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下,理工科学校需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力度。对此,本文分析了理工科学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 法制教育 大学生 存在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不再一味是专业人才,对高素质复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高校的法律学科更多的是基本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使整个学校高校的法制氛围不浓,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相对薄弱,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及自我保护。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下,理工科高校应当针对当前状况,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及能力。
一、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理工科高校中的社会科学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即使有对应的法学专业,也处于边缘地位,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有的高校甚至都没有设置法律专业。当然,法律专业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并不是都要设置,但是一些高校对法律基础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更多地充当摆设,授课教师很多都不具备博士学位,甚至有本科学历,而且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授课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足。
(二)学生缺乏学习法律知识的动力
法律作为典型的人文社会科学,与物理、化学、机械等传统的理工科相差很大,与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学习没有很密切的联系,加之学校对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要求很低,更多的是公共基础课,导致理工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不重视,难以激发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热情,有的对基本的法律知识一知半解,严重影响其全面发展。
(三)有关部门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力度不够
一些理工科高校的有关部门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宣传。形式主义严重,只是在全国法律日等特殊的时间点进行一些活动,其他时期关注很少。宣传方式陈旧,更多的是发发传单、挂个条幅、办个法律知识讲座而已,并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及媒介,导致宣传教育活动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热情。此外,一些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对科技竞赛、评奖评优、贫困生等问题比较关注,而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对学生的法制意识及知识储量现状缺乏足够了解,也没有采取相应措施。
二、加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一)切实了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状况及需求
第一,设计法律知识调查问卷,主要考察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情况及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并对已毕业学生进行信息收集,了解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对在校所学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及对我校法律知识普及的意见。
第二,访谈法。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一部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其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存在哪些必要法律知识的不足,以及其对法律知识的看法。
(二)充实教育内容,采取灵活的宣传方式
第一,采取情景教学法。选取一批对法律知识感兴趣、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公开的模拟法庭、法律知识小品、普法微电影等活动,让在校生在乐趣与实践中培养法制意识与逻辑,掌握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知识。
第二,邀请知名的法律界的专家学者对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对基本的法律知识及热点法律问题进行深入讲解,以充实普法活动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前沿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采取游戏竞赛与知识竞赛。小组游戏竞赛法强调小组奖励、个人责任和成功机会均等。无论基础好或差的组员,只要努力,都有可能从水平相近的人中脱颖而出,为小组赢得最高加分。这种竞赛机制充分体现了成功机会人人均等的思想,可以有效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进行法律知识普及的实践中,可以采取此项模式,充分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法意识。由有关部分或法律专家撰写统一的校法制教材,以此为基础举办一次普法知识竞赛,以班为单位,分院和年级进行,分为初赛、复赛与决赛,初赛选出各院各年级的优胜者,复赛选出各院的优胜者,决赛由各院的优胜者决出一二三等奖,对获奖者进行奖励。
第四,组织班级讨论。鼓励班级利用班会在高年级进行每月一次法律、案件的品评与讨论,开展“有人向你借钱不还怎么办?”“有人威胁你怎么办?”“被人欺骗怎么办”“遇到倒地老人该不该扶”等主题班会。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的法律意识更强,能够运用法律解決实际问题,做到知法、懂法、用法。
(三)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及反馈机制
第一,建立多层次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平台。充分利用校内网、校内论坛、QQ、微信等网络工具及平台,建立多层次的法律信息交流与互动平台,例如QQ群及微信的公共账号,对于法律知识信息进行实时更新,让同学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最近法制动态,准确把握我国法制建设的脉搏。
第二,集合一批有就业指导经验、有一定职业法律指导技能的老师及校外的有关专家,建立面向全院学生的就业法律咨询平台。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就业中面临的就业法律问题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和指导。通过咨询平台了解法律普及机制的实际效果。同时,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搜集在本次项目实施的各种活动中学校老师及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应地反馈各个阶段,做到充实和完善,使本项目能够循环而有效地运行。
(四)开展“普法实践”主题活动
利用学生假期期间,组织一部分学生深入律师事务所进行实践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知法懂法。实践结束后,参与法律实践的学生要积极进行总结,然后将心得体及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在全院进行宣传分享。组织青年志愿者团队,与本地的律师事务所、公安部门与司法部门及其他高校合作,以全年相关节日为契机,如3·15消费者权益日、5·1劳动节、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开展大规模的校园内外的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发放普法资料、建立免费法律咨询服务点、普法讲座等方式,将学到的法律知识以校园为基点,向整个周边地区辐射,到各街道及周边地区进行法制宣传,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孙建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曾冬梅,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7).
[3]杨杏芳,朱曼.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3(2).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 法制教育 大学生 存在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不再一味是专业人才,对高素质复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高校的法律学科更多的是基本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使整个学校高校的法制氛围不浓,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相对薄弱,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及自我保护。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下,理工科高校应当针对当前状况,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及能力。
一、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理工科高校中的社会科学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即使有对应的法学专业,也处于边缘地位,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有的高校甚至都没有设置法律专业。当然,法律专业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并不是都要设置,但是一些高校对法律基础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更多地充当摆设,授课教师很多都不具备博士学位,甚至有本科学历,而且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授课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足。
(二)学生缺乏学习法律知识的动力
法律作为典型的人文社会科学,与物理、化学、机械等传统的理工科相差很大,与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学习没有很密切的联系,加之学校对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要求很低,更多的是公共基础课,导致理工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不重视,难以激发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热情,有的对基本的法律知识一知半解,严重影响其全面发展。
(三)有关部门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力度不够
一些理工科高校的有关部门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宣传。形式主义严重,只是在全国法律日等特殊的时间点进行一些活动,其他时期关注很少。宣传方式陈旧,更多的是发发传单、挂个条幅、办个法律知识讲座而已,并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及媒介,导致宣传教育活动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热情。此外,一些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对科技竞赛、评奖评优、贫困生等问题比较关注,而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对学生的法制意识及知识储量现状缺乏足够了解,也没有采取相应措施。
二、加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一)切实了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状况及需求
第一,设计法律知识调查问卷,主要考察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情况及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并对已毕业学生进行信息收集,了解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对在校所学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及对我校法律知识普及的意见。
第二,访谈法。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一部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其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存在哪些必要法律知识的不足,以及其对法律知识的看法。
(二)充实教育内容,采取灵活的宣传方式
第一,采取情景教学法。选取一批对法律知识感兴趣、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公开的模拟法庭、法律知识小品、普法微电影等活动,让在校生在乐趣与实践中培养法制意识与逻辑,掌握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知识。
第二,邀请知名的法律界的专家学者对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对基本的法律知识及热点法律问题进行深入讲解,以充实普法活动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前沿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采取游戏竞赛与知识竞赛。小组游戏竞赛法强调小组奖励、个人责任和成功机会均等。无论基础好或差的组员,只要努力,都有可能从水平相近的人中脱颖而出,为小组赢得最高加分。这种竞赛机制充分体现了成功机会人人均等的思想,可以有效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进行法律知识普及的实践中,可以采取此项模式,充分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法意识。由有关部分或法律专家撰写统一的校法制教材,以此为基础举办一次普法知识竞赛,以班为单位,分院和年级进行,分为初赛、复赛与决赛,初赛选出各院各年级的优胜者,复赛选出各院的优胜者,决赛由各院的优胜者决出一二三等奖,对获奖者进行奖励。
第四,组织班级讨论。鼓励班级利用班会在高年级进行每月一次法律、案件的品评与讨论,开展“有人向你借钱不还怎么办?”“有人威胁你怎么办?”“被人欺骗怎么办”“遇到倒地老人该不该扶”等主题班会。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的法律意识更强,能够运用法律解決实际问题,做到知法、懂法、用法。
(三)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及反馈机制
第一,建立多层次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平台。充分利用校内网、校内论坛、QQ、微信等网络工具及平台,建立多层次的法律信息交流与互动平台,例如QQ群及微信的公共账号,对于法律知识信息进行实时更新,让同学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最近法制动态,准确把握我国法制建设的脉搏。
第二,集合一批有就业指导经验、有一定职业法律指导技能的老师及校外的有关专家,建立面向全院学生的就业法律咨询平台。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就业中面临的就业法律问题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和指导。通过咨询平台了解法律普及机制的实际效果。同时,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搜集在本次项目实施的各种活动中学校老师及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应地反馈各个阶段,做到充实和完善,使本项目能够循环而有效地运行。
(四)开展“普法实践”主题活动
利用学生假期期间,组织一部分学生深入律师事务所进行实践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知法懂法。实践结束后,参与法律实践的学生要积极进行总结,然后将心得体及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在全院进行宣传分享。组织青年志愿者团队,与本地的律师事务所、公安部门与司法部门及其他高校合作,以全年相关节日为契机,如3·15消费者权益日、5·1劳动节、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开展大规模的校园内外的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发放普法资料、建立免费法律咨询服务点、普法讲座等方式,将学到的法律知识以校园为基点,向整个周边地区辐射,到各街道及周边地区进行法制宣传,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孙建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曾冬梅,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7).
[3]杨杏芳,朱曼.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