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溧阳有机白茶的栽培与管理技术,包括茶树苗的培育,园地选择与管理,树苗移栽,修剪,施肥与病虫害防治。
[关键词]有机白茶;栽培;田间管理
白茶又名野藤茶、藤茶、白茶饼,属于葡萄科,蛇葡萄的显齿蛇葡萄的多年的藤本植物,常绿灌木,叶互生,具短柄,叶形为椭圆形。边缘具细锯齿,花白色而有芳香,檄果扁球形,外有三纵棱,种子卵圆形、棕褐色。白茶以其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以及其独特的保健功能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青睐。是一种名贵珍稀的保健古茶。
溧阳白茶氨基酸含量一般为6.8%,用有机肥培育的溧阳白茶氨基酸含量高达10.6%,而普通绿茶的氨基酸含量在3.5%左右。溧阳有机白茶形如风羽,茎翠叶白,色如玉霜。其汤色鹅黄,甘甜清澈,香气馥郁。现将有机白茶栽培与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一、采穗母树培育
白茶育苗一般采用无性繁殖短穗扦插育苗技术,经试验表明,白茶采用茶籽育苗,其后代呈现性状变异,即没有春季阶段性返白的特性,采用短穗扦插育苗,能保母本的特性,后代性状一致,繁殖系数高,成活率高。考虑到白茶的经济效益,目前,不设专用母本园,而是母本园与采摘园兼用。扦插时间一般在秋季9-10月,此时期插穗长根快,成苗率高、管理同期短,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白茶母树在春茶采摘后马上修剪,剪去蓬面鸡爪枝、细弱枝,修前深度以能长出粗壮枝梢为度,加强肥培管理,在施足氮肥的基础上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以增强新梢的分生能力。如果预计到扦插时插枝尚未形成驻芽,应在剪穗前10~15d进行打顶,人为地迫使枝梢停止生长,促进其成熟。
二、园地选择与准备
园地应选择避风向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足够水源,自然肥力水平高,坡度为25左右,pH值在4.5~6.5之间的微酸性沙质或轻粘质土壤。前作为烟草、麻类、蔬菜的园地不宜使用。在规划种植行时,安排好园区主、支干道互通,坡地茶园主干道要求是S型,不能直上直下,园区内沟渠想通,做到小雨不出园,中雨、大雨能蓄能排,有条件的地方应建成移动式喷、漏灌系统。应深翻土壤,缓坡地(坡度小于15)的开垦按“大弯中随形,小弯取直”的原则开垦,深度必须达到60cm左右。将石块置于行边作坝,做好梯田,梯田内低外高,主要防止水土流失。
三、移栽前准备
移栽前应平整土地,并在种植沟内施人基肥。施肥要遵循“重施基肥,适施追肥”的原则,以农家肥(腐熟)30T/hIn2为主,或.普钙1.5T或油菜饼肥1.5,将发酵好的农家肥油菜饼肥施入挖好的栽植沟内,先用表土覆盖,再填新土至沟口10cm处,整细土块。
四、移栽
移栽的最佳时期是在茶苗的上部处于休眠、地下根系生长仍然旺盛的时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和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移栽适期。选择空气湿润、土壤含水量较高的阴天和雨后初晴的傍晚移栽效果最佳,要避免在晴燥天气和下雨天移栽。移栽的小茶苗一般要求20cm以上,茎粗0.3cm以上,定植前先将茶苗用三炬灌金液或拌黄泥浆蘸根,保持根系原来的姿态,使根系舒展。茶苗放人定植沟后要边覆土边压紧,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不可上紧下松,及时浇足定根水(用三炬灌金液对水稀释)后在茶苗基部覆盖些松土,以利雨水渗入定植茶苗的根部。栽植深度为茶苗原土痕4cm左右。.一般茶园定植的行距为1.5m,株距为40~45cm,定植1棵/穴,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左右。移栽定植后应及时用稻草或绿肥覆盖行间,防旱防寒保苗。为减少水分蒸发,可进行第1次定剪,在离地15~20cm处剪去,保留6张叶片即可。
五、田间管理
1.修剪
幼龄茶树以定型修剪、培养树冠、扩大采摘面为目的,1年2次,目标是将树冠高度培养至60~80cm。每年在春茶前进行1次轻修剪,剪除“鸡爪枝”、“徒长枝”,促使茶芽整齐、粗壮、产量高。经过多次轻剪后,为扩大采摘面,一般采用弧形和平修剪2种方法进行深重修剪,促使枝条育芽能力继续提高。
2.施肥
施肥原则:有机茶园应遵循IFOAM的施肥原则,目前一般以有机肥、绿肥和生物肥料为主。
施肥方法:一般每年施肥3次,春(冬)、夏、秋各1次或按采摘轮次施肥,在春前(冬)、夏初、秋初各施1次,施肥深度为25cm72右。
施肥量:应根据茶树的树龄、施用肥料的品种质量、土壤的肥力来衡量用肥量。(1)生长期:1-2年树龄需氮量为100kg/hm,商品有机肥用量为25.7t/hm;3-4年树龄需氮量为180kg/hm,商品有机肥用量为46.3t/hm;(2)生产期:产量在3750kg/hm以下的茶园,产干茶7kg的需氮量为1kg,按现在有机白茶的产量1950kg/hm计算,需氮量为278kg/hm,商品有机肥的用量为71.5t/hm;(3)商品有机肥施用于茶园,其肥料的利用率主要取决于土壤的质量状况,最根本的因素是土壤的生物量(SMB-C)。因此,有效地增加种植土壤的生物量,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保障。要求在茶园施肥的过程中注意微生物肥料的施用量,以确保土壤有足够的生物量。一年生茶树施生物肥600kg/hm+微生物菌剂80~100kg/hm;二至三年生茶树施生物肥600kg/hm+微生物菌剂100~150kg/hm;四至五年茶树施生物肥600kg/hm+微生物菌剂150~200kg/hm;成年采摘茶树施生物肥600kg/hm+微生物菌剂200~250kg/hm,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产量适当增加微生物菌剂使用量;生产茶园经过春梢萌发采收之后,树体内冬季所积累的养分大部分已被消耗。为保证茶树正常生长,春茶结束后要及时施肥。一般生产茶园要追施三炬微生物菌剂750kg/hm,在进行根部施肥的同事,还要进行根外施肥,尤其在6~8月干旱季节,根外施肥尤为重要。可选用有机液肥、氨基酸等进行叶面喷施,如喷施三炬优立生、三炬农作发等。
3.除草
茶园在春茶采收结束后,土壤板结严重,行间杂草开始迅猛生长,尤其在梅雨季节,杂草生长更快,不及时松土除草,会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因此,春茶采收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浅耕除草。有机茶园不能使用除草剂,须采用人工除草。有机茶园宜套种绿肥:5月中下旬播种圆叶决明,到11月下旬冷空气来,霜打后圆叶决明地上部分枯萎死去;11月下旬开始播种白三叶,至次年的夏季,枯死的绿肥可以作为有机肥在每年深耕时施入茶园。
4.病虫害防治
农业防治,冬耕可以将在表土中越冬的病虫深埋入土,减少病虫越冬基数,夏季伏耕,则可使土中病虫在高温曝晒下死亡。修剪直接去除危害芽梢嫩叶的病虫,如芽餅病、白星病、芽枯病、小绿叶蝉、等病虫。合理施肥,茶树在肥料不足的情况下,抵抗力低,容易感染病害,如白星病、芽枯病等病害,幼龄茶园在施肥时,氮、磷、钾肥配合使用,增施农家肥。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及其它防制剂控制茶树病虫害,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如用白僵菌“871”防治茶丽纹象甲,茶毛虫病毒“8010”防治茶毛虫,韦伯虫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椰园蚧。
合理进行化学防治。指定专人负责茶园病虫检测预报,在病虫发生初期及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茶树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并把农药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进行防治,绝对禁止在茶树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遵循交替轮换复配用药原则,并改进喷药技术和方法提高喷药效果。
参考文献
[1]骆耀平.茶树栽培学[H]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5)
[2]陈洪.优质茶树栽培与加工新技术[H],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
[3]吴洵.茶园土壤管理与施肥技术[H],金盾出版社,2009(3)
[4]刘新.有机茶生产与管理技术问答[H],金盾出版社,2011(6)
[关键词]有机白茶;栽培;田间管理
白茶又名野藤茶、藤茶、白茶饼,属于葡萄科,蛇葡萄的显齿蛇葡萄的多年的藤本植物,常绿灌木,叶互生,具短柄,叶形为椭圆形。边缘具细锯齿,花白色而有芳香,檄果扁球形,外有三纵棱,种子卵圆形、棕褐色。白茶以其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以及其独特的保健功能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青睐。是一种名贵珍稀的保健古茶。
溧阳白茶氨基酸含量一般为6.8%,用有机肥培育的溧阳白茶氨基酸含量高达10.6%,而普通绿茶的氨基酸含量在3.5%左右。溧阳有机白茶形如风羽,茎翠叶白,色如玉霜。其汤色鹅黄,甘甜清澈,香气馥郁。现将有机白茶栽培与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一、采穗母树培育
白茶育苗一般采用无性繁殖短穗扦插育苗技术,经试验表明,白茶采用茶籽育苗,其后代呈现性状变异,即没有春季阶段性返白的特性,采用短穗扦插育苗,能保母本的特性,后代性状一致,繁殖系数高,成活率高。考虑到白茶的经济效益,目前,不设专用母本园,而是母本园与采摘园兼用。扦插时间一般在秋季9-10月,此时期插穗长根快,成苗率高、管理同期短,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白茶母树在春茶采摘后马上修剪,剪去蓬面鸡爪枝、细弱枝,修前深度以能长出粗壮枝梢为度,加强肥培管理,在施足氮肥的基础上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以增强新梢的分生能力。如果预计到扦插时插枝尚未形成驻芽,应在剪穗前10~15d进行打顶,人为地迫使枝梢停止生长,促进其成熟。
二、园地选择与准备
园地应选择避风向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足够水源,自然肥力水平高,坡度为25左右,pH值在4.5~6.5之间的微酸性沙质或轻粘质土壤。前作为烟草、麻类、蔬菜的园地不宜使用。在规划种植行时,安排好园区主、支干道互通,坡地茶园主干道要求是S型,不能直上直下,园区内沟渠想通,做到小雨不出园,中雨、大雨能蓄能排,有条件的地方应建成移动式喷、漏灌系统。应深翻土壤,缓坡地(坡度小于15)的开垦按“大弯中随形,小弯取直”的原则开垦,深度必须达到60cm左右。将石块置于行边作坝,做好梯田,梯田内低外高,主要防止水土流失。
三、移栽前准备
移栽前应平整土地,并在种植沟内施人基肥。施肥要遵循“重施基肥,适施追肥”的原则,以农家肥(腐熟)30T/hIn2为主,或.普钙1.5T或油菜饼肥1.5,将发酵好的农家肥油菜饼肥施入挖好的栽植沟内,先用表土覆盖,再填新土至沟口10cm处,整细土块。
四、移栽
移栽的最佳时期是在茶苗的上部处于休眠、地下根系生长仍然旺盛的时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和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移栽适期。选择空气湿润、土壤含水量较高的阴天和雨后初晴的傍晚移栽效果最佳,要避免在晴燥天气和下雨天移栽。移栽的小茶苗一般要求20cm以上,茎粗0.3cm以上,定植前先将茶苗用三炬灌金液或拌黄泥浆蘸根,保持根系原来的姿态,使根系舒展。茶苗放人定植沟后要边覆土边压紧,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不可上紧下松,及时浇足定根水(用三炬灌金液对水稀释)后在茶苗基部覆盖些松土,以利雨水渗入定植茶苗的根部。栽植深度为茶苗原土痕4cm左右。.一般茶园定植的行距为1.5m,株距为40~45cm,定植1棵/穴,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左右。移栽定植后应及时用稻草或绿肥覆盖行间,防旱防寒保苗。为减少水分蒸发,可进行第1次定剪,在离地15~20cm处剪去,保留6张叶片即可。
五、田间管理
1.修剪
幼龄茶树以定型修剪、培养树冠、扩大采摘面为目的,1年2次,目标是将树冠高度培养至60~80cm。每年在春茶前进行1次轻修剪,剪除“鸡爪枝”、“徒长枝”,促使茶芽整齐、粗壮、产量高。经过多次轻剪后,为扩大采摘面,一般采用弧形和平修剪2种方法进行深重修剪,促使枝条育芽能力继续提高。
2.施肥
施肥原则:有机茶园应遵循IFOAM的施肥原则,目前一般以有机肥、绿肥和生物肥料为主。
施肥方法:一般每年施肥3次,春(冬)、夏、秋各1次或按采摘轮次施肥,在春前(冬)、夏初、秋初各施1次,施肥深度为25cm72右。
施肥量:应根据茶树的树龄、施用肥料的品种质量、土壤的肥力来衡量用肥量。(1)生长期:1-2年树龄需氮量为100kg/hm,商品有机肥用量为25.7t/hm;3-4年树龄需氮量为180kg/hm,商品有机肥用量为46.3t/hm;(2)生产期:产量在3750kg/hm以下的茶园,产干茶7kg的需氮量为1kg,按现在有机白茶的产量1950kg/hm计算,需氮量为278kg/hm,商品有机肥的用量为71.5t/hm;(3)商品有机肥施用于茶园,其肥料的利用率主要取决于土壤的质量状况,最根本的因素是土壤的生物量(SMB-C)。因此,有效地增加种植土壤的生物量,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保障。要求在茶园施肥的过程中注意微生物肥料的施用量,以确保土壤有足够的生物量。一年生茶树施生物肥600kg/hm+微生物菌剂80~100kg/hm;二至三年生茶树施生物肥600kg/hm+微生物菌剂100~150kg/hm;四至五年茶树施生物肥600kg/hm+微生物菌剂150~200kg/hm;成年采摘茶树施生物肥600kg/hm+微生物菌剂200~250kg/hm,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产量适当增加微生物菌剂使用量;生产茶园经过春梢萌发采收之后,树体内冬季所积累的养分大部分已被消耗。为保证茶树正常生长,春茶结束后要及时施肥。一般生产茶园要追施三炬微生物菌剂750kg/hm,在进行根部施肥的同事,还要进行根外施肥,尤其在6~8月干旱季节,根外施肥尤为重要。可选用有机液肥、氨基酸等进行叶面喷施,如喷施三炬优立生、三炬农作发等。
3.除草
茶园在春茶采收结束后,土壤板结严重,行间杂草开始迅猛生长,尤其在梅雨季节,杂草生长更快,不及时松土除草,会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因此,春茶采收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浅耕除草。有机茶园不能使用除草剂,须采用人工除草。有机茶园宜套种绿肥:5月中下旬播种圆叶决明,到11月下旬冷空气来,霜打后圆叶决明地上部分枯萎死去;11月下旬开始播种白三叶,至次年的夏季,枯死的绿肥可以作为有机肥在每年深耕时施入茶园。
4.病虫害防治
农业防治,冬耕可以将在表土中越冬的病虫深埋入土,减少病虫越冬基数,夏季伏耕,则可使土中病虫在高温曝晒下死亡。修剪直接去除危害芽梢嫩叶的病虫,如芽餅病、白星病、芽枯病、小绿叶蝉、等病虫。合理施肥,茶树在肥料不足的情况下,抵抗力低,容易感染病害,如白星病、芽枯病等病害,幼龄茶园在施肥时,氮、磷、钾肥配合使用,增施农家肥。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及其它防制剂控制茶树病虫害,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如用白僵菌“871”防治茶丽纹象甲,茶毛虫病毒“8010”防治茶毛虫,韦伯虫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椰园蚧。
合理进行化学防治。指定专人负责茶园病虫检测预报,在病虫发生初期及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茶树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并把农药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进行防治,绝对禁止在茶树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遵循交替轮换复配用药原则,并改进喷药技术和方法提高喷药效果。
参考文献
[1]骆耀平.茶树栽培学[H]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5)
[2]陈洪.优质茶树栽培与加工新技术[H],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
[3]吴洵.茶园土壤管理与施肥技术[H],金盾出版社,2009(3)
[4]刘新.有机茶生产与管理技术问答[H],金盾出版社,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