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疑合探”是学生体验成功的阶梯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_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解疑合探”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解疑合探”的主要特征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为主,通过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的方式探究“设疑自探”中共同的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在探究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二、优化组合,为“解疑合探”做准备
  在语文学习中,小组成员要怎样的组合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青少年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青少年儿童间的合作交流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互教活动的实践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解疑合探”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
  三、明确任务,正确运用“解疑合探”
  小组在“解疑合探”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设疑,因为设疑是“解疑合探”的第一步。教师对学生设疑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形成具体的有层次性、针对性的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自主探究,自己探究不了的问题,再通过小组“解疑合探”解决,这样探究的任务明确,有针对性。
  四、适时扶放、充分“解疑合探”
  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诱导者和辅导者。在学生“解疑合探”时,师生的角色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如何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扶”和“放”。
  “扶”是指教师在学生“解疑合探”时,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探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适时地引导与点拨,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放”是指教师在学生“解疑合探”时,针对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感,分享成功的快乐。
  五、在“解疑合探”中,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解疑合探”的快乐,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异质小组,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作为“解疑合探”的学习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示其个性。
  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小组成员无形中形成了帮带意识。思维活跃的学生会积极发言,而平时胆小的学生由于面对的对象较少,减少了他们的恐惧心理,他们会不甘落后,试着说出自己的意见,征得小组其它成员的认可。教师检查学生“解疑合探”的学习成果时,有意识地让学困生电子展示或口头展示,教师明确展示的具体要求,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如果学困生展示有误或不全面,可让中等生或优等生帮助他们补充或完善,实行兵带兵、兵叫兵的方法,人人参与,全员互动,让学生在“解疑合探”中分享成功与快乐。
  六、在积极评价中,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解疑合探”是学生体验成功的阶梯,学生正是在这种面对面的相互交往,相互启发中,达到心灵的碰撞,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开放教学格局,不仅合探解疑,而且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从中分享成功与快乐。
其他文献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湖南永州后,心情郁闷,寄情山水写下了八篇山水游记中的一篇。它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特别以其借景写情的手法,为文人所推崇。  文章的一、二、四段融情于景,一直被人们剖析得异常透彻,而第三段只注重抓住特点描绘景物的一面,是否渗入了作者的感悟呢?至今对此的解析甚少。  如果联系到柳宗元的遭遇,文章第三段的情感体现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就决不能忽视。  柳宗元出生于山西河东,世
期刊
一、设计思想: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节课我采用“听读感受美景——朗读欣赏美景——品读揣摩语言”的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所以,在具
期刊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发展人的智力、开发人的个性放在首位,尽力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使学生的生命主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走出原我,改变自我,打破原有的教学习惯及模式。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在开放的过程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而使自身的语文素养不断沉积,逐步提高。  一、开放的教学设计  真正的课堂,学生的个性是多层面
期刊
如何打破许多农村学生课堂上已习惯的沉默,使农村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个体差异得到尊重和体现时,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追求开放而有活力的农村语文课堂,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愿学、会学、乐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农村语文课堂因丰富多彩的学生个性而充满活力,让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呢?要实现这一目标,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开动脑筋,广泛实践,共同探讨。
期刊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美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
期刊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字面看,好像只有仁者才喜欢游山,只有智者才喜欢逛水。事实上,仁者、智者都喜欢游山逛水,借此抒怀。  张岱就是这样一位仁智者: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他一改古代的游记表面写景抒情,其实却多怀古讽今的风格,他的回忆西湖美景的散文 《湖心亭看雪》:景,只在西湖;情,只为景生。全文简短,仅仅一二百字,却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情趣。  世人都晓得西湖美,却很少欣赏西湖冬景之美。张岱在《湖心
期刊
借物喻理,就是借用某种事物的特点,来比喻某种道理或人的某种精神,使人读了有所感悟,受到启发、教育。如写青松不畏风雪、傲然挺立的特点,赞美它不怕困难的坚毅精神;写铺路石任人践踏而默默无闻的特点,讴歌它大公无私、不计报酬的品德;写牵牛花迎阳开放的特点,赞美它向往光明,向上进取的精神……怎样写好借物喻理这类作文呢?应该注意下面四点:  一、善于品味事物  要想写好借物喻理的文章,就必须写出自己对事物的独
期刊
新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情商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和渗透情感教育,又如何有效地促进语文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科教学更赋予情感性,从而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此项任务都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时时把此任务记在心上。教学之余,初有所得,与大家共探讨。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情感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语文情
期刊
语文课程改革,对于我们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回顾这么多年来的探索,我们更多的精力是投向了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环节,对于作业这一重要环节却并不关心,甚至是漠视。最近在网上看到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刘春生老师尝试作业改革的《作业的革命》,深有感触,那“可爱的作业”,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那平和温婉的批语,注重的是师生之间近距离心贴心的交流,真正是做到了让作业由负担向乐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文本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真诚对话与灵魂交流,阅读教学是在文本的平台上,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碰撞。在阅读教学中,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起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互动型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努力地要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