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文本教学无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么坚持什么“深度阅读”,在引领学生文本解读时总是深了再深;要么打着“广度阅读”的旗号,广征博引,甚至撇开文本,八面开花;要么振振有词要“文本细读”,从头到尾、从文字到标点,乃至一切细枝末节…… 所有这些,都是超越了“度”的教学,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度”,必然在另一方面达不到教学的“度”。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失衡的、顾此失彼的,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能力的失调,甚至是畸形发展。哲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真理再往前跨一步就是谬论。为了防止文本教学无度现象的再度出现,我们必须寻找合适的教学“度”的“阈值”,重新建立我们的教学观和教学行为。这个“度”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应当是学生,无论是角度,还是宽度,还是细度或深度,都应当是“儿童”的。 因此,引导适度解读,必须强化几种意识。
一、 强化目标意识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目标意识淡薄,教学过程中随意性强,也就会导致教学过度。正如在第七届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崔峦先生尖锐指出的:“因为目标意识不强,目标的阶段性不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便同时存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向高年级靠,中高年级的教学与低年级的要求区别不大。”因此,强化目标意识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教师要能准确定位每节课的目标,如知识要达到什么程度?能力训练要达到什么目标?所教年级段的要求、本单元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只有方面明确,才能在文本解读中紧扣目标,才能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正确地调控课堂,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 强化人本意识
教学过程中要目中有本,目中有人。目中有本是指眼中要有文本、有教材。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价值,教师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充分引导学生挖掘和利用文本的价值。如课文《三打白骨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般教师觉得故事很简单,学生耳熟能详,没有什么可教,带着学生读读课文,就开始做有关阅读题,导致文本解读缺失和训练过度。窦桂梅老师却独具慧眼,从所教学生实际出发,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角度,带着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章,了解古代小说反复叙事的方式,挖掘出情节中已经有的白骨精的“三变”、孙悟空的“三打”和唐僧的“三贵”,点出文中没有出现的猪八戒的“三挑唆”以及《西游记》原著中蕴含的数字等内容,激起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目中有人指随着课堂情景的变化,教学目标也要随时做必要的调整,教学活动内容也要做相应的变换处置,促使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始终保持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三、 强化问题意识
要特别重视对问题设置的“度”的理性把握。提问是语文课堂师生对话走向文本的主要途径。它既具有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行理解感悟的功能,又具有直指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小语文本教学中却往往出现问题设置过度的现象:要么问题过深——学生“望而却步”,要么问题过浅——弱化学生思维,要么问题过多——课堂“蜻蜓点水”,要么问题过碎——迷失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必须把握问题设置的“度”,至少应做到“三统一”:① 钻研教材与分析学情统一。学情分析是教师设置问题的基础,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才是恰当、有效的问题,那种脱离学生实际,过分设置“拔高题”、“拓展题”,势必导致教学失度,走向教学的低效。② 控制数量和把好质量的统一。教师要有整体意识,要能设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样课堂就会不枝不蔓,始终围绕文本中心展开。支玉恒老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充分初读后,全课只提了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很好地带领学生在品词析句的同时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受到文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③ 核心问题与附属问题的统一。教师在研究文本时,根据教学目标也许要设置几个问题,这需要细细分析这些问题的联系,找出最有价值的那个问题,也就是核心问题,除此之外的问题就是附属问题。
四、 强化“舵手”意识
受自身阅历的局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不是完全自能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难免会浅读文本或游离文本,甚至误解、曲解文本。要使得这种对话深入、有效,显然需要教师的点引,即教师要当好学生有效解读文本的“舵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给学生自我阅读、品读的时间。同时要为学生有效解读文本把好舵,让学生在教师智慧灵性的引领中,学会认真读书,学会交流对话,学会倾听接纳,学会建构和提升自己的认识,从而使“静态”文本在学生创造性的延伸拓展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进而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文化品位。① 当学生解读文本“言之有理”时,要助开掘,畅其流。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体验犹如一泓清泉,成于思,存于胸。教师的责任在于善发现、巧开掘,并使之“资源共享”。如此,学生在阅读过程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目光审视文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文本,读出许多属于自己的东西。② 当学生解读文本“恍惚朦胧”时,要善搭桥,解其围。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局限,往往对文本和深刻的涵义理解不透,他们对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常常浅尝辄止或朦朦胧胧。此时,教师应以敏锐的视角及时加以捕捉与点燃,为学生在新知与旧知间搭桥铺路。这样,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不仅自己解决问题,得出结果,同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③ 当学生解读文本“似是而非”时,要慎褒贬,巧固本。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出现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解是常有的事。对此,作为语文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误读”。从而走出“误读”,进入作品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洪泽县岔河镇中心小学)
一、 强化目标意识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目标意识淡薄,教学过程中随意性强,也就会导致教学过度。正如在第七届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崔峦先生尖锐指出的:“因为目标意识不强,目标的阶段性不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便同时存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向高年级靠,中高年级的教学与低年级的要求区别不大。”因此,强化目标意识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教师要能准确定位每节课的目标,如知识要达到什么程度?能力训练要达到什么目标?所教年级段的要求、本单元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只有方面明确,才能在文本解读中紧扣目标,才能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正确地调控课堂,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 强化人本意识
教学过程中要目中有本,目中有人。目中有本是指眼中要有文本、有教材。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价值,教师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充分引导学生挖掘和利用文本的价值。如课文《三打白骨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般教师觉得故事很简单,学生耳熟能详,没有什么可教,带着学生读读课文,就开始做有关阅读题,导致文本解读缺失和训练过度。窦桂梅老师却独具慧眼,从所教学生实际出发,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角度,带着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章,了解古代小说反复叙事的方式,挖掘出情节中已经有的白骨精的“三变”、孙悟空的“三打”和唐僧的“三贵”,点出文中没有出现的猪八戒的“三挑唆”以及《西游记》原著中蕴含的数字等内容,激起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目中有人指随着课堂情景的变化,教学目标也要随时做必要的调整,教学活动内容也要做相应的变换处置,促使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始终保持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三、 强化问题意识
要特别重视对问题设置的“度”的理性把握。提问是语文课堂师生对话走向文本的主要途径。它既具有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行理解感悟的功能,又具有直指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小语文本教学中却往往出现问题设置过度的现象:要么问题过深——学生“望而却步”,要么问题过浅——弱化学生思维,要么问题过多——课堂“蜻蜓点水”,要么问题过碎——迷失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必须把握问题设置的“度”,至少应做到“三统一”:① 钻研教材与分析学情统一。学情分析是教师设置问题的基础,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才是恰当、有效的问题,那种脱离学生实际,过分设置“拔高题”、“拓展题”,势必导致教学失度,走向教学的低效。② 控制数量和把好质量的统一。教师要有整体意识,要能设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样课堂就会不枝不蔓,始终围绕文本中心展开。支玉恒老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充分初读后,全课只提了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很好地带领学生在品词析句的同时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受到文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③ 核心问题与附属问题的统一。教师在研究文本时,根据教学目标也许要设置几个问题,这需要细细分析这些问题的联系,找出最有价值的那个问题,也就是核心问题,除此之外的问题就是附属问题。
四、 强化“舵手”意识
受自身阅历的局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不是完全自能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难免会浅读文本或游离文本,甚至误解、曲解文本。要使得这种对话深入、有效,显然需要教师的点引,即教师要当好学生有效解读文本的“舵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给学生自我阅读、品读的时间。同时要为学生有效解读文本把好舵,让学生在教师智慧灵性的引领中,学会认真读书,学会交流对话,学会倾听接纳,学会建构和提升自己的认识,从而使“静态”文本在学生创造性的延伸拓展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进而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文化品位。① 当学生解读文本“言之有理”时,要助开掘,畅其流。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体验犹如一泓清泉,成于思,存于胸。教师的责任在于善发现、巧开掘,并使之“资源共享”。如此,学生在阅读过程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目光审视文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文本,读出许多属于自己的东西。② 当学生解读文本“恍惚朦胧”时,要善搭桥,解其围。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局限,往往对文本和深刻的涵义理解不透,他们对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常常浅尝辄止或朦朦胧胧。此时,教师应以敏锐的视角及时加以捕捉与点燃,为学生在新知与旧知间搭桥铺路。这样,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不仅自己解决问题,得出结果,同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③ 当学生解读文本“似是而非”时,要慎褒贬,巧固本。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出现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解是常有的事。对此,作为语文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误读”。从而走出“误读”,进入作品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洪泽县岔河镇中心小学)