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狄德罗曾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但有些同学心中明明贮满了真挚的情感,却没办法将其表达出来。原因何在?往往是因为没有找到准确表达情感的方法。那么,表达情感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笔者就结合例子详细谈谈。
一、融情于景
《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有着怎样的心情,眼前的客观景物便带上了什么样的色彩。比如,一个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鸭子在水中嬉戏、呜叫,就会觉得鸭子很讨厌;而在心情好的时候看到这个情景,却会觉得鸭子很可爱。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葱茏的树木映入眼帘,它们或青翠或墨绿,一派茂盛;微风中洋溢着馥郁的花香,不远处,满池荷花披着红色的纱衣,摇曳着叠翠的裙裾,翩然起舞;蜻蜓时而在空中滑翔,时而在池中点水,好不惬意……
这是一位同学的习作《那年·那车·那疤痕》中的一段文字。七歲那年的夏天,小作者学会了骑自行车,很想试试身手。于是在一个黄昏,他瞒着家人骑着车偷偷溜了出去。一路上,他快速骑行,非常得意,那种感觉,就一个字——“爽”。于是,他眼中的树木、荷池、蜻蜓都变得妙不可言,令他无比惬意。可事实上,令他“惬意”的并不是眼前的景物,而是小作者自己。
二、寄情于事
平平常常才是真。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一些令人感动的事。在写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试着寄情于事。笔者曾读过一篇名为《一碗蒸肉两行泪》的文章。文中的“我”在离家较远的高中住读,周末回家,无意间说起学校食堂的冬瓜蒸肉“没有一片肉,全是冬瓜和汤”。结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姥姥心疼得直抹眼泪”。接下来,“姥姥”拄着拐杖到集市上去买肉,回家做起了蒸肉。“姥姥”为了让“我”吃上这道菜,颤巍巍地走了五六里地,转乘了三十多分钟的车。她将做好的蒸肉送到学校,却遭到了“我”的狠心拒绝。
读到此处,透过“姥姥”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姥姥”对“孙子”的爱,读者无不被这种爱所感动。可文中的“我”却是如此不近人情。
直到文末,谜底才被揭开:
他轻轻地咳嗽了一下,用很轻柔的语气告诉妈妈:闻着肉香,我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但是妈妈你想想,我如果这次接受了姥姥送蒸肉,她就会送第二次、第三次……她那么大年纪了,我不忍心啊。所以,我干脆下狠心断了姥姥的念头……
电话那端,传来了妈妈哽咽的声音。
这样的故事感动了作者自己,感动了妈妈,自然也能感动读者。可见,即使是寻常小事,也能展现真情。
三、诉情于人
有些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会无视读者的存在,无对象、无目的地去写。当我们有了写作热情后,可以找准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畅快地抒发感情。
在《三国演义》的第57回中,周瑜被诸葛亮“三气”而亡。对手死了,诸葛亮是何等的高兴。然而,在“柴桑口卧龙吊丧”时,我们看到了令人瞠目的情景:“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粗粗一瞥,我们可能会觉得诸葛亮真不愧为天才演员,一旦进入角色,泪水便不请自来。细细品味,我们又会觉得诸葛亮的这种“情感表露”是真实的。本来,他是以吊丧为由,到江东探听东吴的政治形势,顺便寻访贤才。所以,他在一开始宣读祭文的时候确实是言不由衷的,那是出于外交需要而挤出的眼泪。但是,读着读着,祭文中出现了这样的字句: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
这段祭文就是“诉情于人”的范例。诸葛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方针大计,想起了孙刘联盟大败曹军的赤壁鏖战,想起了周瑜与自己的共同志向——坚定抗曹。如今,这位坚定的主战派死了,东吴的主和派就可能占上风。诸葛亮心里一沉,猛然醒悟到:气死一个周瑜,孙刘再次结盟或许会成泡影,真是失策!这时,他不由自主地放声大哭起来。这哭声,这眼泪,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发自内心的,是在向逝去的周瑜倾诉满腔真情,哀知音难求!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说:“所谓写作文,就是让真挚的思想感情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如何流淌?方法有很多,如上面提到的融情于景、寄情于事、诉请于人。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要适时应用,将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一、融情于景
《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有着怎样的心情,眼前的客观景物便带上了什么样的色彩。比如,一个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鸭子在水中嬉戏、呜叫,就会觉得鸭子很讨厌;而在心情好的时候看到这个情景,却会觉得鸭子很可爱。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葱茏的树木映入眼帘,它们或青翠或墨绿,一派茂盛;微风中洋溢着馥郁的花香,不远处,满池荷花披着红色的纱衣,摇曳着叠翠的裙裾,翩然起舞;蜻蜓时而在空中滑翔,时而在池中点水,好不惬意……
这是一位同学的习作《那年·那车·那疤痕》中的一段文字。七歲那年的夏天,小作者学会了骑自行车,很想试试身手。于是在一个黄昏,他瞒着家人骑着车偷偷溜了出去。一路上,他快速骑行,非常得意,那种感觉,就一个字——“爽”。于是,他眼中的树木、荷池、蜻蜓都变得妙不可言,令他无比惬意。可事实上,令他“惬意”的并不是眼前的景物,而是小作者自己。
二、寄情于事
平平常常才是真。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一些令人感动的事。在写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试着寄情于事。笔者曾读过一篇名为《一碗蒸肉两行泪》的文章。文中的“我”在离家较远的高中住读,周末回家,无意间说起学校食堂的冬瓜蒸肉“没有一片肉,全是冬瓜和汤”。结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姥姥心疼得直抹眼泪”。接下来,“姥姥”拄着拐杖到集市上去买肉,回家做起了蒸肉。“姥姥”为了让“我”吃上这道菜,颤巍巍地走了五六里地,转乘了三十多分钟的车。她将做好的蒸肉送到学校,却遭到了“我”的狠心拒绝。
读到此处,透过“姥姥”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姥姥”对“孙子”的爱,读者无不被这种爱所感动。可文中的“我”却是如此不近人情。
直到文末,谜底才被揭开:
他轻轻地咳嗽了一下,用很轻柔的语气告诉妈妈:闻着肉香,我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但是妈妈你想想,我如果这次接受了姥姥送蒸肉,她就会送第二次、第三次……她那么大年纪了,我不忍心啊。所以,我干脆下狠心断了姥姥的念头……
电话那端,传来了妈妈哽咽的声音。
这样的故事感动了作者自己,感动了妈妈,自然也能感动读者。可见,即使是寻常小事,也能展现真情。
三、诉情于人
有些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会无视读者的存在,无对象、无目的地去写。当我们有了写作热情后,可以找准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畅快地抒发感情。
在《三国演义》的第57回中,周瑜被诸葛亮“三气”而亡。对手死了,诸葛亮是何等的高兴。然而,在“柴桑口卧龙吊丧”时,我们看到了令人瞠目的情景:“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粗粗一瞥,我们可能会觉得诸葛亮真不愧为天才演员,一旦进入角色,泪水便不请自来。细细品味,我们又会觉得诸葛亮的这种“情感表露”是真实的。本来,他是以吊丧为由,到江东探听东吴的政治形势,顺便寻访贤才。所以,他在一开始宣读祭文的时候确实是言不由衷的,那是出于外交需要而挤出的眼泪。但是,读着读着,祭文中出现了这样的字句: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
这段祭文就是“诉情于人”的范例。诸葛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方针大计,想起了孙刘联盟大败曹军的赤壁鏖战,想起了周瑜与自己的共同志向——坚定抗曹。如今,这位坚定的主战派死了,东吴的主和派就可能占上风。诸葛亮心里一沉,猛然醒悟到:气死一个周瑜,孙刘再次结盟或许会成泡影,真是失策!这时,他不由自主地放声大哭起来。这哭声,这眼泪,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发自内心的,是在向逝去的周瑜倾诉满腔真情,哀知音难求!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说:“所谓写作文,就是让真挚的思想感情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如何流淌?方法有很多,如上面提到的融情于景、寄情于事、诉请于人。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要适时应用,将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