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个性化阅读中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xj860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一:个性化阅读只眷顾少数学生
  
  笔者最近听了一节观摩课,课文是《与朱元思书》,为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师设计了比较阅读的环节,请学生比较鉴赏课文与叶文玲的散文《乌篷摇梦到春江》对富春江的描写有什么不同。由于比较阅读的文本篇幅较长,学生阅读的时间不充足,加之两文写作的时代相距久远,教师的点拨又不到位,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只有四五名,有的说喜欢《与朱元思书》,有的说喜欢《乌篷摇梦到春江》,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其他的学生则表情木然地看着他们争论。
  对策:个性化阅读应关注绝大多数学生,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个性化阅读的关键是切实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因生活背景、学习背景、生活积累、学习积累不同,因而阅读期待是不同的,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自然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考虑不同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期待的视野,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从而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个性化阅读并非少数学习好的学生的专利,个性化阅读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支持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得到长足的发展。
  就《与朱元思书》这一课的教学来说,可以多角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篇课文是骈体文,意境清新,情韵悠长。文章语言散整结合,参差错落,音韵和谐。首先,诵读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可以高声朗读,可以浅吟低唱,也可以涵泳默读,教师应该适当提示朗读的技巧,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了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可引进竞争机制,鼓励那些发音规范的学生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评判出优胜者。其次,本篇课文用笔传神,描写的奇山异水空灵而生动,令人神往。应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解读文中的意境,品味文中的艺术形象。可请学生用具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文中的奇山异水。这一教学环节给那些语言积累丰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再次,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探究文本蕴涵的情趣。可以请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古诗文,并选择一些与课文进行比较鉴赏。这一环节给那些古典文学功底深厚的学生创设了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使他们体验到了积累的成功感,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二:认为个性化阅读就是生成新奇的观点,忽视整体感知,导致无效探究
  
  一些教师认为只有产生新奇的观点才可以称为个性化阅读。在这种狭隘观念的指导下,师生常常花费很多时间对一些貌似深刻的问题进行表面的探究。实际上,个性化阅读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才能发挥个人的才智,获得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冯骥才在《世俗奇人·刷子李》这篇课文中使用了富于地域特色的语言,描写了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简洁传神,情趣盎然,极富表现力,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与赞美。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欣赏生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方面,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思想情感作恰当的评价,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笔者在听课时,发现教师只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然后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就结束了文本分析,进入探究的环节:“假如你是刷子李,第一次到某地开始你的事业,你准备怎么推销自己?”“假如刷子李来到了我们这里,你有问题要请教吗,你准备向他请教什么问题?”“你有什么绝活吗,能给同学们表演一下吗?”
  一个学生回答:“如果我是刷子李,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到处发广告。”另一个学生补充说:“必须发影像广告。”一个学生说:“我要问刷子李,你收徒弟吗?”有的补充说:“请你刷墙可不可以优惠?”而学生的绝活表演,变成了魔术比赛。这样的阅读游离了文本,并不是个性化阅读。究其原因,在于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学生对文本没有形成全面的认识。
  对策:熟读文本,多层对话,促成真实的体验。
  学生只有亲近文本,走进文本描述的情感世界,才能产生真实的体验,才能产生交流的愿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阅读空间,创设对话的情境。
  就《世俗奇人·刷子李》一课来说,只有让学生熟读文本,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才能对文中的人物之奇、情节之奇、语言之奇生成个性化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很有特点:先进行侧面描写,设置悬念,渲染铺垫;然后正面描写,人物个性凸显。教师抓住细节设疑,可以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理解。例如文章中写曹小三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灰点,用了很多笔墨,此处可以设疑:“这样写是不是多余了?”学生可以理解为:“刷子李是作秀,曹小三好奇是很正常的。”也可以理解为:“曹小三的好奇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使文章引人入胜。”也许学生的回答难免幼稚,但确实是一种真实感悟。其次,可对文本的语言进行鉴赏,要求学生揣摩文章的语气、语态,让他们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品味文中浓郁的“津”味。另外,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有的学生会认为:“社会充满了竞争,所以要有自己的手艺,才能找到饭碗。”有的学生会想到:“练成绝活太难了,看来做什么都不容易。”有的学生会认识到:“有绝活就可以很骄傲地生活,有才华的人什么时候都会被尊敬。”有的学生会认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即使很卑微的工作,只要有自己的绝活,就能博得他人的敬意。”
  总之,只有熟读文本,学生才能和文本对话,和作家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思考、理解体验,从而获得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审美的熏陶。
  
  问题三:多道德伦理评判,少审美感悟和体验
  
  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阅读教学中应该贯串道德教育,这是毋庸置疑的。遗憾的是,很多教师热衷于对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却忽视了审美感悟和体验,个性化阅读往往成了道德伦理内容的说教。
  琦君的《春酒》,语言典雅隽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一些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很简单,所谓的鉴赏就是读读文章,解决一下字词障碍,请学生讨论几个简单的问题;然后拿出几张画,其中有圆月图、中秋月饼图、年夜饭的水饺图,请学生谈感受;之后列举于光中的《乡愁》、冰心的《腊八粥》进行比较阅读;最后让学生选择礼物送给台湾友人,把文中蕴涵的乡情升华到了爱国情。这节课,教师本来希望启发学生个性化的情感认识,但是脱离了文本的审美认识,学生很难产生心灵的悸动。相反,他们只会热衷于附会文本的意义,无法形成个性化的思想情感。
  对策:“立人”要通过审美鉴赏来实现。
  个性化阅读要实现学生情感感悟、道德认识的提升,必须通过语言的鉴赏来实现,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因此要指导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通过文本中的精彩语句对自然、人生产生审美的认识。
  就《春酒》一文来说,学生只有品味了精彩的语言和细节,才能感受文中蕴涵的风俗美、人情美,领会文中流淌的浓浓乡思。例如文中关于春酒、会酒,“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淳朴厚道的精彩细节描写,可让学生细细品味。有的学生可能会想起儿时去农村的老家过年的情景,虽然风俗不同,但是那种快乐祥和的气氛是相同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们从小生活在城市,春节没有这么多新鲜的感受。作者描写的人都是那么热情好客,令人难忘。真的希望我们也那样过年。”当学生有了更多个性体验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意蕴做深入的鉴赏,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深层意义。
其他文献
“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为:“①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②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然而,我们发现最近的网络和报刊上出现了“雷”的一种新用法。  先来看下面的例子:  (1)昨日,有网友发帖曝光玉米们在上海大舞台外张挂的各类横幅,称这些充满个性的标语很“雷”人。(网易2008年3月11日)  (2)《甜蜜蜜》穿帮镜头雷倒网友(《信息时报》2008年3月28日)
[摘 要]:为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推进大学国际化进程的目标,我们采用集中教学、分散教学和普适教学三种教学方式的无缝集成,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优化现有教育资源、利用网络课堂、开发虚拟课堂、强化大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和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六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通信工程 人才 培养模式    人才流动国际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中,不少学生的见解可谓新鲜离奇。对此,有人叫好,有人担忧,有人认为要加以正确的引导。诚然,对于同一文学作品的形象或主题的认识,学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学生对文本的所有感受都可以算“个性化”阅读。对这些非个性化阅读,教师一味肯定或放任自流,都是行不通的。教师除了要善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外,对学生个性化阅读中错误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大胆、及时、巧妙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叙述了董宣在世时“执法”及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表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全文浅显易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就可了解文章所写内容,理清人物所经历的事件。教学时,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掌握重点词汇,揣摩人物性格,学习运用正面、侧面描写并结合语言、动作塑造人物的方法。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生生互动质疑,编演课本剧等方法进行教学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抒情诗,可将诗人寄托在老橡树身上的回忆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感悟老橡树的象征意义,体味其中的亲情。
目的初步研究转录因子Pax6(paired homebox 6)在大鼠触须毛囊中的表达。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ax6蛋白在大鼠触须毛囊及培养的毛囊bulge细胞中的表达,RT-PCR分析毛囊中Pax
“粉墨登场”是一个常用成语,经常见诸报纸杂志。但人们对它意义的理解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是:“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于是,很多人据此认为“粉墨登场”是一个贬义词,报刊杂志上“粉墨登场”的很多使用都错了。果真如此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对北京大学语料库中的48个用例、人民网(2004~2006年)随机调查的1000个用例的实际用法进行了考察,发
今天,当我们打开跳蚤市场网、二手市场网等交易网页,常常会看到下列表达:  (1)200元不刀哦。  (2)80卖,可刀。  (3)送货上门,价钱就别刀了。  (4)只要喜欢,都可小刀。  (5)价可大刀。  “刀”本来是名词,但在交易网页上它摇身一变,成了动词,用来代替“砍价”“削价”。  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些交易网页中出现的“刀”,我们搜集了大量用例,归纳如下:    1.“刀”  “刀”活用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