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滚小球》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第三课《斜坡的启示》的拓展课。《神奇的机械》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从而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知识。《滚小球》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在斜坡滚球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力的存在;二是分别在改变坡长、球的质量等变量条件下,思考如何控制变量,并在层层递进的“做”中感受球滚动的距离和哪些因素有关;三是模拟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球从V形的斜坡滚落,预测球在另一个斜坡爬行的高度,体验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和惯性;四是在撞球游戏中,依次用球去碰撞不同数量的球,在预测与验证中体会力的作用,并联系“牛顿摆”等现象进行解释和应用,在“做”与“思”中建构与积累科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共同提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探究球滚动距离的实验中,了解球滚动的距离与坡长、球的质量有关;体会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和惯性(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能量可以传递的相关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
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斜坡、V形斜坡、牛顿摆、记录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初步感受力的存在
1.导入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教师出示玻璃球)认识这个吗?平常大家都怎么玩?
2.提供任务:滚动玻璃球去撞击前面的物体。
3.教师请学生滚球撞击物体并让其说说怎么做才能击倒物体。
4.教师小结:球的滚动需要人们提供动力,同时还要确定用力的方向、控制力的大小才能击倒物体,获得成功。
5.提问启发:球静置在水平的桌面上,如果不提供外力,怎样才能让球滚起来?(只需要把原来的平面变成斜面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教师以熟悉的滚球游戏活动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在利用学生原有的“实践经验”的同时,调动其“思维经验”,为探究球的滚动打下基础。)
(二)認识器材,以“思”导“做”,明确探究方向
1.预测:球从斜面上滚下来的距离和什么有关?
2.学生猜测:可能和球在斜坡上的位置、球的大小、手推动的力量大小有关。
3.启发:要解开“球从斜面上滚下来的距离究竟和什么有关”的秘密,看来得通过实验来验证。(出示玻璃球、斜坡)你们认识这些器材吗?
4.思考:如果研究球在斜坡不同的位置对滚动距离的影响,想想应该怎么做?学生讨论后认为,首先要确定球的起始位置。教师又提出:这个位置怎么选?距离太近行不行?为什么?学生再次交流,认为应该在斜面上选择不同的起始位置,起始位置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然后让球从起始位置自然滚下来,在球的停止处做好标记,测量距离并记录。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发现并提出问题。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某些事实或者现象的观察,通过思考明确模拟对象之间的联系。这不仅为选择探究问题、设计实验做好准备,也有助于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现前概念与新知的有效联结,同化认知结构,促进“思”与“做”的有效对接。)
(三)设计方案,先“思”后“做”,探究球的运动
1.观察:斜面上已经标出了两个点,观察这两个点(图1)有什么不同?
《滚小球》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第三课《斜坡的启示》的拓展课。《神奇的机械》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从而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知识。《滚小球》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在斜坡滚球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力的存在;二是分别在改变坡长、球的质量等变量条件下,思考如何控制变量,并在层层递进的“做”中感受球滚动的距离和哪些因素有关;三是模拟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球从V形的斜坡滚落,预测球在另一个斜坡爬行的高度,体验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和惯性;四是在撞球游戏中,依次用球去碰撞不同数量的球,在预测与验证中体会力的作用,并联系“牛顿摆”等现象进行解释和应用,在“做”与“思”中建构与积累科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共同提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探究球滚动距离的实验中,了解球滚动的距离与坡长、球的质量有关;体会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和惯性(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能量可以传递的相关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
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斜坡、V形斜坡、牛顿摆、记录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初步感受力的存在
1.导入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教师出示玻璃球)认识这个吗?平常大家都怎么玩?
2.提供任务:滚动玻璃球去撞击前面的物体。
3.教师请学生滚球撞击物体并让其说说怎么做才能击倒物体。
4.教师小结:球的滚动需要人们提供动力,同时还要确定用力的方向、控制力的大小才能击倒物体,获得成功。
5.提问启发:球静置在水平的桌面上,如果不提供外力,怎样才能让球滚起来?(只需要把原来的平面变成斜面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教师以熟悉的滚球游戏活动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在利用学生原有的“实践经验”的同时,调动其“思维经验”,为探究球的滚动打下基础。)
(二)認识器材,以“思”导“做”,明确探究方向
1.预测:球从斜面上滚下来的距离和什么有关?
2.学生猜测:可能和球在斜坡上的位置、球的大小、手推动的力量大小有关。
3.启发:要解开“球从斜面上滚下来的距离究竟和什么有关”的秘密,看来得通过实验来验证。(出示玻璃球、斜坡)你们认识这些器材吗?
4.思考:如果研究球在斜坡不同的位置对滚动距离的影响,想想应该怎么做?学生讨论后认为,首先要确定球的起始位置。教师又提出:这个位置怎么选?距离太近行不行?为什么?学生再次交流,认为应该在斜面上选择不同的起始位置,起始位置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然后让球从起始位置自然滚下来,在球的停止处做好标记,测量距离并记录。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发现并提出问题。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某些事实或者现象的观察,通过思考明确模拟对象之间的联系。这不仅为选择探究问题、设计实验做好准备,也有助于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现前概念与新知的有效联结,同化认知结构,促进“思”与“做”的有效对接。)
(三)设计方案,先“思”后“做”,探究球的运动
1.观察:斜面上已经标出了两个点,观察这两个点(图1)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