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yR8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我们要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各自的潜能、重视他们的思维能力,给学生们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本文从认知参与、思维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四个方面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 大学生 课堂参与
  当质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升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时,我国迫切需要反思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堅持“提高内容和质量”。学生是大学课堂的重要参与者,有效参与是指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程内容、课堂活动。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被动参与、或不参与课堂活动的现象很普遍,这严重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1]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课堂参与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学生课堂参与的模式,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相关理论概念
  (一)大学生参与
  一般来说,课堂上的有效参与意味着学生自身能够形成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大学生参与这一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学生课堂有效参与是积极的认知参与、思维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有机结合。
  1.认知参与。认知参与是一项积极的课堂战略。对大学生而言,主要包括思维过程,综合分析、应用、评价等,评估主要涉及问题和思考。对这项研究的积极参与表现在以下领域:学生在课堂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且可以重新组合以前的知识;了解知识,打破传统、质疑知识;学习结束后还可以分析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2.思维参与。思维参与意味着学生能够深入参与学习,积累知识。在教师的领导下发展思维能力建设。对学生来说,主要包括理解、自我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本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学生主要掌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思维观点。
  3.行为参与。是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行为,是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行为。[2]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够及时记录学习所遇到的困难,课后再寻求老师的帮助;花时间和精力消化学习内容,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课后通过一些课题练习加以巩固,积极解决课堂上所遗留的问题;参与预习,重视下一堂课并打下学习基础。
  4.情感参与。情感参与是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或愉快的体验,学生能够对学习的产生兴趣,能够对新知识的产生热情,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完全奉献自己不受到外界干扰。情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情感反应。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大学生课堂有效参与的特征
  1.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有效参与不仅需要有效的参与策略,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进行持续的管理。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当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形成主动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持续性。如果关键内容节点没有持续参与,可能会出现知识空白、知识脉动无法理解,在某些学科中,甚至可能出现思维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以后的课程。因此,教师必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整个班级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健全的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地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大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有利于知识的发展。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认知过程,学生必须学习的不仅只有书本的知识,还有更加间接、系统、抽象和难以掌握的新知识。[3]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有助于对课堂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理解,有利于课堂的学习氛围,和对知识的深化。
  2.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反馈。只有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学习,教师才能了解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并得到有效的反馈。所以,为了获得完整、可靠地有效信息,必须要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取得最佳的成绩。
  3.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参与课堂不仅能发展智力,还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参与学习是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过程,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使学生了解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互爱的心理素质。在交流中,每个学生都在展示自己的发展潜力,提升其自身学习信心。另外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获得的信息加以解说,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其的认识和理解,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总之,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参与将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4]
  三.高校课堂教学中学生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校层面。由于高校的建设环境资源有限,学校相应的教学设施也不够齐全。高校对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培养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在课堂表现出较为消极的学习态度,缺乏挑战的意识和勇气。
  2.教师层面。教师作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讨论课程的主动性和共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如果教师对整个课程的讨论过程和结果没有计划,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价值,以及是否有兴趣参与后续活动。此外,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提问或主观上不想与老师交谈,这通常是因为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不够近,或是教师对其本职所掌握的教学技能不多。所以,高校教师应该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
  3.学生层面。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上。首先在思维方面,大多数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还不够。与其他人相比,更多的学生更倾向于对老师的看法,这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需要发展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口语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匮乏导致大部分学生不善于或是不愿意参与课堂,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有些学生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认识,对个人素质的客观评价也没有明确,这写都可能给学生的个人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和障碍。[6]
  四.高校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策略   1.因材施教,重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成绩的差异来提出复杂程度不同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通过降低预期成绩、选择问题和目标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校还可以建立学生支持系统,“助学制度”是学校或教师为调动学生的共同动机而采取的制度,其目的是从学生中选拔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去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一方面,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动机。另一方面,它可以改进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
  2.激发潜力,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是影响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让学生通过参加图书交流会来补充知识,通过各种网络课程来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性的心理特点给学生提出灵活开放的问题,鼓励学生们发表观点,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在形成不同观点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批判性地对待其他人的观点,然后迅速地调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具体案例出发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另外,设计教学方案时还要考虑到不同知识结构的其他课程,让学生将本学科的知识与跨学科课程相结合,也可以将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大纲中,确保教学大纲的正确性。
  3.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环境会影响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气氛积极轻松,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同时还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达到课堂优化工作的目的。双方的教与学还将消除课堂上的尴尬气氛、缓解紧张情绪。另外,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师生之间要多接触、多交流,才能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反之,如果师生之间的接触不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过程也会比较被动,这势必会影响到他們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中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让学生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利于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发展。
  4.找准定位,增强自主参与意识。根据双因素理论,要解决内因外因。虽然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问题是需要教师、学校和高校管理者来解决,但是其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学生自身,外因只能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知识结构来确定自己的角色。为了帮助学生不断地提高课堂参与意识,需要学生做到两个方面:(1)找准自己的定位。角色的正确定位无疑会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有助于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2)增强课堂参与意识。学生必须改变学习态度,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教育适应世界变化的必然选择。积极与师生沟通,课后主动解决学习问题。在课程设置和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不断发展新的知识体系,形成个人观点。同时,提高参与意识会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水平,技能和能力会有很大的飞跃,也会增加参与学习的机会。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而实现这个过程的地方就是课堂。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效率。其实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也渴望表达自己,也希望在参与中获得成功,获得满足,获得快乐。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庄玉昆,褚远辉.高校课堂教学问题及改革之道[J].中国高等教育,2013(07):39-41.
  [2]曹梅青,张芬.讨论式教学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材料科学基础》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59):54-55.
  [3]史艳红.学生参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4.
  [4]张娟娟.大学生课堂有效参与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5]张素芳.高职学生德育课堂参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6.
  [6]党建宁.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广州华商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高中阶段所选取的文章篇目富有教育启发的重要内涵,在悠久的历史文明传承中,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值得被学生认识、接受、效仿。在《短歌行》中,除了曹操个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胸怀抱负之外,所反映的也是建安文风慷慨悲壮的风格。通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到在艰难困苦中生命所迸发出的力量和光彩。   关键词:高中语文 《短歌行》 建安风骨  在高中教学的诸多的篇目中,通常会以时代为线索来串联去所有的名家
内容摘要:《汤姆叔叔的小屋》和《飘》是描述美国内战期间种族歧视的优秀文学作品,从中可以看到黑人蓄奴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和即使蓄奴制废除后人们心中仍根深蒂固存在着的歧视。   关键词:美国南北战争 种族歧视 《飘》 《汤姆叔叔的小屋》  美国的种族歧视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奴隶贸易时期,通过三角贸易路线,欧洲人将黑人作为廉价劳动力出售给美洲的种植园。在此过程中,黑人没有人权可言。奴隶贩子总是使黑人人数增
内容摘要:本文围绕世界观、人生观、民族观三方面,通过探讨《夜叉国》与《鲁滨逊漂流记》两则故事的文化背景、主人公、情节走向,展现明清之际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民族观之巨大差异。   关键词:《夜叉国》 《鲁滨逊漂流记》 世界观 人生观 民族观  《夜叉国》记录了商人徐某在夜叉国的故事。《鲁滨逊漂流记》记录了商人鲁滨逊流落孤岛的故事。两者不乏相似。首先,两则故事的大致创作于同一时段,蒲松龄生于1640
内容摘要:《人面桃花》作为格非沉寂十年之后的回归之作,诞生于21世纪初。虽然是面向新世纪的小说,但文中的怀旧气息与革命想象跃然纸上,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世纪的创作者如何穿越八九十年代众声喧哗的文学潮涌,依靠经验与想象重返历史现场。   关键词:《人面桃花》 新启蒙主义 文学思潮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追溯三代人的百年追梦史讲述了桃源遗梦的建构与节节溃败,其开卷之作《人面桃花》从革命女性陆秀米的视角切
内容摘要:近年来,关于“非虚构”的研究愈加火热。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经典外国文学的译介引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非虚构小说的开山之作,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代表作In Cold Blood曾经55周雄踞美国畅销书榜第一,先后被译成37种文字,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通过WorldCat Identities发现,In Cold Blood由全球10,191个会员图书馆馆藏,中国馆藏量却不大;该
内容摘要:《厨房的钟》是德国作家沃尔夫冈·博尔歇特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故事从旁观者视角描述了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孤苦无依,只能和一只厨房的钟相依为命的悲惨命运。本文将结合叙事学理论,分析博尔歇特经典短篇小说《厨房的钟》的叙事特色,剖析其中的深刻内涵。战争的痕迹渐行渐远,但仍然要铭记,战争带来的沉重伤痛。  关键词:沃尔夫冈·博尔歇特 《厨房的钟》 叙述特色 叙述视角 象征符号  
内容摘要: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割裂了作者、读者以及作品三者之间的关系,跳脫出传统诗学的框架,倾向于对文本语言与形式的分析,并以此突出文本的个性。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在文本细读中呈现出三种反差特征:亮与暗的色彩反差;近与远的场景反差;实与虚的物象反差。这三种反差特征保留了诗意的想象空间,平衡了诗中感性的诗情与理性的诗思,在意象的跳跃以及新奇的联想中完成了生命体验向生命哲思的转化,“金黄的稻束”最终
内容摘要: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运用“小说中的小说”这一独特手法在《第五号屠宰场》中充分展现出来的历史现实主义。本文主要分析冯内古特在《第五号屠宰场》中关于虚构小说手法的运用,并以书中三部小说为例分析其对《第五号屠宰场》的作用。   关键词:小说中的小说 《第五号屠宰场》 作用  《第五号屠宰场》作为享誉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作者巧妙运用“小说中的小说”这一叙述手法,扩大小说的意义范围,突出一系列中
内容摘要: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与新罗《殊异传》同属于描写奇人异事的文学作品。《殊异传》诞生之时,六朝志怪小说已经非常成熟。新罗与中国(唐)朝等交好,使得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具备在新罗传播的潜在条件。此外两者流行的时间相近,作品内容、主题、思想等高度相似,两者具有可对比性。文章就《殊异传》对六朝志怪小说的接受进行对比后发现,魏晋六朝发展成熟的志怪小说为其在新罗的辐射提供了文学层面、输出层面的可能,新罗的汉文
内容摘要: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第一位重要诗人威廉·布莱克创作了两本著名的诗集《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1783)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 1794)。在两本诗集中有两首同名的诗歌《扫烟囱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在这两首同名的诗歌里,作者描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上一群替人打扫烟囱的孩子的工作和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