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叙文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的几种方法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狄德罗曾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但有些同学心中明明贮满了真挚的情感,却没办法将其表达出来。原因何在?往往是因为没有找到准确表达情感的方法。那么,表达情感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笔者就结合例子详细谈谈。
  一、融情于景
  《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有着怎样的心情,眼前的客观景物便带上了什么样的色彩。比如,一个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鸭子在水中嬉戏、呜叫,就会觉得鸭子很讨厌;而在心情好的时候看到这个情景,却会觉得鸭子很可爱。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葱茏的树木映入眼帘,它们或青翠或墨绿,一派茂盛;微风中洋溢着馥郁的花香,不远处,满池荷花披着红色的纱衣,摇曳着叠翠的裙裾,翩然起舞;蜻蜓时而在空中滑翔,时而在池中点水,好不惬意……
  这是一位同学的习作《那年·那车·那疤痕》中的一段文字。七歲那年的夏天,小作者学会了骑自行车,很想试试身手。于是在一个黄昏,他瞒着家人骑着车偷偷溜了出去。一路上,他快速骑行,非常得意,那种感觉,就一个字——“爽”。于是,他眼中的树木、荷池、蜻蜓都变得妙不可言,令他无比惬意。可事实上,令他“惬意”的并不是眼前的景物,而是小作者自己。
  二、寄情于事
  平平常常才是真。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一些令人感动的事。在写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试着寄情于事。笔者曾读过一篇名为《一碗蒸肉两行泪》的文章。文中的“我”在离家较远的高中住读,周末回家,无意间说起学校食堂的冬瓜蒸肉“没有一片肉,全是冬瓜和汤”。结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姥姥心疼得直抹眼泪”。接下来,“姥姥”拄着拐杖到集市上去买肉,回家做起了蒸肉。“姥姥”为了让“我”吃上这道菜,颤巍巍地走了五六里地,转乘了三十多分钟的车。她将做好的蒸肉送到学校,却遭到了“我”的狠心拒绝。
  读到此处,透过“姥姥”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姥姥”对“孙子”的爱,读者无不被这种爱所感动。可文中的“我”却是如此不近人情。
  直到文末,谜底才被揭开:
  他轻轻地咳嗽了一下,用很轻柔的语气告诉妈妈:闻着肉香,我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但是妈妈你想想,我如果这次接受了姥姥送蒸肉,她就会送第二次、第三次……她那么大年纪了,我不忍心啊。所以,我干脆下狠心断了姥姥的念头……
  电话那端,传来了妈妈哽咽的声音。
  这样的故事感动了作者自己,感动了妈妈,自然也能感动读者。可见,即使是寻常小事,也能展现真情。
  三、诉情于人
  有些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会无视读者的存在,无对象、无目的地去写。当我们有了写作热情后,可以找准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畅快地抒发感情。
  在《三国演义》的第57回中,周瑜被诸葛亮“三气”而亡。对手死了,诸葛亮是何等的高兴。然而,在“柴桑口卧龙吊丧”时,我们看到了令人瞠目的情景:“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粗粗一瞥,我们可能会觉得诸葛亮真不愧为天才演员,一旦进入角色,泪水便不请自来。细细品味,我们又会觉得诸葛亮的这种“情感表露”是真实的。本来,他是以吊丧为由,到江东探听东吴的政治形势,顺便寻访贤才。所以,他在一开始宣读祭文的时候确实是言不由衷的,那是出于外交需要而挤出的眼泪。但是,读着读着,祭文中出现了这样的字句: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
  这段祭文就是“诉情于人”的范例。诸葛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方针大计,想起了孙刘联盟大败曹军的赤壁鏖战,想起了周瑜与自己的共同志向——坚定抗曹。如今,这位坚定的主战派死了,东吴的主和派就可能占上风。诸葛亮心里一沉,猛然醒悟到:气死一个周瑜,孙刘再次结盟或许会成泡影,真是失策!这时,他不由自主地放声大哭起来。这哭声,这眼泪,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发自内心的,是在向逝去的周瑜倾诉满腔真情,哀知音难求!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说:“所谓写作文,就是让真挚的思想感情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如何流淌?方法有很多,如上面提到的融情于景、寄情于事、诉请于人。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要适时应用,将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一九八七年九月,我应安格尔和聂华苓之邀,到爱荷华去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认识了他们夫妇,成了好朋友。  安格尔是爱荷华人。他是爱荷华城的骄傲。爱荷华的第一国家银行是本城最大的银行,和“写作计划”的关系很密切(“国际写作计划”作家的存款都在第一银行开户),每一届“国际写作计划”,第一银行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招待酒会。第一银行的墙壁上挂了一些美国伟人的照片或图像。酒会那天,银行特意把安格尔的巨
期刊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在这一章节中,太史公以生动凝练的语言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刘邦、张良、项羽、樊哙、范增等。在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作者对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借助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矛盾来展示他们的性格,推动腈节的发展,让一场复杂紧张的政治斗爭变得更加激烈。  一、张良与刘邦之间的矛盾  在《鸿门宴》中,刘邦是汉军的最高统帅,也是汉军命运的掌控者,而张良
期刊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平视”,并带领他们深入研读,以“问”促学,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一、引导学生“平视”文本,揭去文本的“固化”标签  如今,很多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鉴赏”,而不是“分析”。“鉴赏”固然重要,但是教师若一味地以“鉴赏”为目的来开展教学活动,就容易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固化”的印象,导致他们以“仰
期刊
“下水文”是教师根据作文的命题或要求亲自动笔写成并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文章,也就是教师写的范文。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借助“下水文”开展写作教学。  一、利用“下水文
期刊
《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很久以前,我就明白了,姥爷有一个上帝,姥姥则另有一个上帝。  
期刊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韩愈在《调张籍》中对李白和杜甫诗文的称赞,其实,韩愈也是写文章的好手。他的散文摒弃了六朝以来浮华的文风,吸收了先秦以来散文创作的有益经验,形成了气势雄浑、说理精辟的独特文风,成为唐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细读韩愈的文章,我们会发现他非常擅长使用对比的手法。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多重对比,纵横交错  我们来看韩愈的《师说》。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期刊
外国文学作品是指除中国文学作品以外的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世界文学源远流长,绚丽多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多多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各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中外文学作品的差异。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  一、以西方历史为线索,引导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大多都因时而著,记录了某个特定时期发生的事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西方历史为线索,阅读
期刊
如今,国家倡导对中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古诗词篇目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增多的趋势。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古诗词,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对此,教师就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就分享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经验。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很多学生虽能读懂古诗词的内容,但是他们在读完作品后却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感受不到诗词的美。对此,教师
期刊
在英格兰西南部的都彻斯特博物馆中,有一个小房间,参观者只能从窗口往里看。因为我们是中国作家代表团,所以破例获准入内。  这是托马斯·哈代(1840-1928)的书房,是照他在麦克斯门的家中的书房复制的。据说一切摆设都尽量还原了他家的原貌。四壁图书,一张书桌,数张圈椅。圈椅上搭着他的大衣,一旁竖着他的手杖。哈代的像挂在墙上,默默地俯视着自己的书房和络绎不绝的来访者。  他在这样一间房间里,就在这张桌
期刊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两年后所作,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在讲解该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式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的美。  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象美  袁行霈先生曾指出:“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该词时,应该带领他们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意象,了解其特征及组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