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师生安全问题严重影响课程实施,教师的配备不合理,主题开发、计划制定、活动实施费时费力,影响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开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利用校园服务,结合“2 X”模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研;加强教师有效指导;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等。
关键词:综合实践;常态化;校园服务;建立活动基地;循环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贯彻新理念、推行新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举措。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主体性和开放性,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然而它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困难,这就需要我们边实践边反思,边摸索边总结,使之更趋成熟。纵观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各校轰轰烈烈的主题开发、主题创新、编写教材,到现在提倡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各学校进行了有效的艰辛探索。但是,目前依然存在许多常态化实施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法真正落实。下面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问题一:师生安全问题严重影响课程实施
由于近年来校园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在福建南平、广西合浦、广东雷州、江苏泰兴、山东潍坊、陕西南郑等六地接连发生校园安全事件后,关注幼儿园、中小学校的教育安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学校领导往往迫于外界的安全压力,会禁止学生到校园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势必严重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
对策:利用校园服务,结合“2 X”模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随着学生外出开展实践活动的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班级集体外出活动上级审批制实施后,我校原来的计划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利用原来的基地开展活动变得越来越难了。因此,我校综合实践开发小组开发出“利用校园服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2008年初,我校综合实践开发小组开发出“南山人爱南山”的第五大支线“我爱我家”,也就是“利用校园服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活动的主题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主题开发重点定在社区服务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范畴。学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个浓缩了的社区,它也涉及公益教育和社区服务的许多方面,如早餐服务、分发报纸、花草护理、修理公物、公共卫生、节约用水等。这正给了学生一个体验的大好时机,学校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优势,开辟综合实践的校园阵地,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综合实践技能。各班根据学生的实际,运用家长、各学科教师、学生的自身特长等优势,选择了确实适合本班的项目开展活动。以下是我校开发的主题活动。
为了让综合实践活动更有趣味性和实践性,我们提倡以“公司”方式进行运作,每个主题成立一个“公司”,学生当作“公司”职工,让他们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选举责任感强、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为公司的总经理和经理,便于活动过程的管理和评价。通过这些有实效性的校园服务活动,学生熟悉了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继而萌生亲切感、成就感,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正如“蚕宝宝公司”的叶同学在日记中写到的:“我成为保安部的一名保安后,我们的使命就是保卫蚕宝宝的安全,不能让别人来伤害蚕宝宝。我们身上宁愿多几处伤痕,也不愿让蚕宝宝受到伤害……”
结合主题实际,创建“2 X”活动模式。根据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大部分服务内容都不可能在上课时间完成,所以我们想出“2 X”模式,即用固定两节综合实践课及课余时间开展活动。两节实践课用于活动组织、技能培训、活动小结、撰写活动心得体会、学生评价,对前一周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和提升。“x”是指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参与服务实践活动,而这些时间根据各个主题性质来决定,例如“健康早餐服务公司”只能在早餐时间进行。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每个主题的学生又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每人一周只参加一次课余时间的服务活动。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每个主题有服务和监管的任务,所以在各自的服务实践领域中进行监管的同时,自然会激发起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当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遭到破坏时,会自然而生一种维护正义的情感。这激发了同学们爱校、爱家的情感,很好地贯彻了“我爱我家”这个主题。
问题二:教师的配备不合理
目前,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学生活动的指导力量不足。由于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学校只能要求教师和领导全员参与指导,而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承担的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或其他任务,因而实际的结果是“全员参与指导,全员难以负责”,往往陷入学生活动过程无人全程指导及跟踪服务与评价的状况。指导教师从哪里来、如何选派指导教师,是目前教师配备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進行有效指导。而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中,教师的指导方式、指导行为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不足。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一般采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研究的方法。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往往要综合运用调查研究、理论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关于自然问题的研究,也要运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方法意识和操作规范,这与教师的指导方式有关。
第二,指导策略缺失。主要表现在过程与方法的指引缺乏,目标细化分解不够具体,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及实质性体验和感受的引领。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指导中目标针对性不强,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缺乏宽泛而不失系统的方法系列指导。
第三,过程的忽略。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忽略了自我思考与体验,忽略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体验。 对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研,加强教师有效指导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传统,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具体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发展必须以学校实际情况为基础。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需求起着决定作用。因此,立足校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发展的基础,而学科教研组在资源的开发中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
以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小学为例,在开展综合实践课程之初,学科教研组经过认真的思考与研究,定下了一个三步走的开发思路:因地制宜,以点带面,这是第一步;点上开花,面上铺开,这是第二步;研发教材,形成特色,这是第三步。即根据学校地处大南山,名叫“南山小学”,学生基本上是南山村当地人的孩子,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南山,对南山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特点,使得我们确定了“南山人爱南山”这一大的主题。“南山人”包含“南山小学师生”和“社会的公民”两层意思;“爱”涵盖了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的双重情感;“南山”则表达着从小社区环境(大南山、南山小学的周边环境)向大地域范围(南山区、深圳市)延伸的理想。
围绕着“南山人爱南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主题,学校教研组利用集体力量与周边社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成立了汇聚区城管办、区绿化办、北头社区居委会领导、南山社区居委会领导、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等多方面教育资源的“南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教研小组”,通過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指引、研究、开发和探索实施南山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有道是“万事开头难”,南山小学综合实践教研组首先制定了“从由点带面做起,再逐步实现多维辐射”的基本策略。自2003年10月起,四年级师生以“探索南山,设计公园”为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率先行动,拉开了我校“南山人爱南山”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序幕;到2004年3月,五年级师生以探索南山荔枝为内容、题目为“南荔飘香”的综合实践活动,再到后来的“寻找南山风光”“大南山植被情况调查”“南山桃的研究”“南山蚝的兴衰探微”“寻找南山名人足迹”“探索红树林”“绿色小卫队”和“广告在我们身边”主题实践活动等,真正体现了南山小学综合实践校本教研特色的系列化课程,在肥沃的社区教育土壤上,纷纷破土而出,茁壮成长,遍地开花,硕果累累。“南山人爱南山”是一根金线,将源于不同维度的课程有机地统领起来,聚焦于一个大主题上,形成璀璨的光环。
问题三:主题开发、计划制定、活动实施费时费力,影响综合实践“常态化”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各学校在开发活动课题时,都会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结合校内外各项资源来开发具体的活动活动内容,而在此过程中,往往会花费辅导老师大量的精力,会受到学校的管理层和家长方面的压力,导致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受到打击,这也是影响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策一: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一个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要“常态化”开展,必须有赖以生存的活动基地为基础。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通常是基于学校资源而建立的,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证。有了“实践基地”,不仅能让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还能减少教师很多前期的准备时间,大大提高活动开展的效率。南山小学在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建设活动基地,其中校内基地有“食堂活动基地”和“生物园活动基地”;校外活动基地一般选择离学校较近,而且符合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条件的场地。在社区、家长等社会资源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先后建立了“红树林基地”“大南山公园基地”“南山荔枝林基地”“南山蚝田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由于我校和这些基地均签订了无偿支持学校协议,辅导老师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有了这些活动基地,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越发浓厚,活动中生成的主题也越来越丰富,在刚刚建立起红树林活动基地时,老师选择的主题是“红树林的种类和生长”,后来凭借这一主题衍生了“红树林的生态作用”“红树林与鸟类”等一系列主题。
对策二:主题资源的循环利用
开发一个好主题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巨大的努力,无论是前期的调研、资源的考察、学生感兴趣调查等,无一例外要老师做大量工作才能成功,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没条件开展,学校附近有资源而学生又没兴趣。而现在很多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课程中过分强调“新”,开发成功的主题只开展实施过一次,然后又再开发新主题,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这样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也不利于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实施。我认为,学校应该把全校每个教师开发成功的主题进行整合,进行主题资源的循环利用,把每个教师的资源变成全校师生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实施。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这种做法,每年选定学校开发并成功实施的十个主题为“经典主题”,并提供给师生选择,其中多数跟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有关的主题(如“制作南山大盆菜”是利用校内食堂基地开发出来的),成为每个学生都喜爱的主题,还有“走近南山荔枝”“探索南山蚝”“红树林探秘”“公园小主人”等主题几乎成为每个学生都参与过的主题。由于这些主题既有地方特色,实施过程又充分体现了综合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对每个学生来说同样是全新体验,实施活动过程变得简单、便利,深受学生、教师、家长的欢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结语: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门新的课程,所以我们在“常态化”实施中碰到诸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要使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实施,就是让教师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效果,让综合实践课程成为老师乐上、学生乐学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陈秋红,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6).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马国华.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成为常态课的成因及对策[J].课改纵横,2006(10).
[4]潘东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误区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3(20).
[5]吴伟青.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4(8).
[6]杨晓光.关于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思考[J].中国教师,2010(14).
[7]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策略.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03-12-18.
[8]郑向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9).
[9]邹开煌.试谈“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J].网络科技时代,2005(9).
关键词:综合实践;常态化;校园服务;建立活动基地;循环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贯彻新理念、推行新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举措。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主体性和开放性,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然而它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困难,这就需要我们边实践边反思,边摸索边总结,使之更趋成熟。纵观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各校轰轰烈烈的主题开发、主题创新、编写教材,到现在提倡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各学校进行了有效的艰辛探索。但是,目前依然存在许多常态化实施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法真正落实。下面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问题一:师生安全问题严重影响课程实施
由于近年来校园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在福建南平、广西合浦、广东雷州、江苏泰兴、山东潍坊、陕西南郑等六地接连发生校园安全事件后,关注幼儿园、中小学校的教育安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学校领导往往迫于外界的安全压力,会禁止学生到校园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势必严重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
对策:利用校园服务,结合“2 X”模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随着学生外出开展实践活动的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班级集体外出活动上级审批制实施后,我校原来的计划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利用原来的基地开展活动变得越来越难了。因此,我校综合实践开发小组开发出“利用校园服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2008年初,我校综合实践开发小组开发出“南山人爱南山”的第五大支线“我爱我家”,也就是“利用校园服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活动的主题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主题开发重点定在社区服务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范畴。学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个浓缩了的社区,它也涉及公益教育和社区服务的许多方面,如早餐服务、分发报纸、花草护理、修理公物、公共卫生、节约用水等。这正给了学生一个体验的大好时机,学校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优势,开辟综合实践的校园阵地,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综合实践技能。各班根据学生的实际,运用家长、各学科教师、学生的自身特长等优势,选择了确实适合本班的项目开展活动。以下是我校开发的主题活动。
为了让综合实践活动更有趣味性和实践性,我们提倡以“公司”方式进行运作,每个主题成立一个“公司”,学生当作“公司”职工,让他们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选举责任感强、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为公司的总经理和经理,便于活动过程的管理和评价。通过这些有实效性的校园服务活动,学生熟悉了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继而萌生亲切感、成就感,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正如“蚕宝宝公司”的叶同学在日记中写到的:“我成为保安部的一名保安后,我们的使命就是保卫蚕宝宝的安全,不能让别人来伤害蚕宝宝。我们身上宁愿多几处伤痕,也不愿让蚕宝宝受到伤害……”
结合主题实际,创建“2 X”活动模式。根据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大部分服务内容都不可能在上课时间完成,所以我们想出“2 X”模式,即用固定两节综合实践课及课余时间开展活动。两节实践课用于活动组织、技能培训、活动小结、撰写活动心得体会、学生评价,对前一周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和提升。“x”是指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参与服务实践活动,而这些时间根据各个主题性质来决定,例如“健康早餐服务公司”只能在早餐时间进行。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每个主题的学生又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每人一周只参加一次课余时间的服务活动。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每个主题有服务和监管的任务,所以在各自的服务实践领域中进行监管的同时,自然会激发起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当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遭到破坏时,会自然而生一种维护正义的情感。这激发了同学们爱校、爱家的情感,很好地贯彻了“我爱我家”这个主题。
问题二:教师的配备不合理
目前,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学生活动的指导力量不足。由于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学校只能要求教师和领导全员参与指导,而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承担的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或其他任务,因而实际的结果是“全员参与指导,全员难以负责”,往往陷入学生活动过程无人全程指导及跟踪服务与评价的状况。指导教师从哪里来、如何选派指导教师,是目前教师配备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進行有效指导。而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中,教师的指导方式、指导行为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不足。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一般采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研究的方法。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往往要综合运用调查研究、理论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关于自然问题的研究,也要运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方法意识和操作规范,这与教师的指导方式有关。
第二,指导策略缺失。主要表现在过程与方法的指引缺乏,目标细化分解不够具体,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及实质性体验和感受的引领。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指导中目标针对性不强,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缺乏宽泛而不失系统的方法系列指导。
第三,过程的忽略。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忽略了自我思考与体验,忽略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体验。 对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研,加强教师有效指导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传统,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具体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发展必须以学校实际情况为基础。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需求起着决定作用。因此,立足校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发展的基础,而学科教研组在资源的开发中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
以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小学为例,在开展综合实践课程之初,学科教研组经过认真的思考与研究,定下了一个三步走的开发思路:因地制宜,以点带面,这是第一步;点上开花,面上铺开,这是第二步;研发教材,形成特色,这是第三步。即根据学校地处大南山,名叫“南山小学”,学生基本上是南山村当地人的孩子,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南山,对南山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特点,使得我们确定了“南山人爱南山”这一大的主题。“南山人”包含“南山小学师生”和“社会的公民”两层意思;“爱”涵盖了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的双重情感;“南山”则表达着从小社区环境(大南山、南山小学的周边环境)向大地域范围(南山区、深圳市)延伸的理想。
围绕着“南山人爱南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主题,学校教研组利用集体力量与周边社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成立了汇聚区城管办、区绿化办、北头社区居委会领导、南山社区居委会领导、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等多方面教育资源的“南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教研小组”,通過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指引、研究、开发和探索实施南山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有道是“万事开头难”,南山小学综合实践教研组首先制定了“从由点带面做起,再逐步实现多维辐射”的基本策略。自2003年10月起,四年级师生以“探索南山,设计公园”为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率先行动,拉开了我校“南山人爱南山”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序幕;到2004年3月,五年级师生以探索南山荔枝为内容、题目为“南荔飘香”的综合实践活动,再到后来的“寻找南山风光”“大南山植被情况调查”“南山桃的研究”“南山蚝的兴衰探微”“寻找南山名人足迹”“探索红树林”“绿色小卫队”和“广告在我们身边”主题实践活动等,真正体现了南山小学综合实践校本教研特色的系列化课程,在肥沃的社区教育土壤上,纷纷破土而出,茁壮成长,遍地开花,硕果累累。“南山人爱南山”是一根金线,将源于不同维度的课程有机地统领起来,聚焦于一个大主题上,形成璀璨的光环。
问题三:主题开发、计划制定、活动实施费时费力,影响综合实践“常态化”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各学校在开发活动课题时,都会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结合校内外各项资源来开发具体的活动活动内容,而在此过程中,往往会花费辅导老师大量的精力,会受到学校的管理层和家长方面的压力,导致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受到打击,这也是影响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策一: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一个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要“常态化”开展,必须有赖以生存的活动基地为基础。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通常是基于学校资源而建立的,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证。有了“实践基地”,不仅能让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还能减少教师很多前期的准备时间,大大提高活动开展的效率。南山小学在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建设活动基地,其中校内基地有“食堂活动基地”和“生物园活动基地”;校外活动基地一般选择离学校较近,而且符合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条件的场地。在社区、家长等社会资源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先后建立了“红树林基地”“大南山公园基地”“南山荔枝林基地”“南山蚝田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由于我校和这些基地均签订了无偿支持学校协议,辅导老师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有了这些活动基地,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越发浓厚,活动中生成的主题也越来越丰富,在刚刚建立起红树林活动基地时,老师选择的主题是“红树林的种类和生长”,后来凭借这一主题衍生了“红树林的生态作用”“红树林与鸟类”等一系列主题。
对策二:主题资源的循环利用
开发一个好主题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巨大的努力,无论是前期的调研、资源的考察、学生感兴趣调查等,无一例外要老师做大量工作才能成功,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没条件开展,学校附近有资源而学生又没兴趣。而现在很多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课程中过分强调“新”,开发成功的主题只开展实施过一次,然后又再开发新主题,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这样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也不利于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实施。我认为,学校应该把全校每个教师开发成功的主题进行整合,进行主题资源的循环利用,把每个教师的资源变成全校师生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实施。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这种做法,每年选定学校开发并成功实施的十个主题为“经典主题”,并提供给师生选择,其中多数跟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有关的主题(如“制作南山大盆菜”是利用校内食堂基地开发出来的),成为每个学生都喜爱的主题,还有“走近南山荔枝”“探索南山蚝”“红树林探秘”“公园小主人”等主题几乎成为每个学生都参与过的主题。由于这些主题既有地方特色,实施过程又充分体现了综合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对每个学生来说同样是全新体验,实施活动过程变得简单、便利,深受学生、教师、家长的欢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结语: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门新的课程,所以我们在“常态化”实施中碰到诸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要使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实施,就是让教师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效果,让综合实践课程成为老师乐上、学生乐学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陈秋红,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6).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马国华.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成为常态课的成因及对策[J].课改纵横,2006(10).
[4]潘东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误区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3(20).
[5]吴伟青.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4(8).
[6]杨晓光.关于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思考[J].中国教师,2010(14).
[7]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策略.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03-12-18.
[8]郑向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9).
[9]邹开煌.试谈“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J].网络科技时代,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