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学生参与;课堂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4—0047—01
目前,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逐步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他们力求探讨如何在课堂内提高教学效率。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低效率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希望能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借鉴。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1.深入分析教材。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集中于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和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挖掘教材、分析教材,把教材中的内容变成一个个相互关联并且能体现训练内容的“点”,而这些“点”可能是并列的,但更多时候是逐层深入、层层递进的。
2.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发现即使是名师或专家型的教师,无论教学经验多么丰富,他们的课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学课堂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多变性。有时同—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授课会有不同的课堂效果。正是由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生类型、不同的认知特点,会留出较大空间,因此,课堂中不断出现新的生成。有的教師回避生成,这是不对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恰恰不应回避生成,而应迎接生成,因为它解放了师生和教材,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思维的光芒、无穷的活力,同时也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从被动到主动,过程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二、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1.教学情境要与知识内容相适应。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教学的实施必须以一定的内容为依托。通过教学内容的传授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如果简单地以知识为内容,忽视情境的创设,就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相背离,枯燥的教学势必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但是情境又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而独立存在,这样教学便失去了其本质。所以要发挥情境的有效性,就应该使其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更融洽和协调,当然也就更为有效。
2.教学情境的单一性和统一性。教学情境在一堂课的呈现中应该体现一以贯之的原则,频繁的情境转化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如果情境过多可能就会导致学生始终关注的是有趣的情境而忽视了知识本身。在同一情境中要尽量避免涉及过多的不相干元素,如在有些教学情境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人为地将一些好看有趣的事物填充进来,这样看似丰富,实则削弱了知识本身对于学生的影响。
3.提问的有效性。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学生,唤起人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在数学课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互动交流、沟通对话的主要渠道。有效的提问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提问要有针对性、适度性、系统性、规范性、启发性、延时性。
三、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由于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往往不是个人独立的探究活动,多数是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授课时采用学生亲身参与、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效果较好。但有的活动中也出现了学生“搭顺风车”的现象,自己不积极投入探究,只想守株待兔,坐收渔翁之利。因此,教师应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切实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探索,用自己的行动去发现,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成功感。
四、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如何让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更有效,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们应共同思考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设计的成效有很大的关联,有效的练习设计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例题之后要立即出示相关的、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练习设计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数学就在自己身旁。教师还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愿意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灵活运用教材,设计开放性练习,让学生在多种信息中,合理选择和运用其中有用的信息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
编辑:张 昀
教学情境;学生参与;课堂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4—0047—01
目前,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逐步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他们力求探讨如何在课堂内提高教学效率。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低效率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希望能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借鉴。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1.深入分析教材。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集中于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和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挖掘教材、分析教材,把教材中的内容变成一个个相互关联并且能体现训练内容的“点”,而这些“点”可能是并列的,但更多时候是逐层深入、层层递进的。
2.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发现即使是名师或专家型的教师,无论教学经验多么丰富,他们的课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学课堂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多变性。有时同—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授课会有不同的课堂效果。正是由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生类型、不同的认知特点,会留出较大空间,因此,课堂中不断出现新的生成。有的教師回避生成,这是不对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恰恰不应回避生成,而应迎接生成,因为它解放了师生和教材,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思维的光芒、无穷的活力,同时也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从被动到主动,过程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二、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1.教学情境要与知识内容相适应。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教学的实施必须以一定的内容为依托。通过教学内容的传授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如果简单地以知识为内容,忽视情境的创设,就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相背离,枯燥的教学势必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但是情境又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而独立存在,这样教学便失去了其本质。所以要发挥情境的有效性,就应该使其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更融洽和协调,当然也就更为有效。
2.教学情境的单一性和统一性。教学情境在一堂课的呈现中应该体现一以贯之的原则,频繁的情境转化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如果情境过多可能就会导致学生始终关注的是有趣的情境而忽视了知识本身。在同一情境中要尽量避免涉及过多的不相干元素,如在有些教学情境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人为地将一些好看有趣的事物填充进来,这样看似丰富,实则削弱了知识本身对于学生的影响。
3.提问的有效性。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学生,唤起人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在数学课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互动交流、沟通对话的主要渠道。有效的提问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提问要有针对性、适度性、系统性、规范性、启发性、延时性。
三、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由于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往往不是个人独立的探究活动,多数是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授课时采用学生亲身参与、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效果较好。但有的活动中也出现了学生“搭顺风车”的现象,自己不积极投入探究,只想守株待兔,坐收渔翁之利。因此,教师应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切实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探索,用自己的行动去发现,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成功感。
四、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如何让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更有效,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们应共同思考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设计的成效有很大的关联,有效的练习设计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例题之后要立即出示相关的、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练习设计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数学就在自己身旁。教师还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愿意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灵活运用教材,设计开放性练习,让学生在多种信息中,合理选择和运用其中有用的信息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