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最终培养,还需靠较为有效的培养途径实现。
关键词: 初中体育 锻炼习惯 自我锻炼 终身体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日益提高,许多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而且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从小把孩子当做“皇帝”来对待,导致现在的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据教育部门调查显示,我国学生体能素质连续下降十年,身体耐力连续下降二十年。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天气一凉就生病,一上下楼梯就喘气,集队开会站一会儿就晕倒。因此在初中阶段,体育工作者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方向,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和健康意识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使其终身受益。
1.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教法要新颖多变,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一样,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它的教学又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初中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从而既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1.1按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
学生的身体差异比较大,且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因此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器材和场地进行独立的练习,从而培养他们自觉锻炼的习惯。比如在教授持轻物进行投掷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不同重量的器材(垒球、沙包、毽子、报纸等),在示范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轻物练习,这样学生在投不一样的器材时,都会有新鲜的感觉,就不会有消极的想法,从而一直处于较兴奋的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动作的掌握,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年级则应以培养自锻能力为主,把民间体育、健身性体育、大群性体育引入课堂并结合教材进行创造性改编。如把投掷课设置为“飞标”等,教学内容融娱乐性、技术性、健身性、创造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性意识在课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学,它主要以身体练习、活动形式为主。因此,不仅技能掌握结果的差异显而易见,而且其形成过程也是一目了然的,消除学生唯恐动作失误的不良心理时要有耐心,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尽可能地使用肯定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
体育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在设计游戏时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这样的游戏才是他们喜欢的,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在玩和活动中得到锻炼。教学内容游戏化和趣味化,就可以轻松地获得学生的认可,使学生较轻松地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例如:各种方式的单双脚跳,生活中的滚翻、滚动练习内容等。另外,增加与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如猩猩爬、蚂蚁爬和大象走、螃蟹行等,能使教材童趣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更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和锻炼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活泼愉快地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在玩中学习,在玩中锻炼,在玩中受到教育。
1.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体育是一门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于一体的学科,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存储、调用、剪贴等功能,帮助学生及时突破学习的难点、快捷地掌握教学的重点,可以科学地对体育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等,也可以逐步实现由无趣向有趣、有趣向乐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转化。
2.群策群力,丰富锻炼内容,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是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参与,学生有了爱好,才会认真投入。
2.1开设的锻炼项目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针对初中生比较爱动、活泼、注意力不易集中、持久性不长等特点,我们开设锻炼项目时应避免过多地采用静力性练习项目,而要选择一些较多使用动力性的练习,如跳绳、踢毽子、跳橡皮筋等。一般来说,该阶段的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比较浓厚的,但大多数是直接兴趣,把体育活动看成玩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应对学生的兴趣加以爱护和引导,锻炼时尽量以游戏为主,使学生在玩中求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
初中生的模仿能力和反应速度发展较快,因而体育锻炼项目应选择具有灵活性和速度性的跳绳、短跑、篮球、足球、体操、武术、跆拳道等。总之,体育锻炼的内容与形式一定要生动活泼、多样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
2.2学生锻炼的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
锻炼内容及形式多样化,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又是目前改善学生厌学体育局面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情况,开展田径、体操、球类等各项体育活动,安排有体育专长的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及现场辅导,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体育的能力和兴趣。
3.确保学生在校参加锻炼时间,课外布置好回家作业,养成每天锻炼的好习惯。
针对体育课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应注重课内体育教学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课外体育辅导,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即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充分利用好课外活动,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 3.1通过每天两操一活动的练习,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
每天对广播操和眼保健操进行检查评比,并及时反馈。领导和教师要以身作则,每天坚持和学生一起做广播操,让学生明白每天锻炼身体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大课间活动的内容要根据体育课的教学需要及各年龄段班级、学生的爱好等进行合理安排组织。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2开展各种兴趣班和小型竞赛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举办小型竞赛,能把全校学生都调动起来,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把体育渗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经常锻炼的习惯。
3.3通过家校的联系,督促学生锻炼,从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校外体育包括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它们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家庭体育的开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和巩固,而且能够保证体育的延续性。学生首先是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再进入学校的。因此,父母、亲戚、朋友对体育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所以,家长必须尽量给孩子提供必要的锻炼条件,并做好监督和指导的工作,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4.加强宣传,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明确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人的健康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进行锻炼,强壮的身体会变弱,经常有规律地锻炼,虚弱的身体会变强。只有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经常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
4.1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传输体育知识。
要充分利用校会、班会、家长会、黑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积极广泛地宣传学校体育在人才培育中的重要地位。要及时表彰全面发展的学生,增强宣传力和说服力,营造学校体育教育的良好氛围,这样有利于提高部分师生、家长对体育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体育教师可利用雨天室内课和体育课讲解体育竞赛的新闻,动态、养生保健、竞赛规则及通俗易懂的动作技术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体育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作用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
4.2提高教师的素质。
体育教师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被模仿的对象,是学生的表率。因此,教师的穿着、精神面貌、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学生上课的热情和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智能水平,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必须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只有不断地自我完善,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赞许,在教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非一时之功,在于日积月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养锻炼习惯应从小做起。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着眼于平时一点一滴的教学与实践,寻求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程小虎.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8(5).
[2]陈意华.体育教学中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培养.上海电机学院,2002(4).
[3]陆志成.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上海体育科研,2003(01).
[4]万俊.试论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J].搏击(体育论坛),2010(07).
关键词: 初中体育 锻炼习惯 自我锻炼 终身体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日益提高,许多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而且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从小把孩子当做“皇帝”来对待,导致现在的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据教育部门调查显示,我国学生体能素质连续下降十年,身体耐力连续下降二十年。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天气一凉就生病,一上下楼梯就喘气,集队开会站一会儿就晕倒。因此在初中阶段,体育工作者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方向,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和健康意识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使其终身受益。
1.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教法要新颖多变,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一样,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它的教学又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初中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从而既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1.1按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
学生的身体差异比较大,且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因此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器材和场地进行独立的练习,从而培养他们自觉锻炼的习惯。比如在教授持轻物进行投掷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不同重量的器材(垒球、沙包、毽子、报纸等),在示范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轻物练习,这样学生在投不一样的器材时,都会有新鲜的感觉,就不会有消极的想法,从而一直处于较兴奋的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动作的掌握,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年级则应以培养自锻能力为主,把民间体育、健身性体育、大群性体育引入课堂并结合教材进行创造性改编。如把投掷课设置为“飞标”等,教学内容融娱乐性、技术性、健身性、创造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性意识在课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学,它主要以身体练习、活动形式为主。因此,不仅技能掌握结果的差异显而易见,而且其形成过程也是一目了然的,消除学生唯恐动作失误的不良心理时要有耐心,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尽可能地使用肯定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
体育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在设计游戏时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这样的游戏才是他们喜欢的,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在玩和活动中得到锻炼。教学内容游戏化和趣味化,就可以轻松地获得学生的认可,使学生较轻松地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例如:各种方式的单双脚跳,生活中的滚翻、滚动练习内容等。另外,增加与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如猩猩爬、蚂蚁爬和大象走、螃蟹行等,能使教材童趣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更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和锻炼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活泼愉快地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在玩中学习,在玩中锻炼,在玩中受到教育。
1.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体育是一门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于一体的学科,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存储、调用、剪贴等功能,帮助学生及时突破学习的难点、快捷地掌握教学的重点,可以科学地对体育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等,也可以逐步实现由无趣向有趣、有趣向乐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转化。
2.群策群力,丰富锻炼内容,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是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参与,学生有了爱好,才会认真投入。
2.1开设的锻炼项目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针对初中生比较爱动、活泼、注意力不易集中、持久性不长等特点,我们开设锻炼项目时应避免过多地采用静力性练习项目,而要选择一些较多使用动力性的练习,如跳绳、踢毽子、跳橡皮筋等。一般来说,该阶段的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比较浓厚的,但大多数是直接兴趣,把体育活动看成玩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应对学生的兴趣加以爱护和引导,锻炼时尽量以游戏为主,使学生在玩中求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
初中生的模仿能力和反应速度发展较快,因而体育锻炼项目应选择具有灵活性和速度性的跳绳、短跑、篮球、足球、体操、武术、跆拳道等。总之,体育锻炼的内容与形式一定要生动活泼、多样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
2.2学生锻炼的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
锻炼内容及形式多样化,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又是目前改善学生厌学体育局面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情况,开展田径、体操、球类等各项体育活动,安排有体育专长的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及现场辅导,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体育的能力和兴趣。
3.确保学生在校参加锻炼时间,课外布置好回家作业,养成每天锻炼的好习惯。
针对体育课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应注重课内体育教学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课外体育辅导,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即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充分利用好课外活动,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 3.1通过每天两操一活动的练习,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
每天对广播操和眼保健操进行检查评比,并及时反馈。领导和教师要以身作则,每天坚持和学生一起做广播操,让学生明白每天锻炼身体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大课间活动的内容要根据体育课的教学需要及各年龄段班级、学生的爱好等进行合理安排组织。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2开展各种兴趣班和小型竞赛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举办小型竞赛,能把全校学生都调动起来,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把体育渗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经常锻炼的习惯。
3.3通过家校的联系,督促学生锻炼,从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校外体育包括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它们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家庭体育的开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和巩固,而且能够保证体育的延续性。学生首先是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再进入学校的。因此,父母、亲戚、朋友对体育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所以,家长必须尽量给孩子提供必要的锻炼条件,并做好监督和指导的工作,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4.加强宣传,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明确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人的健康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进行锻炼,强壮的身体会变弱,经常有规律地锻炼,虚弱的身体会变强。只有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经常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
4.1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传输体育知识。
要充分利用校会、班会、家长会、黑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积极广泛地宣传学校体育在人才培育中的重要地位。要及时表彰全面发展的学生,增强宣传力和说服力,营造学校体育教育的良好氛围,这样有利于提高部分师生、家长对体育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体育教师可利用雨天室内课和体育课讲解体育竞赛的新闻,动态、养生保健、竞赛规则及通俗易懂的动作技术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体育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作用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
4.2提高教师的素质。
体育教师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被模仿的对象,是学生的表率。因此,教师的穿着、精神面貌、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学生上课的热情和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智能水平,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必须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只有不断地自我完善,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赞许,在教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非一时之功,在于日积月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养锻炼习惯应从小做起。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着眼于平时一点一滴的教学与实践,寻求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程小虎.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8(5).
[2]陈意华.体育教学中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培养.上海电机学院,2002(4).
[3]陆志成.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上海体育科研,2003(01).
[4]万俊.试论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J].搏击(体育论坛),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