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是推进经济和科技全球合作的强大力量之一,国际合作与交流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之后的第四职能。而“在校学生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被认为是对一所高校进行国际化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并被广泛关注。本科生国际交流在取得初步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国际交流的顺利发展。为此,针对高校目前学分互认互换模式单一、制度不全、手段不完善的情况,建立学分互认和互换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
高等教育是推进经济和科技全球合作的强大力量之一,国际合作与交流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之后的第四职能。国际合作与交流因此被誉为“高等院校第四职能”、“学术外交”,发挥着“超长板效应”和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校学生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被认为是对一所高校进行国际化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并被广泛关注。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途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到国外大学进行学习。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后,学校会出具该学生所修课程的成绩单。学生所在学校根据此成绩单,与其课程内容和本校开设课程的相似度进行对比,进行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不同的大学在学生学分认定和成绩转化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学分转换关系到学生归国后修业能否顺利完成。目前国内对学分互认的研究力度较小,相关的研究内容单一,研究理论也不够完善。没有深入到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没有对在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见解和具体操作建议。本文在对浙江省本科院校交换生学分认定和成绩转化现状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优化方法,以供借鉴。
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的频繁,出国境人数的不断增加。因而对交换生学分认定的教学管理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国外学者对学分互认和转换进行的研究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有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韩国“学分银行”体系、加拿大的学分转移制度等。随着对学分制建设的深入发展,浙江省大部分高校在学分转换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1.1 学分制和学分互认制度
1.1.1 学分制。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起源于德国,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我国实行学分制起源于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号召实施的“选科制”。
学分制是建立在尊重学生自由与个性的选课制基础之上的,坚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能够真正的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
潜能。
事物皆具有两面性,学分制有其复杂之处。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开设课程有差异,学生个性学习兴趣各有不同,使得课程认定、学分认定等教学事务繁多,便相应的产生多种问题,引发矛盾。
1.1.2 学分互认制度。学分互认又称为学分互换,指的是高校间通过签订协议,搭建双方学生去往对方学校学习的桥梁,学生修读的课程学分可换算成本校课程的学分。学分互认顺应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学分制改革的发展
趋势。
学分互认主要包括大学内部的学分互认、大学间的学分互认、地区性的学分互认、国际间的学分互认这四种类型。高校之间学分互认制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分认定,校际之间实行学分认定是学分互认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学分互认最终想要实现的目标。本文研究的范围是大学间的学分认定,即以大陆高校作为本校,国外高校作为交换学校,根据本科生进行国际交流后回到本校后外校修读课程的学分认定。
1.2 国际交流中学分转换存在的问题
1.2.1 高校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涉及外事处、教务处和学生部等部门的工作。每个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的运作是高校对国际交流项目比较普遍的做法。但是,没有规范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各个工作达不到很好落实的效果,甚至出现互相推脱责任的现象。外事处只负责派出学生,教务处对于交换时间、交换项目并没有了解透彻,在交换期间,学生在本校的课程学习安排以及考试安排都容易产生偏差,使老师无法有效管理。其次,一般学校选择是由外事处来抉择,教务处对合作院校并不了解,在学分转换时很难进行合理的评估,在学分互认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学生对国际交流项目上会遇到问题和疑惑,需要相关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指导,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交换生还是可能会因种种原因使其获取不到校外选课信息,或者在学分认定、成绩转换上存在疑虑,这就需要学校相关工作者深入了解,搭建好交流平台,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选拔到出国交流再到回校后进行学分认定,这是一项很庞大的工程,需要学校出具一套合理的系统的管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和解决一些边缘化问题。
1.2.2 交换生缺失自主权。目前学分认定的管理工作中,都是由学校教务部门和相关老师在主导。首先也存在教学管理人员国际视野不够,外语能力有限,在了解国外院校课程设置、学分认定等遇到困难等问题,但国际交流活动整一流程下来,一旦遇到问题,也只能是实际参与人——交换生采取妥协的办法进行处理,没有自主权利。这就说明高校在学分转换和成绩认定工作要考虑到征求交换生的意见和想法。
2 对策研究
2.1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相关文件
本科生国际交流,涉及学籍管理课程學分互认等诸多方面,涉及到外事处、教务处等部门。学校要根据本校的管理程序,明确每个部门的分工和职责。教务处首先要了解交换生所在学生开设的课程以及交换生已经学习过的课程内容,了解不同的课程资源以及授课时间上存在的差异,尽可能的为交换生开设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及时更新课程资源,提高交换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扩大交换生的学习视野,通过交换学习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还要不断优化高校选课机制,让每个交换生都能够学到自己希望学到并且在原学校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在选择合作院校时,要全方位的考虑该院校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并将交流协议留存在外事处、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其次,外事处确定交换生名单要分别给教务处和学院备案,让教务处和二级学院清楚学生出国回国的具体时间。学院帮助交换生选择所学课程、拟换科目以及回国应该补修的课程,方便学生回国后的学分转换。简而言之,学校给相关部门划分好职责,各个部门落实到位,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互相推搡,让问题不了了之。 制定相关的國际交流文件。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例,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西方语言学院就制定了《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出国(境)管理办法》、《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资助管理办法(试行)》等多个文件,《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出国(境)管理办法》由总则、出国(境)类别、申请者条件、管理体制、出国(境)申请、审批及手续办理、出国(境)前管理、国(境)外管理、返校后管理和附则等多个部分组成,文件中涉及了多个关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西方语言学院的学生要进行出国交流活动的很多注意事项,他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个文件来了解与国际交流项目的相关
事宜。
2.2 提高学生自主权,构建和谐氛围
在当前的学分认定管理工作中,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要是由所在院校的教务部门进行认定,并没有征求交换生的意见和想法。这就需要交换生所在学校在相关政策和规定方面采取相对灵活的方法,参考学生的需求与意见,完善相关规定和制度,为交换生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和学习环境。在对交换生进行管理工作中,要尊重交换生的自主权,为交换生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提供机会,为交换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让每一名交换生都能够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但是,全面提高交换生的自主权也是有限度的,就是要在保证交换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得到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实施。
交换生与教师可以进行平等的交流与讨论,构建和谐的氛围。当前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师生交流可以开辟多种途径,可选择网络微信QQ等方式,交换生提出疑问,教师在线解答;也可召开主题讨论会,交换生将问题汇总,等待相关老师一同解答。相关学校将交换生本身的表决权和建议权交还给交换生,从相关制度的制定到最后总结,都要尊重和倾听交换生的建议和想法,为交换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创设一个平等的和良性的环境。
2.3 推动教师进修,推进课程融合
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顺应人才国际化培养趋势。专业课教师是专业课程的实施者,他们对专业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国际交流,必然要保持课程同步更新,专业课老师的交流环节就不能省略,这也是推动课程融合的保障。
3 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冲击下,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依旧是人才的竞争,而现在高校要培养的也不是“闭关修炼”的人才,走出去才是硬道理,高校培养的是具有全球视野有国际竞争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对于当前我国高校交换生学分优化的相关政策有必要进行归纳整理,同时对学分认定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有必要去了解和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也呈现出越发迅猛之势,然而由于经验尚浅,不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和挫折,这需要广大学者在积极了解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思考解决现有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结题成果(编号: 201612792003)。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高等教育是推进经济和科技全球合作的强大力量之一,国际合作与交流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之后的第四职能。国际合作与交流因此被誉为“高等院校第四职能”、“学术外交”,发挥着“超长板效应”和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校学生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被认为是对一所高校进行国际化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并被广泛关注。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途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到国外大学进行学习。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后,学校会出具该学生所修课程的成绩单。学生所在学校根据此成绩单,与其课程内容和本校开设课程的相似度进行对比,进行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不同的大学在学生学分认定和成绩转化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学分转换关系到学生归国后修业能否顺利完成。目前国内对学分互认的研究力度较小,相关的研究内容单一,研究理论也不够完善。没有深入到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没有对在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见解和具体操作建议。本文在对浙江省本科院校交换生学分认定和成绩转化现状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优化方法,以供借鉴。
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的频繁,出国境人数的不断增加。因而对交换生学分认定的教学管理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国外学者对学分互认和转换进行的研究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有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韩国“学分银行”体系、加拿大的学分转移制度等。随着对学分制建设的深入发展,浙江省大部分高校在学分转换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1.1 学分制和学分互认制度
1.1.1 学分制。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起源于德国,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我国实行学分制起源于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号召实施的“选科制”。
学分制是建立在尊重学生自由与个性的选课制基础之上的,坚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能够真正的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
潜能。
事物皆具有两面性,学分制有其复杂之处。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开设课程有差异,学生个性学习兴趣各有不同,使得课程认定、学分认定等教学事务繁多,便相应的产生多种问题,引发矛盾。
1.1.2 学分互认制度。学分互认又称为学分互换,指的是高校间通过签订协议,搭建双方学生去往对方学校学习的桥梁,学生修读的课程学分可换算成本校课程的学分。学分互认顺应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学分制改革的发展
趋势。
学分互认主要包括大学内部的学分互认、大学间的学分互认、地区性的学分互认、国际间的学分互认这四种类型。高校之间学分互认制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分认定,校际之间实行学分认定是学分互认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学分互认最终想要实现的目标。本文研究的范围是大学间的学分认定,即以大陆高校作为本校,国外高校作为交换学校,根据本科生进行国际交流后回到本校后外校修读课程的学分认定。
1.2 国际交流中学分转换存在的问题
1.2.1 高校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涉及外事处、教务处和学生部等部门的工作。每个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的运作是高校对国际交流项目比较普遍的做法。但是,没有规范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各个工作达不到很好落实的效果,甚至出现互相推脱责任的现象。外事处只负责派出学生,教务处对于交换时间、交换项目并没有了解透彻,在交换期间,学生在本校的课程学习安排以及考试安排都容易产生偏差,使老师无法有效管理。其次,一般学校选择是由外事处来抉择,教务处对合作院校并不了解,在学分转换时很难进行合理的评估,在学分互认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学生对国际交流项目上会遇到问题和疑惑,需要相关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指导,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交换生还是可能会因种种原因使其获取不到校外选课信息,或者在学分认定、成绩转换上存在疑虑,这就需要学校相关工作者深入了解,搭建好交流平台,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选拔到出国交流再到回校后进行学分认定,这是一项很庞大的工程,需要学校出具一套合理的系统的管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和解决一些边缘化问题。
1.2.2 交换生缺失自主权。目前学分认定的管理工作中,都是由学校教务部门和相关老师在主导。首先也存在教学管理人员国际视野不够,外语能力有限,在了解国外院校课程设置、学分认定等遇到困难等问题,但国际交流活动整一流程下来,一旦遇到问题,也只能是实际参与人——交换生采取妥协的办法进行处理,没有自主权利。这就说明高校在学分转换和成绩认定工作要考虑到征求交换生的意见和想法。
2 对策研究
2.1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相关文件
本科生国际交流,涉及学籍管理课程學分互认等诸多方面,涉及到外事处、教务处等部门。学校要根据本校的管理程序,明确每个部门的分工和职责。教务处首先要了解交换生所在学生开设的课程以及交换生已经学习过的课程内容,了解不同的课程资源以及授课时间上存在的差异,尽可能的为交换生开设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及时更新课程资源,提高交换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扩大交换生的学习视野,通过交换学习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还要不断优化高校选课机制,让每个交换生都能够学到自己希望学到并且在原学校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在选择合作院校时,要全方位的考虑该院校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并将交流协议留存在外事处、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其次,外事处确定交换生名单要分别给教务处和学院备案,让教务处和二级学院清楚学生出国回国的具体时间。学院帮助交换生选择所学课程、拟换科目以及回国应该补修的课程,方便学生回国后的学分转换。简而言之,学校给相关部门划分好职责,各个部门落实到位,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互相推搡,让问题不了了之。 制定相关的國际交流文件。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例,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西方语言学院就制定了《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出国(境)管理办法》、《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资助管理办法(试行)》等多个文件,《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出国(境)管理办法》由总则、出国(境)类别、申请者条件、管理体制、出国(境)申请、审批及手续办理、出国(境)前管理、国(境)外管理、返校后管理和附则等多个部分组成,文件中涉及了多个关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西方语言学院的学生要进行出国交流活动的很多注意事项,他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个文件来了解与国际交流项目的相关
事宜。
2.2 提高学生自主权,构建和谐氛围
在当前的学分认定管理工作中,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要是由所在院校的教务部门进行认定,并没有征求交换生的意见和想法。这就需要交换生所在学校在相关政策和规定方面采取相对灵活的方法,参考学生的需求与意见,完善相关规定和制度,为交换生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和学习环境。在对交换生进行管理工作中,要尊重交换生的自主权,为交换生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提供机会,为交换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让每一名交换生都能够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但是,全面提高交换生的自主权也是有限度的,就是要在保证交换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得到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实施。
交换生与教师可以进行平等的交流与讨论,构建和谐的氛围。当前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师生交流可以开辟多种途径,可选择网络微信QQ等方式,交换生提出疑问,教师在线解答;也可召开主题讨论会,交换生将问题汇总,等待相关老师一同解答。相关学校将交换生本身的表决权和建议权交还给交换生,从相关制度的制定到最后总结,都要尊重和倾听交换生的建议和想法,为交换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创设一个平等的和良性的环境。
2.3 推动教师进修,推进课程融合
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顺应人才国际化培养趋势。专业课教师是专业课程的实施者,他们对专业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国际交流,必然要保持课程同步更新,专业课老师的交流环节就不能省略,这也是推动课程融合的保障。
3 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冲击下,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依旧是人才的竞争,而现在高校要培养的也不是“闭关修炼”的人才,走出去才是硬道理,高校培养的是具有全球视野有国际竞争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对于当前我国高校交换生学分优化的相关政策有必要进行归纳整理,同时对学分认定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有必要去了解和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也呈现出越发迅猛之势,然而由于经验尚浅,不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和挫折,这需要广大学者在积极了解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思考解决现有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结题成果(编号: 201612792003)。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