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程标准》就较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这一宗旨。其原则是借助客观形象,强调主观感受。《美术课程课标》摆脱了单纯传授造型技能的教学模式和强调写实性的写生教学,它在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艺术直觉,在写生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观察事物外在形象而且能联想到与观察对象相关的其他事物,以及自己与观察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并把它表现在画面上。它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学生可不受客观限制将视点扩展,进行超现实的表现,学生在创作式的写生中学习基本的造型技能。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了学生的艺术冲动,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素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美术课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其主要课业的欣赏教学,由于传统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束缚及教学条件的制约,目前,多数学校遠未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下面谈谈自己在美术课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调整教学内容,巧设课堂形式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在中学有限的课时内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只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作品进行筛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尤其是现代派作品在我国迅速传播,改变了多年来写实作品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对现代派作品如何认识、如何欣赏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当代中学生思维敏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新事物有探索精神,在此,我在教学中加大了现代作品的比重和授课时数,并进行对比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美术除了画画以外,似乎没有别的内容了,沉闷而又乏味。学生根据书上的图案“复制”作品,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小鸟学习飞翔一样轻松愉快的过程,现代美育教学应当更积极地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要你学”转变成“我想学,我要学”。根据不同的教材,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教学。比如:《人物动态写生》一课中,分别在同年级两个班上课。A班我采用谈话、演示等方法,把写生技法要点反反复复多遍讲解,提出作业要求,在让学生观察后写生。一堂课下来,我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交来的作业,几乎找不出合格的。于是在B班,我重新安排教学过程。首先,我把讲与练的时间作了调整,做到“精讲多练”。为了更形象直观,贴近学生,我请班上两名学生做模特,一边讲,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写生要领。然后,在让学生看一段运动比赛录像,观察运动中的各种状态。接下来再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一些典型的动作姿势,并提出“你能不能上讲台来表演这个动作?”而对下面的同学则说:“你能把他画下来吗?”画完这个动态就另请他人表演,并且对作业进行讲评。如此一来,每个同学都会有表演的机会,亲身参与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还让学生在愉快中不知不觉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多用讨论式和问答式。由于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高。例如,在立体派美术作品的欣赏课教学中,我把两课时集中为一次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有关资料,包括毕加索的生平、作品介绍,毕加索及立体派的作品等。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教具准备,包括毕加索的大幅作品,自动幻灯机及立体派作品幻灯片等,上课时,把准备好的作品及学生搜集到的作品都挂出来,并组织学生自由讨论:立体派美术作品有什么特征?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虽然这种讨论非常不成熟,但是却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适机进行小结:立体派产生和主要活动的时间是1906年——1920年;立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毕加索;产生地点:法国;表现形式和产生的思想来源:把物像分解成几何形体切面再互相重叠。它的产生和后期印象派塞尚热衷于表现客观对象的体面结构的创作思想密切相关。
教师重点介绍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毕加索的作品:毕加索依靠主观想象力和创造力追求客观对象立体构造所具有的美。《亚威农少女》是立体派的开端,《弹曼陀玲的少女》是典型的立体画。《格尔尼卡》创作的历史背景是:德国侵略者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炸死了许多无辜的居民,毕加索怀着十分愤怒的心情,揉合象征、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这幅画。整个画面动感极强,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色彩,强烈地体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情感。教师经过提问、解答,并结合放幻灯片,把立体派作品和其他流派的作品进行对比讲解,达到了使学生感受深刻,能初步阐述立体派作品的特征和内涵,能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作品的目的。
二、艺术欣赏活动,拓展美术课堂
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例如,举办全校性的美术作品展览,包括名家作品和学生作品展览;请专家来校讲学;带领学生去美术馆参观画展等,都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另外,美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要厚积而薄发,要从文学、诗歌、音乐等方面汲取营养,尽力使自己的讲课达到“小说般的情节,相声般的幽默,诗歌般的激情”,开扩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把美术课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这样也就有四种不同的美术课业类型。比如说在“造型、表现”这个学习领域中有“写生课”、“素描课”、“国画课”、“手工课”像这样的课型是要教师进行现场示范的,就不好用“网络”进行教学。而在“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这几个学习领域,就可以利用家庭“电脑网络”进行探索研究和拓展研究。近几年来,中国的“电脑网络辅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它的设计思想在从“面向教师转而面向学生”。在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观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是现代美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对学生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具体说:A、计算机可以提供真实复杂的环境。B、计算机可以向学生提供研究处理信息的工具。C、连接世界,走出教室,使学生进行合作研究。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有意地留下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查资料,做考察,然后把他的研究成果做成演示文稿或者是考察报告,再在课堂上进行研讨。
一、调整教学内容,巧设课堂形式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在中学有限的课时内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只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作品进行筛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尤其是现代派作品在我国迅速传播,改变了多年来写实作品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对现代派作品如何认识、如何欣赏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当代中学生思维敏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新事物有探索精神,在此,我在教学中加大了现代作品的比重和授课时数,并进行对比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美术除了画画以外,似乎没有别的内容了,沉闷而又乏味。学生根据书上的图案“复制”作品,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小鸟学习飞翔一样轻松愉快的过程,现代美育教学应当更积极地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要你学”转变成“我想学,我要学”。根据不同的教材,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教学。比如:《人物动态写生》一课中,分别在同年级两个班上课。A班我采用谈话、演示等方法,把写生技法要点反反复复多遍讲解,提出作业要求,在让学生观察后写生。一堂课下来,我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交来的作业,几乎找不出合格的。于是在B班,我重新安排教学过程。首先,我把讲与练的时间作了调整,做到“精讲多练”。为了更形象直观,贴近学生,我请班上两名学生做模特,一边讲,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写生要领。然后,在让学生看一段运动比赛录像,观察运动中的各种状态。接下来再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一些典型的动作姿势,并提出“你能不能上讲台来表演这个动作?”而对下面的同学则说:“你能把他画下来吗?”画完这个动态就另请他人表演,并且对作业进行讲评。如此一来,每个同学都会有表演的机会,亲身参与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还让学生在愉快中不知不觉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多用讨论式和问答式。由于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高。例如,在立体派美术作品的欣赏课教学中,我把两课时集中为一次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有关资料,包括毕加索的生平、作品介绍,毕加索及立体派的作品等。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教具准备,包括毕加索的大幅作品,自动幻灯机及立体派作品幻灯片等,上课时,把准备好的作品及学生搜集到的作品都挂出来,并组织学生自由讨论:立体派美术作品有什么特征?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虽然这种讨论非常不成熟,但是却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适机进行小结:立体派产生和主要活动的时间是1906年——1920年;立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毕加索;产生地点:法国;表现形式和产生的思想来源:把物像分解成几何形体切面再互相重叠。它的产生和后期印象派塞尚热衷于表现客观对象的体面结构的创作思想密切相关。
教师重点介绍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毕加索的作品:毕加索依靠主观想象力和创造力追求客观对象立体构造所具有的美。《亚威农少女》是立体派的开端,《弹曼陀玲的少女》是典型的立体画。《格尔尼卡》创作的历史背景是:德国侵略者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炸死了许多无辜的居民,毕加索怀着十分愤怒的心情,揉合象征、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这幅画。整个画面动感极强,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色彩,强烈地体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情感。教师经过提问、解答,并结合放幻灯片,把立体派作品和其他流派的作品进行对比讲解,达到了使学生感受深刻,能初步阐述立体派作品的特征和内涵,能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作品的目的。
二、艺术欣赏活动,拓展美术课堂
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例如,举办全校性的美术作品展览,包括名家作品和学生作品展览;请专家来校讲学;带领学生去美术馆参观画展等,都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另外,美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要厚积而薄发,要从文学、诗歌、音乐等方面汲取营养,尽力使自己的讲课达到“小说般的情节,相声般的幽默,诗歌般的激情”,开扩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把美术课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这样也就有四种不同的美术课业类型。比如说在“造型、表现”这个学习领域中有“写生课”、“素描课”、“国画课”、“手工课”像这样的课型是要教师进行现场示范的,就不好用“网络”进行教学。而在“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这几个学习领域,就可以利用家庭“电脑网络”进行探索研究和拓展研究。近几年来,中国的“电脑网络辅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它的设计思想在从“面向教师转而面向学生”。在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观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是现代美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对学生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具体说:A、计算机可以提供真实复杂的环境。B、计算机可以向学生提供研究处理信息的工具。C、连接世界,走出教室,使学生进行合作研究。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有意地留下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查资料,做考察,然后把他的研究成果做成演示文稿或者是考察报告,再在课堂上进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