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为一线教师和教学辅助行业不断重视并加强与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教研阵地。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平衡发展。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课堂教育需要进一步强化其“美”学教学理念和学科功能。本文从传统文化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问题的讨论着手,深入分析传统文化对美术教学的意义,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 美术教育 传承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6.036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于“美”的认识与经济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如今,中国国力强盛,人民物质生活富裕,将更多精力转向精神生活,充满着对中国未来的期许,美学开始向着多元化发展。美学教育不单是教育学生认识美,还要通过美的变化发现美。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1.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了强烈对比,砖瓦房和高楼大厦的强烈视觉冲击使得很多人不禁膝盖一软,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就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缩影:大街小巷全是兑换美金的倒爷。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重大的冲击,物质生活条件上的强烈对比,加上各种美国英雄、“美式民主”的软文化作品侵袭,中国传统文化在过去几十年中都被深深地影响着。
然而,从2014年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在中国社会迎来回归。无数留洋学子和精英商旅回国后,告诉大家国外并没有那么好。照片、视频在互联网的传播助力下,人们发现曾经理想的国度,并没有脚下的土地好、曾经的“灯塔”也不再能照亮,而2020年的疫情更是将幻想中的发达社会随着社交媒体上的医疗船一起成为饭后笑料。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工作,迎来了1949年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崛起带来的文化崛起必然在不久后转变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就显得略有些紧迫。
2.推动美术教育多元化
在过去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对理工科人才的急切需要,加上义务教育实践的经验不足,中国教育事业一度走进了极端化应试教育的道路。如今,关于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教育部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教学整改方案,使得以往只停留在课程表但很少上的美术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必学课程。然而,这一改变带来的最大问题,依旧是经验不足,整个教育行业依然在摸索中前进,这对一线从业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尽管新课改已经推行多年,但是社会上对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争论却始终未有结果。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教育中确实对于素质教育有所缺失,学生的学业负担是社会共识;但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确实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教育公平性,素质教育确实减少了作业负担,但是学业竞争的战场也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烦恼依然没有真正解决。说到底,这依然是社会高速发展后的观念遗留问题。观念问题的解决必然无法强制执行,只能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缓慢处理。美术教育实际上就是解决中国教育思想观念遗留问题的一剂辅助良药。
家长的观点无非就是怕自己的孩子被社会抛弃,然而,中国社会其实从来不会抛弃任何人,有的只是个人的主动放弃。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说到底,就是要开拓学生的思想维度,真正实现对于学生思想境界的有效提升,让学生能够在任何境遇下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鉴于此,美术教育就变得非常必要,而且在美术教育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影响就变得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1.在经典名作欣赏中感受传统文化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美术课堂教学使用的课本中有大量关于经典名画的欣赏教学。这些名画主要包括中华古今名家大作和国外的经典作品。从作品的主旨选题上就非常具有教育意义,根据对人教版最新修改的美术课堂教学课本研究发现,课本中依然保留着传统“红色主义”美学,尤其是《开国大典》,无论从艺术表达还是作品主题上,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配合课文的介绍,学生自然联想到新中国成立的相关故事,这对于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感受新中国建立的艰辛,进而了解中国基本国家制度、基本国策、基本国情有更为深远的影响。红色教育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牢记历史才能够更好地珍惜现在、创造未来,这些课题背后的隐含思想和教学目的应该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实现知识内化。
除此之外,课本中还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名画进行了代表性展示。这其中以中国古代水墨画的展示最具有代表性,其背后要传达的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水墨画的精髓在于“留白”,这是中国古人高度智慧的体现,画面不需要铺满,适当留出空间反而能更好地创造出作品的空间感和延伸性。对于人生也是一样,在学生日常生活不断被兴趣班塞满的现实生活压力下,过度地填充不如适当地留白,给予生活以思考和感悟。学生自身对于“留白”概念的感悟,以及结合自身生活后的觉醒无疑更具教学意义,而且以学生自身的思想开悟而产生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够说服家长,进而实现社会矛盾的有效缓解。
2.在日常生活经历中发现艺术之美
小学美术课本设计的科学性,表现在其编撰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思维局限性。爱国主义、社會哲学的教育必然要有,但是能够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更多的精力留给贴合生活日常的部分。小学美术课上,对学生的要求更多是让学生动手实践或者画出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这样做的目的,在无形之中就是在提醒学生要主动观察生活,只有观察生活才会加深印象,然后在落笔描绘时会自动联想更多细节。即便一时想不起来也没关系,之后学生自己也会多留意,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养成更加细致的观察习惯。因此,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其教学目的并不是要真地培养出多少美术人才或者艺术家,而是帮助学生培养观察生活和细心专注的能力。
3.在经验积累思考中创造文化之美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并且始终保持活力,与中国人与时俱进创新中华文化有着极大的关联。相比于其他古文化,中华文化更具包容性,能够坦然接受自己不如别人,然后会向人学习并且内化后形成自己的文化延伸。
相比于其他文化而言,中华文化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就明白国家治理大一统的思想内涵。早在秦朝时,中国社会就已经完成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文化改造,这一点正是古中国即便被外来文化侵扰但最终仍能回到正轨的根本原因。传承千年的文化,既有着其不变的根基,也有其随时代更新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就是中国人对美的认知在不断升级。
中华传统文化凭借其悠久的历史传承、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和勤劳务实的包容胸怀,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并且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最终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生机与活力。正是这种先进的传统文明,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具有更广泛和更深刻意义的教学价值。学生对美的认知是需要从逻辑层面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美的逻辑与学生自身的文化逻辑相一致才是美学启蒙教学真正要做的文化传承教育和个人成长教学。
参考文献:
[1] 叶祝君《民间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神州》2012年第31期。
[2] 马妍《民间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应用探讨》,《科幻画报》2019年第5期。
[3] 徐洁《民间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探讨》,《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年第5期。
(王雪婷,1990年生,女,满族,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美术)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 美术教育 传承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6.036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于“美”的认识与经济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如今,中国国力强盛,人民物质生活富裕,将更多精力转向精神生活,充满着对中国未来的期许,美学开始向着多元化发展。美学教育不单是教育学生认识美,还要通过美的变化发现美。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1.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了强烈对比,砖瓦房和高楼大厦的强烈视觉冲击使得很多人不禁膝盖一软,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就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缩影:大街小巷全是兑换美金的倒爷。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重大的冲击,物质生活条件上的强烈对比,加上各种美国英雄、“美式民主”的软文化作品侵袭,中国传统文化在过去几十年中都被深深地影响着。
然而,从2014年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在中国社会迎来回归。无数留洋学子和精英商旅回国后,告诉大家国外并没有那么好。照片、视频在互联网的传播助力下,人们发现曾经理想的国度,并没有脚下的土地好、曾经的“灯塔”也不再能照亮,而2020年的疫情更是将幻想中的发达社会随着社交媒体上的医疗船一起成为饭后笑料。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工作,迎来了1949年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崛起带来的文化崛起必然在不久后转变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就显得略有些紧迫。
2.推动美术教育多元化
在过去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对理工科人才的急切需要,加上义务教育实践的经验不足,中国教育事业一度走进了极端化应试教育的道路。如今,关于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教育部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教学整改方案,使得以往只停留在课程表但很少上的美术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必学课程。然而,这一改变带来的最大问题,依旧是经验不足,整个教育行业依然在摸索中前进,这对一线从业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尽管新课改已经推行多年,但是社会上对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争论却始终未有结果。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教育中确实对于素质教育有所缺失,学生的学业负担是社会共识;但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确实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教育公平性,素质教育确实减少了作业负担,但是学业竞争的战场也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烦恼依然没有真正解决。说到底,这依然是社会高速发展后的观念遗留问题。观念问题的解决必然无法强制执行,只能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缓慢处理。美术教育实际上就是解决中国教育思想观念遗留问题的一剂辅助良药。
家长的观点无非就是怕自己的孩子被社会抛弃,然而,中国社会其实从来不会抛弃任何人,有的只是个人的主动放弃。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说到底,就是要开拓学生的思想维度,真正实现对于学生思想境界的有效提升,让学生能够在任何境遇下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鉴于此,美术教育就变得非常必要,而且在美术教育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影响就变得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1.在经典名作欣赏中感受传统文化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美术课堂教学使用的课本中有大量关于经典名画的欣赏教学。这些名画主要包括中华古今名家大作和国外的经典作品。从作品的主旨选题上就非常具有教育意义,根据对人教版最新修改的美术课堂教学课本研究发现,课本中依然保留着传统“红色主义”美学,尤其是《开国大典》,无论从艺术表达还是作品主题上,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配合课文的介绍,学生自然联想到新中国成立的相关故事,这对于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感受新中国建立的艰辛,进而了解中国基本国家制度、基本国策、基本国情有更为深远的影响。红色教育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牢记历史才能够更好地珍惜现在、创造未来,这些课题背后的隐含思想和教学目的应该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实现知识内化。
除此之外,课本中还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名画进行了代表性展示。这其中以中国古代水墨画的展示最具有代表性,其背后要传达的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水墨画的精髓在于“留白”,这是中国古人高度智慧的体现,画面不需要铺满,适当留出空间反而能更好地创造出作品的空间感和延伸性。对于人生也是一样,在学生日常生活不断被兴趣班塞满的现实生活压力下,过度地填充不如适当地留白,给予生活以思考和感悟。学生自身对于“留白”概念的感悟,以及结合自身生活后的觉醒无疑更具教学意义,而且以学生自身的思想开悟而产生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够说服家长,进而实现社会矛盾的有效缓解。
2.在日常生活经历中发现艺术之美
小学美术课本设计的科学性,表现在其编撰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思维局限性。爱国主义、社會哲学的教育必然要有,但是能够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更多的精力留给贴合生活日常的部分。小学美术课上,对学生的要求更多是让学生动手实践或者画出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这样做的目的,在无形之中就是在提醒学生要主动观察生活,只有观察生活才会加深印象,然后在落笔描绘时会自动联想更多细节。即便一时想不起来也没关系,之后学生自己也会多留意,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养成更加细致的观察习惯。因此,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其教学目的并不是要真地培养出多少美术人才或者艺术家,而是帮助学生培养观察生活和细心专注的能力。
3.在经验积累思考中创造文化之美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并且始终保持活力,与中国人与时俱进创新中华文化有着极大的关联。相比于其他古文化,中华文化更具包容性,能够坦然接受自己不如别人,然后会向人学习并且内化后形成自己的文化延伸。
相比于其他文化而言,中华文化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就明白国家治理大一统的思想内涵。早在秦朝时,中国社会就已经完成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文化改造,这一点正是古中国即便被外来文化侵扰但最终仍能回到正轨的根本原因。传承千年的文化,既有着其不变的根基,也有其随时代更新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就是中国人对美的认知在不断升级。
中华传统文化凭借其悠久的历史传承、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和勤劳务实的包容胸怀,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并且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最终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生机与活力。正是这种先进的传统文明,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具有更广泛和更深刻意义的教学价值。学生对美的认知是需要从逻辑层面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美的逻辑与学生自身的文化逻辑相一致才是美学启蒙教学真正要做的文化传承教育和个人成长教学。
参考文献:
[1] 叶祝君《民间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神州》2012年第31期。
[2] 马妍《民间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应用探讨》,《科幻画报》2019年第5期。
[3] 徐洁《民间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探讨》,《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年第5期。
(王雪婷,1990年生,女,满族,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