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永恒的探讨主题。
现状:山重水复疑无路
80后,90后,甚至00后这些新生词语代表着新一代的中学生,这些中学生一直备受关注,贬多于褒。甚至有泛00后的说法,即96年以后生人。何以备受关瞩目?因为00后一代很多都是“421”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孩子因此从小备受宠爱,不少孩子都有“421综合症”的表现。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打不得,骂不得,哪怕只是一点点挫折和委屈,便成了无法迈过去的坎。本以为我这个80后和这些00后代沟小,可近年来频繁的关于中学生的负面报道却似一道厚障壁挡在我眼前,迷惘了我。
现代中学生怎么了,究其原因,有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有孩子长期自我压抑的性格因素;有孩子成长于满是鲜花与掌声的外在环境;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早恋情绪……
总之,这些现象都折射出了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对老师、父母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已见怪不怪,关键他们对自己的生命的漠视和践踏让人震惊。
启发: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无数教师处于困惑时,一声惊雷送来了希望,似甘霖滋润了无数语文人。这就是“生命教育”的提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它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保存生命的教育,即生存教育。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满足生命生存的需求。第二,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谋求发展,因此,发展是生命意义的标志。生命价值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第三,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目的在于介绍死亡知识,让学生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死亡对亲人、朋友的伤害,使学生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中学高级教师熊芳芳老师说:“生命语文”是为生命而为的语文教育。
对学生而言,是从教育的目标和职能来说的。“生命语文”的教育目标不再是单单指向字词句的获得、对语法的操练,不再是对课文的肢解与分析,而更强调生命性的感悟与表达,是为了丰富个体生命的内涵,为师生展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这样的语文教育能够成为生命成长的摇篮,成为个性张扬的天空。
对教师而言,是从教育的手段和过程来说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就不仅仅是在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甚至不能仅仅用自己的爱心与奉献去教育学生,而必须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去教育与影响学生。老师与学生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全方位地进入语文,又从语文中得到丰富的生命。这样的教学,是生命和生命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其过程中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充满着新的可能,这种过程本身就散发着生命的热力。在这种充满了生命力的教育生活中,师生生命意识的唤醒、创造行为的展现都成为可能。
条件: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该怎样进行润泽生命的教学?我们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学语文教材如一部百科全书,包容了古今中外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的体系,具备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也具备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教材中有大量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
收获:便引诗情到碧霄
实践出真知。2014年12月22日。本人有幸参加了湖北省的中学语文教学教学研讨会。会上李华平教授对《关雎》的独到解读让人耳目一新。回来以后我依葫芦画瓢尝试了一遍。以前大多采用老套路按部就班,介绍作者,介绍诗经,然后读一读诗歌,体会诗经的重章叠句的特点,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教师也讲得兴趣寡然。这次我以爱情的诗句直接导入,学生两眼放绿光,兴致极高。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说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在孔子看来,《关雎》以诗歌的形式为男男女女树立了一个君子、淑女的标准。同学们,再读诗歌,注意品味诗句中的关键词,和小组内的同学探究古人的淑女君子之爱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你觉得淑女和君子的内涵是什么?女生负责研究淑女的内涵,男生负责君子的内涵。一石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改以前的死气沉沉,炸开了锅。同学们通过几轮关键词演绎,得出淑女的内涵:外表要“窈窕”,即文静美好;从“采、流、芼”等动词读出淑女应该热爱劳动,忌好吃懒做;从女子采摘荇菜的过程读出女孩应该矜持,对待爱情应该慎重;从“钟鼓”“琴瑟”读出淑女应该情趣高雅。男孩子们从诗中的“求、友、乐,寤寐求之”读出君子之爱应该执着;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读出要爱得尊重,爱情不是死缠烂打、不是威逼利诱;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读出要为爱改变,提升,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孩子们的探究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乍听李教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时,我还以为他们肯定不能完成这么深入的思考,可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证明:“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一个地球。”相信他们会记忆犹新,对自己的爱情观一定会有更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对正处于情感朦胧期的孩子能够以正确的引导;这种于无声中润泽生命的形式比强制性的围追堵截效果好上百倍,再次印证了湖北省教研室蒋红森老师倡导的“教什么永远比怎么交重要。”我们的语文阅读应该选择能够润泽学生生命的教学内容。
其实,我们中学课本里很多文章我们都可以从生命的角度挖掘,有亲情的,有友情的,有人与自然的,有人与动物的,有人与环境的。如果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能真正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从事的事业,以身示范,引导学生积淀生命、滋养生命、丰盈生命,那么我们的课堂将是灵动的课堂;我们的生活将是幸福的、有灵魂的生活;我们的学生也将是懂感情、有追求的新一代00后。
现状:山重水复疑无路
80后,90后,甚至00后这些新生词语代表着新一代的中学生,这些中学生一直备受关注,贬多于褒。甚至有泛00后的说法,即96年以后生人。何以备受关瞩目?因为00后一代很多都是“421”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孩子因此从小备受宠爱,不少孩子都有“421综合症”的表现。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打不得,骂不得,哪怕只是一点点挫折和委屈,便成了无法迈过去的坎。本以为我这个80后和这些00后代沟小,可近年来频繁的关于中学生的负面报道却似一道厚障壁挡在我眼前,迷惘了我。
现代中学生怎么了,究其原因,有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有孩子长期自我压抑的性格因素;有孩子成长于满是鲜花与掌声的外在环境;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早恋情绪……
总之,这些现象都折射出了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对老师、父母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已见怪不怪,关键他们对自己的生命的漠视和践踏让人震惊。
启发: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无数教师处于困惑时,一声惊雷送来了希望,似甘霖滋润了无数语文人。这就是“生命教育”的提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它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保存生命的教育,即生存教育。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满足生命生存的需求。第二,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谋求发展,因此,发展是生命意义的标志。生命价值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第三,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目的在于介绍死亡知识,让学生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死亡对亲人、朋友的伤害,使学生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中学高级教师熊芳芳老师说:“生命语文”是为生命而为的语文教育。
对学生而言,是从教育的目标和职能来说的。“生命语文”的教育目标不再是单单指向字词句的获得、对语法的操练,不再是对课文的肢解与分析,而更强调生命性的感悟与表达,是为了丰富个体生命的内涵,为师生展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这样的语文教育能够成为生命成长的摇篮,成为个性张扬的天空。
对教师而言,是从教育的手段和过程来说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就不仅仅是在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甚至不能仅仅用自己的爱心与奉献去教育学生,而必须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去教育与影响学生。老师与学生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全方位地进入语文,又从语文中得到丰富的生命。这样的教学,是生命和生命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其过程中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充满着新的可能,这种过程本身就散发着生命的热力。在这种充满了生命力的教育生活中,师生生命意识的唤醒、创造行为的展现都成为可能。
条件: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该怎样进行润泽生命的教学?我们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学语文教材如一部百科全书,包容了古今中外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的体系,具备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也具备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教材中有大量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
收获:便引诗情到碧霄
实践出真知。2014年12月22日。本人有幸参加了湖北省的中学语文教学教学研讨会。会上李华平教授对《关雎》的独到解读让人耳目一新。回来以后我依葫芦画瓢尝试了一遍。以前大多采用老套路按部就班,介绍作者,介绍诗经,然后读一读诗歌,体会诗经的重章叠句的特点,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教师也讲得兴趣寡然。这次我以爱情的诗句直接导入,学生两眼放绿光,兴致极高。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说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在孔子看来,《关雎》以诗歌的形式为男男女女树立了一个君子、淑女的标准。同学们,再读诗歌,注意品味诗句中的关键词,和小组内的同学探究古人的淑女君子之爱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你觉得淑女和君子的内涵是什么?女生负责研究淑女的内涵,男生负责君子的内涵。一石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改以前的死气沉沉,炸开了锅。同学们通过几轮关键词演绎,得出淑女的内涵:外表要“窈窕”,即文静美好;从“采、流、芼”等动词读出淑女应该热爱劳动,忌好吃懒做;从女子采摘荇菜的过程读出女孩应该矜持,对待爱情应该慎重;从“钟鼓”“琴瑟”读出淑女应该情趣高雅。男孩子们从诗中的“求、友、乐,寤寐求之”读出君子之爱应该执着;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读出要爱得尊重,爱情不是死缠烂打、不是威逼利诱;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读出要为爱改变,提升,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孩子们的探究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乍听李教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时,我还以为他们肯定不能完成这么深入的思考,可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证明:“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一个地球。”相信他们会记忆犹新,对自己的爱情观一定会有更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对正处于情感朦胧期的孩子能够以正确的引导;这种于无声中润泽生命的形式比强制性的围追堵截效果好上百倍,再次印证了湖北省教研室蒋红森老师倡导的“教什么永远比怎么交重要。”我们的语文阅读应该选择能够润泽学生生命的教学内容。
其实,我们中学课本里很多文章我们都可以从生命的角度挖掘,有亲情的,有友情的,有人与自然的,有人与动物的,有人与环境的。如果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能真正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从事的事业,以身示范,引导学生积淀生命、滋养生命、丰盈生命,那么我们的课堂将是灵动的课堂;我们的生活将是幸福的、有灵魂的生活;我们的学生也将是懂感情、有追求的新一代0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