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因此会有很多学生抱怨数学难学,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因为低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不成熟,于是教师就必须努力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在这种需求下,学具伴随着教材进入了课堂,成为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工具之一.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具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辅助形式之一,它所起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大家对教育的重视,大部分学校都给每名学生购买了配套的学具,希望通过学具的使用来提高整个教学效果和效率. 虽然有良好的愿望,但真正让这些学具发挥作用的却很少. 很多老师都认为学具用不如不用. 学具自从发给学生后. 就一直在书包或家里躺着,除了上公开课以外,从不在课上使用. 因为很多老师认为在课上使用学具,一来比较费时:每个班人数多,要让每名学生都亲自用学具操作一遍,起码要十多分钟,还不如看老师演示,把省下的时间用在做练习上;二来费力:使用学具时若调控不好,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使整个课堂混乱,甚至失控. 另外有些学生能力有限,不仅不能通过操作帮助学习,反倒是因为手里忙活而一整节课都听不好,使得老师的教学目标最终没有完成. 因此很多老师就认为与其这样,还不如老师一个人一讲到底,来的明白,来的井然有序. 这种错误认识最终导致如今学具使用的低效化.
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具辅助教学,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的.
1.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 对于感兴趣的东西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果一节课始终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除了听就没其他事好干,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很容易被分散. 而通过学具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更让学生在一节课上有事可做,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如在讲“11~20数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拿出学具盒内小计数器,自己拨出每一个数. 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动手,整节课的兴趣极高,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2.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虽然是最基础的知识,但还是具有数学抽象性的学科特点,而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 但学具的使用却很好地协调了这一矛盾.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摸一摸各种物体的模型,然后说说摸的感受,从而对物体的形状形成了感性认识. 因为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初步认识图形,并不能从物体特征的角度让他们认识图形,只能靠学生自己多体会. 若光是老师在那空讲,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一知识难点的.
3. 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小,动手能力差,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搬一搬、数一数学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1~5的数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多种的学具(圆片、小棒、几何模型等),让学生根据出示的数去摆摆自己喜欢的学具,这样的举动让学生在“做”中建立了实物与数的对应关系来认识了数. 低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弱,口头叙述缺乏完整性和条理性. 教师还可以借助有形的学具,让学生边操作边叙述,培养低年级学生规范完整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4.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意识
人不是独立存在的,是社会人. 因此学校教育除了交给学生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 在需要相互配合完成的学具操作活动中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如何发挥集体的力量.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具操作,一人负责剪图片,一人负责在纸上排一排,一人负责统计结果,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充分看到学具的使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重大意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要想让学具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还必须要求教师善于利用学具.
1.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操作学具
学具的使用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不可为使用学具而使用学具,更不可为追求花样翻新,表面的热闹而使用学具,要切合实际,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要始终围绕数学教学目标这一中心. 因此要做到学具使用适度.
2. 合理选择操作学具的时间
学具操作时机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学具使用的效果. 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使学具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另外,要注意学具操作时间的长短,时间过长,则会影响操作后的交流和教师的总结. 只要时机和时间恰当,不仅不会影响教学,反而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因此要做到学具使用适时.
3.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具操作
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这种差异会造成学生对学具理解的不同. 当学生操作出现偏差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操作时,教师可在一开始进行必要的示范,以免学生操作偏离教学内容.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学具对于教学的积极作用,善于利用好已有学具,发挥学具对于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做到重视它,利用好它.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大家对教育的重视,大部分学校都给每名学生购买了配套的学具,希望通过学具的使用来提高整个教学效果和效率. 虽然有良好的愿望,但真正让这些学具发挥作用的却很少. 很多老师都认为学具用不如不用. 学具自从发给学生后. 就一直在书包或家里躺着,除了上公开课以外,从不在课上使用. 因为很多老师认为在课上使用学具,一来比较费时:每个班人数多,要让每名学生都亲自用学具操作一遍,起码要十多分钟,还不如看老师演示,把省下的时间用在做练习上;二来费力:使用学具时若调控不好,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使整个课堂混乱,甚至失控. 另外有些学生能力有限,不仅不能通过操作帮助学习,反倒是因为手里忙活而一整节课都听不好,使得老师的教学目标最终没有完成. 因此很多老师就认为与其这样,还不如老师一个人一讲到底,来的明白,来的井然有序. 这种错误认识最终导致如今学具使用的低效化.
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具辅助教学,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的.
1.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 对于感兴趣的东西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果一节课始终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除了听就没其他事好干,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很容易被分散. 而通过学具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更让学生在一节课上有事可做,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如在讲“11~20数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拿出学具盒内小计数器,自己拨出每一个数. 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动手,整节课的兴趣极高,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2.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虽然是最基础的知识,但还是具有数学抽象性的学科特点,而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 但学具的使用却很好地协调了这一矛盾.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摸一摸各种物体的模型,然后说说摸的感受,从而对物体的形状形成了感性认识. 因为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初步认识图形,并不能从物体特征的角度让他们认识图形,只能靠学生自己多体会. 若光是老师在那空讲,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一知识难点的.
3. 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小,动手能力差,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搬一搬、数一数学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1~5的数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多种的学具(圆片、小棒、几何模型等),让学生根据出示的数去摆摆自己喜欢的学具,这样的举动让学生在“做”中建立了实物与数的对应关系来认识了数. 低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弱,口头叙述缺乏完整性和条理性. 教师还可以借助有形的学具,让学生边操作边叙述,培养低年级学生规范完整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4.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意识
人不是独立存在的,是社会人. 因此学校教育除了交给学生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 在需要相互配合完成的学具操作活动中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如何发挥集体的力量.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具操作,一人负责剪图片,一人负责在纸上排一排,一人负责统计结果,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充分看到学具的使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重大意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要想让学具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还必须要求教师善于利用学具.
1.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操作学具
学具的使用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不可为使用学具而使用学具,更不可为追求花样翻新,表面的热闹而使用学具,要切合实际,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要始终围绕数学教学目标这一中心. 因此要做到学具使用适度.
2. 合理选择操作学具的时间
学具操作时机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学具使用的效果. 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使学具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另外,要注意学具操作时间的长短,时间过长,则会影响操作后的交流和教师的总结. 只要时机和时间恰当,不仅不会影响教学,反而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因此要做到学具使用适时.
3.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具操作
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这种差异会造成学生对学具理解的不同. 当学生操作出现偏差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操作时,教师可在一开始进行必要的示范,以免学生操作偏离教学内容.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学具对于教学的积极作用,善于利用好已有学具,发挥学具对于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做到重视它,利用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