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种成长的应然状态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nao19890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找方向”是我的网名。我很喜欢这样一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始终有一种“在路上”的行走感。它比较准确地表现了我目前的教育生活状态,或者叫“成长”状态。
  在从教之初,我也陷入了茫然摸索的混沌期,也曾经走过了不少东碰西撞的日子。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因为,我坚信总有一天能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
  六年前,我想报一个个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当时,我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并不清晰,还处于懵懂之中。通州区教科室张伟主任知道后启发我:“你校的任卫兵老师研究的是智慧数学,你不妨也从智慧入手,研究儿童智慧阅读。”顿时,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儿童智慧阅读研究”的提法隐隐地与自己内心深处一些想法契合,于是便欣然应允。
  课题被批准立项后,我沿着课题的方向继续寻找着研究的着力点。文本意蕴重构是我找到的第一个方向。为什么先从这一点入手?因为我觉得儿童智慧阅读首先应探究文本该教给儿童什么样的人生智慧。于是,我立足文本意蕴与儿童的精神世界,探讨文本意蕴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重构到儿童的智慧结构中去。一番探索之后,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关于文本意蕴重构的认识,《文本意蕴重构的现状与反思》《文本意蕴重构策略初探》等相关论文也随后发表于《中国教育报》《教学与管理》《江苏教育研究》等报刊。
  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影响儿童智慧阅读形成的重要因素。寻找到这个方向之后,我就开始着力探讨教师教学智慧中的核心要素——教学理性。在金生鈜教授的《规训与教化》一书的启发下,我从社会中存在的非理性现象入手去观察课堂中存在的非理性现象,然后从应然的角度构想理性的教学。经过对名师课堂的研究以及自身课堂的实践,最终从教师的理性素养、教学的理性立场、课程的理性构建、实践的理性推展这四个方面建构了教师的教学理性,相关论文《教学理性:用形而上的方式关切阅读教学》获得2009年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发表于《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学版)》。
  有了对教师教学理性探讨的基础,我又意识到,应该到了构建我的儿童智慧阅读教学操作体系的时候了。怎么确立?当然是立足自身的课堂教学。那一段时间,我潜心课堂,精心打磨了一些课例,如《清平乐·村居》《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黄鹤楼送别》等。这些公开课的教学在省市区推出后获得了一定的好评。于是,我就尝试着从教学内容、阅读课型、教学情境、教学机智、意蕴重构等几个角度初步构建了我的儿童智慧阅读教学操作体系,《培育智慧型读者: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一文获得2010年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并发表于《江苏教育》。
  我的儿童智慧阅读研究是不是该就此止步了呢?这时恰逢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课外阅读之风。儿童智慧阅读怎能少了课外阅读的支撑?我开始关注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这便又成为了我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的研究方向。为了给学生丰富的阅读资源,我在班级内组织进行了“漂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匹配书源、教师荐读、花样作业、纳入晨诵、读书论坛、评比奖励等。《让学生快乐漂读》一文已发表于《人民教育》,通州区的新闻媒体还就此专门采访报道了我和孩子们“漂读”的故事。
  可是,随着“漂读”的不断深入,我也发现,部分儿童的课外阅读可能还局限在关注情节的表层上。怎么提升儿童课外阅读的品质呢?怎么让儿童真正发现书籍中的魅力?岳乃红等老师编撰的阅读单启发了我。我也采用了阅读单导读的方式。我先做了《女儿的故事》这本书的阅读单,结果发现实施起来效果非常好。在阅读单的指引下,儿童既能读出了趣味,也能读出深度。接着,我又做了《上下五千年》《古希腊神话与传说》《呼兰河传》等书的阅读单。为了让儿童的阅读能够在更深的层面推展,我组织评点阅读单,每天就其中一个问题带领大家讨论,将思考引向深入。为了鼓励完成得非常认真的学生,我又组织进行了阅读单评比(每十张一次),大家互相交流、推荐,发放喜报。学生对阅读单导读始终保持着盎然的兴致。随后,我又梳理了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了《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单的设置与推行》一文。
  随着时间的进程,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儿童智慧阅读研究”已经顺利结题了。但是,我探寻的脚步并没有结束。在儿童智慧阅读的过程中,儿童是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因素。回想以往的研究,虽然也或多或少地关注了这一点,但是并没有研究得非常透彻,更多是从经验的层面上进行了一定的推演。要想真正洞明儿童智慧阅读的奥秘,还必须从科学的层面进行深入。为此,在“十二五”开始之际,我又在“十一五”课题的基础上再申报了新的课题“建基于‘学’的儿童智慧阅读创构研究”,准备将儿童的脑阅读与阅读策略习得作为我探索的新方向。
  寻找,作为一种生活的状态、成长的状态,其过程绝不是李清照笔下“寻寻觅觅”的哀婉凄清,而是一种带有使命感的出发、再出发。因为每一个方向的寻找与获得,意味着自我生命的一次超脱、超越,意味着下一次的我所能抵达一片新的未知领域。我喜欢这样的“寻找”。因为这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成长状态!(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许雅健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我端着课本走进教室。顿时,几十个学生鸦雀无声。怪了,不是平日一个个都蛮精神的吗?我的到来,竟会有这般效应。“上课!”我特意提高嗓门同时不忘对他们微笑。学生们都站起来了,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盯着我,有几个不住地往我身后瞟。我猛回头,原来黑板一角上写着七八个学生的名字。  “谁写的?”我问。没人吱声。我用疑惑的目光征询与我平日特别熟的几个学生后,才有人说话:“是数学老师写上去的……”没等学生说完,我赶忙摆
片段(师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师:请同学们任选一句话,自由读一读。(生自由练读)师:谁来读给大家听?生: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师:你着急了。生:门先生,我的好朋友
《为学》中说:“天下事有难为乎?为之,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难”和“易”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转化的条件就是“为”。语文教学也是这样,“为之”,辛勤耕耘,不断探索,就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不为”,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自然一事无成。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潮席卷全国。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学生主体教学理念、提高素质教学观点相继问世。虽然方法各异,但目标一致:顽
利用暑假的空闲,妻子在驾校报名学习开车。从没摸过方向盘的她,每天早出晚归,忙得不亦乐乎,但进步不大,回家后总是唉声叹气。  看此情景,我非常心痛,就自告奋勇陪她去学车。或许是天气炎热导致心情烦躁,亦或是学员们进步太慢,一整天下来,驾校的教练对妻子和其他学员就没给什么好脸色。这不,教练刚示范了几遍,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妻子就犯老毛病:过单边桥一只轮胎滑了下来,绕饼第二个就吃上了,倒车时还撞向标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