印证着马先生的洞见。甚而至于,对于西方人文领域的“新”成果,我们总能从中国文化中找出更精辟、更透彻的论述。
史蒂芬·科维以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享誉世界,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据称,作为书籍七个习惯已经在全球七十个国家以二十八种语言发行了超过一亿册,作为培训课程,七个习惯也在财富500强中80%以上的公司受到欢迎。甚至有对德鲁克、波特不感兴趣的公司的CEO也会将科维奉为最中意的管理大师。
下面我们从东西对比中深入理解七个习惯,理解中国文化。
“修己以敬”与“积极主动”
在做事的态度上,中国古人强调要“敬”: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论语·宪问》)
忠敬互训,谨慎、认真、专心负责、持之以恒地做事为敬。
《七个习惯》强调“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涵义不仅止于采取主动,还代表人必须为自己负责,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顺序上,我个人以为先“知止”而后“修己以敬”上会更好一些,没有“以终为始”的目标,向什么方向“积极主动”?
所谓“要事第一”
在《七个习惯》中,“要事第一”是作为个人管理的一个习惯提出来的。但我以为从原理上可以放到“以终为始”的习惯中来理解。在“以终为始”的习惯中已经明确提出过“以终为始的习惯可适用于各个不同的生活层面”。实际上若是以终为始确定了目标,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也就确定了什么是“要事”,接下来就是积极主动地去把“要事”做好吧了。
在中国古人的思想里,“敬”“诚”“忠”“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这些概念和论述里面,实际上都隐含着要事第一的思想,这里不再赘述。
“推及及人”与“双赢思维”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意思是将爱自己的家人之心推广,便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仁”——做对人有利的事情,这些都是双赢思维的一种表现。
所不同的是,“推及及人”的思想内涵远深于双赢思维,因为这个概念是中国古人建立在人性本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之上的。这样的观念从根本上要求人与人要互相帮助,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
“絜矩之道”与“知彼解己”
《大学》提出要通过“矩之道”,推及及人,理解他人: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 矩之道。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同时《大学》又指出: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必逮夫身。
七个习惯则强调“知彼解己”,同理心交流: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明分使群”与“统合综效”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明分使群”,通过分工发挥各自特长进行合作,使一群人形成一个整体。在人际交往中则强调“温良恭俭让”“君子和而不同”。
反观《七个习惯》中的“统合综效”,处处都能看到这些思想的影子。
“自强不息”与“不断更新”
《七个习惯》最后一个是“不断更新”,这可以和下面两句经典互相参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
总 结
前面我们只是对七个习惯和中国古代经典修身思想进行了一个简单对比和对应。实际上,孔子的“忠恕之道”与“修齐治平”思想是一个远较七个习惯严密深邃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经过历代先哲的阐述和发挥,有许多细致的论述和可操作的实施方法。这里仅仅提供了一个线索,有心者可以深入体究之。
马东方
AMT-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培训事业部 资深讲师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希望通过文章,阐发、印证马浮先生的观点,与读者一起通过西方管理思想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马一浮先生曾经指出“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一切西来学术。”现在距这一观点提出已有半个多世纪,然而不管是以前的成果还是这半个世纪的发展,西方的学术思想成果都在印证着马先生的洞见。甚而至于,对于西方人文领域的“新”成果,我们总能从中国文化中找出更精辟、更透彻的论述。
史蒂芬·科维以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享誉世界,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据称,作为书籍七个习惯已经在全球七十个国家以二十八种语言发行了超过一亿册,作为培训课程,七个习惯也在财富500强中80%以上的公司受到欢迎。甚至有对德鲁克、波特不感兴趣的公司的CEO也会将科维奉为最中意的管理大师。
下面我们从东西对比中深入理解七个习惯,理解中国文化。
“修己以敬”与“积极主动”
在做事的态度上,中国古人强调要“敬”: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论语·宪问》)
忠敬互训,谨慎、认真、专心负责、持之以恒地做事为敬。
《七个习惯》强调“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涵义不仅止于采取主动,还代表人必须为自己负责,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顺序上,我个人以为先“知止”而后“修己以敬”上会更好一些,没有“以终为始”的目标,向什么方向“积极主动”?
所谓“要事第一”
在《七个习惯》中,“要事第一”是作为个人管理的一个习惯提出来的。但我以为从原理上可以放到“以终为始”的习惯中来理解。在“以终为始”的习惯中已经明确提出过“以终为始的习惯可适用于各个不同的生活层面”。实际上若是以终为始确定了目标,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也就确定了什么是“要事”,接下来就是积极主动地去把“要事”做好吧了。
在中国古人的思想里,“敬”“诚”“忠”“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这些概念和论述里面,实际上都隐含着要事第一的思想,这里不再赘述。
“推及及人”与“双赢思维”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意思是将爱自己的家人之心推广,便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仁”——做对人有利的事情,这些都是双赢思维的一种表现。
所不同的是,“推及及人”的思想内涵远深于双赢思维,因为这个概念是中国古人建立在人性本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之上的。这样的观念从根本上要求人与人要互相帮助,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
“絜矩之道”与“知彼解己”
《大学》提出要通过“矩之道”,推及及人,理解他人: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 矩之道。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同时《大学》又指出: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必逮夫身。
七个习惯则强调“知彼解己”,同理心交流: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明分使群”与“统合综效”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明分使群”,通过分工发挥各自特长进行合作,使一群人形成一个整体。在人际交往中则强调“温良恭俭让”“君子和而不同”。
反观《七个习惯》中的“统合综效”,处处都能看到这些思想的影子。
“自强不息”与“不断更新”
《七个习惯》最后一个是“不断更新”,这可以和下面两句经典互相参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
总 结
前面我们只是对七个习惯和中国古代经典修身思想进行了一个简单对比和对应。实际上,孔子的“忠恕之道”与“修齐治平”思想是一个远较七个习惯严密深邃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经过历代先哲的阐述和发挥,有许多细致的论述和可操作的实施方法。这里仅仅提供了一个线索,有心者可以深入体究之。
马东方
AMT-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培训事业部 资深讲师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